历史学博士刘学伟9日秘鲁游记(之一)
再版前言:两篇日本游记在万维网发布,似乎颇受欢迎。本人接著公布其他在携程网受到欢迎的游记,希望继续得到你们的喜爱。我的游记也有不同风格。先延续以前的,略带学术的风格。这篇游记比日本游记更长,内容也更丰富,因此被迫分成四段发布。诸位请慢慢看。
前言
2019年8月30号到9月7号,历时9天,我们全家四口,(老两口定居巴黎,小两口定居波士顿),进行了很可能是我们老两口此生最为遥远的旅游,目的地是地处南美的秘鲁。如果从我们的居住地法国巴黎算起,单程过去,距离已有两万公里,飞机飞行五地四程,(巴黎波士顿→纽约→利马→库斯科)合计有大约18个小时了。
从波士顿算起,我们一共花时九天。除去首尾两天基本上都在空中和中转地,我们实际上在秘鲁待了整整七天。在秘鲁首都利马呆了首尾各一天,在印加圣谷沿线共停留了四个整天,拜访了7处古迹,尤其在印加圣地马丘比丘停留了整整一天半,进出景区达三次之多,最后在库斯科一天三个景点加两个博物馆。仅就以旅游者的身份拜访印加古文明而言,应当算得上是有一点深度了。
添加拍摄地
印加圣地:马丘比丘
在书本和网络上,本人已经对印加文明有长期的关注。这个文明引起本人关注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就是它建立了一个新世界最大的,鼎盛时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000万的帝国,人称新世界的罗马。第二就是它的巨石建筑成就骇世惊俗。第三就是这个帝国相当晚近,强盛仅不足百年,(根据《维基百科》,1438-1533。)而且是被在16世纪才抵达的西班牙人直接于顶峰期摧毁。在那里应当可以找到更多这个文明兴衰遗留下的今天依然可见的痕迹,因此也应当更可以去追寻其衰亡的过程和根由。
其实,类似印加的巨石工艺,在旧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遗留。但那些真正都是在史前或公元以前,不像印加,是和近代西方文明直接相连的。我十分想知道,这个摧毁发生得如此晚近,为什麽印加的巨石工艺会完全丢失,甚至没有得到后来的西方殖民者比如传教士的可靠的记载?
这个文明其实有太多的缺项。比如,它没有文字,没有货币,没有畜力,没有轮子和车辆。更要紧的是,它没有铁器甚至成熟的青铜器,其实是处于一种极为奇特的石器,至多是金石并用的时代。因为一切证据都指向:他们加工那些神奇巨石的主要工具就是黑曜石,一种硬度达到8的坚硬石头。(钻石的硬度是10,花岗岩是5。)
文明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这种条件绝不仅限于气候。动植物和矿物资源也非常重要。比如作为食物,南美洲原产玉米和土豆,虽不及大米和小麦可口,但营养还是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动物资源。南美洲最大型的可供驯养的哺乳动物就是羊驼。它与旧大陆的羊的体量相仿,最多能驼起25公斤重物。是以新大陆完全没有条件发展畜力农业和运输业乃至骑兵战法。一切都靠人力,包括建设那些巨石建筑。其实大型哺乳动物这里还有美洲豹和美洲狮。但那些食肉动物太过凶猛,是不可能驯养为家畜的。
有一本美国人类学家埃德蒙德写的出版于1999年的非常著名的书名叫《枪炮、细菌和钢铁》,非常详细地解释了为什麽美洲原住文明落后或缺项那麽多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参看。虽然我不能完全接受他的解说。
这里的气候分雨旱两季。首都利马比库斯科/圣谷更炎热干燥。旱季4-10月,气温在0-17度之间。雨季11-3月,气温5-19度之间。
添加拍摄地
本人这次到访秘鲁印加古迹,一直抱著澄清三个有限的技术问题的目的。第一、他们的那些巨石的切割技术是如何在石器时代实现的。第二、这些巨石是如何长途搬运,尤其是如何运上高坡的。第三、这些技术如何及为何在西班牙人到达以后迅速失传。旅行结束后,我的感觉是:他们当时究竟有何等的神奇技术切割石头依然无解,如何搬运巨石尤其是让它上高坡依然无解。但是在西班牙人抵达以后,这些技术如何迅速失传,则有了一些新的有证据的认识。
这些问题,我在去之前已经在各种文献中看到许多探讨,各方的基本结论大多还是认为有很多不解之秘。我哪里敢妄想自己这麽走一走就能有如何重大的发现,只是想去实地考察一下,再亲自去问一问各位导游,看能不能有一些自己的发现。在本游记中,这些相关的探寻都会详细解说。
这里是一种类型的典型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入侵时有惊心动魄的文明冲突,我会简述。殖民时代种族压迫的许多做法也是闻所未闻。直到当代,种族轸域还是明显存在。游览期间,从导游那里听得一些以前在书本上看不到的相关记述甚至亲历。与这个文明冲突相关,本人有五段简短的背景知识要讲述。
本游记末尾还会有六个附录,分别述及:其他人对印加巨石文化的探讨;地球上其它的巨石文化简介;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总评;印加帝国的简史;西班牙的入侵;马丘比丘的发现。请注意参考。
本人还要声明,这是一次很高档的旅游。为什麽这次要这麽高档?儿子提供了两个理由:1、安全顾虑。这是我们第一次去发展中国家旅行。一般而言,安全状况和服务质量都与发达国家显有差距,怕出意外。(事实上,我们这次的旅游,真还出过数次状况。细节就略去了。)2、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各项尤其是高档服务的价格的确比发达国家低廉许多。这也使我们的高档旅游成为可能。到过东南亚比如泰国的一些朋友也向我们述及过类似感受。我们则还没有去过东南亚或类似地区。
还要注明:本游记的没有特别声明的大约70%的照片为自己所摄。抄来的照片,都有声明。
先告诉你,这篇游记有些薄薄的学术味道,文学性恐怕不足。若这不是你的口味,可以不必接著看下去。
除了是旅游爱好者,本人还是中国古典诗词爱好者。景致精彩处,本人还有一些小诗发乎于心。希望你也喜欢。
第一天:出发
添加拍摄地
8月30号上午,我们从波士顿出发。
波士顿到利马并无直达航班,还得在纽约中转。我们又坐了8个小时的航班,才抵达秘鲁首都利马。
当晚除了入住酒店,就什麽事也没有做了。
第一家酒店:Belmond Miraflores Park
这次我们的旅游,所有的机票、车票、用车加导游、景点门票,甚至部分餐饮,都由一家著名的高档旅游公司 Belmond 一手包办。
我们留宿的第一家旅店名叫 Belmond Miraflores Park。我们接下去居住的高档旅店统统冠名 Belmond,都由这家旅游公司直接独资经营。
【本文涉及的所有旅店、参馆、景点等,都只提到名称。有了谷歌/百度搜寻和各种官网,各位如需要任何详情,比如详细地址,历史沿革等,或想要预定什麽的,当不会有任何困难。】
下面是这家酒店的外景。
添加拍摄地
此照片抄自其官网
我们在这次旅行中,一共在外住宿八夜,换了四家旅馆,每处都留宿两夜。这样就减少了一半的搬家。当然这个经验也不是每一次旅行都可以照搬的。
添加拍摄地
这是我们停留的这家五星酒店的大堂内景。
添加拍摄地
这是房间。出奇的大。而且窗外就是海景。
添加拍摄地
直到离开这个旅店,我们还没有看到第三世界。
第二天:初见利马
Pachacamac
这是我们在秘鲁的第一天的唯一旅游项目,参观离城20公里的古迹 Pachacamac 。先提醒大家一点。就是我们这的次旅游的一个基本感觉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景点一个比一个精彩。这里只是起步。
如果你觉得这第二天,甚至第三天的遗迹不够精彩,你不妨直接跳到第四天,从奥扬泰坦博开始,连续四天,保证天天精彩。
这个遗址经历秘鲁印第安人的好多个更早期的文化,从公元3世纪就开始,直到15世纪,并不专属于印加,面积虽有数个足球场之大,水平并不高。
遗址位于一个山丘上。上面一层黄沙,真跟沙漠似的。导游告诉我们,利马沿海,年降雨量只有数十毫米。的确就是半沙漠气候。我当然很奇怪海边怎麽会有沙漠气候。但这里如此干燥却是事实。真不明白怎麽利马还能有1200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添加拍摄地
这里是整个遗址的沙盘模型。右前方最高处是太阳神庙。左前方最低处是月亮神庙。这两处保存或者说复建得比较完好。其它的地方基本就是只剩一些基础的废墟了。
印第安人是多神信仰。最主要的神就是太阳神和月亮神。同时也祭拜大地母亲和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等。
添加拍摄地
上面就是太阳神庙的废墟了。可惜并不许登临。
添加拍摄地
这些至少六百年以前留下的墙的材质居然是土坯。这麽长时间还没有化掉,此地少雨也是确切无疑。因为如果其间有至少一场豪雨,这里就应当化为泥汤。
添加拍摄地
荒地上围起来的是一个移民乱占的贫民区域。在这里我们可是目睹了很多在我们游历过的发达国家看不到,中国也已经消失的贫穷现象。比如这种乱建的大片贫民区。
添加拍摄地
山坡下这里是月亮神庙。
导游的讲解让我发现男尊女卑似乎自古已然。月亮神庙干什麽?就是收集国内的优秀女性,准备为太阳神庙的男性提供四种等级的服务。第一等的就是给国王侍寝,供选妃。第二等供大臣贵族选妃。第三等,学习唱歌跳舞,供王室贵族娱乐。第四等,学习各种手艺,纺纱织布和训练做各种服务工作。还有一种特等的,准备献给太阳神,那就是血祭呀!我问女性的导游,这是不是很残酷呀?她说,那个时候,大家都相信,血祭以后,被献祭的女子可以和神一起在天国生活,是无上的荣耀,怎麽会残酷?
第一顿大餐:利马, Astrid y Gaston
添加拍摄地
这是全世界最好的50家餐厅(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之一。这个奖项是由英国《餐厅》杂志主办的美食评鉴颁布,由全球知名业内人士互选,被称为美食界的奥斯卡,自从2002年开办以来就成为了和米其林评鉴分庭抗礼的美食奖项。
简单介绍一下这类高级餐的基本形式。首先,都是分餐制,每人一套,都是一样。菜式至少10样,当然每样的分量都很小。每一道菜都要换餐具和刀叉。餐具通常都奇形怪状,木制、石质、贝壳、金属等等。若是瓷器,则通常异形,总之很少是普通的碗碟。食材则多是少见的山珍海味,鸡鸭猪牛羊肉都不常见,至少相当一部分食材会很奇特。每上一道菜,都要矶呱叽呱介绍一通。菜是一道一道慢慢上,通常都要2-3个小时才能上完吃完。
具体内容吗,那就免了吧。相信很多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本人就是。
下午两位夫人去逛商店。
下面是利马最豪华的商场外景。
添加拍摄地
下面是回旅店路上,夫人摄制的利马滨海夜景。看起来还不错,但很快我们就明白,这只是秘鲁很小一个局部。
添加拍摄地
这是我们下榻的旅店门口夜景。
添加拍摄地
第三天:从库斯科到圣谷
半夜起床,一大清早,我们就从利马乘飞机抵达前印加帝国的首都,位于秘鲁中部山区的库斯科。
导游接机后,没有停留,我们立马把行李装上车后,就开始向圣谷游览行程。
添加拍摄地
这是在圣谷陪伴我们两天的8座座驾。我们有四个人,再加上司机和导游,是六个人。
车上居然备有零食和矿泉水,供我们任意享用。
添加拍摄地
这是我们的司机和导游。应当说,他们都很专业而尽职。
添加拍摄地
永远在建的房屋
一出库斯科城,立马就注意到一种其它地方从未见过的景象。就是有无数的房屋,(大约占看到房屋总数的20%。)都处于这种底楼或(和)二楼已经完工,住人或营业,二楼或以上仅有毛坯,楼顶则立著钢筋,等著将来再接著往上盖的房屋。
添加拍摄地
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建筑许可,不规定完工年限,你尽管慢慢修。由于贷款困难,利息奇高,一般人家都只能依靠自己,是以一栋房子通常要10-15年才能完工。老子先修一层,儿子长大再修第二层,或者楼底修好先做生意,赚到钱再修第二层,都是常事。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圣谷在望
这张照片中的河的名称叫 Rio Vilcanota,古印加帝国的主要遗迹几乎都在这条河沿岸,因此人们称之为圣谷。
添加拍摄地
照片网上抄来。
这个山谷中的河不大,东南-西北走向,最后向东流,汇入亚马逊河,由巴西入海。古迹罗列在长约100公里左右的河谷沿线。除了最西北端的马丘比丘在群山缭绕之中,车行要绕道很远,其它地方都很适合乘车或自驾游。到马丘比丘,则要乘一段小火车,或者沿印加古道步行。
先要提醒大家,整个印加帝国的核心区都在山区。首都库斯科的海拔都有2500米,圣谷更高,诸多景点都在圣谷两边更高的山坡,甚至山顶上。很多地方的海拔都要超过3000米,很多人都是会有高山反应的。最好带点药。不过气温则一年四季都在10°C~25°C之间,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的。
在圣谷的第一天,我们一共探访了三处古迹。好像开胃菜,只是引导人们渐入佳境。
Tipon 帝彭 海拔3400米
这里是文明访问的第一个印加文化遗址。文明获知的第一个相关知识是,印加文化遗址分前印加(Pre-Yinca)和真正的印加(Yinca)两个阶段。其区别非常容易辨别。主要就是看有没有那种真正印加特有的巨石建筑存在。前印加是没有那种打磨得非常光滑的巨石结构存在的。这个遗址和下一个遗址就是典型。但已经很有特色。其断代在公园后若干世纪。
第一个特色是它处于很高的山坡上。为什麽不在山谷里?导游告诉我们,部落时代,战争频繁,居住地的选择,易于防守是第一考量。其次才是出产。够数百人食用即可。
第二个特色是这里的梯田非常规整。觉得不是一家一户可以筑就。他们当时应当是在集体劳作,就是原始公社制。我不太明白的是,他们的主食玉米和土豆,似乎并不需要如此规整的梯田才能种植。他们为什麽要花费如此多的劳力来筑就这样的梯田呢?试看山下今日的农田,都没有如此规整,到处都是山坡地呢。
在秘鲁似乎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今不如昔的现象。本人会随处点评。
添加拍摄地
不要小看印加人的梯田。这是它的内部结构。我相信,这比在中国大名鼎鼎的大寨海绵田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添加拍摄地
这是他们的取水处。这些水是通过引水渠从好多公里外引来。
添加拍摄地
下面这张是网上抄来,夏天雨季拍摄的此地照片。现在可没有这麽多绿色。一次性不重复声明,本游记景点照中,凡是这种青葱翠绿的照片,都是网上抄来。我们去的时候是旱季,没有这种绿色。
添加拍摄地
贫穷的今日秘鲁农村
两个景点之间,看到的农村景色,令人惊讶地贫穷落后。
添加拍摄地
古印加以石头建筑艺术著称。今天的秘鲁农民的为什麽还是土坯房为主呀?连烧过的土砖都不多呀!
添加拍摄地
怎麽那麽破旧?农妇的穿著,怎麽式样也是那麽老旧传统。
添加拍摄地
二楼挂著窗帘。这样的房屋已经住著人?
添加拍摄地
这样的破房,在今日的中国农村,除了老少边穷地区,都已经难找了吧?
好一点的房屋,外墙还抹了一层泥灰。
添加拍摄地
下面这家住户似乎罕见地富裕。墙还有波浪形状,阳台还有花式栏杆。
添加拍摄
【背景知识一】秘鲁的人口构成
根据维基百科,简单地说,秘鲁的居民主要分三类,45%是印第安土著,基本上都住在乡下,是农民。就像我们这里看到的。还有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自愿拒绝与现代社会接触的一部分人。第二类就是居住在城市里的欧洲人与土著印第安人,甚至他们当年从非洲贩来的奴隶的各种复杂的,比重不同的混血后裔。这部分人大约占37%%,他们大体都住在城市里从事制造和各类服务业。第三类就是基本纯血统的欧洲人,大约占15%,他们基本都居于社会上层。导游跟我们说,秘鲁人都是混血。我看这是城里的差强的事实,完全不是乡村的事实。这两种人看上去一目了然地属于不同的种族。这和中国的农村人和城市人完全是同一个种族真是大不相同。
除了以上三大类,秘鲁还有极少量其他族裔(3%)。其实这些其他族裔我几乎一个也没有看到。我们在利马还看见一个没有中国人的中国城(后面细说)。这些种族差异方面的问题,后面还会多次涉及。
农民豢养的还是从旧大陆引进的牛羊。看来土生的羊驼还是竞争不过呀。
添加拍摄地
Pikillaqta 皮吉拉达。海拔3250米。
这是我们在圣谷探访的第二处古迹,也是前印加时代留下,完全没有那种印加巨石墙。
但这似乎应当已经是一座当时不算小的城市。有好多条大街呢。曾经的居民应当数以千计。考古研究证似乎明,这里在公元550-1100年之间有人居住。在这里找到不少大火痕迹,证明该城应当是在一场大火之后被遗弃。
添加拍摄地
这里好像是城墙和城门。
添加拍摄地
这里显然是一条街道。
添加拍摄地
这是他们的街区复原图。
Pisac 匹萨克,海拔2972米,建于1440年以前,属于印加帝国前期。
这是我们当天看的第三处遗迹。
英文介绍中,这种遗址都称之为 ruin,直译就是废墟。似乎太不留情面。还是中国人用的遗址一词比较妥帖。
添加拍摄地
这是Pisaq遗址现在修的大门
添加拍摄地
这里也有大片的梯田。
添加拍摄地
看看山下的现代农田,是不是有时光倒置的感觉。因为那里根本没有这种精致的梯田。唯一的现代化就是那些白色的塑料搭建的温棚。
这是复原的当时的民居。木架屋顶,枯草覆盖。整个文明期间,印加人没有发明陶瓦,也没有发明或学会制作石拱,因此,哪怕是王宫神殿,只能是木架草顶。
添加拍摄地
这位是他们支撑草质房顶的木梁。那个铁钉当时可没有。有的就是那种用他们唯一驯养的中型哺乳动物羊驼皮做成的有相当强度的皮绳,用来固定结构。切割木头的,不是铁质的斧头锯子,而是黑曜石。(后面会细讲。)
下面照片里有一处两层楼的好像是碉楼的建筑。在这里已属罕见。
添加拍摄地
下面是山头他们据守的城堡。还是部落时代,战斗依然频乃。
添加拍摄地
这个遗址分为相距约两公里的两处。山道崎岖,我们艰难跋涉。但导游告诉我们,那里值得一游。
走到那里,哇!终于,我们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印加古迹!
添加拍摄地
这第一批的印加石墙已经有了其几个基本的特征:表面磨平、接缝平整,不用胶泥。其实他们应当是还没有找到可以制作胶泥的材料(比如石灰)。但这里的石块都方方正正,体积尚属人力可以搬动。另外几个印加石墙的特征这里还没有。本人把这个遗址称之为印加石墙的早期形态。
印加庙宇建高岗,对缝磨光技艺强。胶泥不用能千古,举世难寻是此墙。【平水韵七阳】
添加拍摄地
请记住第一个要点,这种磨平的石头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宗教建筑,用来拜神的,是以不惜工本,甚至故意耗费巨量工本,以示尊崇。
添加拍摄地
这种神庙一般都建在高处。他们说他们的神是太阳神,为了亲近,当然得把庙宇建在高处。
添加拍摄地
第二个值得合影留念的地方。
这道石墙已经有著名的不规则多边形,但显然还十分地粗糙。
添加拍摄地
【背景知识二】印加帝国最简史
添加拍摄地
为了后面的叙述能够比较明白,这里得讲一点中南美文明的最简史。
上面这个表的下面一半描述的是整个中南美印第安人文明的节奏。
黄色那五个都在南美,发展时间短,成就低,这里忽略不计。棕色两个则发展水平高得多。
其中最下方的位于今天墨西哥南部阿提卡半岛上的玛雅文明号称新世纪的雅典,存续时间最长,文化成就最高,比如曾有不算完善的文字,神庙的高大与精致也远超印加。可惜的是,这个文明的高峰早在公元8-9世纪,以后就自行缓慢崩溃。西方人抵达美洲的时候,这个文明仅剩废墟和退化很远的一些遗民。
而也在墨西哥南部的阿兹德克城邦文明的起止则和印加文明相仿,从13世纪到16世纪。也是在西班牙人抵达后被其摧毁。他们的文化成就类似玛雅。
印加那一段放大后是上图的上面一半。印加帝国历时三百余年,共历13个国王。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上标纪年都是大概。印加的真正扩张和繁荣仅从第六个国王开始,第九个国王 Pachakuteq 才是他们的亚历山大。就是说帝国的历史其实不到200年,而鼎盛时期则不足100年。我们现在去凭吊的那些印加巨石奇迹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不足100年间留下。西班牙人的抵达,把帝国的鼎盛活生生打断。关于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后面还会概述。
第四天:奥扬泰坦博,莫雷,马拉斯;Ollantaytambo,Moray,Maras。
今日也看了三个景点。第一个是高潮,然后两个是缓冲。
Ollantaytambo 奥扬泰坦博 海拔2792米,
这是除故都库斯科不算,圣谷中仅次于马丘比丘的印加古建奇迹。
添加拍摄地
先看这个梯田状的高坡,就有上百米的高度。
我问导游,化那麽大功夫修那麽陡的梯田,种玉米,合算吗?导游告诉我,这里是印加帝国最著名的神庙之一。这些台地,是花坛,不是农地。那自然就可以不惜工本了。
注意看两面的山石,非常破碎。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爬到半坡。
添加拍摄地
爬到坡顶,临近庙门,终于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完全形态的印加巨石墙。
添加拍摄地
除了上一个古迹已经看到的,石块间严丝合缝,不用粘接剂和表面磨平之外,还有体型巨大,不规则多边形密合,石头边缘圆润而不是方正三个新特征。
如此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规则的形状,必是现场切割,当场契合的。试想如果今天的人想用木块甚至泥块来模拟实现当日的花岗岩工程,是否会容易?
微视频,请点击。这些突出的小尖包,导游告诉我们是为了帮助固定绳子,方便运输。
添加拍摄地
右面是山墙。尽头是神庙的入口处。
添加拍摄地
到了山顶,看到到处摆放著似乎未完工的巨石构件。
添加拍摄地
导游告诉我们,西班牙人打来时,庙宇还没有完工。征服者禁止了工程,还把一部分石块拉到山下,去建立了一个天主教堂。
添加拍摄地
这里是当地的印加人老师,在给他们的印加遗民“痛说民族血泪史”。我的推测哈。
在整个印加的所有古迹中,差不多最不可思议的就是这六块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足有三米高两米宽两米厚,就是12立方米。花岗岩的比重平均是2.8-3.3。那麽这些石头就得有40吨左右。而毛坯显然会比成品更大。比如50吨吧。最奇特的是,这里的山石非常破碎。导游告诉我们这些完美的石头是从山下跨过河,越过两重山,5公里以外的一处山上采来。那麽问题来了。这里是一处高坡。比下面的河面高出100米以上。当时的印加人,没有任何畜力,没有车辆,只会使用滚木,只有用羊驼皮做的绳子,只能用人力,他们是如何把如此巨大的石头运过两重山,跨过一条河,然后再拉上这个倾斜约45度的百米高坡上来的?50吨,5万公斤。设想一个人能拉动100公斤,500个人,如何排开阵势来把这块石头拉上山?那个羊皮绳,得有多粗,才能承受得住数十吨重的拉力?尤其是安放的时候,石头的四个周边合计最多长8米,安放第二块时,剩余三边最多6米,可以排开最多二三十个壮汉,每人必须能够抬起至少一顿重的石头,才可能移动这个数十吨重的巨石块。试问,这是单凭人力可能完成的工作吗?他们还有什麽神奇的方法移动和举起这些巨石,现在已经成了永恒之谜。
添加拍摄地
这六块巨石上的浮雕还是有毁损。下面是复原图。
添加拍摄地
六方巨石烁尘寰,无缝镶嵌似等闲。手触移山如禹迹,望尘膜拜我惭颜。【十五删】
让我觉得不解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印加古迹并不十分地古老。都建于15-16世纪之间。西班牙人的抵达在1532年。印加人没有文字,但西班牙人有啊。他们看到印加人搬运如此巨石上高山,看到他们能把巨石加工到如此细腻的程度,而且安放得毫无差池,不会觉得惊艳吗?不会觉得,值得学习,至少是值得记载下来吗?然而就是没有。
导游告诉我们,西班牙人来了之后,忙的是摧毁印加人的民族意识,宗教观念,强迫所有居民改信天主教,所有的太阳神庙宇都被关闭废弃,崇拜仪式被禁止。那些建筑技术和艺术,自然成了歪门邪道,不许传承了。他们倒是没有大规模屠杀已经屈服的土著,但是土著因为他们带来的病菌死亡太半。
至于他们如何把石头切割得那麽精确,打磨得那麽光滑,下回详解。这里简单说几句。听导游解说,看各种手册,这里的主流判断就是:印加人用的最主要工具就是黑曜石,主要工作方式就是砸和磨。诀窍吗?那就是“很多的人手,很多的时间。”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不惜工本”。
砸和磨作为主要工艺,倒是可以解释印加巨石为何有大量的圆角,尤其是内凹圆角。因为这显然比直角省工时。
添加拍摄地
这块巨石上还做有榫沟,显然是用来固定本欲加在上面的另一部分。
添加拍摄地
这块石头就在上面那张摆满大石构件的那张照片的前面低一点那一段。可惜导游没有指导我们仔细观看。石头上部平整如砥,下部有一条只有一毫米宽的直长细缝,好像是锯条锯成。可是印加人并没有这样的工具。
添加拍摄地
这张照片网上抄来,不是我们登临时可以拍摄到的角度。是从对面山上拍来。左面中间有许多人处就是上面自己摄到的登坡结束后第一次见到印加巨石,然后向左横行到庙门的地方。进门右转,再上一个小坡看见的那一排方正横排的大石头,就是前面重点叙述的此地最大奇迹。
添加拍摄地
这就是面对六块巨石左面的山谷。巨石据说就是从山谷对面的一重山后面的另一重山上采来。而眼前这个荒草密布的斜坡,就是导游说,把巨石拉上来的地方。如果今天有一辆载重50吨的10个轱辘的大卡车,能否把这样的巨石运上这样的陡坡来?我觉得,运输这些巨石的工程难度比切割这些巨石还大。因为,切割还可以用不惜工本,“很多的人力,很多的时间”来勉强解释。而搬运如此巨石尤其是让它们爬上如此高坡,是要受到物理学的限制的。想到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愚公移山。用在这里,可能最合适不过。但是,愚公移山是个寓言,并不是实事。这里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呀。
添加拍摄地
山下有一个不小的镇子,居民当有数千。当年为神庙服务,今天为旅游服务。
添加拍摄地
这是神庙前方的全景照。
添加拍摄地
山下镇里有仅次于马丘比丘的纪念品集市。
我们到的时候,刚开市。买了一件小东西,商家找不开零钱,居然叫我们回来的时候再付钱。诚信真是可嘉。
添加拍摄地
当地农民野放的羊驼,生人勿近,它会跑开。
【采石场】
回来后研究网上资料,发现导游没有带我们去看就在此地山下,面对遗址向右转,不过100米,就有采石的现场。
添加拍摄地
你看左边的房屋,就是山下的小镇。这些切下石头的遗迹,就有很多不可解释之事。首先,那个墙上的剖面,为何如此光滑?切下的石料,经过不惜工本的大量打磨,如果很光滑,这可以解释。但留在山体上这一面,应当没有任何动机也去打磨。它们也是如此光滑,那只能是当时切下来就是如此。但印加人用什麽工具能如此锋利,对坚硬的花岗岩也像菜刀对木薯,甚至超过电锯对木材游刃有余地加以切割?用黑曜石来砸?能砸出这种形状?
两个大方块之间,还留有一个十多公分后的 平板,也是不可解释。因为直接切下去,就会少一个剖面,省却多少功夫?这个平板留下来毫无逻辑性。两个方块下方的台阶和到地面的距离也无法逻辑解释。为什麽不从地面开始挖起,或为什麽不一直挖到地面?仅仅是采石场,留下面的台阶有何逻辑性?有人说这里可能是神龛,是以经过打磨。那我们再看下面这处。
添加拍摄地
这个采石场据说也在附近稍远之处。上面那几个疑问更是变本加厉。剖面光滑依旧,从那麽高的地方采起,更是不可理喻。有功夫修台阶往上爬,为什麽不把下面的石头直接采走?那个台阶只是临时的,为什麽不用条石或碎石砌?难道是这样切割起来,其实比用碎石砌更省事?
添加拍摄地
这个采石遗址倒是在地面,旁边的台阶也是碎石铺成,上面提到的后一个问题不存在。但是它们居然把那个捆绳子用的突起都先做好,为此还必然刨(砸)掉许多石材,看来工匠对接下去的切割极有把握,先行打磨?这合逻辑吗?切下来就如此光滑?用的什麽工具?看后人的模拟,古人开石的方法,最多说到,用绳子蘸上油,固定在合适地方,燃烧后可让石头按需要位置裂开。你觉得它可能裂得如此大块、平顺而又光滑吗?那些凹进去的直角地方也可能用这种方法割开吗?
添加拍摄地
这张照片网上抄来,据说也在这里。我们没有在实地看到。或者在印加其它遗址。看场面,这也是一个采石场,而不是一个什麽建设完毕的物件。我既不明白这些线刻来干什麽用,也不明白,用印加人的石质工具,他们怎麽可能刻出这麽规整的线条。还有那里面那个光滑的圆弧角是如何形成的?为什麽要圆弧?容易做呀?为什麽那麽光滑?切下来就是这样?石器时代?用什麽工具?如果今天的人用现代工具,当如何重复这样的工程?
添加拍摄地
对这个采石场,上面那些问题也存在。为什麽不一层层往里挖,而是好像很随意地乱挖?挖石头,真的比挖土地容易吗?一块接一块不留边界,可以省掉多少劳动?为什麽那时的工匠不在乎?他们有什麽神术,让这些都轻而易举,从而根本不用计较吗?
印加破石有奇方,似切胶泥四面光。我若习来该绝艺,可襄大禹剖山岗。【七阳】
下面三张照片是对照。
添加拍摄地
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民间古代小采石场。
添加拍摄地
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留下了的采石场遗址,现在都成了景区。剩下的石墙石柱高耸入云,也符合逻辑。总之不会在石头上挖坑,劳民伤财。
添加拍摄地
这是一个现代采石场的实景。现代切石机械无比强大,还不是从下往上,从外往里,一层一层,一道一道,依次剥离,可是会在石墙上挖坑吗?
总之,这个印加遗址留下的如此技术不解之谜实在太多。在本文的附录里,本人会抄录一些网址,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进一步了解更专业的人士的讨论。
【Moray】 海拔3500米
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印加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的实验基地。这个圆形台地下面有落水洞,无论下多大雨也不会积水。由于保温水平不同,往下每一层台阶的土壤温度,都可以比上面高出大约0.5度。加上日照水平的不同,一种作物在这里一次就可以实验出在不同的地温和日照水平下的生长状况。看这个台地的规整状况,是不是比今天的农科所的试验田有过之而无不及?
添加拍摄地
下面照片网上抄来。是此地夏天绿草萋萋而又不下雨时的景象。那时可是雨季,这样阳光明媚的日子当是不多。
添加拍摄地
还要告诉你,这种原型梯田,在Moray其实有三个之多。只是另外两个都更小,也更简略,因此不太知名而已。
印加自古搞科研,留下圈圈梯状田。风雨无忧历寒暑,采来数据四方传。 【平水韵一先】
【Maras】
这是此地已被经营逾千年的一个盐田。
添加拍摄地
网上抄来。
近一些。
添加拍摄地
添加图片描述
再近一些。
添加拍摄地
导游告诉我们,这个盐田由一个村社集体垄断经营已达数百年。但这些小小的盐田也是分田到户的,一家人经营几个小田。还有一处便利就是,这个盐田只能旱季经营。到了雨季就必须歇业。但雨季又正好可以经营另外的农业。是以这个村社可以同时经营两项错开时间的营生,因此比其它的相邻村社就可以富裕许多了。
添加拍摄地
这就是这数千片盐田的唯一源泉。它的咸度是海水的三倍。水量不大呀。
第二顿大餐:高原顶上的 Top Mil Centro
到得高原顶部,看见眼前有一硕大的泥墙草顶建筑。一时都没有觉得需要拍照。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此地唯一的一家五星级饭店。走到门口,都还将信将疑。
添加拍摄地
这个网红餐厅就在Moray圆梯田紧边上。哈!上图左边还发现一个只有两层的小圆梯田。那这里就一共有四个圆形梯田了。
这样航拍视角的照片当然都是网上抄来。
添加拍摄地
这是这家网红餐馆的空中近景。
添加拍摄地
看这个外墙,你会相信它是一家高级餐馆吗?
添加拍摄地
走到门口,依然将信将疑。
添加拍摄地
进到院里,依然感觉诧异。觉得这不够豪华呀。但这个餐馆却是网红,必须早早预定才能有位。
工作人员在确认我们的预定之后,还要领我们先看一个博物馆。
添加拍摄地
这里是咖啡的原产地。这些都是加工咖啡原浆的机器。
添加拍摄地
这里是玉米和土豆的原产地。导览告诉我们,这里的玉米有五十多个品种。土豆的品种更高达四千余种。
添加拍摄地
这里盛产羊驼和它的毛更不用说。
添加拍摄地
这里的高山上有许多特有的植物。这些都是标本或用他们酿制的药酒等。
添加拍摄地
我们这一餐饭所用食材,100%产自当地3000米以上的高山。是以餐馆的名称就叫做 mill。。。
具体餐饮内容,略去不述。
第二家五星级别墅庄园: Belmond Rio Sagrado
整个圣谷中,有好多家类似下面这样的别墅式旅店。我们去这一家是最豪华的一家。
在这家旅店的经历,对我们是一个相当奇异的体验。
在一个那麽贫穷的国家,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那样的大量土坯民居的包围之中,转过几个陋巷,一道门楼,突然就看到了一个另外的,美轮美奂的世界,真让人感叹不已。
添加拍摄地
此照片网上抄来。
添加拍摄地
这是入口处。圆花坛后面是园内运送行李和客人的小电瓶车。车后面那间坐著一个人的房间就是前台。
这个旅店一共就有20套客房。倒是也有大小几等。
添加拍摄地
别墅区内的通道,有电动车运送行李等。总之,大小箱包,你都不用手提,有人送到房门口,和来门口取走。
添加拍摄地
当然这里太过舒服。一些年轻人想要奇遇,在圣谷还有另外的选择。下面这个悬崖旅店,也是超级网红。你若有兴趣,可要提前半年预定,然后还要徒手牵绳攀岩不止一百米才能抵达。看见每个胶囊下面的缆绳了吗?看见头一个里面睡觉的人了吗?一共四间,每间四位,有16人报名,今天就客满了。
添加拍摄地
遥看客舍挂悬崖?百丈攀绳始到家。手揽山风头枕月,晨来唤醒有丹霞。 【新韵一麻】
第五天和第六天:马丘比丘
旅店专用火车站和奢华的小火车
添加拍摄地
这是旅店专属的火车站。前端尽头那个门外就是铁路。
添加拍摄地
门打开就是铁路。今天这里,就我们一家四口在这里登车。旅店居然有三个工作人员在这里观望,火车什麽时候抵达。轨道很窄哟。
添加拍摄地
火车来了。内燃机车。铁轨很窄,但这不意味著火车一定简陋。
添加拍摄地
列车员下来迎接我们。很有点器宇轩昂的样子,似乎是个局级干部。
这条小铁路上行驶的火车,库斯科是起点站,马丘比丘是终点站。我们这个专列就只有三节车厢,一节餐车,一节酒吧沙龙,还有一个尾节不知如何称呼。下面都有照片。
添加拍摄地
这不是餐车哟。所有的顾客都是这样的座位。行车全程就三个小时,包括一顿午餐。不知何故,这节车厢里一共就有五六位顾客。
添加拍摄地
不吃饭的时候,还可以去后面酒吧车厢和最后一节不知怎麽称呼的车厢休息。
添加拍摄
回程时,我们还坐这种豪华观光火车,到时还有介绍。
这是中途的一个车站。看站上这些乘客,在等待普通列车。
添加拍摄地
导游指南上看来,这里普通乘客的火车票,价格只及外国客人的十分之一。我们的自然还要贵许多。
这让我会想起,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也曾施行类似的票价和旅馆价格的双轨制。
【本文似太长,无法一次全文公布。到这里仅约三分之一。请读者继续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