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宛然

注册日期:2012-03-27
访问总量:274375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372


发表时间:+-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七二集)【日期】2016/9/29【地點】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 【檔名】02-041-037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六十九頁第二行,下面眾魔這裡看起:
  我們都把它念一念,『眾魔』,「見第十一品魔惱註」。跟前面所說的相同。這個魔,原本這個翻譯,上面是個麻,下面是個鬼,原本是下面是石,石頭的石,相傳是梁武帝把它下面這個石頭改成一個鬼,因為這個折磨比鬼還可怕。所以翻經的時候是造了不少新字,這個魔也是其中之一。梁武帝改了之後,以後經上,寫經的人多半都用這個字。
  『外道』,這個要稍稍說明,「於佛教之外立道者,行於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第一句是違背了佛教,稱之於外道。為什麼?因為佛法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求的。大乘經上常說「心外無法」,也說「法外無心」。這個跟六祖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佛教是從自性所建立的,換句話說,是自性所流出來的。自性也就是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它沒有形相,它生智慧,它生萬法,它是能生能現,所生所現是一切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整個宇宙,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是自性所生所現。雖然有生有現,不能說它有。這個不好懂,能生能現,怎麼說沒有?佛經上常常用夢做個比喻,夢幻泡影,主要是講夢。夢,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醒過來之後,你說這個夢裡頭是有還是無?自性現萬法就像這個現象,夢境是妄心現的,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是真心現的,非常相似,所生所現的不可得。
  現在量子力學家,對物質現象搞清楚搞明白了,物質是什麼?這些科學家告訴我們,根據他們的研究得到的結論,這個宇宙裡面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明明是有,我眼看見、耳聽見了,怎麼說沒有?這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有,夢中有境界;你說它有,不可得,無法想像。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有要放下,無也要放下,不能執著有,也不能執著無,執著無也是錯誤,都屬於執著。它不現相的時候沒有,現相的時候有,不能說它真有,為什麼?現在我們體會到,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它是生滅法,也就是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前念滅後念生了,一個接著一個。是不是相續相?不是相續相。相續相,前面的相跟後面的相是相同的,這叫相續。前面一個念頭所現的相,跟後面這個念頭所現的相,並不完全相同,換句話說,找不到有兩個相是完全相同的,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相同的。所以說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它會折磨你,那叫魔,不能放在心上。有也好,無也好,統統不放在心上,心是清淨的。心裡沒有有無,這就好,清淨是真心,不生不滅是真心,就是它沒有念頭。有念頭是妄心,妄心,佛學有個名詞叫阿賴耶,它是個生滅相,前念滅後念生;真心不生不滅。
  能大師說得好,真心是什麼樣子?第一個清淨,清淨是說它從來沒有染污過,清淨;不生不滅,它沒有生滅現象,這是真心,遇到緣它有生,緣失掉它就沒有了,所以不能說它真的有生滅,它沒有生滅;第三個,能大師說本自具足,這條很重要,具足什麼?具足一切法。如果不具足一切法,它怎麼能現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緣,想什麼現什麼。經上給我們說,極樂世界的菩提樹高廣六十萬由旬,那在我們無法想像,六十萬就不得了,還加上由旬,一個由旬,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你說它有多高?從地球到太陽還要超越,無法想像。是真的嗎?不能說真。是假的嗎?不能說假。有緣真起這個現相,雖起這個現相也不可得,這一句話要記住,永遠要記住,《金剛經》上,真的是金剛之語,永恆不變,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法確實無所有,不可得,無論說它有、沒有都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古人念《金剛經》有受用,現在人念《金剛經》打妄想,沒受用,這是我們要學古人,既然知道它不可得就不能放在心上。得失這個念頭是假的不是真的,要把它放下,從心上放下,不是說事。實在講,事不可得,這個心也不可得,真妄都不可得,統統放下,真心就現前。什麼是自性?什麼是真心?見性就解決了。怎麼見性?不起心、不動念就見性。眼看得清清楚楚,耳聽得清楚,六根接觸的境界統統清楚,了解真相。真相叫實相,是揀別它不是虛妄的,心現識變你見到了,見到的人得大自在,成佛了。我們眼為什麼見不到?有魔、有煩惱,把我們的悟門堵塞了。那我們說遠離魔惱,把它放下。經上教給我們的簡單明瞭,見色,看得清楚,沒有起心動念,這叫佛見。諸佛如來所見的,沒起心動念,我們眼見色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迷了。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覺,起心動念落在阿賴耶裡頭,阿賴耶叫妄心,就真心變成妄心,變成妄心就是凡夫所見。
  六道凡夫用阿賴耶見,六根全迷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佛。如果還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那是菩薩。他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是阿羅漢。阿羅漢不執著,菩薩不分別,佛不起心、不動念。在什麼時候?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修什麼?就修這個,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法,這個功夫是對內不對外。向外求呢?向外求叫外道,於佛法之外,自己去建立一個道路,這個道路肯定是錯的,為什麼錯?它入不了自性。佛法是要求明心見性;心外求法,那個法是與自性完全相反的。是自性所生,能生所生,求能生所生了不可得,它頻率太高,我們可以說連個概念都沒有,怎麼知道它是假的?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頭,這一彈指起了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是單位,百千是十萬,就是三十二億乘十萬,這一彈指,得出的數字,三百二十兆。你想想看,這一彈指,生滅已經有三百二十兆次,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眼前面對的電視畫面,這個畫面的生滅是一秒鐘一百次,我們看到好像是真的,看不出一點破綻,其實全是假的。它存不存在?存在。存在的時間多長?電視是百分之一秒。我們現實的環境,就是三百二十兆。記住,是一彈指。如果是一秒鐘,一秒鐘可以彈指七次,乘七,三百二十兆乘七,得出來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鐘。在這麼高的頻率之下,沒有感覺。它起心動念,這起心動念的頻率有多高?不算超過它,就算跟它相等,它存在的時間,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我們怎麼會知道它是假的?佛菩薩看世界,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他也看得清清楚楚。六根的能力跟它是等齊的,平等,等齊的,他才見得到,速度相同就見到,不相同見不到。所以我們相信,再過個二、三十年,科學不斷的提升,也許能夠把念頭的生滅觀察到。到那個時候,科學家承認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高等科學。早年我學佛,方東美先生把佛教介紹給我,告訴我「佛教是高等哲學」。我相信,將來科學家會告訴我們,佛教是高等科學。
  佛教建立在真如自性的理體上,這是真的,正法。凡是建立在阿賴耶的幻相當中,那都叫做外道,都不是正法,為什麼?它不能見性。能夠見性的法叫正法,不能見性的法就是外道,稱之為外道。行於至理之外,至理就是自性,至理就是真心。我們做人,想學佛,想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至理相應。行於至理,那是菩薩,那是證果的人。我們這個行與至理相應,就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佛菩薩達到了,我們才起步。這個重要,起步非常重要,方向目標正確。
  怎麼樣才算正確?如佛在經典上所說的,與這個相應是正確的,是佛道,或者說成佛之道,與這個不相應不是佛道。佛教導我們,特別是教導初學,十善業道,相應,跟這個目標方向相同。不殺生,不殺生要怎麼學?心裡面對於傷害一切眾生這個意念沒有了,這真正這條戒做到了。我不殺他,我還恨他,我還討厭他,這都不行,你還有習氣在,到時候忍不過你就動手了,所以不能不知道。不妄語,決定沒有欺騙的意念在其中,真誠到極處。不偷盜,決定不能佔一點小便宜,一絲一毫小便宜你要是佔了它,都叫習氣,殺盜淫的習氣。這叫真修行,叫真持戒,持戒不是口頭上念的。從這個地方下手開始修行,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我們學佛學了多少年,學了一輩子,這些念頭還常常起來,像波浪一樣起伏,這不行,這不管用,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這今天總得要把它搞透徹、搞明白,才會有受用。口業:不妄語,誠實,不能說假話,不能欺騙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離間,這個很嚴重,罪很重;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存心欺騙;不惡口,惡口是說話難聽,叫人家聽了不舒服,口四業。起心動念,不貪、不瞋、不痴,貪瞋痴的念頭斷掉了。這叫持戒。戒幫助你得定,定開智慧。為什麼定開智慧?能大師後頭一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真心是什麼樣?真心是定的。所以修定就接近真心,定到一定的程度,自性的門就開了,這個定你得到了,得到就開悟,無量智慧起來了。
  昨天我看到一個同學給我寫了一封短信,他學《無量壽經》,我叫他找個清淨環境去讀經,讀《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讀三千遍,他念滿三千遍,寫這封信給我,問下面一步怎麼走法。他信裡頭說,古人這個方法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其義自見,三千遍念完之後,對於這部經的意思,不要看註解,不要聽講,明白了不少,那是自見。我教他再往前進一步,去看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不要看多,從頭到尾看個三遍就可以,為什麼?給你印證,你所體會的跟他講的一不一樣,一樣,正知正見;不一樣,邪知邪見,你錯了。往下功夫怎麼用?再讀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了,這個三千遍完是小悟,第二個三千遍,大悟,第三個三千遍,大徹大悟,無師自通。我勸他好好用功,不要有第二個念頭,這就是用讀經的方法修禪定,禪定境界現前就開悟,你去做試試看,給大家做個榜樣。佛菩薩,祖師大德,決定不欺騙人,他們自己用這個方法成就的。我們今天也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好,無師自通。大乘八個宗都可以有傳人。現在找老師找不到了,沒老師了,怎麼辦?這個方法好。印證,找古大德給你印證。像胡小林居士,讀《大乘起信論》,讀了三千遍,讀一千遍的時候有悟處,很歡喜,讀第二個一千遍,第三個一千遍,看蕅益大師的註解,給自己做證明,自己所悟的,與蕅益大師註解所說的一樣,這個註解完全能看得懂,沒有絲毫障礙。蕅益大師給你做證明,你的悟正確的,真開悟了。
  佛法向自性當中求,不向外求,外面求不到,再好的老師你跟他,他也沒辦法傳給你,要自見,要自悟,才是真的。老師教你方法也就是戒定慧,就這麼簡單。教你念一千遍,念完了講給我聽聽,不參考別人的,你自己所悟的。講完了再念一千遍,一千遍念完了,再講一遍給我聽。三遍就畢業了,三千遍就畢業了。我希望年輕的佛弟子,出家、在家都可以,走古聖先賢這條老路,他們開闢的,我們走這個路子。悟後起修,真的大徹大悟之後起修,修什麼?我前面所講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個難,為什麼?這是法身菩薩。我們還會起心動念,不要緊,學不分別不執著。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大乘三賢菩薩,天台別教裡頭十住、十行、十迴向,就是這個境界。真修行!真正到不執著了,提升一層,不分別,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清淨平等都得到,那後面功夫成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叫覺,就成佛,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所以道不能離開佛,離開佛,真的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求得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不能見性。智慧能見性,知識不能見性。知識還是六道凡夫,無法向上提升,六道上面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你達不到,這個不能不知道。
  下面,《資持記》裡面所說的,「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這叫外道,不接受佛的教化。我們把這個圈子縮小,縮到最小,最小的,能成佛的話,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佛法裡面的正法,佛法裡面無比殊勝的正法,正中之正,保證你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圓滿成佛。如果你要不相信,你再去加一些東西,減一些東西,加上參禪、加上學教、加上持咒,可能你這一生就不能往生,往生的機會緣錯過了,那怎麼樣?那你叫別行邪法,不受佛化,佛的教化你不接受,這個叫佛門裡面的邪法。佛門外面的邪法,那是跟佛法完全相對立的,這個不對立,你搞多搞雜了,這邪是這個意思,也錯了。難,好難好難!所以這個法,十方諸佛都說,這是個易行難信之法,很容易行,但是很難相信,你要是不相信,佛不怪你,佛點頭。為什麼?就是這樣,你要一受就信了,那你是超人,你不是凡人,你是凡人,應該是這樣的,不能不知道。
  所以讀經,念老這個註解不簡單,你看這句話,《資持記》裡頭說的,不是他講的,他老人家引經據典,祖師大德的法語,拿來解釋經,不是他自己說的。實際上,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的意思,不是自己意思,就不會抄在此地,抄在這個地方,還不就是他的意思嗎?他的意思跟佛菩薩沒兩樣,他的意思跟祖師大德也沒兩樣,高明。避免別人造口業,造口業是毀謗他,他要是說他自己寫的,這些出處都不寫出來,有人會說:他算老幾?一個在家居士,學了幾天,就大膽敢註解《無量壽經》,會有人罵他。用這種方法,這都不是我說的,我都到處抄得來的,沒有一句是我自己說的,無非是希望別人看到之後能尊重,能起恭敬心、真誠心,好好的學習,這就對了,用心良苦。我也有人說,外頭罵我的人不少,我聽了很歡喜,為什麼?替我消業障。我業障很重,無量劫以來累積到今天,誰替我消?幸虧這些人替我消業障,我感恩,我不會責怪他,我尊重他。這也是在佛法裡頭學來的一點小功夫,不貪、不瞋、不痴,這不瞋,在人生,在一生當中,沒有怨恨的心,沒有怨恨的念頭,沒有瞋恚的念頭,你說你多舒服,心地清涼自在,經題上清淨心是這樣修的。不能有貪欲,不能有瞋恚,不能有愚痴,這一條是最難,要怎樣不愚痴?多讀佛經,多聽祖師的開示,幫助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生智慧,不生煩惱,貪瞋痴是煩惱,戒定慧是智慧。
  《天臺淨名疏》云,「法外妄計,斯稱外道」。這個法是佛法,跟佛法相違背的這叫法外。妄計是你自己以為,用一種註解來說,這是你的智慧,古人沒說過,你說了,真難得;如果說錯了,那要負責任,果報大概都在地獄,所以我們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末法時期,真正善知識稀有難逢,黃念老慈悲,給我們做這個好榜樣,我們要感恩,我沒有智慧,字字句句都有出處,這個出處就是智慧的見證,祖師大德都承認的,這個方法好,把這個方法留給我們,做出這種註解,做一個範本、樣本,我們可以依教奉行。下面,「《圓覺經集註》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理是真理,佛法所說的理。與理不相應,與理相違背,這叫外道。違背了戒定慧,這個問題嚴重,跟佛所說的相違背。佛說的話,我常說沒有意思。讀經,好好讀經,別去想這句話什麼意思,那句話什麼意思,沒意思;沒有意思,又與自性相應,一遍一遍讀,讀的遍數多了自然出來。
  我們早年學講經,初學,遇到經上難講的地方太多,怎麼辦?看註解裡頭沒有,或者註解看不懂,把經本合起來,放在佛像面前,拜佛,拜上二、三百拜,意思就出現,趕快寫,有的時候寫都來不及,一面寫,寫到後面前面忘掉了。每一個學經教的人都有這個經驗,每一個講經的人也都有這個經驗。講經的時候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認真去準備,去備課。上講台之後,可能從頭到尾所講的與你準備的不相干,你準備的完全沒用上,講出來了,別人有記錄的,記錄拿來給你看,你拿到手上看到,這話是我講的嗎?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麼我講得這麼好?這個情形也很多,常常發現。都給我們作證,佛法是心法,只要心開悟了。準備是什麼?是敬業,一定要做,不能依靠,完全是自然的,到講的時候自然流露,這給我們證明其義自見,這個時候意思跑出來了,淺深廣狹都不一樣,一次一次不相同。一概不要去理會,清淨平等覺重要,要抓住這個重點。我們還達不到這菩薩境界,抓到什麼?真誠,清淨,恭敬,抓到這六個字就行,不但是在學習經教的時候,講經的時候,日常生活當中,都要掌握住,對人,對事,對物。這叫真修,真正把你所學到的佛法,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落實到六根觀察六塵境界,全用上了。
  下面引的是「《俱舍玄義》」,《俱舍論》的玄義,裡面講「學乖諦理」,乖是違背,「隨自妄情」,自以為是,「不返內覺」,不肯回頭,都叫外道。諦理是什麼?諦理是真理,真理是自覺,有小的覺悟,中覺悟,大覺悟,徹底覺悟,一般徹底覺悟是明心見性。所以禪宗說見性成佛,這個成佛並不是究竟圓滿的佛,他見到真的了。佛在經上常常用月亮做比喻,你看到月亮是水中月亮,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到天上月亮,月亮一個月只有一天是滿月,看到圓的,完全看到,多數看到是半月,一半的,或者是月牙,月牙是小悟,一半算大悟,滿月是究竟大徹大悟。究竟大徹大悟在什麼時候?如果是往生了,在實報莊嚴土,破最後的無明,證圓滿的佛果,就是證得法身,完全融入常寂光,這是究竟徹悟,圓滿的佛果。見到真月就算是見佛了,初二、初三的月亮是真月亮,不是假的,真佛。法身菩薩就是真佛,雖是真佛,他還有四十一品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斷。斷這個習氣,是在極樂世界實報土,實報土是報身菩薩。報身我們見不到,太大了,明心見性的菩薩見到報身。見到報身,還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無始無明煩惱習氣就斷乾淨了,才證得常寂光,常寂光是法身,那叫究竟圓滿。我們必須走這條路,這條路保證你走得通。從哪裡下手?信願持名。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的最好的榜樣,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二十歲出家,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他就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九十二年沒有換一個題目,一生沒有聽過一次經,沒有讀過一卷經,可是這經裡頭所說的,你念給他聽,他全知道。只是深藏不露,跟惠能大師一樣。惠能大師也是沒有讀過經,也是沒有學過教,可是無論什麼經,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你聽他講經往往開悟了。這是什麼?見性了。嫉妒障礙多,雖然見性也不敢出頭,六祖要到獵人隊裡面去避難,躲藏了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樁事情淡化了,他才能出來。
  海賢老和尚一生沒有示現,也就是說他大徹大悟之後,絲毫沒有外露,人家不知道。真正有本事的人看得出來,聽他說話、教人,言語很簡單,那不是普通人說得出來的。從這能體會到,從行持上能夠看得出來,是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一句佛號成功的。他能示現這個樣子成功,每個人都能成功,沒有一個不能成功,只要你肯幹、你有耐心,一句佛號念到底,除一句佛號之外,心裡什麼都沒有,心裡不能放東西。為什麼?心裡,真心本來沒有東西,妄心裡頭有煩惱、有習氣,真心沒有。我們要用真心,就是要把煩惱習氣放下,不許可心裡有妄想、有雜念、有分別、有執著,不許可,統統把它清理出去。用什麼方法清理?用一句佛號。心裡充滿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念佛。這樣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愈念愈歡喜,愈念愈有信心。
  這個底下,《大莊嚴法門經》裡頭有一句話說,「文殊師利」,就是文殊菩薩,「問金色女,誰是外道」。金色女回答他,「於他邪說,隨順忍受,是名外道」,這句話好!我們要學,不要跟人鬥嘴,不要跟人辯駁,他邪說,隨順就好,忍受,不要跟他辯論,這叫外道。這個意思我們能不能懂?金色女是怎麼教給我們的?於他邪說,自己要知道邪正,隨順忍受,可以,為什麼?避免爭論,這是名外道,不是真的外道。應付外道可以用這個方法,不需要辯論,隨他去,對我們有沒有影響?沒有影響。我們的信心堅固,不為他動搖;願心堅固,決定求生淨土。為什麼?今天社會上這種人很多,不辯,他少說幾句影響還不大,愈辯,他的歪理也很多會影響更深,這個必須要知道的。這是智慧,用真實智慧來處理,這是個人,個案處理,不影響僧團,這就對了。
  下面,念老給我們結了一句總結,「外道種類多少,諸經不一」。很多,現在尤其是多,到處都能看到,如何處理?統統不放在心上,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對了,就沒錯了,這不能不知道。諸經不一,《大日經》裡面說有三十種,《涅槃經》裡面說有九十五種。《華嚴經》跟《大智度論》裡面說有九十六種,「蓋因以大斥小,所謂九十六種者,其中一種乃聲聞道」。把聲聞都算成外道,聲聞是什麼?阿羅漢。為什麼?他不能見性。為什麼他不能見性?他不想見性,他認為證得阿羅漢就是見性了,把阿羅漢的偏真涅槃當作如來大涅槃,搞錯了,會錯意思了。這是一類,算是外道。《百論》裡頭說的,「順聲聞道者,皆悉是邪」。聲聞道是個階段,小學畢業,像讀書一樣,小學畢業就圓滿,就滿足,不再上升,這叫邪道。他應當向上提升,迴小向大,行菩薩道,這就對了。他這才是一個小段落。「聲聞雖屬如來正教,但是權法」,權巧方便,不是究竟法,「故亦與餘九十五種外道並列,而稱九十六種」。
  「此以金剛山喻菩薩智慧堅固,一切魔外不能動搖」,後面這一句話要緊,一切魔、外道都不能動搖。像海賢老和尚一樣,老和尚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就一句阿彌陀佛絕不動搖,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給我們做出這麼好的榜樣,我們要感恩。我們向他學習是報恩。這一生不能空過,往生可以說等於圓滿成就,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
  底下一段,「明德行圓備」,分三科,第一,「調伏自他」。這是自他都說到了,我們看經文: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闇。淳淨溫和。寂定明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字字句句,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從哪裡開始?從心。世出世間一切法,聖賢之法、佛菩薩之法、神聖之法,都是從其心正直入門。下面的註解,「上以喻明」,上面所說的完全講的比喻,「此下正說」,這不是比喻了,為我們真正介紹極樂世界「菩薩真實功德」。右面所說的這三行經文,「顯菩薩自覺覺他、宏法利生之德」。經文裡前面第一行,到內外明潔,這是自利,下面這段是說法利生。
  我們看註解第三行,『正直』,「正者不邪,直者不曲」。《淨名經》說「直心是道場。《往生論註》裡面說的,曇鸞法師註解的,「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直心是道場,道場在哪裡?直心是真正道場。為什麼?出生大道,佛道、菩薩道、聲聞道,都是直心出生的。心要是不直,彎曲呢?彎曲的心就是妄心。妄心生煩惱,妄心生十法界,妄心生六道輪迴。這個重要,用心要正直。儒家教給我們,誠意、正心,這個地方的直心,就是《大學》講的正心。正心從哪裡?誠意。佛法常常把真誠兩個字連起來,祖師大德給我們講菩提心,菩薩的心叫菩提心,菩提心體相用,菩提心的體是什麼?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是慈悲心,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眾生有苦,幫助他離開苦難,這是悲心;眾生不快樂,你能讓他很快樂,法喜充滿,那是慈心,他把它分開來講。拔苦與樂,這就是道場,道場是從這裡建立的。如果沒有直心,寺廟蓋得再大、再輝煌,不能叫道場。
  這個裡頭出生道,什麼道?佛道,成佛之道,菩薩道,阿羅漢道,最低限度也是天人道,六道裡頭人天兩道。如果這個心是彎曲的,是迷惑顛倒的,他那個道就是三惡道,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起心動念要覺,這念頭好不好,這念頭是正還是邪,一定要清楚,如果正,好!如果是邪,馬上要斷掉,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起心動念與佛菩薩教誨相應,與經教相應,正道;與正道相違背就是邪道。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起心動念是不間斷的,前念滅後念生,我們就在這裡修行,念念是直心,行行是德行,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相應,直心,我們才能自度,我們才能化他。我們在這裡搞漢學院,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來學正法,是希望把正法落實在這個地區,那就是化他;落實在自己,這是自度,自行化他,所以這一段經文就很重要了。《往生論註》裡面說,「正直曰方」,方、正是一個意思,「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從這裡生的。
  下面又給我們舉法華經的方便品,「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法華經》的方便品,第二品,佛教菩薩沒有方便法,為什麼?他是菩薩。對我們凡夫,佛是常常講方便法,小乘是方便,我們所提倡的,所要求淨宗同學共同學習的,五個科目是方便,第一個,淨業三福,做為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不能違背。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第三句,慈心不殺;第四句,修十善業,這是學佛入門,老師教給我們的,這叫佛弟子。這是第一條四句,把孝親尊師擺在第一,人要不孝父母,要不敬師長,那就不像人了,現在是人身,來生是惡道,這不能不知道。佛教我們怎樣保住人身,這四句,你這一生是人身,來生還得人身,修得好的到天上去了,是天人,有這個基礎才能學佛。學佛第二,淨業三福第二福是小乘;這是人天福報,這第一個。人天福報的基礎,才能提升到小乘,聲聞緣覺,如果這個基礎都沒有,怎麼提升?所以孝親尊師重要,現在人全疏忽了,社會變成這麼亂。
  第二,小乘只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為老師,念念不捨,依教奉行。再向上提升,大乘,發菩提心,大乘最重要的是發心,沒有菩提心不能修大乘法。諸位要知道,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大乘心,「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擺在第一。發心之後要真幹,心發了不能落實,沒發,那是口頭上的,不是真正回頭。深信因果,什麼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寫在第一句,是寫在最後這一條,這個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大乘講到最究竟處就是淨宗信願持名,有真信、真願,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但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成佛哪有這麼容易?就這麼容易,所以你不能相信,正常,諸佛都說了,你要是一聽就相信,你這個人不正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遇到人不相信,我點頭,正常,佛說得沒錯,那我們自己就是不正常,我們這個不正常,是從正常來的,也不是一說就接受的,學了三十年才相信,所以,我對於這句話體會很深,難信之法,真難信,一聽就相信,真的不平凡,不是凡人,善根無比深厚他才能接受。
  我還真正看過,往生之前那一、二個小時,真相信了,你看學佛學一生,到臨命終時快嚥氣才相信,行不行?行,他真往生了,瑞相稀有,證明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真的,縱然造作五逆十惡,無間地獄的罪業,你臨終一口氣還沒有斷,你能夠回頭,能夠懺悔,能夠真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念佛求生,佛還是來接引你,阿彌陀佛太慈悲了,太偉大了,不嫌棄你,還接引你往生。往生的品位,看你懺悔的那個程度,真的百分之百的懺悔,上品上生,那就是一剎那之間,真正懺悔,還帶著有稍微習氣,品位就往下去了,所以平常要養,也就是要修。修什麼?不瞋、不貪、不痴,這個重要,臨命終時貪瞋痴沒有,品位高,帶著貪瞋痴的時候品位就低,四土三輩九品。這是佛對菩薩,所以「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無上道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這才是我們終極的目標。
  我們今天幹這個事情,是大福德,真正的續佛慧命,為往聖繼絕學,我們不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代人的手上滅亡,這個罪過不得了,老祖宗辛辛苦苦傳了五千年,你怎麼可以把它丟掉?怎麼傳法?必須有人,我們要培養一批年輕人,有能力認識中國漢字,有能力讀文言文。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老師教我們,熟讀五十篇古文,就是背誦,你就有能力讀《四庫全書》;有能力背一百篇古文,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教給我們,我們聽懂了,我們也記在心上了,沒認真學,我們只念了幾篇,老師要求的五十篇,大概我們只念了五篇,十分之一。所以讀書真的要抓住少年,年歲大了不行了。我跟老師,三十一歲,老師四十歲就不收了,四十歲想進入這個經學班,老師不收,你年歲太大了。所以我們還勉強被容納,把時間精神都用在經教上,不知道扎根重要,老師那時候沒說這句話,要說這話,扎根重要,我們還是很聽話的,我們把全部精神用在經教上,現在我們懂,我們愛護小朋友,我們教小朋友一定要念,念遍數,每天最少念三十遍,天天要念,念三十遍。天天要讀新的東西,能力每個人不一樣,這是稟賦不相同。標準是十遍,譬如這篇文章,古文,你念十遍就能完全背誦,這就是你的能力,有些人三遍就能背,有些人六、七遍才能背。十遍,十遍是最大的限度,十遍不能夠背,就要減少,就不能叫背那麼長的文,找短文,總而言之就是以五遍為標準,折中。三遍是天才,五遍是普通的,一般五遍他就能背,就適合他的程度,每天叫他背書,念多少遍?念三十遍、念五十遍、念一百遍,念滿三千遍是一個大階段,一千遍是一個小階段。
  應當是三千遍的時候,其義自見,老師不需要講,意思他都懂,這篇文章的意思讓學生講,能講多少講多少,老師不講解的,老師聽你遍數念足了之後,聽你講,所以禪宗說這叫家珍,你自家的珍寶、智慧;如果聽老師講的,那是門外得來的,由門而入不是家珍,不是你自己的寶貝,你自己寶貝是在你家裡。一定是三千遍念完之後,講給老師聽,老師點頭就考試通過了。做老師的不是很辛苦,辛苦什麼?看著學生講,督促他,怕他偷懶,老師就是這個責任,真正啟發他的智慧,智慧開了,老師的功德。我看將來我們這個漢學院的教學,要採取中國古人的方法,把每一個人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引發出來,這個教育成功,這是活東西。他無論看什麼東西,他都看得懂,他都明瞭,不是說這個我學過的,那個我還沒有學過,沒有學過就不懂,這個不可以。《四庫全書》隨便提一章給你,沒有不通的,沒有你不能講的,這叫真的通了。這個方法,我們要把它傳到西方來,西方沒有這種教學理念,沒有這個方法,我們要幫助他。
  下面,《法華文句》,智者大師的著作,它裡面的解釋說,「五乘是曲而非直」,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五乘。五乘不是佛的真實說,說法,是方便法,曲就是方便法。「通(教)別(教)偏傍而非正」,這也不是佛真正想教人的。通教別教是天台家判教,四教,藏通別圓。藏是小乘;通,通大乘;別,是不同於小乘,這都叫傍、都叫偏,不是正。什麼是正?「正直之一道,唯是圓教之一乘」,圓教才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由學教而見性的、參禪見性的、持咒見性的、念佛見性的,所以法門多,無量無邊的法門,門門都能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我們用經典說,每一部經典其實都是無量義,不但這一部經是無量義,這一段經文是無量義,再給你說,這裡頭一個字是無量義,甚至說一個音聲是無量義,你能不能體會?《華嚴經》上有一句話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般若經》上說的,懂不懂這意思?懂,問題就解決了,任何一法裡頭有一切法,一樣不缺。
  哪一法?一粒微塵,這佛講的,一粒微塵,極微之微,一粒微塵裡面是什麼?裡面有整個宇宙,現在科學講的全息照相,可以做證明。全息照相,它是用兩道激光照成照片,然後再用一道激光照它的時候,畫面顯出來,你把這個照片撕成兩張,在激光之下照,它是完整的,你把它撕成一百張,每一張都是一張完整的。告訴你說,你把它撕成一萬張、十萬張、百萬張,張張都是完整的,這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什麼?性德,自性本有的德能,所以你一個字通了的時候,全通了,按照這個道理來講,一個字通了,明心見性,全通了,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裡頭微妙到極處。科學可以給我們做證明,我聽念老講《淨修捷要》的時候,他就提到,他也講到全息照相,說明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你一門懂了,門門都通了,一個字認識了,中國這個漢字,總共將近一萬字,你全認識了,那叫什麼?那叫明心見性,見性的人才通,沒有見性的人他做不到,他一個就是一個,兩個就是兩個,他沒有辦法達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故其心正直」,歸根結柢就用這個心,他的心正直,「表菩薩之心,遠離偏曲(委曲婉轉)之教」,偏跟曲,委曲,都不圓滿。所以大乘圓滿的經,圓教的一乘,《華嚴》、《法華》、《梵網》,這是大家公認的三部一乘教,可是對於一個證得一心不亂的人來說,它是一切教,不是一種。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全通,他沒有一樣不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出世間法通,世間一切法全通,沒有絲毫障礙,這就是圓教一乘。「其心正直者,表菩薩之心,遠離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圓法,方廣平正,其疾如風之大白牛車也。」這個大白牛車是比喻,古時候交通工具,最大的車是馬車,馬車還可以兩匹馬駕、四匹馬駕、六匹馬駕車,它的速度快,容量大,用這個來做比喻。一通一切通,為什麼?全是自性現的,自性是真心,真心現的,用真心就一切都圓滿證得;用妄心不行,妄心裡面有障礙,像一格一格的一樣,你能通到幾個格子,不能圓滿,唯有大乘真心沒有界限,妄心界限是無量無邊,我們現在用妄心不用真心,問題出在這裡。真正佛法學到一定程度,自性開發了,明心見性,那就能從一法見到一切法,從一法明瞭一切法,這才算成功,這才算畢業,畢業就成佛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浏览(1472)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