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之城

注册日期:2022-10-30
访问总量:119811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在旷野中寻觅——神奇的应许之地(8)


发表时间:+-


如果说落地特拉维夫只能算是一次机场转机,那么现在才是正式踏上以色列之旅。

已故的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Shimon Peres)曾说:

“一个新生的以色列种子,萌发于一个被驱逐的民族的想象力。而这段被驱逐的时间又是那样漫长,长达2000年之久。犹太人失去了故土,只留下祈祷。然而,正是持之以恒的祈祷孕育了犹太人的希望,维系了犹太人与祖辈的土地之间的联系。随着以色列的建国,人们将这一伟大的祈祷植根于一片小小的土地之中。这片土壤倔强不屈。然而这里的环境却充满仇视。一路从埃及到以色列,我们穿越了茫茫荒沙,回到了沙漠之中的家。我们必须从头再来。作为一个贫困的民族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我们必须在贫瘠中发现财富。”

xDSC_9462.jpg

寸草不生


x旷野中的遐想-1_9477.jpg

偶见植被,在恶劣环境下依然顽强地站立着


x旷野中的遐想-2_9484.jpg

似乎进入了新疆的“魔鬼城”

 

沙漠中的贫困,我们在行进中随处可见的,正是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

进入以色列的第一站是亚喀巴湾与埃拉特市以北大约30公里处的蒂姆纳(Timna)河谷,它隐藏于沙漠之中。这里富含铜矿,自公元前5000年起就有了开采记录。当时的铜主要是用来切割石头和制作装饰品。

考古发掘表明,公元前10世纪,即圣经所描述的所罗门王时期,这里的铜矿由以色列人的敌人——以东人开采,之后以色列人和纳巴泰人继续采矿,直到公元1世纪前后的罗马时期。

考古发掘的另一个成果是:发现了最早的具有驯化迹象的骆驼骨头,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930年。挖掘者认为,这可能成为亚伯拉罕、约瑟、雅各等人物故事的证据,因为《圣经》中经常提到用驯化的骆驼组成的大篷车旅行。

蒂姆纳山谷以其不常见的石阵和沙子而闻名,沙子呈红色、黄色、橙色、灰色、深褐色或黑色,水和风的侵蚀以及独特气候形成了几个不同寻常的地貌,如:所罗门柱、蘑菇、兜率石(Hoodoos)、拱门等。

Panoramic view of Timna Valley.jpg

蒂姆纳山谷(Timna Valley)全景(引自网络)


The Mushroom.jpg

砂石蘑菇(引自网络)


AAA.jpg

所罗门的柱子(引自网络)


Arches_in_Timna_Park_in_summer_2011_(7).jpg

砂石拱门(Sandstone Arch,引自网络


Hoodoo in Timna Park.JPG

兜率石(Hoodoos,引自网络)

 

上面所有这些景观,都位于蒂姆纳国家公园(Timna Park)里。说是国家公园,其实并非属于国家,它是由非营利组织——犹太民族基金所开辟。公园内有大约20条不同的步道通往各个景点。

我们没有时间进入公园去一一找寻那些独特的砂石地貌,我们的重点是瞻仰公园边缘的一个《圣经.摩西五经》中所描述的会幕,它意味着一个古代崇拜的遗迹再现,更是犹太教、基督教信仰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所在,这是一次难得的独特体验。


2021-02-04 (1).jpg

蒂姆纳公园示意图,我们所到之处是图下方的蒂姆纳湖周边(引自网络)


xDSC_9454.jpg

那石山的头顶像一只暂时栖息的苍鹰


xL1020753.jpg

路过的螺旋山(Spiral Hill)是步道的第一站,你可以爬上去登高远望公园美景


xDSC_9342.jpg

独特地貌随处可见


x-Timna Lake.jpg

人工修建的蒂姆纳湖(Timna Lake),是动物们的永久水塘,是游客们的安逸绿洲


xDSC_9445.jpg

圣经中描述的皂荚树,是制作会幕的木材


xDSC_9439.jpg

蒂姆纳湖一侧


xDSC_9348.jpg

会幕周边的树

 

让我们继续沿着当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踪迹一路向北,从西奈山进入旷野。而会幕(Tabernacle),则是上帝的移动居所。

06_1.jpg

以色列先民在旷野中围绕着会幕扎营,会幕上腾起了云柱(引自网络)


Timna-park-tabernacle-a.jpg

xDSC_9422.jpg

提姆纳河谷公园的会幕模型,据称是严格按照当年的尺寸一比一复制的


135364277_3022957877923882_4674326096941081032_n.jpg

会幕的平面示意图(引自网络)

 

根据希伯来圣经记载,会幕是以色列人从出埃及到征服迦南地这段时间里,耶和华在地上的移动圣所。在西奈山上颁布《十诫》的同时,上帝已向摩西吩咐了构建与搬运会幕的具体要求,即“山上的样式”。此后,上帝与以色列人一起穿越旷野进入征服应许之地的旅程。大约500年后,所罗门在耶路撒冷修建了圣殿,从而取代了会幕,成为上帝的居所。

xDSC_9396.jpg

xDSC_9397.jpg

登上对面的山丘眺望会幕


xDSC_9382.jpg

进入会幕

 

会幕的院子呈长方形,其长度向东西伸展,院子四周用细麻的帷子围起,东面仅一门。象征着耶稣基督的唯一窄门:“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进入院中便是进入了信仰,意味着得救的开始。

主祭坛(Altar of Burnt Offerings)位于院子的最前部,正方形,皂荚木制框,其外以铜包裹,坛上四角上为铜角。

置于院中主祭坛与会幕之间的铜盆为洗濯盆(Lavar),铜制,盛水。


xDSC_9364.jpg

当地解说员在讲解主祭坛。这里是用动物向上帝献祭之处,寓意着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赎


IMG_0186 (3).jpg

在圣所门前的洗濯盆前讲解。祭司在进入会幕之前须洗手、洗脚,“以免死亡”,意指人在上帝面前圣洁的事奉

 

会幕由木制框架和帐幕组成。框架呈长方形,东西向,东面开口,由皂荚;包金构成。帐幕有多层,由细麻制成的幔子围成,并用山羊毛、公羊皮与海狗皮包裹。进入会幕,便意味着开始了对上帝的事奉。

tabernacle1.jpg

会幕示意图(引自网络)

 

会幕的外间为圣所(Holy Place),较大,其内设有:金灯台(Golden Candlestick)、陈设饼桌(Table of Shewbread)和金香坛(Golden Altar of Incense)。

xDSC_9390.jpg

会幕内的祭司(Priest


xIMG_0201.jpg

金灯台,象征着上帝的光照与信徒的见证


IMG_0191 (3).jpg

金香坛,意指信徒对上帝的奉献并希冀上帝垂听人们的祷告


table-of-shewbread.jpg

陈设饼桌,象征着上帝无尽的供应(引自网络)


会幕里间为至圣所(Most Holy Place),呈正立方体,门口用幔子(Veil)遮封,里面陈放有约柜(the Ark of the Covenant)以及覆盖着基路伯(Cherubim)的施恩座(Mercy Seat)。那基路伯就是把守伊甸园生命树的天使。

谢谢.jpg

象征上帝所在的约柜,木制,内外包金,其内放置两块刻有《十诫》的板,其上纯金制作的天使基路伯低目而坐,用翅膀遮护着约柜


追逐.jpg

上帝只叫亚伦的杖发芽,以此证实亚伦是他所拣选的大祭司。惟有大祭司方可在赎罪日这一天进入至圣所


以色列人,無論男女,凡甘心樂意獻禮物給耶和華的,都將禮物拿來,做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一切工.jpg

《圣经.出埃及记》说:以色列人,无论男女,凡甘心乐意献礼物给耶和华的,都将礼物拿来,做耶和华藉摩西所吩咐的一切工(引自网络)

 

记载中,会幕建好后刚刚立起,标志着上帝荣耀的云彩随即出现,并将会幕遮盖。此后,这里便成为全知全能全善的万物主宰者与人类的相会之地。会幕里彰显着耶和华的荣光,而会幕之上的云彩,白天以云柱、夜间以火柱的形式,引导着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前行。


xThe French 19th-century artist James Tissot created this impression of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around 1900.jpg

法国19世纪艺术家天梭(James Tissot)的《约柜》(作于1900年,引自网络)


5e6a61d00b7a59ca294b1a91_tabernacle-wide.jpg

白天,会幕上升起的云柱(引自网络)


the_guiding_glory_by_biblephiletim_dflgvc0-pre-1024x683.jpg

夜晚,会幕上腾起的火柱(引自网络)

 

对会幕的剖析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想那宇宙之初,盘古开天辟地,混沌不再,清新的世界呼之欲出,但他死了,死后的身躯骨骼化作了山脉,血液则化为了江河湖海。从最初的创世,人便与自然(神)有了对应关系,于是,“脉”既表示了山川的走势与流向,又指人体血脉与经络的循环通达。小我、大我合二为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所谓“天人合一”,此为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那么基督信仰呢?

有人以会幕为例,作了这样的比喻:

从外到内,从进入院落到逐层进入圣所,乃是一条“信心之路”,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注重的是一种主观经历;

从内到外,从上帝的临在到圣所到院落再到大门外,是一条“恩典之路”。是从上帝的视角出发,注重的是一种客观预备。

深以为然!

Leonardo_da_Vinci,_Salvator_Mundi,_c.1500,_oil_on_walnut,_45.4_×_65.6_cm.jpg

重现于世的达·芬奇作品《救世主》(Salvator Mundi。此画创作于1500年前后,长期以来误以为是重彩掩盖下的失传原作的复制品,但在2011年伦敦国家美术馆的大型展览中被重新发现、修复并展出)

 

其实,上帝无意让摩西律法中的某些永远生效,会幕显然也不是一个永久的居所。即使是耶路撒冷圣殿,也在以色列敌人的占领下多次被毁。

然而,当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临于世,会幕的核心便转向了他。从此耶稣突破了仅为希伯来一族的限制,成为世间所有人通往信仰的入口。他集祭坛、祭物、祭司、圣所于一身。他是发出真光的灯台、是掰开的饼、是献上的香。而那会幕、包括进入至圣所的幔子,已经随着耶稣走上十字架被钉死的那一刻,在天崩地裂中从上到下彻底裂开,信仰之路就此贯通,“旧约”之后,“新约”显现。

结束会幕之旅前,站在山巅的李牧如此发问:既然旷野中的以色列先民自始至终都有上帝与之同在,他们为什么仍在旷野中迷失?以至于在前往应许之地的道路上寻觅迂回、百折千转?

结论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无知、短视、自大与贪婪。其结果便把自己当成了上帝,而将上帝所有的教诲全然抛到脑后,于是上帝的管教和惩罚必将到来。

放眼今日之世界,人们是否也应该引以为戒?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作者于2016113日拍摄)

 


浏览(2795)
thumb_up(5)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