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渎

注册日期:2011-02-03
访问总量:172029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大片《奥本海默》引来的思考


发表时间:+-

?已不再容易被大片吸引,但偶尔抓到一部还是会很过瘾。?

好莱坞最新大片《奥本海默》就是一部令人惊奇深刻的电影,惊奇到将一部传记片经过搓揉加料后拍成了惊悚片。做为惊悚片不去叙事鬼魅超人外星人而是转抓历史瞬间的历史真实事件是一种另辟新径又不失为一种带点乏味的高明,而充斥真实历史事件中隐秘于政治背后的惊悚与悬疑更能唤醒你捕获到一种特殊的心灵体验,是正义也会带有肮脏还是肮脏原本就裹挟着正义?这一切的一切都会通过对奥本海默这个充满复杂戏剧色彩的悲剧人物传奇一生的讲述找到你并非完全可以欣然接受的结果。要是怀有真心并关心美国或愿意知道和了解更多有关它的历史及过去,不妨利用闲暇之余走进影院来感受一番这部精彩大片所带来的震撼。当然片子比较长有三个小时之久容易打瞌睡,进厅前可以多带些爆米花冲淡赶跑无奈的瞌睡虫。

影片由新贵大导演诺兰团队制作尽是大咖。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精心制作推出一部这样内容丰富的大电影会有一番耐解含义,不便也不揣冒昧只能由观者只寻答案。

通过影片可以大致知道被称为美国英雄和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是凭借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得到了已蒙上灰色的殊荣:一个没有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却成功领导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家来一道完成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包括爱因斯坦这样的顶级天才在内,从一开始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关系并不太融洽爱因斯坦甚至不喜欢奥本海默过于跳跃思维的个性,到后来却发展为彼此很能谈得来并合作愉快的要好朋友;当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奥本海默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并两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而实际上他的另一面却是一个有着狂热左倾倾向并严重同情共产主义具有重大间谍嫌疑的间接泄密人;奥本海默的人格及精神是分裂的,他与所有天才一样异于常人还差点成为一名杀人犯,因为不爱实验物理而厌恶导师布莱克竟决定自制注射了一颗毒苹果要将他的导师毒死,最后幸好布莱克没有吃下这颗毒苹果要么奥比的一生将会被改写;他是一个典型道德高尚又被道德所困的道德囚徒,他深知原子弹爆炸的威力而反核反战又积极投入到原子弹的研制中并坚决支持对日本实施投放,他为二战的结束做出特殊贡献战后又积极主张要全面限制核武器的扩散。

影片中的人物冲突基本以三条线展开,这也是学院化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手法。一条是与陆军军部的曼哈顿计划领导者格罗夫斯将军之间;一条是氢弹之父泰勒之间;另一条是与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之间。最早发现并重用奥本海默的是曼哈顿计划总负责人陆军将军格罗夫斯,这位看起来很有远见慧眼识珠的军人高人与奥本海默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却能以包容的心态放手让奥本海默领导整个曼哈顿计划的全面工作,可实际上他的苦衷是在备选人员中几乎清一色的左翼激进分子如果不用奥本海默他可能会无人可用,他用军人方式来管理曼哈顿计划严格呆板,封闭全员禁止他们与外界联系派人跟踪所有人,这让奥本海默对他相当不满和反感。氢弹之父泰勒与奥本海默是同行者有彼此的了解也有彼此的猜忌与嫉妒更有彼此的竞争,但奥本海默反对美国继续研发氢弹是出于道德理想上的追求而不完全是出于对泰勒的嫉妒,只是泰勒认为奥本海默极力反对研发氢弹就是针对他,所以当泰勒在为奥本海默作证时几乎没说出一句好话。斯特劳斯出于对国家负责的态度而对奥本海默的品行一开始就不信任,这让两人之间一直都像一对仇人。斯特劳斯通过和中央情报局合作一起调查奥本海默认为奥本海默具有重大间谍嫌疑,斯特劳斯于一九五四年组织了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最后决定吊销了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特许权。影片的故事就是从这个切入点开始的。

直到二零二二年十二月,拜登政府才将该决定撤销。

现实中,当时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对奥本海默的调查证据:一、旧金山的共产党人公开声明奥本海默是他们的人;二、在一封被破译的苏联电报中发现在曼哈顿计划中一名叫克劳斯福克斯的苏联间谍是奥本海默的直接手下人员;三、奥本海默经常为加州共产组织捐款捐物;四、奥本海默否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但承认是共产党同路人,活跃于他周围的人也大多都是共产党,包括前女友是苏联间谍,他的妻子和他的弟弟以及弟弟的妻子也都是共产党;五、他承认几乎参加过加州所有共产组织的活动。

影片引来的几点思考:

一、奥本海默一个带灰色的超级天才

如果灰色代表复杂,那么很多天才都是灰色的,奥本海默不仅灰色且更加灰色。无论谁一旦知道奥本海默的传奇一生都无法能说清楚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怕《奥本海默传》的作者之一伯德和影片《奥本海默》的导演诺兰也都是一样。在这一点上似乎大导演诺兰的表现要突出一些,当然诺兰得益于他有二次创作的后手优势。他们要告诉大家的无非是一个相同的意思:奥本海默是复杂的立体的不完美的缺憾的独一无二的。很多人会为奥本海默这样的天才最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感到惋惜,这是由于他喜欢跳跃不稳定的分裂性格所导致的。奥本海默善于观察总能看见一些趋势性东西又会同时具有高度的怀疑危机意识;他重视发展重视未来具有远见却忽视眼前的细节不善专心于把一件事情追到底做到底;他既是坚定的又常常深怕失败出错带来的自责,他并不喜欢自责却总是陷于自责之中不能自拔,他积极领导开发原子弹是为国家效力可成功后只有负罪感引印度经文自责:如今我成了死亡,成了一切的毁灭者。他容易陷入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惯于空想又几乎是左派们的通病;他最后造成身边的人都很难理解他而把他视为是一个冷漠、强势、目中无人的人。他的天才、聪明、非凡的领导力成就了他的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盛名而他的狂热左翼倾向又让他最后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二、奥本海默与杜鲁门的分歧

小罗斯福总统领导了美国差不多整个二战时期却把尾巴留给了杜鲁门,让杜鲁门有机会分得二战成果所剩下的一杯羹。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对奥本海默和杜鲁门总统都太重要了,原子弹在这一天被试爆成功,奥本海默没有欢呼而是想到印度经文:如今我成了死亡,成了一切的毁灭者,与奥本海默相反杜鲁门兴奋不已。从一九三九年爱因斯坦与人联合写信给小罗斯福建议美国要抓紧研发原子弹,关于信中理由其它都不重要只有一点足够,爱因斯坦告诉罗斯福总统希特勒已经在研发原子弹了。小罗斯福意识到严重性要与希特勒展开一场时间赛跑,来到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这天美国终于最先试爆成功拥有了原子弹,而此时希特勒已经自杀德国已战败。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被反对搞原子弹的科学家们提出:原子弹的试爆成功还有意义吗?杜鲁门的回答是有必要因为日本还在还没有投降,尽管在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前日本也流露过投降的意愿却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就为杜鲁门最后下令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提供了条件,微妙在奥本海默也同意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他矛盾在又反对又一心想看到原子弹的实际使用威力。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奥本海默与杜鲁门有一次对话,奥本海默告诉杜鲁门:我觉得我的手沾满鲜血,杜鲁门回怼到:血在我的手上,让我去操心吧!这以后奥本海默与杜鲁门公开决裂而实际上这等于奥本海默在原子弹立场上已经与杜鲁门领导的美国政府决裂。一九四九年八月苏联也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震惊的同时更震惊的是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图纸与美国的小男孩如出一辙。

三、日本投降的真实原因

日本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一直以来的主流说法是强调由于两颗原子弹对长崎和广岛的轰炸才迫使日本不得不投降。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日裔学者长谷川毅提出新说:苏联宣布对日宣战比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对促使日本投降更有作用。按照长谷川毅教授的观点来说就是苏联对日宣战才是迫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长谷川毅是研究日俄关系的国际级权威他的观点很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第一点日本原本也有从东线进攻苏联然后与德国从西线进攻苏联实现合围,但诺门坎一役日军被苏联红军大败损失惨重从此开始忌惮苏联红军而放弃进攻苏联计划;第二点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三个方面军一百七十万人一路烧杀抢掠日本关东军和日本侨民闻风丧胆被杀被害数目惊人,七十万关东军全部报销其中死亡八万多而苏联红军一共伤亡三万多;第三点日本人已经对苏联红军产生心理阴影而长谷川毅教授是日本人感受一定真切,如果不投降让苏联红军踏进日本本土那日本国不仅会分裂甚至会亡国,这种以日本人更了解日本人的心理出发会增加其观点的可信度。事实上日本想投降在原子弹轰炸以前已有端倪,原子弹的轰炸也确实会起到更加速的作用,所以日本投降应该是综合两种考虑的结果。

四、奥本海默可能还有话要说

假如奥本海默还活着他大概会说:请不要再怀疑我是间谍,我一定会和你一样都始终最爱这个国家;我确实是一个左翼激进分子也很同情共产主义但绝对没有加入过共产党虽然参加过他们的许多活动;杜鲁门总统欺骗了我,他只成立了一个美国国家原子能委员会而我的建议是要他成立一个国际级原子能委员会来实现国际共同限制原子弹而不是只有美国对自己的监督;关于我的传记《奥本海默传》已经乐观地把我的经历说成了如同普罗米修斯盗来火种为照亮人类而我却始终悲观地以为我可能已经如同打开那个人类本就不该提早打开的潘多拉盒子的那只黑手?




浏览(8959)
thumb_up(16)
评论(16)
  • 当前共有16条评论
  • 白草

    刚看了这个电影。并不喜欢这种时间线上跳来跳去的叙事手法。主观性太强。不过也理解,如果平铺直叙,则会是乏味的故事。核武器对二战结束的意义,则完全是立场问题。显然不真正使用一次,公众无法认同高昂的研发费用。不过还有阴谋论日本并没有被核轰炸,有的仅仅是大号的常规炸弹。

    屏蔽 举报回复
  • 北栖 回复 阿妞不牛

    这片子既打击了日本、又埋汰了美国,墙内人理解不了好莱坞的“深层”思考、也不在乎。进口这片子正好促进反美反日,何乐不为之。

    屏蔽 举报回复
  • 北栖

    即便现在做调查,核科学家中也会半数以上赞同核科技不能仅仅由美国或西方人掌握。《奥》片有现实意义。今天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领域(更别提新闻、政治理论、法律和艺术)左派占2/3甚至3/4壁江山,远超半壁江山。美国或西方的啥新发明、新发现,无论民用还是军工,要不了多久就在东方大国呈现。我猜想今天的“帮手”更多,遍及各行各业,如果不合适称之为“间谍”的话。

    屏蔽 举报回复
  • 阿妞不牛 回复 沽渎
    俺相信墙内能从此片看出美国有墙国无法比拟的人才制度创新力的观众,不乏其人。一百万观众有百分之一,就会吓得中宣部对批准进口此片的人降级降薪
    屏蔽 举报回复
  • 阿妞不牛 回复 奥维尔
    完全赞成你对所谓“心理阴影”的分析看法。不过能认识到亡于苏军远惨于亡于美军的日本人,是明智的。另外,奥本海姆这样欧美左派,当时在反纳粹的坚定性上,本质上不同于苏共与中共甚至法共成员。他们亲共,第一时没有看出共产党的本质,第二他们没有丧失良知,第三他们坚定选择爱美国。因此,后来对他们的迫害,不是美国真正的民主法治精神。就如同原子弹的研发成功证明了美国的强大一样,这个强大在于激发了奥本海姆这样的天才科学家的创造力领导力。
    屏蔽 举报回复
  • 沽渎 回复 奥维尔

    有道理,尤其“心理阴影”一说。多数历史学家都是以战后归纳总结这一视角来出发的,因此“事实派”尊重事实这不难理解,而“人性派”也会选择从人性角度去体会事实上一些无法被求证的因素。另外,3 :3的那个结果很可能是一种经过技术性平衡的结果,目的是要把最后决策权留(推)给天皇。

    屏蔽 举报回复
  • 沽渎

    问好:老高、老G。

    屏蔽 举报回复
  • 沽渎 回复 阿妞不牛

    土共故意装傻呢,以为奥比是美国左翼中亲共爱共的好典型。至于他是不是“形式上亲共而骨子里反共”就不重要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沽渎 回复 转个帖

    一九四五年八月的关东军已成强弩之末,但总兵仍有近七十万(战后光俘虏有六十万多,还有战死的八万多),而其中的107师团就很能打,在长春外围先抵抗后投降。事实上这时的关东军已不是兵力问题而是士气问题。一头如风卷残云,一头已兵败山倒。

    屏蔽 举报回复
  • 奥维尔

    日本人已经对苏联红军产生心理阴影而长谷川毅教授是日本人感受一定真切

    ------

    长谷川毅 是一家之言,有比长谷川毅更激进的,宣称苏俄参战是日本投降的唯一原因。

    本人的阅读是,这些学者没有说服力。比如“心理阴影”一说:


    1. 日军与苏俄红军多年前的一次地方性的战斗没赢/小败就产生了“心理阴影”,那么日军与美军作战四年,被完全击垮的“心理阴影”岂不大了百倍都不止?

    2。日本人还没有经历过苏俄红军屠杀日本平民的“心理阴影”,但已经历了无数次的美军大轰炸,死伤比原子弹还多。要说一般“日本人感受”,还该是美军造成的“心理阴影”更大才对。

    3. “心理阴影”再大,日本的六个决策者还是 3:3 ,没有投降。

    4. 最后决定的是天皇本人,他是在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后就认为是该投降了。长谷川毅等似乎忽视了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六个决策者争了多天无果,投降派早就知到天皇的心理,找他裁决,天皇一锤定音。


    苏俄参战的影响当然是有,但主要是让日本死了借苏俄与盟国讨价还价的心。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