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停刊始末
《青年论坛》是1980年代一份很有影响力的思想类期刊,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群青年学者创办于1984年,以其敢于触及敏感政治问题的思想锋芒、清新活泼的爽利文风在理论界刮起一阵旋风,与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并称为"一报一刊"。
随着时局的跌宕,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有密关联的《青年论坛》也在峰谷之间浮沉,经受了政治风波的惊涛骇浪,最终,熊熊燃烧的思想之火被扑灭。《青年论坛》前后跨越四年,总共出版了十四期。
李明华是原《青年论坛》杂志主编。他撰写的回忆录《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中,梳理了80年代中国思潮的发展脉络,详细记叙了《青年论坛》的创办、发展、被整肃和最后停刊的经历。本文摘自该书第七章,《峰谷之间》。
《青年论坛》停刊始末(摘选)
《青年论坛》在改革的时代热潮中诞生,成为思想解放和体制改革的先锋,因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从政府官员到知识分子,从青年学生到企业工人,我们不断听到他们赞扬和支持的声音。但是,《青年论坛》既然高举思想启蒙和民主政治的旗帜,就注定了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中国政局的变化,往往令人猝不及防。80年代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年代,但形势发展也几经起伏。1980年下半年开始政治体制改革,遇到波兰团结工会事件立即停止;主体性、人道主义讨论得轰轰烈烈,马上就有大规模的清除精神污染;1985年中宣部长朱厚泽讲了“三宽”政策,接着就有全国范围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年重启政治体制改革,年底发生学潮又再次反自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此搁置;胡耀邦的开明路线深得人心,1987年1月却被迫辞职;大学生们反贪腐、要民主,热情高涨,结果引起1989年春夏之交的天安门“政治风波”。时代的政局变化既是如此起落跌宕,使生存于其间的《青年论坛》一时被推向浪峰,忽而又被抛下波谷,在高峰时倍受赞誉,在低谷时猛遭整肃。《青年论坛》的风雨浮沉,实际上也是那个年代政治风云的一个缩影。
(一) 时代风口
1985年11月,杂志社陈兵力接到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要求带几本《青年论坛》去市长办公室。陈兵力带上杂志,去了市政府见到市长吴官正。吴官正一边翻阅杂志,一边对陈兵力说:“中组部副部长李锐同志给我来信,希望能订阅《青年论坛》杂志。”李锐曾经做过毛泽东的秘书,其时刚从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高层人物如此重视《青年论坛》,陈兵力十分感动。他告诉吴官正市长,编辑部每期都会寄给中央相关领导人,只要给我们地址就行了。陈兵力回杂志社后,将已经出版的刊物一起打包寄给了李锐,并附了一封信,告知今后会每期寄送,请给予指导并赐稿。
1985年11月,陈兵力在武汉市长吴官正(左)办公室
半个月后,李锐给陈兵力回信说:
陈兵力同志:
《论坛》七本和大札都已收到。十分感谢。只是一九八五年四期有两本,而缺第五期,想必捡错了。还是补上第五期。我给官正同志的信中说:这个刊物是一个老同志介绍的,十一月出差广西时,借到几本不及细看,当好好一读。年轻同志思想解放、观察敏锐,也敢于发表意见,这些都是老年人应当学习的。我这决不是说客气话。历史、事物发展,必然后来居上。希望你们经常以你们的优势来补充我们的弱点,鼓舞我们前进。
刊物读完后,另有话想说,写几百个字还是可能的。祝好!
李锐 八五、十二、三
1985年至1986年是党内博弈十分激烈的时期,各派势力此消彼长,我们像是大海中的航船,在波涛中起伏升落。1984年下半年改革形势大好,是《青年论坛》创办的难得时机。到了1985年3月,邓小平发表了关于理想纪律的讲话,强调不能搞自由化,5月和6月连续发表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话,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和五位常委讲话,又一次肯定了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形势变得严峻。11月,邓力群在湖北十堰的一个会议上点名批评了《青年论坛》,上纲上线得很厉害,引起各方对我们的议论和防范。正当我们处境艰难、倍感压力的时候,李锐来信对我们无疑是个巨大鼓舞,编辑部很快向各方传播了这个消息。之后李锐又给陈兵力来过一封信,并附了一幅题词,遗憾的是都未能保存下来。
与李锐合影
…… ……
我和王一鸣这次到北京,逗留了好几天,主要是为了与记者站进一步沟通,安排杂志的发行工作,清理未售出的刊物,与发行机构结账,以及与一些重要人物见面。在京期间,我们除了拜访李锐、黎澍之外,还见了胡德平、王若水、于光远、刘宾雁、李泽厚、戈扬、胡绩伟、秦川、张显扬等人。
与胡德平见面是在大都饭店。1985年6月他离开武汉后,我们与他常有电话和书信联系,这次见面聊了很长时间。胡德平说,我知道我离开湖北后,帮忙不那么方便了,你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很不容易。他还说:“《青年论坛》毕竟是我们一起搞的嘛。”“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关系,我的一本书(指《三教合一的香山世界》)即将出版,到时候送给你们。”我们还直言不讳地聊了对胡耀邦和他本人的看法,希望耀邦多与青年人接触,譬如赵紫阳身边就有很多年轻的“谋士”。胡德平也问了我们对他本人的评价,我们认为他比较低调,不给胡耀邦带来麻烦,这是应该的,但是该决断的还是要决断。我举例说,全国残联的杂志《三月风》创刊周年,邓朴方出席了纪念会并主持了会议,会议报道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而《青年论坛》创刊周年的纪念会,胡德平却没有出席。[1] 胡德平急忙做了解释,本来是打算去湖北参加纪念会,但工作太忙抽不出空。 胡德平谈得比较多的是他的《论开放》一文。前不久,他托人从北京带给我们一封信,其中附有《论开放》文稿、一篇《对
大都饭店之后,我们在于光远家与胡德平又见了一次。于光远的秘书胡敬萍曾去过武汉,到过我们编辑部,她告诉我们于光远很重视《青年论坛》杂志。这次到于光远家,就是胡敬萍联系安排的。当时胡德平也去了,在场的还有胡绩伟、秦川、张显扬等人。胡绩伟曾任《人民日报》社长,秦川曾任《人民日报》总编、社长。80年代,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曾经是思想解放的前沿阵地。该报的负责人胡绩伟、秦川、王若水等,都是思想解放的勇士,他们后来都受到左派势力打压。《人民日报》转载过《青年论坛》创刊号上的文章:《为自由鸣炮》、《理论创新与当代中国》,在国内版和海外版上同时发表过李泽厚的《破“天下达尊”——贺
这次在于光远家里,大家谈了社会主义的前途、新闻自由以及理论界的状况,于光远谈了自己的研究生的情况,并饶有风趣地谈到大邱庄、禹作敏,介绍了禹作敏的几句顺口溜:“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于光远说到“向前看”时,手指前方,说到“向钱看“时,用食指和大拇指圈成钱的样子,低头去看,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胡德平则又一次谈到了开放问题,各人也都发表了意见。当时在场的张显扬是80年代思想解放的先锋,原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做研究,发表过很多有影响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列所时,于光远兼任所长,将张显扬调去马列所。当时的马列所,是全国研究改革理论、张扬思想启蒙的堡垒,张显扬是其中的一员干将。胡德平、于光远都曾要我们与张显扬聊一聊,这次在于光远家,张显扬主要讲了关于言论自由的一些看法,我们很受启发。离开于光远家时,张显扬告诉我们,胡绳让他的秘书找一套《青年论坛》给他看,并说这是胡乔木同志的指示。胡绳是著名的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胡绳都要看《青年论坛》,说明意识形态高层在关注我们的杂志,当然,关注的角度不同。张显扬对《青年论坛》一直十分热心,他曾在北京帮我们找过存放杂志的房间,1986年底因支持学生运动被中共中央勒令退党。
这次在北京,胡敬萍还帮我们联系上了戈扬。戈扬是著名的改革刊物《新观察》的主编,她是中共老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在80年代是呼唤思想解放的知名人物。戈扬对我们非常热情,她说《新观察》可以免费为我们登广告,还打算转载《青年论坛》的文章,并说春节期间要去大邱庄,看能否为《青年论坛》拉一点赞助。
1985年下半年,朱厚泽接替邓力群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他积极配合胡耀邦的思想解放路线,在与左倾路线的斗争中提出“宽容、宽厚、宽松”的政策,不断发出改革派的声音。1986年春,政治气候有所暖转,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在上海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谈话,谈到了经济改革需要政治、文化方面改革的配套,谈到了不能把自由、民主、人道主义、人权等等口号的使用权都让给资本主义国家。他说:“不要一听到议论特别是尖锐的话,动不动就要查,就要立案、追究、打击、压制,这种恶劣的做法不能再搞了。”4月25日,《人民日报》以显著篇幅发表了朱厚泽在中国音协四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上的谈话,总的调子是提倡双百方针和宽松和谐的气氛,鼓励艺术家解放思想、大胆创作。理论界、文艺界、新闻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在比较宽松的政治氛围中,1986年5月18日,朱厚泽来到武汉,参加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略理论讨论会。…… ……
这次朱厚泽一行来武汉,活动非常密集,在出席了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略理论讨论会之后,还参加了多处活动。5月22日上午,朱厚泽等前往武汉大学与师生们座谈。座谈时一位青年教师说:我们湖北有个《青年论坛》在理论创新、繁荣学术上作了许多探索,这个杂志是我们武大校友办的。朱厚泽大笑说:“是武大出的人才啊!”与会人员还谈到《青年论坛》为呼吁改革做了很多工作,经济上自负盈亏,政治上还得担风险,原中宣部领导人就批评过《青年论坛》。朱厚泽说:我也知道这件事。
5月22日下午,中宣部几位分两拨行动,朱厚泽、理夫等前往华中师范学院和华中农学院,与师生座谈。贾春峰等到省社科院看望《青年论坛》的工作人员,并且在简陋的会议室里与社科院部分中青年理论工作者见面座谈。贾春峰说:《青年论坛》办得很好,说明了青年理论工作者比老年理论工作者更关心现实。理论要发展就要探讨,探讨的失误是不应该追究的,我们应将它看作是通向真理的一个环节。会后,他参观了青年论坛编辑部那狭窄拥挤的办公室,与编辑部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5月22日晚上,由《青年论坛》主持的武汉地区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座谈会在朱厚泽一行下榻的东湖宾馆举行,朱厚泽等中宣部领导全部出席了会议。来自省社科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湖北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湖北艺术学院以及省直机关、几家学术杂志的部分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原计划邀请十几个中青年参加,结果一下子来了30多人。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王重农、副部长李德华等也参加了会议。会上,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贾春峰对理论界当前形势、面临的问题、营造理论探讨宽松氛围等问题做了十分精彩的讲话,以高层大格局的视野给了地方理论工作者很多新信息。贾春峰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近期讲话,主要内容是: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精神文明建设要为新生产力鸣锣开道;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改革,面向四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开放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四化建设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实干精神的人才。这个讲话对我们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贾春峰说,我们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这个第二次革命中,目前我们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时期。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和建设的火热年代,这样一个全民族的力量致力于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的年代,这样一个鼓励探索、开拓、创新的年代,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天天会感觉到实践的呼唤,感觉到责任的重大。因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如此繁多的崭新的课题,而这些课题不可能在已有的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不可能从概念、原则、原理出发,靠概念演绎、抽象推理得到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付出巨大心血,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敢于和善于对丰富的实践做出新的理论概括。贾春峰提出了一些需要研究的课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问题;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民主、健全法制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问题;体制改革中的观念变革问题等等。贾春峰说,为了更好探讨这些理论问题,需要有民主的、团结的、和谐的、融洽的环境和气氛。现在我们要维护、珍惜目前的环境和气氛。
贾春峰讲话之后,与会者纷纷发言,对如何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如何形成理论界的宽松和谐环境、以及知识分子的自身建设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有些中青年还对中宣部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武汉大学博士生李晓明、《青年论坛》副社长蔡崇国都做了激情发言。座谈会结束之前,朱厚泽说:“我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互相讨论一些问题,今天你们的新部长王重农同志也在这里,以后还可和他多多交流。总之希望同志们在一个总体上比较好的环境下,好好作些研究,作些思考,包括对你们周围一些人的交流。这里有没有武大的同志?(回答,有)早上去了武大,一位音乐教师说我们的社会本身就不是很和谐。我们应该让各方面的意见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要使我们的改革在奠基性阶段取得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不要引起一些对抗,否则将会带来某些不必要的损失。这个话就是说在讨论中吸取新的东西。今天下午在华师座谈,就确有一些与你们想法不同的人,我们要共同研究一些问题,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参差不齐,大体一致地一同渡过我们民族改革奠基阶段的艰难日子。我知道你们很急,想改革,我们也很急,我们的日子不多了。今天上午武大、下午华师、刚才华农,直到现在我们就跑了四场。我赞成同志们把你们的刊物,你们的事业当成一件严肃的事去办,包括对批评的意见,人家讲得有道理就要听,保持批评和反批评权,保持修改的权利。准到什么程度,允许朝令夕改,我们这些人不是成竹在胸,只能在探索中前进,我们这些人要那个威望干什么?你们办刊物,也要敢于肯定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别人不对,你们可反对,但尽量做到严谨些。有些议论要立足于听,不要立足于跳,你们可以向某些人说,我们发表的谈自由的文章是有前提的,要多多交换意见,不要随便扣自由化的帽子,也不要随便扣僵化的帽子。快十二点了,怎么样?结束吧。”会议开到半夜,说明与会者热情很高,大家对朱厚泽的开明态度留下来深刻印象
中宣部一行离开武汉后,编辑部整理了他们的活动和讲话,写了一份纪要,发给了中宣部理论局,同时也发给了各地记者站。贾春峰收到纪要后打电话给王一鸣,提到有些地方写得不准确,另外纪要中涉及到朱厚泽,应该先送他们看看。贾春峰还问打印发放了多少份,要求收回。王一鸣接到电话后表示会妥善处理。
这次中宣部高层在武汉的姿态,表明了对《青年论坛》的直接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特别是中宣部长朱厚泽的开明形象和高尚人格,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他也是1949年以来中共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解放、信念坚定的宣传部长。2010年5月9日朱厚泽逝世,胡德平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朱厚泽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在武汉与青年理论工作者的见面。胡德平在文章中谈到自己与《青年论坛》的关系以及在朱厚泽病榻前的情况:“1984年经中央书记处、国务院批准,武汉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武汉的改革气氛非常热烈,时任市长的吴官正同志实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举动,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人物。那时,我作为中央整党联络小组组员被派驻武汉。《青年论坛》是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创刊于1984年11月,在当时是青年理论工作者的重要刊物。这是一些年轻人一起创办这本杂志,我也积极支持,创刊号上有我写的一篇文章《为自由鸣炮》。”
1986年5月,胡德平得知朱厚泽参加上海文化战略发展研讨会后将去武汉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战略理论讨论会,就提出了一个要求:
知道厚泽同志要从上海去武汉,会后我向他提出一个请求:如果去武汉调研,可否和那里《青年论坛》的社长、编辑座谈一下?了解大学生、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干部对改革的一些要求和意见。他欣然同意。
我在他病榻旁回忆起这件事,意识已经不太清醒的厚泽同志立刻有了反应:“搞文化发展战略,后来小青年们要找我。在东湖,我说把他们都请来一起聊天嘛!” 这是我那天听他在医院坚持说出的最后一段比较完整的话。[2]
在临终前意识不太清醒的情况下,还记得在东湖宾馆与武汉地区青年理论工作者开座谈会的事,朱厚泽对我们的关切之深,真令人动容。
《青年论坛》创刊后,我们寄发杂志给一些领导参考。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李铁映收到杂志后,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青年论坛:
来函及书收到,谢谢。青年历来是时代的先锋、号角,风尚如此,艺术如此,许多科学家突破也如此。社会的革命、改革也不乏其人,那么在理论研究中如何呢?自然科学的理论大师爱因斯坦,创相对论二十几岁,马克思、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二十几岁。可以说,几乎在所有领域中青年都是大有所为,大有贡献。
青年要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克服自悲(卑)感。青年是未来,是希望。民族的兴旺看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
李铁映
八五一月十五
李铁映给《青年论坛》的信件
李铁映曾任辽宁省委书记,他的来信,代表了上一代人对青年事业的支持。我们还得到很多前辈的肯定,在“前辈寄语”专栏中,我们发表了多位前辈为《青年论坛》写的鼓励文字,此外还有著名学者庞朴、章开沅等人的肯定和赞誉。
…… ……
更多好书,欢迎关注壹嘉出版官网 https://1plusbooks.com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资中筠先生最新自选集《夕照漫笔》已经上市,全球各大网络书店有售
无数个水滴汇成江河
无数个个体成就历史
欢迎关注“壹嘉个人史”系列
[1] 邓朴方,邓小平的大公子,时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党组书记、理事长
[2] 胡德平:《口述历史 厚泽同志在80年代》, 财新《中国改革》 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