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宛然

注册日期:2012-03-27
访问总量:278844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355


发表时间:+-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五五集)【日期】2016/7/17【地點】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檔名】02-041-035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四十四頁,倒數第六行看起,科題「依佛所行」:   這個題的意思,佛是怎麼修行證果成佛的,我們如果要想一生成就,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這段有個大略的介紹,希望我們能夠取法於佛陀。第一個講「七覺」,七覺支,第二個「聖道」,就是八正道,第三個是「五眼」,後面還有很多。黃念祖老居士註解這部經,用了八十三種經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都有,都涉及到了;可以說這部經的註解,是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大成。引用這麼多經典註解,可是我們學起來還不夠,還要查參考資料。這些參考資料也不少,有不少學習的同學,花了很長的時間,把這些材料統統都抄出來,編成一套書,《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上下兩冊,這參考資料就這麼多。真正要學淨土的,註解,這樣兩大冊,參考資料也是兩大冊。   所以,這是我們漢學院佛學系裡面主要的課程。我們希望,大乘八個宗派都有一個概略的認知,然後在這些宗派裡面,自己喜歡,有能力可以修學的,專攻一門。一生真的能夠把古大德、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承傳下來,再傳給後世,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確實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能救中國傳統文化,能救整個人類的文明,這是許許多多外國學者、這些漢學家他們所總結的。我們希望我們的同學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相信,我有理由相信,最後選擇淨宗,往生淨土是真正能辦得到,是決定靠得住的。   大乘其他的宗派,必得要斷煩惱才能證菩提,沒有帶業成就的,唯獨淨宗法門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成就,怎麼說等於?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例外,他的智慧、德行、神通、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相等。阿彌陀佛教化眾生,那個心裡頭沒有分別,不必分別你們程度高下,到極樂世界平等待遇。用什麼標準?等覺菩薩的標準,今天我們所說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地藏,像他們這樣的大菩薩,跟他們平等,這是太稀有、太難得了。   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說,不是一尊佛說,兩尊佛說,一切佛都說難信之法。我對於這一句經文有很深刻的體驗,為什麼?我就是難信。難信到最後信了,我用了多少時間才相信?用了三十年。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時間,用了三十年我才相信。早年初學佛沒多久,懺雲法師勸我,讓我在他的茅蓬讀《彌陀經》三部註解,蓮池大師的註,《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法師的《圓中鈔》。這是《阿彌陀經》最著名的三部註解,我讀了,而且還把它裡面的科判劃出來,印象很深刻,歡喜、讚歎。叫我學,我不肯學,這難信。以後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是多次勸我,專修淨宗,我也沒接受,真不容易。   什麼時候接受?我講過兩次《華嚴經》,都講很長時間,講好幾年,但是都沒有講完,緣不足,逼著我們不能講下去。第二次講的時候是《八十》、《四十》同時講,一個星期講三次,一次兩個小時,兩次講《八十華嚴》,一次講《四十華嚴》。《四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貞元年間翻譯的,一共四十卷經文。講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忽然想到,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入室弟子,也是文殊菩薩會下第一弟子,他學什麼?他是什麼法門成就的?這段經文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它總共四十卷,三十九卷。我看到了,這才五體投地回過頭來感謝老師,感謝懺雲法師,他們真正是有智慧、有道行,把這個經介紹給我,可惜我們自己愚痴,智慧福德不足,不願意接受。   我到八十五歲這一年,專修這部經,專講這部經。過去沒有看到念老的註解,我是依照李老師眉註,這個本子是老師講完之後給我了。老師往生之後,我印了一萬冊流通,許多人看到生歡喜心,來找我講演,我前後講了十遍。以後看到念老這個註解,我講註解這是第四遍,愈講愈歡喜,愈講信心愈堅固,願心愈懇切。   這個裡面,世尊所行我們要知道,認識釋迦牟尼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在這段經文裡面只有四句: 【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   具體指出來,七覺,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七覺即七覺支,又名七覺分,或是七菩提分」,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下面給我們解,為什麼叫七覺分,叫七覺支。「覺者,有覺了與覺察之義。覺法分為七種」,所以叫支,或是叫分,支、分。七支就是七種,這七種的名,這裡舉出來了,第一個是「念」。「慧,又名擇法」。擇法很不容易,釋迦牟尼佛一生說那麼多經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開那麼多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這個方法門徑是通無上菩提,用宗門的話來講,就是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些法門,在中國這兩千年歷史上所記載的,有不少修學成就的,大乘八個宗派都有,小乘就不必說了,顯教、密教都有大成就的人。這就說到擇法了,自己沒有能力擇,選擇,老師就非常重要。   你說我們,我這一生算是很幸運,講經沒有中斷,從經典裡面證實老師的選擇正確的,老師教給我正確的,我才感恩。如果早年我知道這個法門,理解這個法門,我這一生都會學這個法門,講這個法門,不至於講了很多經論,七、八十種,這什麼?雜了,亂了。雖然是一部一部的學沒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離開這個規矩,但是學得太多。這個也是緣分,因為我沒有道場,居無定所,到處流浪,信眾們要我講什麼,希望我講什麼,我就隨順他的意思就給他講,所以講了那麼多種。   以後我們讀到曇鸞、道綽,這兩個人是東晉時代的人,應當是淨土宗的祖師,因為他們的著作在中國失傳了,日本人帶回去了。他們的著作回來之後,大家就想起來,淨宗應該初祖是慧遠,道綽是三祖,曇鸞是二祖,善導是四祖。我們現在用的,善導是第二祖,前面兩個沒有,夏蓮老,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都主張要把這兩個人補進來。道綽大師一生講《觀無量壽經》幾百遍,這個正確,這個難得,一生就講一部經。中國土地這麼大,人口這麼多,一千多個縣,你每個縣裡面去講一次,講一部,講到一百歲大概還沒講圓滿,好!這是我們早年,我是很有這個意思,沒有這個緣分。這個跟善導大師當年在長安勸大家念阿彌陀佛,是同樣的意思。淨宗念佛的人愈多,這個地區福報就愈大,福地福人居。福人是什麼?念佛的人,福地是念佛的地方。   我們看了道綽一生的行誼,非常仰慕,很想追隨。《彌陀經》可長可短,短講三天可以講完,一天兩個小時,六個小時就講完。通常一般法師講《彌陀經》,七天,七天好,他們都是一天一個小時,七個小時,因為有翻譯,不同的語言,要遷就大家,好事情。《無量壽經》前面十次,大概我講都是一百多個小時,兩百個小時。換成這部註解我們在一起學習,我記得我第一次講是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年講一部,那個時候一天兩個小時,一千二百個小時。以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都是一天講四個小時。第四次是我們很認真,真正想學,所以說得很細,時間很長。這一次,到今天是第三年了,今年看能不能講圓滿。講圓滿,後面我們就再講,還是這部經,還是這部註解。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擇法不容易。   念老底下的註解,「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這句話重要,擇法是智慧,真實智慧。海賢老和尚自己沒這個能力,二十歲出家,師父看出這個人是法器,看出。法器就是有緣分造就的人才,不是普通人才,他一生當中他能成佛。這種人才很少見,一萬人當中找不到一個,稀有難逢。老師,我們相信他的老師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把這個法門傳給海賢。告訴賢公老和尚,一直念下去,就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明白了不能說,不能亂說,那個明白了什麼?大徹大悟。海賢老和尚確實大徹大悟,大徹大悟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時候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同一個境界;跟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大徹大悟,也是同等境界,宗門所說的見性成佛。   這是什麼佛?分證即佛,雖然不是圓滿,他是法身大士,往生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圓證三種不退,圓是圓滿,證得位不退,阿羅漢就位不退,不會再墮落為凡夫;菩薩行不退,圓教三賢菩薩,他不會退轉成阿羅漢,弘法利生再辛苦,他都會做下去。海賢老和尚如是,你在他一生當中看到,位不退,行不退,最後念不退。念不退,念念都向著究竟佛果這個方向、這個層次,他不退轉。也就是他往生實報土,實報土裡面四十一個位次,他逐步的向上提升,他不會退轉。   這是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共同走的這一條康莊大道,但是時間很長,要無量劫。所謂三大阿僧祇劫,是專指大徹大悟之後證得究竟佛果所需要的時間。這個三大阿僧祇劫在哪裡修?在實報莊嚴土修,不是在普通世界,實報莊嚴土你有那麼長的壽命。報身,證得報身。佛從常寂光淨土,因為報身菩薩有感,他只要生到實報土,法身如來立刻就現報身,為什麼?到實報土去度法身菩薩,法身菩薩還要圓滿佛果來加持他,來幫助他,讓他平平安安順利的提升,達到究竟圓滿佛果。   所以擇法的真偽非常重要,特別是現代這個時代。怎麼辦?哪個是真的,哪是假的?老師告訴我,現在真正善知識找不到,擇法怎麼?取古人。譬如我們學這部經,我們找誰的註解?找古人註解。古人跟現在人不一樣,古人出來講經都是開悟的,沒有大徹大悟也是大悟,才有資格出來講經。要是註疏,給書做註解,不是大徹大悟不能做註解,大徹大悟跟佛的知見完全相同,就是他有跟佛相等的智慧,不會說錯了。   我們學《華嚴》,參考資料找誰的?找清涼大師的,找賢首大師的,找宗密大師的,這決定不會錯。過去我學《楞嚴》,我找交光大師的,找長水大師,宋朝的,交光是明朝的。古大德,歷代高僧大德都肯定這個註註得好。現在人呢?現在人著作的,我們自己沒有那個程度,比他比不上,還是用古大德的比較安全、比較可靠。老師教我這個。古大德的註解註得有深度,有些時候看不懂怎麼辦?找參考資料,參考資料是《佛學大辭典》,找這些資料。   我們這個書的資料,從許多參考資料裡頭找出來的,這都是非常珍貴可靠的資料,《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都找出來了,都在裡頭,這是很用心,用了功夫,非常難得。我們漢學院的時間並不長,總共只有七年,本科三年,碩士一年,博士三年,七年。我們學這部經,七年的時間夠用了,真正徹底搞清楚。自行化他,自己依這部經修行,再勸導大眾。   所以這個七支,第一個就是選擇法門,認識真妄,我們要相信古人的話。今天專家學者都用科學的態度,都抱著批評,實實在在講,他的戒定慧能不能比得上古人?如果戒定慧不如古人,你怎麼能批判古人?現代人喜歡批判別人,把別人批評倒了,打倒了,自己就上升了,抱著這樣的心態。我們讀《華嚴經》,看清涼大師註解,能夠把清涼說錯的地方指出來,自己就在清涼之上了。真的能不能達到?難!不簡單。所以黃念老有智慧,你看,生在這個時代,誰也不相信佛菩薩、聖賢人,黃念老要是自己來註解沒人相信,人家瞧不起他。他這個方法用得妙,用經論來註解,你沒話說了。八十三部經論,用古大德,這些古大德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都是在歷史上有名,被人稱讚的,世世代代讀書人、學佛人提起都恭敬讚歎,用了一百一十個人,就憑這一點,我們就佩服念老。他選擇的這個註子,真的就如同一個人做註解,天衣無縫,你找不出它的缺點,這個太難得。   所以,我今天是勸大家,就依這部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就依這部註解,黃念老。夏老我們沒有緣分,沒有見過面,可是念老晚年我們認識了。認識之後,一年總有一段時間我去看他,他在世的時候,一年至少三次,一次到北京去住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都在一起;不是他來找我,就是我去找他,深受法益。   第二「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註得不多,非常精華,跟經典沒有兩樣。一定要勇猛精進,在哪個地方用力?斷惡修善,離邪行是斷惡,行真法是修善,要真幹。   第三,「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法喜充滿,我們在學習經教當中有,很多同學都有,要真正深入。好書,特別是佛書,永遠讀不厭,一遍比一遍歡喜,這是一般的典籍做不到。再好的小說、文學作品,中國小說有四大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大小說在文學上地位很高,你從頭到尾去念,你能念多少遍?頂多念十遍就不想念了。可是你讀《四書》,你讀《無量壽經》,你讀上三千遍還想念,還想念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了還想念三千遍。這是什麼力量?這東西是真的東西,它不是假的。法喜充滿,法喜充滿是念透了,無數遍,才真正法喜充滿,生歡喜心,生大歡喜心。念到功夫成了,念到事一心,念到理一心,心想見佛,佛就現前,心想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你怎麼會不歡喜?   輕安,「斷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輕利安適」。這在現代的社會講,壓力,咱們每個人都有壓力,壓力沒有了就輕安了,這個大家好懂,沒有壓力。心理沒有壓力,精神沒有壓力,身體沒有壓力,工作沒有壓力,生活沒有壓力,你多快樂!這就是七覺支裡頭的第四句「輕安覺支」。   第五「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這有特別的說法,念,念什麼?明瞭、記住,記是明記,他不會忘記。明記什麼?定慧均等,不能夠偏重。偏於慧,就是慧多定少,這個人雖然有智慧,心浮氣躁。慧是什麼?慧是分別,他的妄想多,我們一般講主意多,點子多,這大家就容易理解,這是慧超過定。如果是定多慧少,容易昏沉,精神提不起來。這個都是修行的障礙,所以一定要記住,定慧均等。定慧均等的方法最妙的,這是我體驗出一點點,就是讀經。讀經什麼都不想,連經的意思也不想,只是把經字字念得正確,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從頭一遍一遍的念,這是定慧均等。   不要想經裡頭的意思,一定要知道,佛說經,心地裡頭乾乾淨淨,一念不生,這樣流出來的,不是他怎麼想想出來的。落在想裡面,思想裡面,就變成阿賴耶識,妄心,妄心流出來的不是真智慧;一定要真心流出來的,是真智慧。所以古人修定,這就是說,為什麼現在人沒有辦法跟古人比,古人心清淨、平等;現在的人心不清淨,裡面夾雜著貪瞋痴慢疑,夾雜著是非人我,這樣的心,所流出來的是煩惱、是習氣,不是真智慧。所以要知道,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留下來這些著作,都是自性流出來的,自性流出來的是智慧,這裡頭沒有煩惱、沒有雜念,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要遵守。   古人所講的我們望塵莫及,一定要知道比不上,什麼比不上?戒定慧比不上,在根機上就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一定要懂得尊重古人。現在人喜歡批評人,連佛都批評,菩薩以下更不必說了。我們在這種現象裡面,受不受影響?有人批評《華嚴經》是假的,《楞嚴經》是假的,我聽了做何感想?世間一個善人君子都不願意說假話,都不願意批評人,這種批評人的人,心態狂妄自大,以為一切人都不如他。我們從古聖先賢典籍裡面看,古人有一句諺語說,「學問深時意自平」,真有學問,真有道德,他的心是平的,不起波浪。佛到究竟圓滿了,佛批不批評人?批評人,有,佛怎麼批評?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看他批評得多好。只有佛才會有這種批評,清淨平等覺裡面看到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什麼樣的人批評?佛也是眾生,他說的有沒有錯?實際上說得不錯,眾生跟佛是平等的,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我們這樣理解就沒錯。也肯定他,你也不錯,跟佛沒有兩樣,這一笑了之。所以,批評人不簡單,唯有英雄才認識英雄,唯有佛菩薩才認識佛菩薩。   凡人批評佛菩薩那是造業,業自然有果報,我們不必去理會它,只是我們自己要不斷的向上提升,那就要讚歎、要恭敬,不可以輕慢一個眾生。為什麼?《壇經》大家都很熟,惠能大師開悟最後一句話要牢牢記住,「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裡頭包括動物、植物,包括山河大地,包括小草,包括泥沙。它從哪裡來的?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能生能現,諸佛如來、阿彌陀佛也是法性所生所現,平等的,沒有差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個經是真的,那個經是假的,如果遇到佛菩薩,他去講這個假的,假的也變成真的,妙!那要是遇到假的,假菩薩、假佛,講佛的真經,真經也變成假的了。   這些都在七覺支裡面擇法,我們對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用什麼態度?要用覺知的態度,不迷。不管什麼人說,他都不影響我,當然更不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我們都讚歎,平等讚歎,真正知道是一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華嚴經》上說的。如果我們拿宗教來說,一切宗教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一切宗教,入不二法門,這是大方廣佛華嚴,什麼問題都化解了。只有凡夫在裡面起分別、起執著,批評這個對那個不對。遇到通家全通了,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看到真的。惠能大師的五句話,他看到真的,最後一句是看到整個宇宙的真相,看到萬法的真相,跟《華嚴》、跟《楞嚴》、跟《法華》裡頭講的沒有兩樣。   所以念,我們念念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了不起,阿彌陀佛讓你法喜充滿。人家跟你講真的,阿彌陀佛;人家跟你講假的,也阿彌陀佛;人家跟你講善的,阿彌陀佛;跟你講惡的,也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二法好說,阿彌陀佛是一,全歸一了,萬法歸一,一即萬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第六個「定覺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我們就是把這個心定在佛號上,一心念佛。七覺支這七個法門裡頭第六個法門,定。   第七,「行捨覺支,捨諸妄謬,捨一切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意思,捨是放下,把一切都放下,不但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過,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誰要說釋迦牟尼佛說法,那叫謗佛。釋迦很厲害,把話說絕了,你還能批評他嗎?他沒說一句話,你要說一句話你已經就在謗佛了。那些對佛法、對經教批評的人,都應該好好記住這一句,真正通的人笑話你,你要知道。怎麼比咱還是比不上佛,還是佛高明。   這個七條重要,這個七條,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無論他是說法還是行道,都不離這七句,他統統具足。一切時一切處,自行化他,全具足這個七條,我們要懂得。這個第七條尤其好,平心坦懷,更不追憶,為什麼?你才有機緣開悟。平心坦懷是大定,心是平的,我們這個經上經題「清淨平等覺」,這就是平心坦懷。更不追憶,不起心不動念,大徹大悟。世間人做到平心坦懷,得大自在,他能不能得定?他不能。為什麼?他起心動念,還有許許多多的習氣,會不定什麼時候就冒出來了,習氣、妄想斷不掉。晚上作夢那就是習氣不能控制,有禪定的功夫,晚上沒有夢。   所以經題太重要了,本經的經題,上半段是果報,下半段是修因,修因證果。修清淨心證阿羅漢,修平等心證菩薩,修覺成佛,清淨平等覺;果報,大乘,大乘代表智慧,無量壽代表福報,福慧莊嚴。唯有福慧是真正的莊嚴,不是蓋大道場,金碧輝煌,不是的。釋迦牟尼佛沒大道場,什麼莊嚴?福慧莊嚴。所以無量壽莊嚴,你看。這種莊嚴是自性的莊嚴,是性德的流露,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相干,自性本自具足。大乘無量壽莊嚴講絕了,究竟圓滿,阿彌陀佛做代表。   所以,我們用什麼莊嚴?要用福慧,不要藏一些珍貴的東西。我一生喜歡用什麼?人家名貴的一些字畫,我喜歡用複製品,為什麼?掛在那裡沒有人要。掛名人的東西,人家把你的拿去了你生煩惱,這個人家拿去了我也不生煩惱。送給我珍貴的這些供養品,我統統不要,轉手就送別人。為什麼?我沒地方放。所以現在財物方面的供養,我統統轉過來供養英國漢學院。我自己天天想的,想的極樂世界,想的阿彌陀佛,九十歲要想回歸極樂了,極樂是老家,其他的什麼都不想。   我們看《會疏》裡頭七覺支,「擇法覺分,智惠觀諸法時」,這個惠,恩惠的惠,古時候通用,在此地我們讀智慧的慧,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這一條我們有沒有?是不是很會簡別真偽?七覺支是真的,它的反面是假的,要清楚。極樂世界是真的,阿彌陀佛是真的,無量壽是真的,這個世界上沒有。這個世界,物質世界是假的,聰明智慧是假的,不是真的,是要天天上學慢慢去學;凡是學來的都不是真的,記住這句話,你是學來的。真的什麼?真的不要學,開悟了,自性裡頭是真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   釋迦牟尼佛沒有人教他,他雖然參學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廣學多聞,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學過,所有的學派他也學過,印度是哲學之國,他都學過。學了之後怎麼樣?覺得沒用處,不能解決問題。什麼問題?不生不死這個問題它解決不了。所以放下了。十九歲放棄王位出家,做苦行僧,是放下煩惱障。你看世間人要爭的,要爭著做王,他有這個地位不要,他明白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間的學問他學了十二年,最後是不能解決問題,到菩提樹下入定,再不學了,放下。在入定的當中豁然大悟,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智慧現前。從這裡就開始講經,講阿含,這是個大的系列,十二年;接著講方等,阿含好比小學,方等是中學,前面繼小學,後面發展是大學。方等八年,再向上提升,大學,大學講般若,講智慧,真實智慧,講了二十二年,經典也最豐富,《大般若經》六百卷。最後八年,研究所,把這些大乘菩薩統統提升為法身大士,辦研究所一樣。   你把它看清楚了,釋迦牟尼佛不像是一個什麼宗教教主,他是個社會教育家,你看他一生所幹的。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宇宙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跟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的完全一致,完全相同。所以量子力學家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科學搞了四百多年,才把物質是什麼搞清楚,沒有想到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得比他還清楚。你看物質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相由心生,一切法從心想生,多清楚、多明白,被現在量子證實了。所以我相信,再過個二十年,應該差不多,量子力學家再把一個「念頭是什麼」搞清楚了,然後,大乘佛法就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科學家承認了。   所以我們常常介紹給大家,佛法是什麼?佛法有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裡面,講倫理、道德、因果,出世間法裡面,講哲學、科學,都達到登峰造極。那麼它是不是宗教?是,中國宗教兩個字它完全符合。中國宗教兩個字的意思,是人類主要的教育,第二是人類重要的教學,第三是人類尊崇的教化,大眾都尊重、都崇拜的教化。中國宗教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學當之無愧,它是真宗教。所以這個我們不能不搞清楚的。這個經典真的是經典,永恆不變,任何一篇翻出來,我們兩個小時都講不完;甚至於一句一個字,講上一個月,講上半年,也沒講完,妙義無窮。這什麼?這是智慧。   東方人求智慧,西方人求科學,科學是知識,知識用這些方法求可以,智慧不可以。智慧要用另一套方法,什麼方法?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因為智慧是自性本有的,這些妄想雜念它是障礙,把我們智慧障住了,它出不來;必須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智慧就現前。所以戒定慧三學開發智慧,教我們萬緣放下,這是戒律,戒律你遵守,你去修,認真去修學,從放下;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一念不生,智慧現前。   智慧觀諸法時能簡別真偽,然後我們就懂得取捨,假的、虛偽的我們就不要。物質是假的,念頭、七情五欲是虛偽的,不是真的,人情變化太大,今天好了,明天惱了。父子多親,長大之後兒女不孝,還得殺父殺母,何況其他?所以要曉得,情是虛偽的;事,物質是事,是假的。物質是假的,情是虛偽的,假的、虛偽的都應該放下,這叫擇法。什麼是真的?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真的,你能夠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真的,你能夠得到。只要心地回歸清淨平等覺,你必定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會來找你,會帶你去。生到極樂世界,大乘無量壽莊嚴就全部出現。取捨,如果我們留戀這個地方,往生極樂世界就靠不住,必須捨得乾乾淨淨。好事怎麼做?為往聖繼絕學,好事,認真去做,做了怎麼樣?不放在心上。心上放什麼?放阿彌陀佛,就對了。要把這些好事放在心上,將來是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念之間關係太大了。天道壽命雖然長福報大,它有盡頭,時候到了還是要搞六道輪迴,出不去。這是決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這叫擇法。   第二條講「精進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之苦行,常勤行在真法中,故名精進」。這一條也說得很清楚,必須善能覺了,特別是對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是接引八萬四千種遇緣不相同的、根性不一樣的眾生而說的,不是對一般人說的。你的根性跟它相應,很容易成就,如果不相應就很難,一輩子工夫白費了,無論是宗門、是教下,是顯教、是密教,擇法比什麼都重要。老師有慧眼,老師有戒定慧,為我們選擇的法門,決定跟我們的根性相應;如果不相應,他傳給我們,那錯誤在他。他有這個智慧,他有這個德能,幫助我們選擇;如果遇不到善知識,遇不到這些高明人,佛說得很好,選擇淨土就都對了,淨土無師自通。   海賢老和尚這個人我們知道了,還有不知道的人不曉得有多少,《淨土聖賢錄》裡面記錄的,《往生傳》裡面所寫的,我相信有很多很多人。不會少於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那是歷代修禪人成就的,大家公認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多少?一千七百多人。修淨土,從淨土裡面達到理一心不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地位跟宗門相平等的,我相信人數比它多十倍都不止。這是能想像得到的,這不是誇大。我們搞了這麼多年,逐漸逐漸體會到、認識到,這個法門太殊勝了。年輕的時候無知,好高騖遠,學了不少,也有一點好處,大家提起來,這常識還懂一點,功夫是沒有。這才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靠得住。   下面第三,「喜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住真法喜,故名喜」。這個佛法裡面的喜歡,確實是慢慢覺悟了,生歡喜心,決定不是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七情五欲的歡喜,不是的。是真正覺悟到逐步逐步向上提升,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向上提升,這個歡喜,這是真法喜。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中國有這種法喜,我們在《論語》裡看到孔老夫子,寫的這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就是法喜,那是喜悅。這個喜悅不是從外來的,從內心,學習聖賢這些教訓,自己確實有得於心,這個得是什麼?得就是歡喜。   所以有人要問,問的人很多,諸位同學要記住,有人問為什麼要學傳統文化?為什麼要學佛?甚至說為什麼要修淨土?一句話就解答了。孔子的一句話,就是「不亦說乎」;釋迦牟尼佛的一句話,孔子是放在第一句,釋迦牟尼佛放在最後一句,每部經最後一句,你看是什麼?「皆大歡喜」。最前面一句跟最後一句是最重要的,最後是總結,皆大歡喜。我們要不要?我們要不要這一生活在這個世間天天都歡歡喜喜,像彌勒佛一樣,一切時一切處滿面笑容。為什麼這麼歡喜?他有歡喜處,自己成就了戒定慧。孔子成就了戒定慧,該放下的放下,該捨掉的捨掉,該取的取,該離的離,得大歡喜。自己這樣歡喜,家庭一定幸福美滿,事業一定順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華嚴經》最後五十三參,五十三個菩薩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看沒有一個不歡喜的,皆大歡喜。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不但沒有戰爭,鬥爭都沒有,再進一步,連競爭都沒有。   爭這個字不是好字,它帶給人痛苦,從小就教競爭,他就會鬥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戰爭就毀滅,死路一條。所以那個爭字,這個字如何能夠在字彙上把它去掉,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爭。極樂世界沒有,你要到那裡去跟人家爭,沒有人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他不懂什麼叫爭。我們這個世界可不得了,連三歲小孩都知道,世界亂了,麻煩來了。所以這個字不好,我們要把它開除掉。   第四條,我們再看第四條,「除覺分」,除覺分就是輕安,輕安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除是開除,是不要,要斷除。斷除什麼?知見,你對於整個宇宙、對於人生種種的看法,無論是正確的還是虛偽的,統統放下。為什麼?正確跟虛偽是相對的,有正確就有虛偽,有虛偽才有正確。所以,正確的也不好,二邊都不要,好了。這句話的意思很深。所以佛法給我們講,什麼念頭最好?沒有念頭最好,不論是善念、是惡念都不好,善念感應的三善道,惡念感應的三惡道;有念感應的十法界,無念才能到佛道。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家園,那個家園裡面的人沒念頭,那個家園裡面人,沒有像我們這裡這麼多人的看法、想法,沒有,他沒有看法,也沒有想法,心地清淨平等覺悟,覺而不迷,這是我們要學的。那要辦事怎麼辦?辦事智慧現前,別人來問你的時候,你回答的是智慧,不是說「我想想,我怎麼解答你」,不是,沒有。為什麼?自性回答你,回應你,不需要想的,一想就落在意識去了,就不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真心,它是一體,三個階層,清淨是你初得,應付這個世間足夠了,在六道輪迴裡頭,你沒有不通達的;平等是菩薩,不在六道裡頭,在十法界四聖法界;如果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輪迴,還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就是法身菩薩。我們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不肯放下,你還老是留戀著,你不知道那一念的心、那一念的造作是障礙,對我們沒有真正的好處,好處都是一時的,短暫的,不是真的。   輕安,我們前面跟大家說的就是沒有壓力,輕鬆愉快,身心健康,沒問題。特別是別想病,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想病真有病,別想它;有病也不想病,自然就沒病了。需不需要醫療?不需要,境隨心轉,你要懂得這句話,這是科學家證明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沒有聽說哪個阿羅漢生病了,除非那是裝的,示現,教化眾生裝成那個樣子。沒有菩薩生病的,這些人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   下面,第五個「捨」,前面講的「行捨」。行捨裡面要記住,「永不追憶」。我們人常常回憶過去,這是習氣,增長習氣。無論什麼事情都不必回憶,為什麼?假的,而且假的已經過去了,你還想它幹什麼?但是,有時候想過去可以幫助未來,讀歷史好處就在此地,知道過去人所造的吉凶禍福,我們如果能記住,對自己這一生處事待人接物可以做參考,可以不走錯路,減少苦難。這個裡面,最大的錯誤就是戰爭,人類一直到現在還沒醒過來。如何能把戰爭在這個地球上開除,永遠沒有戰爭?做得到。實際上戰爭就是發動的那幾個人,這個國家領導人,他們發動的。世間沒有不能化解的問題,為什麼不用化解的方法,要用這樣殘酷的方法,這樣殘酷造的罪業,沒有一個不墮地獄。   我在前幾個月,東北的同學寄了幾片光碟給我看。這光碟是什麼?二戰時候日本人有幾個將軍,也是在戰爭裡面死亡的,他們現在在地獄道,很可憐,敘述戰爭所造的罪業都是無間地獄。何必一個人在世間短短幾十年,要造地獄業?地獄一墮麻煩可大了,佛經上所謂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一墮五千劫,你才有機會,五千劫這麼長的時間才有一次機會得人身。人身不容易!為什麼幹這種傻事?別人殺我沒有關係,我不能殺人,我要殺人,造地獄罪,他造地獄罪業,我不墮地獄。我如果這個人不錯,做人還做得不錯,來生至少又到人道來。如果累積的功德,善心善行多,他就到天道去,不會到惡道。   這種因果,古人常講,現在人不講了。印光大師為我們編的這套書,《道德叢書》,這個東西你們大家就看到。這套書要大家常常讀,常常講,都是故事,特別是在廣播電台,要長期的來播放,多少人聽到不敢造罪業。造作惡業對自己的傷害最大,不是對別人。你把別人殺掉了,別人有福,人天又來了;沒有福,他被人害死的,他不是自殺的,自殺有罪,他不是自殺的。所以閻王、小鬼都善待他,都同情弱者,都同情受冤枉的人。人有同情心,鬼神的同情心比我們強烈。所以,惡業決定不能造。覺了這是「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叫捨,不再去想它。   第六,「定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見愛妄想」,這叫定,這個定是更深的定了。為什麼?得到定,你確實得定了。定中有智慧,定中有慧,得定的人歡喜,修禪有了小功夫,有小功夫,定中有境界,他能夠受用到。如果要生歡喜心,要很嚮往這個境界,那你這個境界可能會失掉,為什麼?你起煩惱了,你又起分別執著,又想長住在這裡,這錯了。一定知道,那也是短暫的境界,你再向上提升,你不能住在那裡,住在那裡,不但住不了,恐怕要墮落。這叫定。一切境界裡頭,善的、好的境界都不生見愛妄想,保持心地清淨。   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所以都比不上念佛。在念佛人心裡,念念不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統統不睬不理,不去管它。幹再多的好事,做了等於沒做,過去做了一些壞事也不要再提,不去想它,未來的也不去想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真正大定。這個定是阿彌陀佛加持的,是諸佛如來讚歎的,不可思議。   下面教我們用功,「若心沉沒」,就是我們提不起精神,老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怎麼辦?「當念用擇法、精進、喜等三覺分察起」。這就是對治,對治昏沉。選擇,譬如我念佛,坐在那打坐,就打瞌睡了,昏沉了,換個方法,用什麼方法?拜佛,拜佛要運動,或者經行,在念佛堂繞圈,用這種方法對治我們這昏沉,用這個方法。另外,這個底下說的,「若心浮動時,當念用除、捨、定」,這是對治念頭太多,妄想太多,壓都壓不住,往外跑,讓你不安。跟前面恰恰相反,前面是昏沉,這叫掉舉,就是妄念太多了,壓不住。那就用什麼方法?用除、捨、定,除與捨都著重放下,把你所想的這個妄念要放下。用什麼方法?還是用佛號好,佛號一句頂著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我們念頭集中在佛號上,用這種方法。人最好是坐在那裡念佛,而不是用拜佛,不是用經行,因為你浮躁,你要用定,坐在那裡念佛,站著在那裡念佛,定在一處,用這個方法。   所以,故念七覺,這個念就是七覺支,「故念覺常在兩楹之間,調和中適」,這叫念。這在用功的時候常常產生的現象,一個掉舉,心念頭雜念太多,一個是昏沉,這個七覺能幫助你調和。一定調和均等,定慧平等,功夫就很容易得定。定,一定開智慧,小定開小慧,大定開大智慧,這一點對念佛修行非常重要,不能不注意它。   今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是七覺分,要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念佛堂用得上,禪堂用得上,日常生活當中也用得上,教給我們對治的方法。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浏览(261)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