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is

注册日期:2021-09-29
访问总量:71663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刘清平随笔|求知爱智1. 以“认知需要”为原点


发表时间:+-

 

刘清平随笔|求知爱智1. 以“认知需要”为原点

 

开始写随笔的时候,没打算将《求知爱智》,当一个系列,而准备在《谈学论术》中,毕其功于一役。可写着写着发现,这俩系列的重合度虽然高,但强行扭合在一块,结的瓜儿也不甜。所以现在分开了,《求知爱智》谈,“认知”领域的若干问题;《谈学论术》谈,“学术”研究的某些事项,各司其职。

 

《人性逻辑》7节提到,自觉心理的三分拼盘中,认知不仅与意志、情感三足鼎立,而且对它们有引导效应,从而在五大价值领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能够插足到道德、实利、信仰、炫美,四个非认知领域,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说白了,这也是随笔集里,除了道德领域,认知领域才有资格,单独构成一个系列的头号原因。相比之下,实利、信仰、炫美三个领域,虽然也重要,却只能穿插在《道德元理》,以及本系列里,零散杂乱地说几句,没法另立山头了。人皆有限,能力不足,寿命太短,尤其浅人,特别如此,木有法子。抱歉。

 

哼哼教诲一回:这样子的权重分配,是不是让各位联想到了,古今中外的哲学中,“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内容,大都格外显眼;相比之下,实利学(如同康德的《实用人类学》那样子)、信仰论(宗教学)、炫美学(美学)的因素,尽管多少也有些分量,却很难赶上它俩呢?这样子看,东哲西哲之间,无疑还是存在,某些跨文化、跨时间的潜在共识滴,不是?

 

和其他领域一个样,认知能成为一大价值领域,也得溯源到,“认知需要”的心理动机那里,并因此囊括了,人生在世的所有认知行为,及其后果,俗话或曰“认识世界”,文言又叫“知道这个那个,是怎么回事”。也因此,本系列的讨论,肯定要从这个原点入手。

 

《人性逻辑》4节说了,认知需要本身,还能进一步分成两种。头一种呢,就是“好奇心”或“求知欲”(两个词的意思完全一样),鼓励人们通过感性的知觉、理性的思维、悟性的直觉等途径,如实描述事实的本来面目,得到符合真相的“真理”知识。对此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老亚”),早就讨论过了,所以大家伙比较熟悉,属于严格意思上的老生常谈咧,嗯哼。

 

另一种呢,则是“好明心”或“求晰欲”(两个词的意思完全一样),激发人们在理性思维中,严格遵循形式逻辑,尤其是按照同一律,诉诸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死板方式,理解运用各种概念术语,得到有条有理的“明晰”知识。

 

对此有疑问啦:这俩词儿很别扭嘛,从没听说过。是啊,别说您了,浅人以往也没听说过,只是前不久,批前期维特根斯坦(以下简称“小维”),发现有这么个玩意儿,于是乎成就了,俺老汉的另一个原创;可惜脑子不大好使,想不出不别扭的词来,只好用它们将就一下,说不定哪一天,也成了各位觉得,十分亲切的常用概念咧,不是?

 

其实哦,虽然这俩词儿,听起来蛮别扭,却和另一个不别扭的东西直接相关,就是有名的“(形式)逻辑”。避免混淆起见,友情提醒一声:有必要把“逻辑”自身,与研究它的“逻辑学”,小心翼翼地区分开——尽管在英文里,二者原本是一个词:“logic”。

 

说白了,人们的理性思维,之所以要遵循“逻辑”,头号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有求晰欲,如同人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时候,之所以会形成“认知”,头号原因也在于,他们都有求知欲一个样。

 

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就找到了,“认识论与逻辑学统一”的源头啦:由于认知需要中,本来就包含好奇心与好明心,共同推动着人们,从事认知行为,一边了解事实真相,一边促使知识明晰,所以才让这两门学问之间,也形成了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亲缘关系,联手构成了,哲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当然喽,这不等于说,它俩就是一回事了。事实上,恰恰由于没意识到,两种认知需要的微妙差异,特别关注认知问题的西方学界,往往把“真”与“明”搞混了,结果生成了种种扭曲,又以小维为最。不用讲,本系列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对此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批他个体无完肤,嗯哼

 

这个节骨眼上,我们还能联想到,另一个有名的口号了:“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不管怎样,马哲教材的前半部分,往往将前三者,拢到一块儿,于是乎成就了,虽然各位耳熟能详,老马本尊却不认同的,“辩证唯物主义”,不是?

 

琢磨了两种认知需要后,这个问题上,本系列的见解却有所不同。首先吧,放弃了“本体论”,这个容易误导的术语,改用了“存在论”,这个更明晰的概念,译读英文的“ontology后,本系列主张:存在论与认识论其实是一回事,因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得到了认知的,木有例外。换言之,研究有关“认知”的问题,其实就是研究,有关“存在”的问题;反之亦然。也因此,这个意思上讲,逻辑学与存在论,如同它与认识论一个样,只是统一的,不是同一的。

 

其次吧,肯定了存在论、认识论与逻辑学的统一后,本系列虽然主张:对各种存在的变化发展,人们能够形成,符合形式逻辑的辩证认知,却不承认还有个,相对独立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了,理由后面再讲。

 

相应地,对于马哲语境里,老是与辩证法闹别扭的“形而上学”,本系列则批判性地肯定,其中符合形式逻辑的内容,不会单单由于它,因此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就把它打入冷宫,同时也给它改个名,叫“老形儿子去上学”,方便把它与西哲语境里,和存在论接近的“形而上学”区别开,嗯哼。

 

至于西哲语境里,和存在论接近的“形而上学”,尽管眼下相当时髦,许多做学问的,纷纷拿它当基础,大搞各种立论,本系列除了批一批外,却不准备深入考察咧。给俩理由先呗:第一哈,从它和存在论一致的方面看,既然存在论摆在那里了,自然就没必要,画蛇添足多条腿,叠床架屋摞穴子啦。

 

第二哈,从它和存在论不一致的方面看,包括但不限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神学内容,以及中世纪开始,一直绵延到今天的,有关上帝存在、灵魂不朽、柿油意志的超验研究等,主要来自非认知的信仰需要插足,乍一看确实高大上,可细细一琢磨呢,又晦涩无比,玄虚无垠,魅惑无穷,深奥无限,因而是脑子不大好使的浅人,永远说不清楚滴。于是乎,按照全部随笔集当成了座右铭,本系列还会专门论证的,那条源于小维的头号学术原则:说不清楚就闭嘴不谈”,对此自然应当保持沉默,英文又叫“shut up”了……

 

比方说,辩证法式的形而上学,很喜欢谈论的,既在场又不在场的超越性存在,在俺老汉看来,就有点像个,薛定谔牌的嫌疑犯:你说他不在场吧,好像所有的事儿,都和他脱不了干系;你说他在场吧,可无论是谁,包括高谈阔论者自己,既没法指认,也证明不了……因此说,面对这种量子级别的不确定,你要是没点,马王爷式的额外神通,除了傻眼,还能咋整,不是?

 

闲篇子扯完了,回到正题上来。恰恰由于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非认知需要,对认知需要的干预影响,本系列也将考察,两类不同需要的复杂互动,一方面指出,摆脱了非认知需要的缠绕,对非认知价值保持中立,纯粹基于好奇心的认知行为,成就了有名的“科学”;另一方面论证,非认知需要掺乎进来后,旨在引导非认知行为的非纯粹认知,又构成了更有名的“智慧(聪明)”。本系列的鼎鼎大名:《求知爱智》,正是因此而来。巧了。

 

温馨警示一句:除了极少数明确提及,不可害人—尊重权益底线的地方,无论考察求知欲,以及求晰欲本身的时候,还是考察非认知需要干预的时候,本系列总体上,都位于实然层面,保持着纯粹基于好奇心的科学态度。

 

所以哟,在此讨论的“科学”和“智慧”,也不带有一丢丢,高低优劣的应然意蕴。比方说,不管是曹操这边的,还是诸葛亮那边的,或是孙权中间的,也不管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有非认知需要搅和,统统美其名曰“智慧”。

 

说穿了,本系列的任务之一,就是具体解释和论证,《人性逻辑》里一笔带过的,“实然”与“应然”的微妙异同,以及纠结关联。期盼。

 

最后一个问题:作为存在论与认识论的同一,本系列是不是有资格,像老亚定位的那样子,构成“第一哲学”啊?答案就俩字母:no。理由不复杂:全部随笔集里,讨论最普遍价值问题的《人性逻辑》,才是名正言顺的“第一哲学”;如同也位于实然维度的,《道德元理》一个样,本系列不过是将,“第一哲学”的有关分析,具体贯彻到了认知方面。

 

举个例:无论导言,还是下一篇,都是从认知行为的源头,认知需要入手的,其实就等于把,《人性逻辑》以“需要”为原点的普遍立论,运用到了认知价值,这个特殊的领域,嗯哼。

 


浏览(14584)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