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的茶文化和装逼的茶道
《七绝》浮夸的茶文化和装逼的茶道
侯门显贵酒鱼虾,山野村夫酱醋茶。开水一壶冲泡叶,装逼谓道太浮夸。
花茶、青茶、绿茶、红茶、黑茶、黄茶到白茶,查来查去都是茶;
茉莉、菊花、龙井、毛尖、银针和甘露,原料采摘的时差;
信阳、西湖、黄山、庐山、洞庭与武夷,产地不同因海拔;
喝茶、品茶、茶道、茶文化,装腔作势太浮夸;
菌茶、苦茶、香茶、名茶到奶茶,一大堆调味品胡乱加。
以上所有这些差别,其实都是虚荣、装逼程度和意淫水平不等而已。中国人,把茶的营养、修身、养性夸大其词,而把装逼、虚伪卖弄的习俗和喝酒猜拳一样,上升到“文化”概念,更是商家的推波助澜的结果;而日本所谓的“茶道”,其实是来自妓女文化和武士道的东西,是自卑、自娱的虚妄表现。所谓的“茶道”和“茶文化”,就是把大缸中的茶水,分批倒入、逐渐变小的一系列杯子中,预热一下各级器具,轻轻嘬一口(没有多的),装腔作势,然后吧唧吧唧嘴巴:“噢!味道就是不一样!喝了的都说好!大缸小杯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其实,用同样的茶水饮驴,它也会发出不同的叫声来。
茶者,荼也,是一种多年生的灌木或乔木树,将其嫩叶焙制成可以保存与运输的干物产品,称之为茶。其实,所有植物无毒的叶、茎、根和花,都可以当作饮料,只是属性和味道不同而已,所以,“茶”是一个广义词,并非只由茶树叶制成的产品叫“茶”。茶树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云南等地,后来慢慢地被引入中原,它比酒的历史要晚几千年。唐、宋之前,中原的王公、贵族没有喝茶的习俗,他们招待客人和自己消遣时用的是酒,因为当时酒的浓度很低,人们就把酒当作饮料,大碗、大口地喝,称之为“饮”。为了不伤及肠胃,要将酒加热后才饮。这个时期,只有贫民和乡下人,因为买不起酒,才把这种树叶子,用开水一泡,在劳动后或消歇时,以茶代酒,对茶当歌。大口吞下,忘苦以活,称之为“喝茶”,从此以后,茶在下层民众中就成了的一种苦难生活的调味品,也是消除劳动疲乏时的水份补充,直到吸烟的流行。富裕的人家,会加一些点心,故有些地方又叫“吃茶”。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说什么冷茶不能喝,会伤胃,那是没有把茶叶渣过滤,看看洋人,专门喝冷(冰)茶,一个个缺肥头大耳、大腹便便,不见得肠胃受到什么伤害。
从元、明开始,蒙古人把茶水加到了奶里面,起到调味的作用,从此,茶在中国的上层中就流行开来,经过穷酸文人墨客们卖弄和夸张、通过妓女传播,把喝茶、吃茶说成是文雅的“品茶”,这个“品”字,最盛行于荒淫、堕落的阶层。茶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味道,特别是三月的毛尖,茶的营养和味道,主要来自泡茶的水,所以,上等的茶叶,必须用纯净的山泉水,才能泡出心中的香味来。茶叶自身有三味:香、苦、涩,分别来自氨基酸、多酚和茶碱。而“茶水”也有三味:滋味、趣味和意味,滋味来源茶叶和水本身,好滋味要有好水才能泡出来;趣味在于和谁一起喝茶、聊天;而意味则来自个人的修养和意淫的水平。同样一杯茶,共饮者不同,修养程度和意淫水平不同,味道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茶的功能被文人墨客们夸大的原因。一位庄稼汉,他根本不会所谓的“品茶”,更不会描述茶的情趣和味道,就像说啤酒和马尿一样。
由于茶本身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所谓的稀有成分都是以毫克、微克来计算,再加上中国茶的烘焙和饮用(泡制)方法,从茶中摄取的营养和稀有成分,少之又少,与饭菜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现代研究证明,没有任何根据说长期喝茶,会对健康带来什么显著的效果;反而因为农药的滥用,使得在茶叶中的有害物质超过了有益物质,除非你喝的是自家产的或是特供的茶叶,茶喝的多了,有十害而无一益。现在的茶叶价格一直飙升,因为是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茶是除了烟酒以外的最佳礼品,而且行贿的嫌疑远远小于烟酒,结果造成烟酒的价格在降,而茶叶的价格在升,有些茶叶被吹嘘的成了天价,贵于黄金,成了新一代行贿的产品。印度和欧洲茶品的制作,都是将茶叶磨碎、装包,然后用高温水泡(不是开水),其中的营养成分和稀有物质,要比泡整片叶子更快、更多地释放出来。中国茶需要更高的水温,甚至是开水沏,是因为叶子表面的保护层,水温低了,里面的营养成分就很难被汲取出来。
总而言之,茶高级是因为人高级,茶味之不同,无异于文人狎妓和农夫逛窑子的区别,都是一样的树叶子、一样的器具,效果和享受来自于自身的修养、身份和环境的不同,而非感官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