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静源

注册日期:2016-08-12
访问总量:320358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梁启超晚年为何与陈寅恪断交


发表时间:+-

大家好!这里是KTV频道,是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创会会长和终身高级研究员刘正教授官方认定的学术演讲视频发布频道。

今天是我们学术演讲录第94讲。我们今天想谈的话题是:梁启超晚年为何与陈寅恪断交。

根据我们前面的考察得知:梁启超先生晚年和陈寅恪关系并不和睦,临终前半年几乎处于与陈断交的地步?为什么呢?起因之一就是王国维先生的自杀。按照中国文化传统,入土为安时的墓碑由谁来写,一时间成了重大的课题。吴宓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负责人,负责协调此事,并向清华学堂校方汇报。当时王国维家人和国学研究院初步定的人选是梁启超。即,最初《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与陈寅恪无半毛钱关系。 但是,随著吴宓卸任,国学研究院的部分实际工作就被陈寅恪主动承担了。他开始考虑给王国维树立纪念碑,这是在1928年2、3月间才出现的提议。提议人当然是陈寅恪,他甚至带领研究院的学生发起了全体师生的捐款行为。

令陈寅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捐款活动居然首先遭到了吴宓的抵制和拒绝!陈寅恪之所以热衷此事,是因为他认为:为王国维撰写碑文是留名千古的大好机会。他首先假意继续请梁启超撰写,表示如果梁先生忙的话,他就先自告奋勇代笔。而梁启超当时因为割除肾脏手术后一直身体虚弱多病,更多时间在天津。梁先生不以为有诈,极力赞成。在整个民国时期,靠为他人撰写碑铭、序言、评论是相当一部分文人和教授的业馀兼职收入来源。陈寅恪本人更是最早公开发布了他的“润格条例”,即为他人撰写碑铭、序言、评论的价格。他正需要为几个大名人撰写碑铭、序言、评论而获取在这个领域的知名度。

直到梁启超1929年1月19日因病逝世,陈寅恪一直没有向梁先生出示他代笔的碑文。但是,陈寅恪撰写的碑文草稿却已经开始在京、津两地学术界之间流传开来。梁先生在1928年5、6月间,通过吴其昌等几个人已经获悉了碑文的具体内容和落款,并意外在碑文内容上发现了他的儿子梁思成的名字! 梁先生如此被戏弄后的不快可想而知!从1928年夏开始,直到他逝世的1929年1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对陈寅恪表现出了超常的冷淡和疏远,以至于见到他的人几乎不敢在他面前谈起陈氏。

还有另外一个过节,当时陈寅恪的学生戴家祥、刘盼遂等人,向清华学校举报梁启超手术后经常不上课,只挂名,甚至发起了对梁启超的解聘运动。是否真的得到了陈的授权和认可,这时已经不重要了。这件事给梁启超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显然是毫无疑问的。

欲知详细内容,请观看本期视频节目。

在本期节目将要结束之前,如果您感到满意,请订阅本频道。 您的订阅就是对我每天努力制作节目的最大支持!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古今真实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的国际演进过程。你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给我留言。谢谢大家观看!


浏览(112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