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红线:“挤牙膏”式的援乌战略,暴露了他骨子里的绥靖和胆怯
拜登红线:“挤牙膏”式的援乌战略
暴露了他骨子里的绥靖和胆怯
雷歌 2024年9月26日
今天(9月26日)下午,泽连基斯在白宫分别会见了拜登和哈里斯,并当面向他们介绍了乌克兰“胜利计划”的轮廓。泽连基斯从拜登那里得到了又一笔80亿美元的军援承诺,但他依然失落,因为他未能让拜登撤销他对乌军划定的红线。而这是他在顿巴斯和库尔斯克前线如此紧张,依然抽身前来美国面见拜登最想得到的东西:他希望拜登政府能解除乌军使用美制远程导弹攻击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的限制,这是乌克兰面对实力占优的俄军取得战略性优势的关键。而拜登依然拒绝。
两周前,英国首相斯塔默也曾满怀希望来到华盛顿,想说服拜登,与英国一起放开对援乌远程导弹攻击俄罗斯本土的限制。当时主流国际舆论也乐观地认为拜登政府将会松口,因为顿巴斯的战场局势现在非常危险。但在普京发出“美英允许援乌远程导弹攻击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就意味着北约直接参战”(意即俄将动用核弹)的威胁后,拜登又怂了,继续当缩头乌龟,让全世界乌克兰支持者再次失望。此事也激怒了包括前英国首相约翰逊在内的多名英国政要,他们强烈要求英国政府与欧洲盟友一道,自己解除对乌军使用远程导弹的限制。
据《华尔街日报》今天报道,白宫对此的解释是,撤销这条红线,“可能会加剧与俄罗斯的冲突”。话说直白点,就是拜登政府不想刺激普京,因为俄罗斯是个核大国,逼急真动核弹,那就是人类灾难,地球毁灭。
普京对拜登的心态了如指掌。昨天晚上,在泽连基斯向拜登当面陈情的前一晚,普京突然宣布修改了俄罗斯的核政策,称任何无核国家在核大国的支持下发动的常规攻击都视为对俄罗斯的“联合攻击”,俄罗斯将有权使用核武器进行回应。这显然就是针对美英等国可能撤销乌军红线发出的最新威胁。普京知道核讹诈对拜登管用,他当然就会反复使用。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超过两年半,拜登也不是今天才开始执行对俄军的“回避战略”。回顾最近三年来拜登在俄乌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可以说“不与俄军发生正面冲突”是拜登政府一以贯之的战略基点。执行这种战略的结果,就是张狂的侵略者普京越发张狂,天天挥舞核大棒对全世界耍流氓。
2023年7月5日,《新闻周刊》(Newsweek)在一篇题为《独家:中情局对乌克兰战争的盲点》(Exclusive: The CIA's Blind Spot about the Ukraine War)的深度报道中,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三个月,即2021年11月,拜登派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去莫斯科,与普京达到了三点秘密协议:
1)美方承诺美军不会参战,美国政府也不会寻求俄罗斯政权更迭。(这两句话后来我们一再从拜登及其政府官员口中听到,用以维稳普京。)
2)俄方将把攻击范围限制在乌克兰。
3)双方不攻击对方的领导人或外交官。
大家注意,这是普京入侵乌克兰前三个月的事。在一个局外人看来,普京还没出手,拜登就对普京说这些,这不是对普京入侵乌克兰赤裸裸的鼓励又是什么?
但拜登政府的逻辑是,当时的各种情报已经表明,普京对乌克兰的大规模入侵已经不可避免,美方甚至连俄军的具体行动方案如五路进军、空降基辅附近机场闪电突袭等等都已掌握。而且拜登政府与所有欧洲大国领导人一样,认为乌军无法抵挡俄军的入侵,俄罗斯将很快占领乌克兰全境。
那美国怎么办呢?拜登政府当然不希望看到这一幕发生。拜登派伯恩斯去莫斯科,首要目的也是让伯恩斯警告普京入侵乌克兰可能产生的后果,就是美国及其盟友将会对俄罗斯进行全面制裁。但经历了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欧美制裁的普京,对这种制裁早已不在乎。而且拜登也知道这一点。这种局面下,拜登政府的绥靖心态就充分暴露:既然你肯定要动手吞并乌克兰,那咱就谈好了,战火必须局限在乌克兰范围内,那美国也不直接介入。
一桩牺牲乌克兰的肮脏交易,就这样难以置信地在坚决反对俄罗斯入侵的拜登政府,与狂妄的侵略者普京之间达成了。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这逻辑就是,俄罗斯是核大国,美国虽然是军事上更强大的核大国,但核大国之间的战争将触发毁灭人类的核战争,大家同归于尽。这万万使不得。我拜登是文明人,遇到顶级流氓普京只能让着点。乌克兰被顶级流氓殴打强奸,文明人要顾全大局,只能忍痛牺牲乌克兰了。
2024年2月24日,普京挥军全面入侵乌克兰后,拜登当天给泽连基斯打电话,除了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通报必要的情况,就是告诉泽连基斯,普京对他和他的家人有斩首计划,因此让他赶紧转移。说直白点就快点逃命吧,想去哪里欧洲的美军可以提供帮助,确保他的安全。当时媒体的说法,是拜登给泽连基斯提供了逃命的免费机票。
凭心而论,在当时的局面下,让泽连基斯赶紧逃命也算人之常情。但泽连基斯不是软蛋,不是塔利班打过来时只会逃命的阿富汗总统加尼。泽连基斯坚定地告诉拜登和其他打电话给他的欧洲领导人,他哪都不会去,他会留在基辅,与乌克兰人民战斗到底。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看到了,英勇的乌克兰人在一周内挫败了普京的闪电战,不到一个月就让普京的全面进攻变成了全线撤退,撤换将军,重整旗鼓,转而集中兵力围攻东部顿巴斯地区。
泽连基斯,这个在战前谁也不看好的演员出身的总统,在几周内就成为乌克兰和全球文明世界的英雄。
直到这时,充满绥靖心态的拜登以及欧洲大国的领导人才如梦初醒,立刻着手从军事上援助乌克兰抗击俄罗斯。
但这时,拜登政府对怎么援助乌克兰也充满犹疑。拜登最大的担心就是激怒手握核武器的普京。因此,对乌克兰的军援始终是小心翼翼,非常控制。用我的话说,就是“挤牙膏”。
一开始是标枪、毒刺这些单兵使用的反坦克和防空导弹、无人机以及各种轻武器。几个月后,美国才开始援助乌军急需的大火力155MM自动火炮及射程更远的海马斯火箭炮。但一开始海马斯只给射程最短(70公里)的那种,而且明令不准打击俄罗斯本土,射程150公里的和300公里的不给。然后给装甲运兵车、防空雷达等等。而给不给主战坦克一直犹豫不决。到2023年1月,才在英国带头下向乌克兰提供主战坦克,美国、德国等也随后跟进。而主战坦克投入实战,又是几个月之后的事了。
F16战机给不给也是讨论了一年多。荷兰、丹麦和挪威等一些欧洲小国态度积极,主动把自家现有的F16送给乌克兰,自己准备购买美国最新的F35隐形战机。但这方案需要美国批准。拜登又犹豫了半年多,怕F16这种先进战机会改变俄乌战场的平衡,引发俄罗斯的反弹。拖到去年8月,拜登才最终批准荷、丹、挪等国的捐赠F16战机方案。又过了近一年,首批F16才在今年7月底抵达乌克兰。
拜登政府向乌克兰提供军援,其标准不是如何迅速击败俄罗斯,而是如何保证乌克兰“不败”,保证乌军能在俄乌战场上“撑下去”。拜登及其政府官员反复讲的,就是“美军不会介入”、“我们不希望战争升级”等等。这种援乌战略,使得乌军长期处于武器装备短缺的“饥渴状态”,人又比俄罗斯少很多,这仗就打得很艰难,乌克兰军队和平民因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普京在给乌克兰划红线这一点上倒真与拜登非常相似。他不断扬言如果乌克兰攻击俄罗斯本土,俄罗斯就有理由动用核武。欧美国家援助乌克兰海马斯等远程火(箭)炮时,援助主战坦克时,援助F16战机时……,普京和俄罗斯政府发言人都这么说过。但这些东西真来了,普京也干瞪眼。
实战中,泽连斯基和乌军不断地踩踏拜登和普京的红线:从试探性攻击俄罗斯边境地区的油库、弹药库等,到炸毁北溪2号输油管线,再到攻击克里米亚大桥和克里米亚俄军基地。今年以来,更是使用无人机大规模攻击俄罗斯本土乃至首都莫斯科。今年9月初,好几个旅的乌军主力突然攻入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州并占领了上千平方公里的俄罗斯领土,而且准备长期坚守。这些行动都让拜登皱眉,也让普京暴跳如雷。但是,所谓的踩红线就核打击呢?至今没见着。说明普京只会虚张声势。
勇敢的泽连基斯都给拜登做了示范,证明普京的核讹诈只是口炮,不必当真。但古板而懦弱的拜登依然沉浸在“不能与俄国打核战”的教条里,依然死守着他给乌克兰划的红线,不准乌军使用美国给的远程导弹攻击俄罗斯本土的纵深目标。你说这拜登迂不迂?他这美国总统当得真是急死人。
拜登这种政客,周旋于政界玩那些虚头八脑的花招是一把好手,真让他干点实事,他就找不着北。就像阿富汗撤个军,都能撤成那个熊样,让美军丢尽了脸。现在遇到普京这种顶级流氓玩核讹诈,拜登就手足无措,唯唯诺诺,没半点当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肯尼迪总统硬刚赫鲁晓夫的胆识和勇气。
说实话,真的面临核战争,美国也具备碾压俄罗斯的实力。从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两年多来的表现,也不难看出俄军的“世界第二”已是徒有虚名。美俄如果硬刚,美军和北约对俄罗斯也是降维打击。常规战争如此,核战争也是如此。普京真要狗急跳墙,美国及其盟友完全有能力把俄罗斯的核力量扼杀在摇篮中,同时也完全有能力对普京等独裁魔头精确斩首。老拜登你怕个鸟啊你个怂包!
有些聪明的分析家挺会替拜登圆场,说拜登可不是怕普京玩核武,拜登这是在“下一盘大棋”啊!让乌克兰人把普京拖住,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最终通过俄乌战争把俄罗斯拖垮,一劳永逸,这是拜登的老谋深算啊。
靠,如果真有这出,我倒要问问,谁给拜登的这个权力,可以牺牲成千上万乌克兰人的生命财产(当然还有无数俄罗斯年轻炮灰的生命)去换取俄罗斯普京政权的垮台?这样做道德吗?有什么合法性?要搞垮普京独裁政权,为何非要让更多的乌克兰人牺牲,就没别的办法了吗?更有力、更快速地援助乌克兰,与普京硬刚,尽快地打垮俄军,难道不是效率最高、代价最小的办法吗?
在拜登的红线中,我真没看出什么智慧,看到的只是怯懦、软弱和绥靖。
用更高效的方法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无所畏惧地与顶级流氓硬刚到底,才是美国的最佳选择。
是改变的时候了,别让英勇的泽连基斯和乌克兰人失望。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雷歌视角油管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fm_D5GrSVn59znfs8JD1g
欢迎关注“雷歌视角”,帮你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欢迎订阅、转发和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