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静源

注册日期:2016-08-12
访问总量:333774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第98讲对《周易》经传中出现人物的考古学研究


发表时间:+-

大家好!这里是KTV频道,是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创会会长和终身高级研究员刘正教授官方认定的学术演讲视频发布频道。是我们学术演讲第98讲。我们今天想谈的话题是:对《周易》经传中出现人物的考古学研究。 《周易》经传中出现的人物,种类繁多,大人、小人、王、君子、大君、武人等等,随著历史的流失,我们已经无法复原那些名称背后的真正指代人物究竟是谁。但是,有些人物则因为其史实的唯一性而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伏羲、神农、高宗、帝乙、文王、康侯、箕子等人物,他们或者是历史上的曾经存在过的真实人物,或者是当时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因为生活年代的不同,客观上也可以作为判断《周易》文本成立的具体时间段的重要证据之一。随著最近几十年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研究的进展,对这些人物史实的重新审查和考证成为可能。 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战国楚帛书甲篇。其内容上出现了伏羲和女娲名字以及相关的创世神话,证明了在战国时代以前的西周中期到春秋初期之间就已经存在著伏羲和女娲的神话传说,《易传》中的有关记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出现在包山楚简中的“二天子”的概念也许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点佐证吧:“归冠带于二天子。”这里出现的“二天子”,应该就是伏羲和女娲。 对于神农,河南安阳四盘磨出土的甲骨史料上就出现了神农的别名:“七八七六七六曰隗。七五七六六六曰魁”。这里的“隗”和“魁”二字连接在一起就是神农的别名。为当时的神农崇拜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 从《易传》的时代到楚帛书的时代,伏羲和女娲的形象逐渐完善和成熟,而神农的形象也从殷商卜辞走到《易传》哲学中。针对伏羲和神农的神话传说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的观点,以上几种出土文献资料可以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中国本土之外,1894年,英国法籍来华传教士拉克伯里在《中国文明西方起源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中国民族和文化来自古巴比伦。这样的观点居然一时间连国学大师章太炎也一度相信。甚至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中也曾认为,“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看起来,夏商周三代和古巴比伦文明之间也许有著我们今天无法想像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欲知详细内容,请观看本期视频节目。

在本期节目将要结束之前,如果您感到满意,请订阅本频道。您的订阅就是对我每天努力制作节目的最大支持!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古今真实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的国际演进过程。你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给我留言。谢谢大家观看!

浏览(689)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