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赏析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八
王能全
我思我在摄影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北宋】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词史上,通常将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他的不少名作大气磅礴,飘逸雄浑。但就数量而言,苏轼更多的词篇带着明显的婉约风格,清丽淡雅,意境深微。正如现代古典文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言:“强分‘婉约’、‘豪放’,而欲使东坡归于一隅,岂不徒劳而自缚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这首词便是一个绝好的例证。它融合了宋词的两种风格,清婉中显旷达,疏朗里含伤感。
上片描写暮春景色,以及伤与乐交织的情感。“花褪残红青杏小”,杏树上的红花已经凋谢,树枝上结出了幼小的青杏,娇嫩可爱。为杏花的凋零而悲伤,为杏子的初生而欣喜。“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词人随意漫步。空中,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不远处,清澈的溪水绕着村落的人家。村庄一片祥和,春意盎然,扫去了心中“花褪残红”的惜花怜花的惆怅。
移步换景,“枝上柳绵吹又少”。东风吹拂,柳枝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春色将尽,惜春伤春之情油然而生,心情为之一跌。清初文学家王士禛特评此句:“‘枝上柳绵’ 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花草蒙拾》)足见这是婉约的风格。紧接着词情一扬:“天涯何处无芳草”。眼前柳絮飘零,但天涯辽远,哪里没有葱茏青翠的芳草呢。自我安慰,随遇而安,不为一时一景而沮丧。词人此时身处人生的逆境,自我排遣内心的沉郁。苏轼贬谪黄州时写下警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年,苏东坡被远谪至广东惠州。一天,与他共患难的红颜知己朝云吟唱这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不详,说法甚多。从词情和意境上看,笔者认为它作于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可能性较大。)唱到“天涯何处无芳草”,她泪流满面,五味陈杂,为苏东坡旷放豁达而感动,更为苏东坡流落天涯而感伤!
下片写人,抒发不为人解的苦闷。“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词人沿着一条小路走进绿水环绕的村落。经过一道围墙,墙里的少女正荡着秋千,不时地发出银铃般的笑声,飞出围墙,爽朗欢快,悦耳动听。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无法挡住作者的遐想,那一定是一位天真活泼、美丽动人的农家姑娘。三句共十六字,“墙里”和“墙外”分别重复,占用了八个字。填写宋词虽允许字词的重复,但不宜过多。苏轼突破词规,在以上的重复中,巧妙地切换镜头,构成一幅完整的动态景观,清新亮丽。经历了宦海沉浮,词人深感官场的险恶。“绿水人家”,少女的欢声笑语,让词人羡慕朴实安宁的农家生活,向往无忧无虑的精神世界。
词人正打算在墙外的小径上驻足片刻,欣赏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的欢笑,释放心底贬谪带来的隐隐愁绪。“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里清脆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佳人杳然而去,返回屋中。作者茫然若失,无形之中,情思翩翩的词人被墙内毫不知情的少女撩起了难以言状的烦恼。多情如斯的作者与无动于衷的女孩,两者之间近在咫尺,却相隔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凝练的两句,蕴藉无穷,充满着人生的哲理。人世间存在多少有形和无形的墙,引发自作多情之人的烦恼,乃至悲剧。这种现象在世俗生活中并不罕见,在朝廷何尝不是如此。作者本人“胸中万卷”,满怀政治抱负,一心“致君尧舜”(苏轼《沁园春》),辅佐国君,助其成为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然而,事与愿违,反落到贬放的境地。何必自作多情呢?超然处之吧。清代学者黄苏在《蓼园词选》评这首词的下片:“尤为奇情四溢”。
这首《蝶恋花》,文采横溢,神思飘渺,寓意深邃。以行云流水之笔,将景与情、悲与乐,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一唱三叹。感情与理性的纠结,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错综复杂,精微深婉。在词里,作者赞美幼嫩的青杏、天真的少女,赞美朝气蓬勃、拥有未来的生命。坎坷的命运之中,苏东坡以宋词的形式,抒发人生的思考、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执着寻求。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无比珍贵的文学瑰宝和精神财富。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