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宛然

注册日期:2012-03-27
访问总量:274375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375


发表时间:+-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七五集)【日期】2016/10/2【地點】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檔名】02-041-037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七十三頁第一行:
  『為大導師』,這一句是經文。「《淨影疏》曰:以慧開人,名為導師。」導師,在大乘教裡面是很尊重的稱呼。什麼人能稱導師?真正稱導師唯有佛一人,佛稱導師,稱大導師。導是引導,指導。下面《會疏》裡頭說得好:「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導師。」《會疏》說得更清楚,失道,迷失了道路;什麼道路?了生死出三界的道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道路,不是一般的道路。幾個人認識道路?能指導你出離六道輪迴、十法界的道路,這才稱之為導師。所以阿羅漢不能稱,菩薩要到等覺才能稱,十地都不稱,到等覺。通常一般把這個水平降到最低,那就是法身菩薩,《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真正的導師。在人間,我們稱導師、稱大師,都是尊敬過度了。每一個宗派裡面的祖師,唯有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像我們稱印光大師、慧遠大師。為什麼?淨宗的老師,確確實實指導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出輪迴,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為失道者示其正路,可以稱為導師,可以稱為大師。沒有到這個層次,稱大師、稱導師就有一點顯過分了,在人是尊敬,在法來說過度了。這些理,道理我們都要懂得。
  下面是念老給我們註解的,「能如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修學念佛法門,他教人是用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引導大眾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條路是無量法門裡頭第一殊勝的法門,一定能成就的,這一生當中沒有白來。這就是說為什麼淨宗法門的祖師稱大師,也稱導師,意思就在此地,名符其實。我們要能信,不能有絲毫懷疑,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有一個不成功。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永遠脫離輪迴,永遠超越十法界,這個理,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就錯了,就是前面所說的失道,你迷失了一生成就的大道。我們看下面,「以最極圓頓之法」,圓是圓滿,全包了,叫圓,無量無邊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其中,這就是一句佛號,信願持名,不可思議!「普利九界眾生」,這個九界是六道再加上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叫九界眾生。
  這個九界裡面包括阿羅漢、辟支佛,還包括權教菩薩,這個菩薩就是三賢,沒有明心見性,包括這些,都在其中。淨宗法門,九界上面是佛法界,成佛了,那個不提了,普遍利益九法界眾生,無論是哪一界,我們是人界,天界,在我們下面的是鬼界、畜生界、地獄界,無論在哪一界,只要遇到淨土法門,沒有不成就的。我們對這個信心要是不足,還有懷疑,怎麼辦?讀《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念上一千遍,你的信心圓滿具足,你再不會懷疑了。這個法門,信願成就,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佛就來照顧你,佛就來保佑你,這是真的。為什麼?不需要斷煩惱,無比殊勝的利益就在這一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要斷煩惱,斷見思煩惱證小乘四果四向,不容易!修大乘,斷見思煩惱是入門,往上去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這就難了。所以淨宗是捷徑,普利九界眾生。
  對淨宗的這些佛菩薩,都稱為大導師,他有能力『調伏自他』,「調者,調和、調理、調順」,最重要的是「調其心也」。《金剛經》有一句話說,「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這個調不簡單,《金剛經》是大乘經典,在阿含、方等之上,什麼人修的?菩薩修的。菩薩修什麼?《金剛經》上這句話就是核心,菩薩修的是調心。心怎麼調法?這下面有,「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降伏非心,是伏字義」。調伏。非心是什麼?妄想、雜念、煩惱、習氣,這個心字是真心,非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你要把這個降伏,降是把它打倒,伏是讓它歸伏。煩惱習氣統統伏住,統統放下,自性就現前,自性是真心,怎麼開悟的?這就開悟了。我們為什麼不開悟?我們的妄想、雜念、分別、執著太多了。分別執著要降,起心動念要伏,要把它伏住,這是真修行。方法太多了,佛常說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一個數字,是表法的,代表圓滿。佛教化眾生,所有的方法都在其中,一個也不漏,叫八萬四千法門,也叫無量法門。這些方法,這些門道,都是幫助我們降伏煩惱習氣的。最明顯的,從總綱領上來說,無量法門的總綱領是戒定慧。戒,持戒目的是什麼?得定。得定目的是什麼?開智慧。智慧現前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是法身大士,成佛了,縱然沒有圓滿成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修行要到這個境界才算是達到頂峰,在這個地方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你在這個地方修行,一定要把煩惱習氣斷乾淨,完全沒有了,證得妙覺如來,這就圓滿,成究竟圓滿的佛果,不是分證佛,是圓滿究竟佛。
  念老這下面,我念一遍,很重要,《金剛經》上,「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開顯,大徹大悟,調的結果;「降伏非心,是伏字義」,這把兩個字拆開來。調著重在開悟,開顯本心,調的意思;降伏非心,降伏非心是伏的意思。「為大導師者,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自身入道,亦普令眾生入道;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這是大乘教,大乘教裡面重視自行化他,自己開悟了,除了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悟,證悟,肯定念念都會顧及到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哪一尊佛不教化眾生?哪一個菩薩不教化眾生?不教化眾生的,聲聞有,緣覺有,我們一般稱阿羅漢。阿羅漢教化眾生,要與他有緣的,沒有緣他不教你,你跟他有緣他教你。菩薩沒有這個,菩薩是普遍教化,有緣的幫助你一生成就,沒有緣的給你種佛種子,他統統都教。為什麼?他心清淨,他心平等,他沒有分別執著,面對無量無邊眾生平等看待。所以菩薩是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慈是幫助你得樂,悲是幫助你離苦。從悲來說,因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條件,這大乘。大乘的心,大乘的行,行是度化眾生,心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跟教化眾生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這很重要。這就是我們現前要學習的處所,菩薩學處。我們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這是小乘心,不能開悟,斷不了煩惱習氣。斷煩惱習氣要大乘心,一定要想到,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諸佛如來如是,我亦如是,這叫學佛。
  為大導師者,大導師前面我們說過了,法身菩薩,究竟果地,這才稱大導師,這些人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他有這個能力。自心,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眼觀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佛是什麼境界?佛是了了分明,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調;連阿賴耶裡面習氣都沒有,那叫做伏。伏,轉八識成四智,調伏,成無上道。凡夫完全是用妄心。妄心怎麼能伏得住?那就得講功夫了,這個功夫就是放下。你能不能放下?為什麼不能放下?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放不下。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一場空。《般若經》上說得好,「一切法」,真的是一切法,世間法、佛法都在裡頭,叫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諸位要記住,佛法、世法都不可得。所以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不放下就變成障礙,就變成調伏的對象,放下就是調伏。要放得很自然,要放得連痕跡都沒有,那就高明!見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跟世間人看法不一樣。世間人看到幻相,迷了,以為是真有。菩薩知道這個有是假的,不是真的。阿羅漢能知道六道輪迴是假的,所以六道輪迴他放下,四聖法界他沒放下,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他認為是真的。法身菩薩全放下了。
  自己能放下,做榜樣給別人看。能不能得佛法真正的利益,完全就看你能不能放下。你要不能放下,佛法當作世間一種學問看待,一般人稱它為佛學,有人稱它為哲學,都不是佛法真正的意思。真正意思是說不出來的,可以體會,不可以言傳。為什麼?說不出來,不能言傳,說出來就錯了。真正體會到了,沒有說出來,是真的,他自受用,也就是我們常常提醒同學的,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太微細了,一秒鐘起心動念多少次?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不是二千二百四十萬,是二千二百四十兆!那在動,那不是靜的。那是妄心,不是真心。這樣微細的念頭斷了,沒有了,沒有念頭,這是正念。正念無念,佛菩薩無念。阿羅漢還有念,他有分別。菩薩,證得法身的菩薩,無念。所以這些人就能調,為大導師必定能調伏自心、能幫助眾生,眾生來有求,他也能幫助人。像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遇到慧可,這是禪宗的第二代祖師,達摩傳給他的。他向達摩求法,他向達摩說他心不安。凡夫心裡頭,妄想、雜念、分別、執著多,安定不下來,求達摩祖師,能不能幫助我安心?達摩祖師伸出手來,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是智慧,這言語是智慧。慧可就找自己的心,找不到,心在哪裡?像《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叫阿難,把心拿來看看,阿難找不到。阿難說了七處,七處徵心,跟達摩祖師教慧可,方法非常相似。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他說找不到,很久說不出話,到最後跟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我找我自己的心找不到,不曉得在哪裡。達摩說:「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這一句話慧可就大悟了,大徹大悟,為什麼?徹底放下,不再想到我心不安,不再想到這個,明心見性。這是自己覺悟、開悟了,又能幫助別人。
  達摩一生就傳一個人,在他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一個人。慧可傳僧璨,一代一代的傳,惠能是第六代。前面五代都是單傳,可是惠能大師他所教的學生當中開悟的四十多個人,在中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後,六祖以前沒有過,六祖以後也沒有,有二、三個人的,有,五、六個人的都沒聽說過。現在找不到了,這個我們自己要清楚。找不到怎麼辦?要自己告訴自己,此路不通,我走這條路走不出去。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走不通,怎麼辦?換別的路。法門無量無邊,我要選擇我有能力走得通的路,這就對了。我能走通,我也能幫助別人走通,這條路就是淨土法門,信願持名。你看蕅益大師,把淨宗修行歸納成四個字,四個字講三樁事情,第一個信,第二個願,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沒有懷疑,下面兩個字說一樁事情,持名,就是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的名號。為什麼要念這句佛號?《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教我們念他的佛號,他就來接引你往生。我們相信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妄語,釋迦牟尼佛決定不會騙人,你要信得過,這不是迷信。你能把這四個字,三樁事情,信、願,念佛是行,信願行叫三資糧,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三個條件,你具足這三個條件,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弟子。
  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不難,一心稱念真行,不是不行。不要怕辛苦,辛苦什麼?開頭是辛苦,因為習氣毛病太多,現在一下要收斂,自然有困難,念熟了,愈念愈歡喜,法喜充滿,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自心他心是一個心,不二,自他不二,我們不知不覺就把調伏這樁事情做好了。我們自己有這個經驗,幫助別人的言辭、心態,非常清淨,讓他接觸我們也不懷疑。不懷疑,沒有一個不成就。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疑根沒有拔掉。實在講是半信半疑,一個僥倖的心理,我來試試看,心不真誠、不恭敬。真誠,不懷疑,恭敬,老老實實一句一句念下去,這是「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這叫大導師。我們要不要去求大導師?哪一個是大導師?找不到了。《無量壽經》是大導師,《阿彌陀經》是大導師,《淨修捷要》是大導師,這些大導師沒離開我們,我們只要能認識它,緊緊抓住,絕不放鬆,恭喜你,你成就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是念老的總結,這一段經文的總結。「右文大意為: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這兩句話重要,我們要想成就,先學一心正直,一心沒有妄念、沒有妄想,沒雜念,於一切法能夠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跟大眾相處,好!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恭敬心,真誠是真心,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心能成佛,妄心成不了佛,再用功都沒有用,它跟成佛不相應,真心相應。所以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什麼是一乘?一生成佛的經典,叫做一乘。一生成不了佛,來生後生,這就不叫一乘法。三乘法、五乘法、無量乘法,那個要安住,好辛苦!結果跟佛結個緣,這一生佛法的大門都沒進去,像讀書一樣,佛法的幼稚園,連小班都沒進去,只在門外面望望,錯了。這個地方講的一乘法,對我們來說就是信願持名。對聲聞緣覺說,對眾菩薩說,對一切諸佛說,安住一乘法中,就是信願持名四個字。我們今天這堂課,如果諸位真正懂得安住一乘,信願持名,這一會你就得法,這一會你就得利益了。你要真正這樣做,恭喜你,你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可見得這個經文、註解,字字句句都顯示出一乘。
  下面,「復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這是教我們怎麼樣安住一乘。你看,他具足善巧方便,日常生活當中隨緣,隨緣一定是法喜充滿,為什麼會法喜充滿?因為你住一乘法,那還得了!住一乘法就是老實念佛,你心裡的佛號沒間斷,表現在外面是法喜充滿,這是真念佛人,這是真正彌陀弟子,這個裡頭這個法師那個居士統統是彌陀弟子,你看到了,他自己沒看到。為什麼?他的六根往外跑,我們呢?我們六根往內走,不往外跑,不一樣,這叫善巧方便,與一切人事物都不發生衝突,這句話要記住。跟別人發生衝突結冤仇,這個冤仇結下去,如果你不能往生,麻煩可大了。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有報復,報來報去,這一生我殺他,來生他殺我,殺來殺去,沒完沒了,苦不堪言,而且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全放下了,歡歡喜喜放下,快快樂樂放下,放下的愈多愈快樂、愈歡喜,這就是善巧方便,精勤求法,或者是精勤修法,你真幹。
  「廣為人說,悉無厭倦」,遇到人喜歡說,喜歡表演,做出信願持名的樣子給大家看。像海賢老和尚,這是受阿彌陀佛囑咐的,佛叫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不要著急。他是著急,很想早一天到極樂世界,佛留住他了。留他幹什麼?給世人做個好樣子,特別是給念佛人做好榜樣,你像他那樣念佛決定往生,往生的時候,決定自在,沒有痛苦。海賢老和尚往生沒有生病,自己敲著引磬念佛往生,他不要人助念;多少人等著幫他助念的。他往生,到第二天吃早飯,大家就請他出來吃早飯,把他房門打開,他往生了。你說多自在,表演給大家看,這樣走好,說走就走了。要廣為人說,為人演說,無有厭倦。
  「菩薩戒德清淨,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喜歡說,那別人得喜歡聽。怎麼樣能叫別人喜歡聽?持戒,要清淨。持什麼戒?三皈五戒十善就行了,保證跟你接觸的人,對你都很歡喜。三皈是榜樣,我跟誰學?跟佛學,跟法學,跟比丘僧學。這個裡頭要注意的,比丘僧要戒德清淨,我就跟他學;戒德不清淨的,我不跟他學,就對了。在家同學當中要注意,哪一個人能守戒,我跟他學;不能持戒,不跟他學,用這個做標準。
  我們淨宗,早年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這個建議是黃念老要求我的,淨宗學會這個招牌,是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發起的,但是沒有組成,沒有真正組成。真正組成第一個是在加拿大溫哥華,第二個在美國舊金山,第三個是洛杉磯。我早年在美國到處講經,美國跟加拿大,總共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寫了一篇緣起,緣起裡面提出持戒,我用了五科,五個科目,這就是持戒,我們必須要做到的。第一,淨業三福。大家都很熟悉,這是修學佛法,不管是哪一個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共同的,沒有例外的,最高的指導原則,佛說的,三世諸佛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修成的。這三福就是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頭一條一定要做到,人天福報,戒德清淨,你能把這四句做到算是清淨,你不能往生,決定不失人身,六道裡頭,你來生還是人道,說不定到天道去了,人天道。這是學佛的根本,最低限度要保住不失人身,這四句要做到,孝親尊師。這裡頭有十善業,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對在家居士的。第二條是入佛門,入佛門,「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足眾戒」,這個眾戒簡單的說,就是五戒十善。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小乘沒有發菩提心,大乘要發菩提心。五科這是第一個科目。
  第二個科目,六和敬。佛法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就叫僧團,僧團裡頭最重要的是團結,家和萬事興。團體不和是滅法,是破壞佛法,團體一定要和,別人不跟我和,我要跟他和,他要不能接受,排斥我,我只有走路,我不干擾他們,不能破壞他。這六條戒,第一個,見和同解;第二個,戒和同修,就是戒律;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法喜充滿),最後利同均,十方供養每個人都有分,不是專門供養哪一個人的,人家供養我,我要知道,這個供養十方出家人統統有分,利和同均。這是第二個科目。
  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我們依什麼來指導我們修行,持戒、修定、開智慧。第四個科目,菩薩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後一個科目,普賢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到普皆迴向。五個科目,這是屬於戒。我們不要學很多,這五個科目我們都做到,戒德清淨,就夠了,決定得生淨土,我們的目標是到極樂世界。定,持戒就能得定,定就能開慧。這是講戒德清淨。
  能夠把這五條做到,我們想想,誰不尊重?誰不歡喜?自己法喜充滿,帶給大家的是歡喜,你說法,別人相信,別人喜歡聽,道理就在此地。如果沒有戒行,你說得再好,別人聽了也很欣賞,但是怎麼樣?對你半信半疑,是不是真的?有沒有騙我?不能叫人斷疑生信,沒有戒德,戒德是叫人生長信心。如果有定功,別人對你尊敬要加倍,你教人自自然然有吸引力,能夠幫助人,能夠成就人。所以「菩薩戒德清淨,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我們要學,要非常認真的學習。
  「於是則大鳴法鼓」,你具足這些條件,大鳴法鼓是形容召集大眾,「高建法幢」,法幢就是建立道場。古時候寺廟門前都有旗桿,它不是掛國旗的,它也是信號,懸掛幢幡,幢是圓形的,幡是扁形的。旗桿上懸掛幢,是告訴大家今天這個道場有講經的法會,有法師講經,喜歡聽經的人,看到旗桿上掛的是幢,他來聽經;如果是扁的幡,幡是做法會。今天我們念佛共修掛幡,幡上寫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淨宗念佛法會,是這個意思。從前這個幡幢起很大作用,佛法通知,那個時候交通很不方便,用這種方式,而且寺廟都是建築在高地,山上,半山上,所以很遠的地方都能看見,也很容易辨別,知道這個道場今天有些什麼活動。這就是法鼓幢幡來代表。「大放慧光,廣宏妙法,破除眾生無明痴暗」。為什麼要講經?為什麼要念佛?就是為這個。講經是啟發你,你把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法會是學習,互相交換心得,我怎麼落實的,你怎麼落實的,我學的什麼,你學的什麼,互相交流,互相提升。所以法會是修行,講經是接引。
  今天的道場有修行,修行的樣子有,講經沒有了,怎麼修法,我們修得對不對?不知道。應該怎麼樣?先講經,後修行。一個星期,五天講經,二天修行,這個方法好。講經聽了五天,五堂課了,如何落實?把它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變成身心修養,變成我們的工作,變成我們依它處事待人接物,管用,用上了,不是所學非所用,統統用上了。更高明的能夠用佛法,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我起個念頭,與佛法相不相應?不相應,這個念頭趕快把它放下,相應的把它提起。自己有受用,別人也有受用。菩薩、羅漢都是要做榜樣給別人看的,破除眾生無明痴暗,讓眾生看到、聽到、接觸到都開智慧,都知道檢點自己身口意三業是正還是邪,自己清楚,然後才真正能做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寺院庵堂都是課堂、都是教室,以前出家人,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教學重要。我最近看到一位法師傳給我的信息,他的師父往生了,最後遺言,最後是拉著他的手,告訴他要講經,講經不能中斷。很難得,很不容易!
  我們接著往下看,「菩薩內心純淨,儀態溫和,得乎中而形於外,表裏一如也」。儒講求,佛也講求,我們讀《論語》,就會想到孔老夫子多麼可愛,多麼受人尊敬,憑什麼?就是他的儀態,他那個形象溫和。弟子對老師的讚歎,真的不是假的,老師儀態溫和、善良,有五個。恭敬,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不恭敬的;節儉;忍讓,謙讓、禮讓,你看他處事待人接物誰不歡喜,溫良恭儉讓。我們希望我們漢學院的學生統統能做到,外要學孔子,裡面要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痴慢疑,表演出溫良恭儉讓。記住,這是聖人,這是賢人,這是菩薩,這是佛陀。我們要學,要學得像才行,學得不像,人家說我們是假的,要真正學得像。
  菩薩表裡一如,「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時也。故於眾生,為大導師,自覺覺他。」這才真的配得上別人稱呼他為大導師,這真是大導師,大導師一定能做到這四個字,寂定明察。寂是清淨,也分三等,上中下三等,下等的淺,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中等的是平等,上等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那個覺字。覺是最高的,佛陀這個意思就是覺,大徹大悟,見性成佛,就可以稱為覺者。印度人稱佛陀,佛陀的意思就是覺者。覺從哪裡來?從定來的。定從哪裡來?從寂來的。寂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大寂定;還有起心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中等的寂定;最下等的寂定,就是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假的不是真的,你要執著就錯了。知道不可得就決定不執著,這個意思要懂、要明瞭。學佛的人學什麼?就是學這個。菩薩寂定明察,菩薩的大德,這真菩薩。明察是智慧,智慧是明;察,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性裡頭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現前,所以眾生稱他為大導師,大導師自覺覺他。
  下面這一段,「智導群生」。我們看經文:

【引導群生。捨諸愛著。】

  『』就生起貪心、就想擁有,這就是執著。

【永離三垢。】

  『』是煩惱的代名詞,根本煩惱貪瞋痴。

【遊戲神通。】

  住在這個世間幹什麼?『遊戲神通』,用遊戲神通這種方式來度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遊戲神通。你不要以為它真有,也不能認為它沒有,這就叫遊戲神通。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我們的漢學院,希望將來都能把《無量壽經》上這些教誨,都能夠兌現,好!頭一個要發心,這是大菩提心,引導眾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段更廣明菩薩真實功德。」也可以說,別小看這幾句,這小段是最簡單、用最少的文字把菩薩描繪出來,什麼叫菩薩,菩薩是幹什麼的,這就說得很清楚,廣明菩薩真實功德。底下續說,「引導群生,捨諸愛著」。確確實實,只有佛法普遍弘揚,讓廣大的群生都能覺悟。覺悟是什麼意思?覺悟,明瞭諸法實相。諸法是整個宇宙,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諸法。不止一萬,這個萬是形容詞,把一切法全包括在裡頭,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些法從哪裡來?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災難能不能消?能消。用什麼消?用真心,真心裡頭沒有災難,妄心裡頭有災難,真心裡頭沒有。如果我們懂得把妄心放下,煩惱習氣放下,把真心提出來,真心就是定,起作用就是戒。所以戒定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外來的,戒定生智慧。戒定慧三學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不是外來的,得要會用,會用就是佛菩薩,不會用就是凡夫。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義理明白之後,就要曉得怎樣在日常生活裡面兌現,他就生法喜充滿,佛如是,儒亦如是。儒家講倫理,講五倫、講五常、講八德,五倫、五常、八德就是戒律。有沒有定?有,有定,守戒,定自然現前,定久了,慧就開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修戒定慧的具體方法。一門是定,如果同時修很多門,怎麼定得下來?一生修一門,成神成仙,真的,不是假的。中國古時候很多人成神成仙,那是什麼?一門深入,一生一門深入。現在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至少我們要想到,我這一年學一門,你就比別人高明;二年學一門,三年學一門,最多五年學一門,你肯定比別人高明,人家沒法子跟你比。海賢老和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那一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九十二年不換題目,在這個世紀裡面,念佛功夫他是第一人。
  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九十二年,可惜被一個人破壞了。你們知道是誰嗎?送一本書給老和尚的那個人。為什麼?他拿到這本書,他就往生了;這本書不給他,他老人家現在還在世間。在我們想像當中,沒有人會拿給他的,為什麼?老和尚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你怎麼可以送書給他?送書給他不是挖苦他嗎?那對他大不恭敬。沒想到他看到這本書,不但不怪你,還發大歡喜心,為什麼?大概是阿彌陀佛跟他約定,什麼時候你看到這本書,阿彌陀佛就接引他往生,肯定是這樣的。所以他看到這本書生大歡喜,佛來接引,第三天晚上就走了。在我們猜想當中,他這一生當中不可能有人送書給他,怎麼會有這麼一個人送給他?他真是叫一門深入,就一句佛號,念到什麼功夫?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跟六祖惠能同一個階層,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打坐,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也是同一個境界,這還得了!那我們要問,這九十二年,是他九十二年才得到的,還是他早年就得到的?我相信他是早年得到的。因為就慣例來說,一般而言,我們看《往生傳》,看《淨土聖賢錄》,念佛的人三年往生的很多。
  我早年在台北講經,基隆有個法師常常來聽,就有一天他就這個問題來問我,他說《往生傳》記載這些往生的人,三年就往生,是不是壽命到了?他問我這麼一句話。我當時回答的是:不可能,這不合邏輯,哪有那麼巧都是三年。為什麼往生?三年念到功夫成片,這個可能。念到功夫成片是念佛功夫真正得力,為什麼?你已經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心裡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通常有感應,阿彌陀佛你會見到,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夢中,佛來了,佛來通知你、告訴你,極樂世界已經有你的名字,你的壽命還沒到,等壽命到的時候佛來接引你往生。阿彌陀佛自己來告訴他的,他放心,死心塌地了,三年可以念到。不是他壽命到了,他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佛走,佛就答應你,是這麼走的。他這個功夫,如果沒有走,再向上提升,行,殊勝。再向上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往生的品位高,往生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凡聖同居土,地位就高了。如果他沒有求往生,再繼續不斷的向上提升,我們相信,快,三、五年;慢,不會超過十年,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就是法身菩薩,不可思議!這個道理,事,真實的事,我們都要相信,不能懷疑。我們自己心裡要有數,不必著急求往生,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有好處,為什麼?這個地方修行,比極樂世界修行更容易提升。為什麼?這邊障緣很多,極樂世界一帆風順,走的速度慢,這個地方可以大起大落,它有這個道理在裡頭。所以不一定要急著往生,急著往生品位不高,多住幾年品位提升了。我相信很多人選擇,都懂得這個道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們除了研究經典之外,這些祖師大德他們住世這些行誼,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認真學習,他對我們貢獻就非常大了。
  下面說的著,這是講愛著。『引導群生,捨諸愛著』,「著者,執著、染著」,這個意思不難懂,污染,真心污染了。「愛者,貪愛、喜愛、恩愛。古云:愛不重不生娑婆」。生字是對,大家常用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古人說的。「眾生染執難捨」,染就是愛,執就是執著,堅固的執著。貪名、貪財、貪色、貪利,只要有一個麻煩就大了,可能把你一生修行的功夫完全毀掉,非常可怕。我見到好幾個,都是很優秀、很難得的,我們對他們都有期望,到最後遇到七情五欲,完了,再也回不了頭。不是不讀經,天天念經,甚至天天講經,講的是一回事,起心動念又是一回事,跟經不相應。「故云永離三垢」,垢是污染,三垢是什麼?貪、瞋、痴。釋迦牟尼佛叫我們捨棄的,見思煩惱裡頭最嚴重的五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懷疑)。這五樣東西斷掉,證阿羅漢果,真正成為佛弟子,超越六道、十法界。通常這些迴小向大的阿羅漢,他也住在世間,幫助世間人聞法修行。所以小乘法師也講經,他不是不講,他講的經比較淺一點,非常適合初學,他也教化眾生。我們也不能小看他,也不能夠輕慢他,小看、輕慢都是罪過。
  他能「令眾生遊戲於神通之中」,他自己用神通來接引眾生,「遊者如水之流行,戲者安逸閑在也」,有的地方講自在,安逸自在。「蓋表任運於神通之中,自在無礙,故曰遊戲神通。」佛菩薩教化眾生,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遊戲神通。遊戲神通他沒有分別執著,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還沒有起心動念,這真高明,真難得。
  今天有同修打電話告訴我,東北有一位法師成剛,我跟他見過幾次面,他的道場我去訪問過,長春的般若寺,前幾天往生了,很難得。我今天,我們把講經功德迴向給老法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浏览(715)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