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同

注册日期:2010-09-01
访问总量:27748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山城“农家乐”的故事——泼袭来的遗产“高坝村”


发表时间:+-

修行君

01  观音菩萨从天而降

北纬29度,巴渝之南,渝黔之交,大娄山脉的末端,离重庆主城120多公里的车程,有个叫高庙的小山村。

1728680643537405.jpg


高坝就坐落在山村的顶端,平均海拔1100米之上。林草杂生,水雾缭绕,土地贫瘠,民风淳朴,孝善仁义,生活在山区的人们,世代农耕,一年到头辛勤劳作,还填不饱肚子,天不眷人,人祸又添,公元一九六零年至一九六三,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有个叫十八弯的生产队以挖观音土充饥度灾年,在公社,区县“臭名远扬”。

在当年饿殍遍野的中国,这样的小山村,这样的生产队再普通不过,算得上什么?何足挂齿?

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生活在这个队,这条街的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将时来运转。

2008年,紫气东来,一位大名鼎鼎,春风得意,名叫泼袭来的人,从天而降,主政山城重庆,给当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方圆数百里的村民们都夸他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

泼袭来到任不久,便风尘仆仆出巡渝南,“菩萨”手搭凉蓬认真观望,“哇,这叫什么地方?两省交界,如此险峻,又如此贫瘠!”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心将这块“风水宝地”打造成西南地区脱贫致富的典型,以此为突破口,将山城这座“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推向前进。

中共十八大召开在即,一定要在上层闹出点动静来,为民福祉,为己再建功勋!

沉睡多年的小山村,突然大规模整修公路,上山的草油路,石子路改柏油路,水泥路;一条变两条,两条准备修三条;退耕还林还草,注重山区水土保持,修水保园(内含批把园,桂花园,玫瑰园…),大手笔修建村级文化广场,占地25000平方米——市政府总投资近千万,集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体育健身,集会宣传为一体,成为重庆赫赫有名的最大村级文化广场。

重修水厂,解决多少年来困扰山区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让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与此同时还修了步道,亭台等一批便民出行的配套设施。

同时,贫困山区财政饥渴难耐,大规模基建,如久旱逢甘霖,抓住千载难逢之机,卖地“敛财”好给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依托青山绿水,大张旗鼓发展休闲避暑文旅业,调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从而振兴乡村。

住乡场上原十八弯村的农民跃跃欲试。他们穷怕了,吃白善泥度灾荒的日子让几代人心有余悸!穷则思变,感觉机会真的来了,率先腾房租房,积极准备兴办农家乐。乡镇府因势利导推出补贴建房,在原来的老街旁腾出地块,让周围有条件的村民买地集中修建,使原来的老街得以扩大延长,形成新的街区,后来大家诙谐地取名“半边街”。

周围乡村的农家也纷纷带动起来,修葺房屋,挖塘养鱼,搭棚建园,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招揽游客,形成街乡联动合理布局的良性发展。

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闻讯纷纷返乡创业,兴办农家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在朴实山乡的土地上星火燎原,方兴未艾。

以避暑乘凉,休闲旅游为中心,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让人们包包鼓起来。

a-1.jpg


多少年之后,高坝的村民都不忘感恩戴德,提起高坝今天的巨变言必称赞“泼袭来”,始终牢记他给人们带来的福祉,让人惊叹感动不已!一个人下台落魄,遭受牢狱之灾后还能得到如此赞誉,足以说明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足以说明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永远被人们惦记。

山乡的巨变犹如扔下颗“原子弹”,震动内外资,照亮未来,为高坝后续的招商引资铺平了道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a-2.jpg


02 高坝农家乐的前世今生

2000年初,高坝的农家乐仅是寥寥星火。避暑休闲的春风还没有穿越崎岖山道,翻山越岭吹进这片贫穷偏僻的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寻找出路;中老年人继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在祖宗留下来的这块土地上。

一说是场口的徐家小伙,原本在浙江打工,城里有远亲邀约起一帮十来个人,准备夏天来家歇凉避暑,于是乎回家开始接待,自己主厨,饭菜随心所欲,一起吃饭,多添些碗筷;腾出自己的房子住,布置干净简单,每月收费不多,200—300元即可搞定。

另一说是一个姓敖的农妇,远于徐家,先在场口有个小店,卖点零食,香烟,矿泉水什么的…后来他发现三三两两背着包袱拿着鱼竿来高庙钓鱼的城里人越来越多,还不时打听有没有旅店住处?他们想上山来吹吹风,钓钓鱼,吃吃农家菜,住一晚二晚,远离喧嚣,然后匆匆回家。

这个在山区里忙乎了半辈子的农妇,突发奇想,何不把这些人请进来,在这儿吃住?既方便了他们,自己也可掙几个钱。于是开始打整空屋,准备铺被,添置碗筷尝试接待客人。

她的条件比徐小伙好些,临街的房子一楼一底,楼上有四五间卧室,房间放一张农村普通的木板床,不宽但厚实,可勉强睡两个大人。每层共用一个厕所,进去拴门约定俗成。

楼下拐角是一间厨房,一间杂物间,其余几间就做了饭厅。

那时所谓的住宿条件,每家被子虽不漂亮但洗的干净,一床被子四季通用。

吃的农家味儿浓,经常是,煮包谷烤红苕,糯豆蹄子汤,南瓜煮稀饭,腊肉炖粉条这些城里人稀罕吃的东西,换个口味客人吃得津津有味,没有现在村里统一规定要几荤几素。

客人不是长住,讲究的是玩,不是吃,收费也不高,十来块钱一天,包吃包住,皆大欢喜。

正待兴旺之时,一天突然关门了!据说她儿子在外打工惹了祸?遗憾,辛辛苦苦搞起来的店没能善终。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街对面有姓罗的两兄弟,哥做过公社茶厂厂长,有些眼光,看中了开旅店接待客人这个行业,他弟弟是开小馆子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家里房子也比较宽绰,住宿还是以生活必须为主,但床上增添了毛毯,床边还增加了衣柜,与以前的一被到底,衣物没放出的简陋相比大为改观。

兄弟开馆子,多少学过厨艺,吃的菜肴也多了些城里人爱吃的菜品,什么水煮肉片,麻婆豆腐……住宿的不少是回头客,慢慢口口相传,逐渐扩散开去,住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生意火起来。

不幸的是罗老大出师为捷身先死,因病半身不遂,后综合症并发,撒手人寰,驾鹤西去。

此时,罗老二正值壮年,脑子灵活好用,又有一生手艺,山里人执着坚韧,看准的事决不轻言放弃。他挥泪继承哥的遗志,不忘老客人,欢迎新客户,接着将生意越做越火红……

罗老二几年打拼下来,不仅重新盖了新楼,而且还将多余套房转租转售出去赚了一笔,成就了他在高坝的美妙传说,客观上助推了农家乐的发展,剩下的房间他继续邀宾待客,眼看农家乐雏形即成,谁知家门不幸,儿子染上赌博习气,沉迷豪赌,把家败了,农家乐也无疾而终。

徐敖罗三家单打独斗,几经坎坷,虽败犹荣。他们的应运而生,为高庙农家乐的星火燎原播下了火种,营造了雏形功不可没,永载史册………

泼袭来主政后大力扶持推动,经过十多年蓬勃发展,至2018年止,高坝的农家乐已达200多家,接待游客能力超过2万多人,真正成为最负盛名的山城凉都,避暑天堂。

不仅如此,各农家乐还纷纷亮出自己心仪的招牌:有体现贤惠温婉的“幺嫂农家乐”,“幺妹农家乐”;有展示山乡风貌的“逸民农庄”,“清泉山庄”;有充满怀旧色彩的“战友农家乐”,“知青山庄”;还有带着浪漫色彩的,“阿凡提农家乐”,“帅哥美女农家乐”……再配以精彩纷呈的对联,如

“人才两旺生活美,福寿双全日月甜”横批;金玉满堂

“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吉星高照。  

 对联锦上添花,使门庭更加贴心喜气,光彩照人。

疏通了镇到高坝的交通瓶颈,使镇村两地交通更加方便,有几条路可通高坝,草油路水泥路任由你选,走大路平缓宽阔,可扶摇直上;走山道,有标识,青松掩映,曲径通幽,好不惬意。

农家成立了自己的商会——高庙农家乐协会,负责协调管理整个村的农家乐事务,在镇村政府的引导下如火如荼的发展,文化广场轮番的文娱表演,篝火晚会;各农家乐自娱自乐的卡拉OK,此起彼伏的乐声歌声,响彻云霄。周末的烟火更是五彩缤纷映红夜空。

住宿也提档升级,2017年以后新修的住房都安上了抽水马桶,以前的不少也补安了,有的还装上了电梯,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室内还增添了写字桌椅,纱窗窗帘,面貌焕然一新。

1728681562769676.jpg


像《四维山舍》这样的民宿民居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估计不久的将来也将“春风吹又生”成为高坝的有一道亮丽风景。  

如今农家乐的吃喝早已是“七菜一汤”的标配。鸡鸭鱼肉蛋,腊肉豆花家常菜,花样翻新轮番转。许多农家乐还请了主城的专业厨师来此掌勺,以满足客人们的胃口,不仅如此,淡季镇村还组织大家走出去,学习区内外办理接待客人的先进经验,什么分餐制,自助餐,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728681127159049.jpg


尤其是招商引资引进实力强大的北方海瓯集团,伴随“北纬29度康养示范小镇”项目的推广,把农家的建设百尺竿头向前更进了一步。

人气旺,产业兴。依托农家乐休闲避暑经济衍生出了以采摘,垂钓等农事体验项目;以星空露营,房车营地等住宿体验;以蜂蜜,酿酒糯玉米,葡萄,西瓜,挂面等农产品体验为主的产业,借避暑歇凉的东风堂而皇之走进了市场。这种以休闲避暑,文旅康养为主,各种产业为辅,振兴乡村的格局基本形成。

1728681206990408.jpg


从重庆主城,区,镇到高坝的交通更加方便。区开通了到镇的便宜交通,每10分钟一班,老人可用乘车卡免费乘车;主城枢纽站每天两班可直达高坝;另外还有过路车,私人包车,拼车不算……拉近了重庆主城与高坝的距离,节假日避暑季,背包就走,源源不断的客流被输送到高坝,使“凉都”真正成为山城人们的后花园,休闲避暑旅游度假的不二之地。

1728681403571573.jpg



03  结缘高坝

我与高坝结缘并非偶然,早在六十年前上山下乡,我随同学去了扶坝,也有其他学校知青去了高坝。两个公社两座山,中间隔条河,隔山而望。造物主公允,高坝高高在上,平均海拔上千米,风光无限;扶坝俯首称臣,仅有他的一半。但有利有弊,扶坝田土丰沃,盛产稻谷,一个工分值八角多,高坝山高田土贫瘠,以包谷玉米为主,一个工分四毛不到,有的地方甚至不足二毛,扶坝是它的两倍多。

年少气盛,贫穷限制想象力,扶坝的知青常“以富庶自傲”。每逢年底回家过年,搭乘火车150多公里回重庆主城,慢车得花4-5个小时。知青们都在河口一个小站上车,车上邂逅,扶坝知青总喜欢炫耀一番,有意无意问人家一个工分值多少钱?今年能分多少?有些不怀好意的刺头,说他们队里有嫁高坝转哥的,一直赖着不下户口,怕过去吃苦,奚落人家。

说来也巧,一次回家过年,我背了些队上磨房分的面,新麦子做的,想回家孝敬父母。气踹嘘嘘挤上去已经没座位了,我扫视车厢打算寻找松点的地方去,可惜没有,到处塞得满满的。惨了,得硬站四个多小时哟!

正焦急等待之时,突然旁边有人小声说,坐这里吧,大家挤下。我几乎没听到,下意识低头看了下,旁边的位子已经露出点空白来!赶紧放下背篓,一屁股坐了下去。这时我才看清是个戴着眼镜有些腼腆的女孩。她穿件掉色的碎花棉袄,显然有些不合身,宽松了些,嗮黑的皮肤,手上还带着只线子手套,说是长了冻疮,拘谨地坐着,活像出门的村姑!如果不是鼻梁上那副眼镜的话。

一路上,我很感激她,想找她多摆谈些事,可惜她不多爱说话,问句答句,大部分时间都是静静的坐着,眼看着窗外,脸上总挂着一丝淡淡的忧愁。

突然间前面节车厢传来一阵躁动,她瞥一眼行李架上的篾篓,起身欲上厕所,我赶紧说不要紧我帮你看着!

她去了好一会才回来,原来是查票,客车过这个站都会查!知道这里上的知青多,拥挤没来得及买票的,没钱逃票的都有……

我只记住了她是高坝某全大队的知青,也是回城过年的。山区田土贫瘠,很穷苦,年终决算一个工分二毛多钱。每天出工顶着干,一年累到头还得补钱才能分回口粮……

快下车的时候,她踮起脚尖准备去取行李架上的篮子,我赶紧过去帮他取下来,她羞涩地轻声说谢谢。

小篾篓里面用糠壳装着鸡蛋,怕彼此碰伤,估计是她自己养的,过年了,队里没啥分的,自己喂不起猪,养几只鸡生蛋,拿回家当年货,也算是孝敬父母的一番心意。

我望着她提着篓子逐渐走远的背影,顿时心生怜悯,她什么也没说就慢慢地离开了,她的印象举止,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从今以后,我一直没有见到过她,过年回城或节后返乡,上下车时,我总是留意搜索她的身影,心存一份侥幸,一份牵挂,仿佛人间蒸发的消失了。

往后我再没拿扶坝与高坝比高低,炫耀自己,也反对其他的人这样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多年后我反复打听,打听到的是她在农村安家落户了,我很诧异!听说遭遇很惨,生孩子时大出血逝世了?我唏嘘不已,还听说是自己心甘情愿为丈夫家接香火敬孝,我更是不胜感叹!怎么会是这样?唯独是她!痛惜悲悯交织在一起,莫明奇妙地多了份高坝情结?


1728682498237757.jpg


风水轮流转,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旅业,农家乐飞速发展,今天的高坝早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巴渝“凉都”,“垂钓之乡”的美誉而蜚声市内外…

2016年夏天我和邻居结伴,慕名去高坝避暑乘凉,同时也为了探寻那份埋藏心底的高坝情结。


1728682543768703.jpg


(未完待续)




浏览(2032)
thumb_up(3)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