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

注册日期:2014-07-09
访问总量:302896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日本人如何看待“倭”的称呼


发表时间:+-

“倭”是古时候中国对日本的称呼,《三国志》里有魏志倭人传,《后汉书》里也有关于倭人的记述。倭人就是古时候的日本人。现在的中国人对于“倭”字大概多少都有负面印象,“倭”让很多人想到明朝时候的倭寇,一帮身材矮小但武艺高强穷凶极恶的日本浪人,跑到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抢掠;就是为了平定这帮倭寇才有了大名鼎鼎的戚继光和戚家军。

现在中国人一般不会用“倭”字称呼日本或日本人,偶尔为之似乎含有蔑视的意味,就如给“日本”前面冠上个“小”字,称之为小日本一样。从前日本人称呼中国为“支那”时是带有侮辱和歧视意味的,如今在日本,那些敌视中国的右翼分子如石原慎太郎等人依然经常使用“支那”或“支那人”的称呼,听着仿佛有故意挑衅的味道,那么对于中国人如果称日本为“倭”,日本人是如何感觉呢?这是让人好奇的。最近翻阅已故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和陈舜臣的对谈录《思考中国》,看到里面有关对“倭”之称呼的讨论,觉得颇有意思,原文有点散漫重复,笔者将之简略归纳于下。

简而言之是日本人并不觉得“倭”有歧视,被称之为“倭”,从前的日本人不仅不觉得被侮辱,反而可能有点沾沾自喜。因为“倭”字有个“人”字旁,使用“倭”字说明将对方当人看待。日本志贺岛曾经出土一“汉委奴国王”金印,被认为是东汉光武帝赠给当时倭人的(真假有争议),那印上使用“委”字称呼对方,尚未冠以“人”旁,说明当时“倭人”尚不被汉人认可为“人”。汉民族对于周边所谓“蛮夷戎狄”一向视为未开化种族,称呼上从不加上“人”字旁,反而经常使用反犬旁以表示对于对方的蔑视,所以对于“倭”被冠以“人”字旁,已是一种特殊待遇,尽管“倭”似乎给人“矮小”之类可笑印象,但对于“人”的待遇,已经可以让当时的倭人“受宠若惊”心满意足了。

“倭”在隋朝时改称为日本。隋炀帝时日本派遣使节觐见隋炀帝进奉国书,据说隋炀帝看了国书勃然大怒,因为国书上日本自称为“日出处天子”,而将对方称之为“日没处天子”,隋炀帝认为对方不知天高地厚粗鲁无礼。这个说法在中国广为流传,但日本学界有不同解读。司马辽太郎提到日本学界有观点认为引发隋炀帝震怒的原因并非上述所谓“日出处天子”之类的称呼,而恰恰可能是在最初的国书里使用“倭”字自称。其原因是当时中国周边藩属国没有一个是以单一汉字称呼的。周边小国成为中国藩属国一律以两个汉字命名,如朝鲜,安南(越南)等,只有幅员广阔一统天下的大中国才配以单一汉字称呼,如周秦汉隋唐那样。来自东海一孤岛的倭人不自量力竟然也以单一汉字“倭”自称便有僭越不知天高地厚想与中国平起平坐之嫌,而改为两个汉字“日本”自称,则有藩属国谦称味道。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因为讨厌“倭”字才改称国名为日本的,司马辽太郎和陈舜臣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倭”的称呼由来已久,对日本人而言并不觉得那是什么不雅或不好的称呼。

此外还提到一个年号问题。从前朝鲜这样的藩属国没有自己的年号,都是使用中国年号以表示对于中国的恭顺的。日本自大化年间(645年始)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那时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氛围已很浓厚,对此因为相隔甚远,中国(唐朝)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计较的态度。但日本在遣唐使奉上的国书里可能并未公开使用日本年号,而依然使用唐的年号以示尊奉。在国内悄悄使用自己年号,外交时使用唐朝年号以示恭敬,反映了当时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由上述对于“倭”之称呼的感受可以看出中国人与日本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许多中国人以为理所当然就是如此的事情,日本人可能有南辕北辙完全不同的认识或感受。无论中国人或日本人,彼此了解对方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或感受应是不无必要的。


浏览(3586)
thumb_up(8)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