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广,益健康,多长寿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一直是群居动物,是社会人,时刻需要人与人打交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完全取决于他的社交环境。即使在困难、危机或灾难时期,人类的抗压程度也是取决于社会关系的丰度、强度以及群体和社区的参与度。
以往有西方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社交活动有助于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良好的个体远比社交缺乏者拥有50% 以上长寿的概率。反之,社会孤立或者缺乏社交会引发孤独感。孤独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人的寿命。甚至,因长期孤独而产生的带有偏见之世界观会增加自杀率以及导致其它社会问题。
因此,社交距离过度疏远对健康的影响为弊病多多,对生存和长寿最大的威胁可能是社会孤立。近期,加拿大和英国的学者在Elsevier在认知科学领域的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社交距离的文章 (The Neurobiology of Social Distance),揭秘了社会联系的好处以及社会孤立的神经认知基础及其对身心健康的深层影响。
2023-11-10,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Hamish M. E. Foster团队在BMC Medicine 在线发表了题为“Social connection and mortality in UK Biobank: a p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社会联系的功能和结构成分与死亡率之间的独立和联合关联。
该研究发现在功能性社交方面,无法经常找到可倾诉的人之死亡风险,相比较有正常社交连接的人高39%。即使是那些非独居的人,如果朋友或家人从未来访,死亡风险也会增加25%。
以上研究的共同结论是,要想寿命长,除了平衡膳食讲究营养适度锻炼外,还需要生活多样化,拥有良好的社交。并指出较高社会融入度有利于人体生理功能。缺乏社交比过度肥胖、缺乏锻炼对寿命的不良影响更大,其危害性堪比重度吸烟。
一. 欲要寿命长,且须社交广
然而,对于亚洲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联,人们知之甚少。
据中国人口数据老龄化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亿,比上年增加334万人,占总人口的14.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为了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福祉,积极老龄化概念正在盛行。
最近,川大华西医院的何森团队在 BMJ 旗下期刊 J. Epidemiol. & Community Health 上发表论文,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该研究重点探讨了社交活动频率与中国老年人群寿命的关系。也同样发现社交频率影响中国老年人群的总体生存状况,社交活动越频繁的老年人,其寿命越长。
为了探索社交频率是否与生活在中国老年人群的总体生存有关,研究人员沿用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的研究数据。CLHLS 是一项始于1998年,针对中国社区老年人的持续、前瞻性的大型队列研究,数据收集会通过面对面访谈调研和结构化问卷的形式开展。CLHLS 分别于 2002、2005、2008、2011 和 2014 年收集目标人群的社交频率(几乎每天;至少每周一次;至少每月一次;偶尔;从不),并在2018-2019年间对参与者进行最终访谈。
该研究共涉及28563名平均年龄为89岁的参与者,其中男性11855位。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研究人员分别将25406名受试者、1379名受试者、693名受试者、553名受试者和 532名受试者归类为以下五个组:从不社交组、非每月但有时社交组、至少每月社交一次组、至少每周社交一次组和几乎每天社交组。
数据显示出这几种情况:1)男性受试者比女性受试者更有可能参加社会活动;2)年龄越小、受教育时间越长的受试者也更有可能参与社会活动;3)保持婚姻关系的受试者和生活在城市社区或与家人同居的受试者比他们的同龄人更活跃于社交;4)没有疾病或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受试者更有可能参与社会活动。
在整个监测期间,21161名(74%) 参与者死亡,其中15728人在前5年内死亡。全因死亡率在从不社交组到几乎每天社交组中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每百人年死亡率分别为 17.2、9.3、9.1、9.0和7.4。Kaplan-Meier 分析表明,对于社交活动较频繁的组,其生存概率显著较高。
从开始监测到随访5年时间内,从未社交的人的标准化死亡率为每100人中18.4 人,偶尔社交的人为8.8人,至少每月社交的人为8.3人,每周至少社交一次的人为7.5人,几乎每天社交的人为7.3人。与那些从不社交的人相比,偶尔社交的人的死亡时间延迟了42%,至少每月社交一次的人延迟了48%,至少每周社交一次的人延迟了110%,几乎每天都社交的人延迟了87%。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收入、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这五组人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这项研究发现,频繁参加社会活动与延长总体生存时间有关。从基线到5年随访,社会活动越频繁,生存时间越长。但随访5年后,社会活动频度与总生存时间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只有几乎每天参加社会活动才能显著延长总生存时间。也就是说,社会活动较频繁参与与生存期显著延长有关。社交频率越高,寿命越大的可能性就越高。为了提高长期总体生存率,建议老年人每天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虽然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有不少心理学家建议:老年人不妨积极投身某些兴趣中,比如书画、朗读、合唱、下棋、玩扑克、打麻将、跳广场舞,也可以做义工、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等。这样可以帮助其及时走出低潮,在获取信息、交流感情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二.社交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非常重要
近年来,许多社会学研究都证实了人际关系会对人的健康及寿命产生影响,但都没有细化年龄段,也就是说,社交对年龄段在什么年龄的人影响是一样的吗?哪些阶段会更明显?以及社交是如何影响健康的?
为此,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杨·克莱尔杨(Yang Claire Yang) 教授的团队通过整合社会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人际关系在不同的年龄段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理机制。其研究成果发表于2016年1月19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研究人员以不同年龄阶段的14,656名参与者作为研究样本,将社会融入程度 (包括与父母和邻居的联系频率、朋友的数量、社区和志愿活动的参与率) 作为评估其人际关系的指标,并运用血压、身体质量指数、C反应蛋白浓度等生物指标评估其健康状况。
实验数据分析显示:较高的社会融入程度有利于人体生理功能;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融入程度与生物指标之间的关系存有较大的差异。可是,社交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影响更为突出。
他们发现:在青春期人群中,社会融入程度对腰围、身体质量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并且,青春期时因缺乏社交造成的不良影响,会在青年期时危及机体代谢、心血管功能,进而于中老年时期诱发疾病。也就是说,缺乏社交对健康的危害可能早就埋伏于体内。有些疾病“潜伏”在青少年时期症状不明显,但有后患。
他们也发现:社交缺乏对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糖尿病对其的影响。在老年人群体中,社会融入程度对于高血压的影响较为显著。较高的社会融入度可使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降低13%、病情发展率减缓54%。
而在中年人群体中,社会融入程度与生物指标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与社会融入程度相比,社会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体健康的影响整体而言较为薄弱,仅在中年时期较为明显。换言之,社交质量的高低则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年人的身体健康。不过,社交的频率、社交圈子的大小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与合理膳食、时常锻炼一样重要。
三. 宅男宅女有隐忧,户外活动益处多
了解到社会交往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健康影响,将会有助于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社交干预方式来预防一些疾病。社交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和成长也是十分重要,青少年如果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性格发展和成长很有益处,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青少年具有合作精神,对待他人和处理事情时积极情绪会占主导,同时,良好的社交可以反过来促进青少年热爱一些团队合作的户外活动。
从医学角度来说,1)缺少朋友或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的人,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往往过高,这种长期的紧张状态会损害健康。反之,体内皮质醇就会减少,人相对不易生病。2)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心情愉快,令体内的白细胞增加,增强自身免疫能力。3)缺少社交活动的人,容易在假想空间里不断模拟即将发生的场景,从而产生焦虑紧张情绪。经常参加各种小聚会并试图发表观点,跟自己惧怕的人交流,则能逐步克服这种情绪。
临床上也发现,有部分青少年比较内向和‘宅’,大约有20%的中学生由于迷恋网络和游戏而拒绝社交活动和户外活动,这对他们的身体和性格的成长影响比较大,严重还会引起性格障碍和心脑类的疾病。
据上可见,家长应该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多与同学、朋友在生活中而不是网络上互动,多进行户外活动,多与他人合作,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的有益发展。
相对于提醒青少年不要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对老年人来说,适当使用网络或智能手机是很好的一种沟通方式,尤其和子女、朋友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快捷,同时也能锻炼阅读写作的能力,提高和改善认知功能。
当然不能忽视,社交生活也是一把双刃剑,太过频繁而影响了生活也会带来很多问题,会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老年人每周规律地参加1~2项社交活动比较好,而青少年和年轻人也需要做好适当的时间管理,须做到学习和社交两不误,因为时间资源是有限的。
由于中年人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交圈,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的同事朋友,生意场上的客户等等。常要同时“过度负荷”多个社会角色而备受压力。有时候会搞得焦头烂额,很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对于中年人来说,从别人相处中获得安慰和理解尤为重要。这种安慰可以降低人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向大脑发送“平静”信号,缓解压力。
良好的社交会让人会心大笑,而发自内心的大笑是最自然、最没有副作用的止痛剂。因为人在开心时,脑中的快乐激素会释放出来,缓解体内各种疼痛。故而,人们要珍惜高质量的社交。社交并不一定是自己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是否实现了价值,是否得到有利于健康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