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琳

注册日期:2021-09-16
访问总量:296823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当代秦桧 之 吴芝圃的追悼词


发表时间:+-

2024-8-31


1957年春天,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主持制订《关于奖励发展农业生产,争取秋季农业大丰收的宣传要点》,经省委常委通过并发出。然而,在同年8月份的省政府五次全会上,得到中央领导指示的省长吴芝圃在会上发动突然袭击,指责省委书记潘复生制订的文件的宣传要点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批判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粮食问题存在指导思想上的右倾情绪。于是省全会决定停止执行宣传要点,并收回不在县以下机关开展反右的指示,立即在农村开展大规模的社教运动,批判党内右倾思想和农村资本主义思想。自此,以吴芝圃为代表的极左思想在河南占据主导地位,吴也把持了河南省的党政领导权。


当代秦桧之吴芝圃的追悼词-世界时事论坛-军事论坛-世界论坛网(手机版)



潘复生(1908-1980年),山东人,曾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东北局书记处书记。


1725136151302844.jpg


吴芝圃用过的公文包-广东省博物馆.jpg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吴芝圃早年用的公文皮包


担任了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吴芝圃,是河南杞县人,也是大跃进年代中国搞浮夸、说大话的第一人。早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吴芝圃就在全党第一个站出来搞浮夸、放卫星。在讨论农业合作社小社并大社时,吴芝圃在会上表示:河南今年能搞个丰产年,增产几百亿斤粮食不成问题,河南粮食很快就过关了。他对毛承诺,河南一年就能够实现四化,四年可变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毛在成都会议上肯定了河南,也肯定了吴芝圃,对高指针和大跃进起着关键的作用。


IMG_9629.jpg


1959-1960年,吴芝圃在河南鼓吹并推行的大跃进、公社化和共产风造成的灾祸终于彻底败露。大批农民的非正常死亡,引起中央高层注意。中央内务部、中央监委先后派人到信阳调查,当时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就信阳事件先后三次向中央检讨,承认信阳地区出现大批非正常死亡,承认自己对河南人民犯了大罪,死不足惜。吴芝圃没有检讨他当时居然还坚持外调粮食8亿斤。与此同时,吴还迫使干部讲假话,对讲真话的人施予残酷打击,将他们定为右倾份子和阶级异己份子关押起来。1966年8月文革开始后,郑州大学内出现了《千刀万剐吴芝圃》的大字报,大字报中称屠杀河南人民的刽子手吴芝圃,制造了信阳事件及信阳事件中最严重的光山事件。之后,前往四川任职的吴芝圃被革命群众一路押回河南批斗,最终死于1967年。


IMG_9631.jpg


可是在1979年1月24日下午,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四川广安人邓小平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亲自主持召开追悼会,对造成几百万河南农民非正常死亡负首要责任的吴芝圃等人颠倒黑白平反昭雪。他在吴芝圃的悼词中宣布:对于强加给吴芝圃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全部推倒,彻底为吴芝圃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给吴芝圃以很高的评价,说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IMG_9633.jpg


IMG_9634.jpg


IMG_9635.jpg


记得多年前我党一位来自四川的老同志陈毅元帅曾经专门给中央打报告,说河南官场匪气太重。现在我们才终于知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原来中原官场之匪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根源还是来自上面啊!


  • 1957年春天,当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密召河南省省长吴芝圃进京,两人密谈,邓告诉吴:中央认定河南省委书记潘复生是反革命,决意将“潘杨王”集团扳倒,邓面授机宜让吴领导揭发批判潘复生等人的反动言行,中央会公布对潘杨王集团的定性,三人将被撤职并被调离,由吴芝圃接任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回河南后,照办邓指令,河南省大张旗鼓开展反右运动,并成为人民公社的发起者和大跃进的急先锋。


“六四屠夫”跪像(视频截图)


对于吴芝圃在浮夸风和大跃进中的错误,负责处理的钦差大臣河北人王任重画龙点睛的总结说,以吴芝圃为首的河南省委是执行中央路线的。他说从1955年潘复生生病,吴芝圃在任河南省代理书记期间,在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是坚决执行中央路线的;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是坚决执行中央路线的;在同潘复生右倾机会主义作斗争中,是执行中央路线的,只是中间有点缺点,那是枝节问题;1958年大办钢铁、大办人民公社,也是执行了中央路线,当然,1958年也犯了一些错误。王任重对河南省委的工作进行历史回顾以后说:河南省委的成绩和缺点错误应占什么比重呢?应该是三七开,成绩是七分,缺点错误是三分。对于三年期间饿死人,主要是县市级领导人的责任,简直是混账乌龟王八蛋。



另外一个死有余辜的,是中南局的书记陶铸。他也坚持说,信阳饿死百万,是因为执行了一贯正确的中央路线:


  • 吴芝圃和潘复生的情况不同。潘复生是路线错误,而且是抗拒,不改正错误。以吴芝圃为首的河南省委的错误不是路线错误。几年来工作上的成绩是主要的,只是在几个月时间内犯了错误,而且中央一揭发,就坚决拥护,坚决改正。


信阳大饥荒有多惨?饿死的人数陶铸不让报 ...


行文至此,说吴芝圃是勇于背锅的当代秦桧,应该是很清晰的。冤有头债有主,吴芝圃上面的人,应该就是代表了中央路线和当代宋高宗的王任重、陶铸、邓小平和毛泽东。而吴芝圃对于全中国人民的危害,和他这些代表了正确路线的人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



浏览(2371)
thumb_up(6)
评论(16)
  • 当前共有16条评论
  • 席琳

    1962年1月,吴芝圃在给中南局的检查中承认:“对河南五八、五九年粮食产量,我曾经作过远远高于实际的估算……不止一次向主席作了河南粮食数字的假报告……反映全省群众生活只有5%安排不好,其实,那个时候正是信阳地区大批发生浮肿病和死人的时候。”吴芝圃沉痛地说:“省委和我犯的错误严重得很,罪恶也大得很……,组织上无论如何严肃处理,我都没话讲的。处以极刑,我也应引颈受戮。”吴芝圃后来数次心痛地表示:“我欠河南5000万人民的债一辈子也还不清。”吴芝圃调到中南局主管文教。临走时带走了100多箱线装古书。广东老干部金明说,有一次毛主席到中南局,陶铸将书记处书记向毛一一介绍,毛主席见了吴芝圃说:“啊,你在这儿咧!”吴哭了。还有一次,中南局几省干部开会,吴芝圃到河南省干部的房间一一拱手谢罪,说:“我有罪,我对河南人民有罪!”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老礁

    杞县和商丘,还有广州和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都有吴芝圃的文物或纪念展览,一手遮天,白骨累累,五千万人,总有翻案的一天。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老礁

    还是上头有人啊,吴芝圃不过是提线木偶。看过吴的讲话,洋洋洒洒,空洞无物,是难得的人才。

    屏蔽 举报回复
  • 老礁

    1976年后几年,吴芝圃的余孽赵文甫戴苏里掌权河南,自会将吴芝圃粉刷成正面人物。

    屏蔽 举报回复
  • 老礁 回复 席琳

    我在《河南两条路线斗争演义》写到河南几十年相搏的几人的终局的一段话:

    最先走的是吴芝圃,1967年死于广州,仅活了61岁。那还是文革的混乱时期,他做为走资派被打倒,河南一直有人想要把他揪回河南批斗,讨回他欠下的信阳和整个河南1960年被饿死的冤魂的命债。倘良知未泯,想到执政河南时的罪错,他死前一定是痛苦纠结万分的。但1979年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当时已达权利顶峰的邓小平亲自为吴芝圃平反并主持追悼会。悼词中宣布:“对于强加给吴芝圃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全部推倒,彻底为吴芝圃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说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中央文献出版社还2006年还出版了《吴芝圃诞辰百年纪念》文集。黑白颠倒,是非不辩,莫过以此。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老礁

    《有一点补正:吴芝圃调离河南,升任中南局管文教的书记处书记,67年元月,“郑大联委”串联河南各大专院校,组织起“专揪吴芝圃联络站”,派人赴广州揪吴芝圃未果(不是四川)。》

    这点补充非常重要 - 因为现在网上流行的观点是文革期间郑州大学的造反派到四川把吴芝圃给揪回河南批斗致死,一个完整的栩栩如生高大凛然的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英雄形象。也符合普通老百姓因果报应的佛家经典和心理企盼。

    却不想现实是十分的打脸不留情面。人家吴芝圃活得好好的,是自己生病死在了广州,和河南的革命群众没有任何的关系。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Siubuding

    摘自老礁的博文:据当事人回忆,吴芝圃对潘复生做河南一把手一直不服气。河南、平原两省合并后,省委开会,吴芝圃只是礼节性欢迎,后来正式讨论工作,吴就不想参加,使秘书长为难。他在家里研究甲骨文,搞学术劲头大,实在蛰伏待机。到了1958年,时机到了,年初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周恩来1957年反冒进的右倾“错误”,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周恩来、陈云再次作了检讨,各省也都在反右倾。当时潘复生生病休息,吴芝圃参加八大二次会议,河南省委经过讨论为吴芝圃准备好了发言稿,吴芝圃召开省常委开会讨论通过,可是在八大二次会议的大会发言时,吴芝圃在会上抛开了这个省委通过的发言稿,拿出自己的发言稿,题为“右倾机会主义是当前党内的主要危险”,点名批判第一书记潘复生的右倾。吴料准这个发言能得毛的赞赏,不愧是当年“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高足,毛泽东为吴芝圃的发言鼓掌,一锤定音,潘复生被一闷棍打翻在地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Shanechen

    <例如李鸿忠还是吉林大学78届历史系,按理应熟知中国近代史和历史教训,可他的座右铭却是“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如果再来一次大饥荒,李鸿忠又会是李井泉无悬念>

    吴芝圃更是研究宋史的专家,又是岳武穆的老乡,金杞县银太康,对十二道金牌和风波亭的典故更是轻车熟路如数家珍。

    屏蔽 举报回复
  • 老礁

    有一点补充:1966年8月郑州大学贴出的“千刀万剐吴芝圃”大字报原作者是光山县一位青年学生,信阳地区光山县是59年信阳事件饿死人最多的县之一。


    有一点补正:吴芝圃调离河南,升任中南局管文教的书记处书记,67年元月,“郑大联委”串联河南各大专院校,组织起“专揪吴芝圃联络站”,派人赴广州揪吴芝圃未果(不是四川)。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Shanechen

    @李鸿忠还是吉林大学78届历史系,按理应熟知中国近代史和历史教训,可他的座右铭却是“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作为历史系出身的,李鸿忠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是少有的精辟的,而绝大多数是皮毛级别的熟知,所谓读死书。


    多数奴才是自然而然地“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如李井泉之流,而李鸿忠应该是自觉的主动地有意识地“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