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食堂早餐
尽管旅店里有免费的早餐,和指定的早餐店,都体验了一把,其他的早餐都是寻图而吃。不过体会还是很多的。上海的变化也基本在大街小巷中。早餐的路上,各类共享单车到处都是,本来也很正常,只是很多中学生也骑着单车在上下学,认认真真地,全然没有助动车的左冲右突的荒蛮。餐桌上就听到一句,没有被助动词撞过的就不是上海人,有个友人就被撞了,躺医院了,还赔了一个全新的手机,说是赚到了。大家都羡慕不已。反正说的人津津乐道,听的人茅塞顿开。
马路上,上海话基本灭绝,唯有外婆带着小孩去上学之间的对话是上海话,老妈带着的也是上海话,老爸带着的对话基本是国语。听到上海话最多的时候,是入夜之后,走在昏暗的路灯下,从路边飘出来的吆喝声,类似与视频中:Good Morning Neighbors,Fuck U Tony。各大商厦里也很难碰到上海人,本地人基本属于少数派。美罗城去了多次,基本要用国语才能沟通,上海书城用上海话问路基本听不懂,淮海路上除了普通话,偶尔还能听到英语。在早餐的食堂里,还是能听到上海话之间的对话,也基本是祖孙之间的对话。
上海的传统早餐基本已经走进历史了。大饼油条豆浆糍饭,都能看到。然而现炸的油条摊没到到,或许没到更小的路边滩去,大饼基本演变成各类煎饼,特地买了个大饼,还是梅干菜馅的,又甜又咸还特别薄,比以前的好吃多了。食堂里没有泡饭,更多是各种不同的粥,各种包子。记得十年前说,上海滩的包子一块钱二个,现在的包子基本是二块钱一个。以前的菜包一口下去,基本菜馅满地,现在的各类馅基本点到即止。那天吃完早饭,顺道买了杯咖啡,发现铺天盖地的全家也居然有早餐,吃的人还不少。一杯咖啡一个三明治,坐在橱窗里,行色匆匆。食堂里,外卖早餐的人也不少。反正收银员也基本没睡醒。早餐的食堂基本六点开门,估计后台工作至少五点要开始。晚饭好像五六点就开始了,八点基本没有啥菜了,人也少了,好像基本九点关门吧。在铺天盖地的食堂是不是政府补助的?感觉跟多伦多的自助餐差不多。
那天跟做夹饼的聊天,她每天早晨五点半就开始摆摊了,一直做到上午十一点。尽管她在一个面馆门口,居然跟面馆的老板也不是一伙的,只是租面馆老板的二平方的面积,也就一个上午的时间。那天特地去吃馄饨生煎,还是袖珍生煎,原来就是小笼包煎一下而已。
无论在上海还是回加拿大,被人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一个是上海到底咋样?一个是你觉得上海咋样?前者是多伦多的上海人问的,这个关键词就是到底。毕竟出来这么多年,网上新闻又很多,回去的人网上的视频又很多,或好或坏,到底咋样呢?后者是吃饭的时候同学问的,还让我假装说几句,面对满桌的佳肴,吃都来不及了。
上海到底咋样了?我觉得还是挺好的。至少衣食住行都比多伦多方便。出门有共享单车,地铁,公共汽车,滴滴出行。这个共享单车在自由竞争之后,只剩下几个寡头了。第六医院门口的车况已经好很多了。滴滴出行也很方便,二次在青浦打车,一次在上海江苏的交界打车基本都是五分钟之内。唯一看不懂的是,马路上的出租车好像很难叫,明明写着空车,开过来了,停了,居然问手机尾号,原来是接了滴滴出行的单子。这个到底合理不合理。假如是纯老外,如何打车呢?上一次回国叫车,基本都是崇明人开的车。这次基本都是外地人,也不知道啥原因,就青浦的二次都是青浦本地人。二个司机都很有趣,也很为青浦骄傲。青浦很大从东到西三十公里,遍地的工业开发区,你看这个,你看那个。然后,然后呢?一声叹息。你看这个关了,这个也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