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乡客

注册日期:2013-06-10
访问总量:286096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方言小说《庙街梦幻曲》声音版 第七节


发表时间:+-

官话文字版

“消魂莺”无法再唱大戏,只好另寻生计。他回到家乡东莞一个小镇,赁了一个小铺面,卖起了“和顺榄”,“加应子”,“糖梅姜”,“话梅”等各式著名的零食。“和顺榄”又名“丁香肉桂榄”,顾名思义就是用丁香和肉桂来腌制橄榄。这“和顺榄”滋味匀长,往往是把橄榄肉都嚼完了还舍不得把那核给吐出来。“加应子”有点像洋人的蜜饯“西梅”,使用大颗的李子干和白糖为原料,加上几样中药材来调它的香味,真空浓缩熬煮。成品甜而不腻,果肉绵软中带有嚼劲,是深受大众欢迎的零食。“消魂莺”所卖的零食质量上乘,加上乡亲们同情他的遭遇,都愿意光顾他的店,因此他的买卖做得不错。可惜好景不长,他所得罪的那个“大天二”竟然雇了一些流氓来他的店里捣乱,白吃白拿还要恐吓其他客人。

“消魂莺”眼看这买卖做不下去,只好草草结束,搬到省城里住。到了省城做什么好呢?他还是卖零食。这回他不再租店,而是用一个大簸箩把各种零食装上,到大烟馆和赌档区兜售。当年省城的大烟馆和赌档是遍地开花,加上他售货还特别有心思,所以比其他同行要受欢迎。他的绝活是穿戴打扮得像是戏台上的丫环,推销的时候扭腰碎步学花旦走台步来取悦客人。后来省城禁烟禁赌,他的生意一落千丈,只好跑到香港投靠一个老朋友。他这朋友在庙街有一套出租房,把其中一间房租了给他。“消魂莺”想不到竟然在庙街见到了很多以前的同行,却也不愁寂寞。

当年的艺人有些沾染了不好的习气,吃喝嫖赌,无所不好,因此晚景凄凉。“消魂莺”属于洁身自爱的一个人,而且一贯秉承“身后有余忙缩手”的古训,因此到了香港手头也还有些积蓄,粗茶淡饭日子倒也还过得下去。

有一回,一个戏行的朋友请“消魂莺”在酒楼吃晚饭,听到小红在隔邻包厢唱小曲,觉得这小女孩的嗓子不错。他的朋友就叫堂倌等小红唱完了把她叫过来。小红为“消魂莺”和他的朋友唱了两首曲子,两人大为赞赏。“消魂莺”觉得小红的根基不错,从此免费给她讲戏。小红除了从“消魂莺”那里学到了很多粤剧的基本功,为后来登上舞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由于消费模式的改变,小红并没有在粤剧舞台走红,反而是后来逐渐兴起的“粤曲小调”造就了她的名声。使她声名大噪的是连唱十二首《小桃红》,那是由当时一位作曲家根据古词所写就的套曲。从此就得了“小桃红”这个专属的称呼。这十二首的套曲她后来并不是常常演唱,往往只唱其中的两三首。

那幅横额令阿文想起了从老辈人口里听来的这些梨园轶事,不由生出些白云苍狗的感慨。东边的角落忽然起了一阵骚动,阿文扭头望向东边,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位女子缓步走近舞台。那女子四十多岁,穿的一件衣裙上身是象牙白,从腰部开始渐渐有些微红色,越往下越深,到裙摆部分就是一片桃红,这就是“红姐“了。“红姐”在街坊头面人物的陪同下在舞台前宽宽落座,舞台上弦索之声响起,二十多个一色桃红衣装的妙龄女子鱼贯而出,站成两排。前奏之后,众女轻启朱唇,柔美的歌声随风吹遍整个“榕树头”:

采莲人语隔秋烟 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 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 终非吾土 问何日 是归年

阿文知道这是元朝诗人,文学家王恽 的作品,正是十二首《小桃红》之一。这个词牌也叫《平湖乐》,还有一个叫法是《采莲词》。阿文听过“红姐”演唱这首曲子,唱到结句“问何日 是归年”时,台下听众无不动容。

一曲既罢,阿文看看时间不早,继续走他的回家之路。

未完待续。。。。。。





浏览(8363)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