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伐林

注册日期:2010-05-22
访问总量:1560486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孩子一出生,就能算出有多大几率上藤校?


发表时间:+-

  在目前的美国学术界,大部分人都抱持一种哈登称为“基因盲”的态度,假装人和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不存在。哈登认为,这种态度会造成家庭与社会的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基因盲”制定的政策可能达不到改善世界的目的


  被美国最新基因研究震惊:
  孩子一出生,就能算出有多大几率上藤校了……


  周婧琦,公号:爸爸真棒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假设你现在打算做试管婴儿,医生告诉你,你的某个胚胎将来有10%的概率进入哈佛这样的藤校,比其他胚胎进藤校的概率都高。你会选择让这个胚胎成为你未来的孩子吗?”
  上面提到的这个场景,乍看像科幻小说,但其实已经是现实世界中可以做的选择了。
  不久前,德州奥斯汀的临床心理学教授和行为遗传学家凯瑟琳·哈登出了一本书《基因彩票》,立马在全美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巨大争议。

1691289422182130.png


  《经济学人》将这本书评为年度最佳书籍,《纽约客》登了她的长篇特写,《华盛顿邮报》、《洛杉矶书评》等主流媒体也刊登了多篇书评和访谈。刚刚出版的中文版,也请来了刘擎教授作序。
  这本书为什么这么火?一句话解释:现在对基因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0002.png

  基因测序已经走向大众,上图为某人的部分基因测序结果。

  《基因彩票》的背后,其实有一门2007年刚刚诞生的全新学科——“遗传经济学”正在崛起,它试图从基因的角度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而教育,由于是影响一个人财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自然成了遗传经济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跑题一句:大家可能还记得202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几位喜欢用教育、劳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吧?看来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实在很有发展潜力,说不定“遗传经济学”过几年也能拿个诺贝尔奖呢!
  说回《基因彩票》这本书。我自己在中科院遗传所读研究生时,每天研究的就是“基因”,因此这本书一出版我就去读了,读完后感叹:这是一本可以终结鸡娃的书。
  作者展示了,先天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大,而父母的许多“鸡娃”努力所取得的效果可能很小。
  这也是一本提醒我们用遗传学的角度看世界的书。作者呼吁改变目前政策制定者的“基因盲”态度,如果我们无视遗传影响的存在,许多资源都会被浪费。
  而为了避免走向《美丽新世界》那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反乌托邦”,作者建议用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约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思想实验,来指导政策制定。
  对于广大家长来说,可能更关心的是:很多“鸡娃”行为是无效劳动,那我们就不能为孩子做任何努力了吗?当然不是。本文的第三部分,也根据最新研究,列举了一系列可以真正影响孩子未来的事情。
  上过初中生物的人,可能还记得,孟德尔的豌豆是黄色还是绿色,是由某个特定基因决定的,孩子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也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
  那么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还真的是。不过是由成千上万个基因决定的。
  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几千个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的基因。不同的人从爸妈那里遗传到的这些“教育基因”,彼此之间有微小的差别,生物学上称为SNP(单核苷酸多态性)。
  你和我之间的一个SNP差异,作用是极其微小的,可能只相当于让你在SAT当中比我多考几分,可是加起来,作用就很大了。
  如果把一个人身上所有跟受教育有关的遗传变异都加在一起,就能算出一个“教育多基因指数”,这个指数处于人群中前1/4的人,从大学毕业的概率是处于后1/4的人的4倍。
  你可能觉得,4倍似乎也不是很高?但其实,那些家庭收入处于前1/4的最富有的家庭,孩子从大学毕业的概率也只有处于后1/4的最贫穷的孩子的4倍。
  靠基因就能跨越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这是完完全全的“逆天改命”啊!

0003.png


  “教育多基因指数”涉及到哪些基因呢?当然包括很多跟智商/认知能力相关的基因,其中,哈登的团队在儿童中测量了一种认知能力——综合执行能力(general executive functions),结果令人震惊:它的遗传率是100%。也就是说,孩子们之间的综合执行能力差异完全是由遗传差异决定的。
  综合执行能力是什么?它是孩子们调节注意力、停止动作、从一种规则切换到另一种规则、用新信息取代旧信息的能力,它基本决定了一个孩子上课认不认真听讲,写作业用不用催,是否丢三落四等等。
  所以如果孩子执行能力比较差,爸妈不妨心态放平一点,真的不是孩子不努力或故意和你作对,只是他凑巧遗传到了执行能力弱的基因。
  另外,最让家长们无奈的,就是“教育多基因指数”还包括很多跟“性格”相关的非认知能力基因,而这些能力,大家一直以来都以为主要是通过后天塑造的。
  哈登的研究团队锁定了6种“非认知能力”:

  坚毅(Grit);
  成长型思维;
  求知欲;
  掌握取向(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动力);
  自我概念(相信自己聪明、有学习能力);
  测试动机(在测试中愿意努力)。


  他们发现,这些能力的遗传率大概有60%左右,和智商的遗传率(50-80%)差不多。
  不过,就像那句老话“福兮祸之所倚”,他们同时也发现,跟非认知能力相关的SNP也跟几种精神疾病的高风险相关,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厌食症和强迫症。
  能让一个人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基因,也可能让这个人患心理疾病的几率增加。
  这个结果警示我们,不要简单地把一个基因看作“好基因”或“坏基因”。
  毕竟,如果一个人特别专注,会不会就比较喜欢钻牛角尖?如果一个人特别有责任心,会不会也比较容易心理压力过大?拿到“学霸基因”,并不一定意味着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孩子未来的生活,还有许多比考试、升学更重要的事。
  伊桑·霍克和裘德·洛主演的《千钧一发》(《GATTACA》)描绘了一个“基因决定命运”的世界。前者从出生就注定会患上近视和心脏病,却梦想成为宇航员,后者从小就有完美基因,一次车祸却改变了他的生活……

  基因&遗传小科普:
  理论上来说,父亲和母亲分别和孩子拥有50%的相同基因,异卵双胞胎或兄弟姐妹之间也拥有50%的相同基因,同卵双胞胎的基因100%相同。不过实际情况下基因的传递比较复杂,兄弟姐妹可能拥有的共同基因在37-62%之间,像《基因彩票》的作者就和她的亲弟弟拥有44.6%的相同基因。
  另外,“XX特征是遗传的”,并不是说孩子的XX特征一定与父亲或母亲的一致,因为每个孩子诞生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的基因都会重新组合。可能孩子的特征和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一致,或者干脆产生了新的变异。
  正因为基因的作用这么大,哈登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她认为在制定社会政策时,有必要把基因和遗传的影响考虑进来。
  但一直以来,西方学术界的很多学者是反对这样做的,他们担心这样会造成社会不公平,甚至走向“优生主义”。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可以通过测算“教育多基因指数”,判断哪个孩子有可能读到博士,哪个孩子可能高中也考不上,那么可不可以按照评分结果给前者更多的教育资源?
  在西方历史上,“优生主义”是犯下过滔天大罪的。纳粹为了把“差基因”从社会中剔除,曾经给40万名社会下层的人实施绝育手术,美国也给6万个收容所的人做了绝育手术……
  “优生主义”的终极未来,大概就像《美丽新世界》当中描述的那样,人类出生就被“分级”,美丽聪明的Alpha是统治者,而Gamma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批量生产。
  也正因此,在目前的美国学术界,大部分人都抱持着一种哈登形容为“基因盲”的态度,假装人和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不存在。但哈登认为,这种态度会造成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基因盲”制定的政策可能达不到改善世界的目的,反而变得更糟。
  举个例子,如果在研制药物时不考虑基因的影响,就会造成药物对某个特定人群有效,而对其他人群无效。比如,美国开发的糖尿病药物,用在中国人身上可能就没那么有效了。
  《基因彩票》也多次提到,由于无视基因的影响,教育改革往往在浪费纳税人的金钱。比如美国著名的“单词差距”问题,因为发现贫困儿童在3岁前听到的单词比富裕儿童少3000万个,而前者的语言能力明显弱于后者,于是政府投入了大量金钱,试图让贫困父母更多地和孩子说话。
  但后来这个行动受到很多批评,有些人认为“单词差距”并不存在,因为有些人重做了这个研究,发现结果无法复制;还有人提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遗传联系的,那些每天和孩子说很多单词的父母,可能只是本身有比较强的“语言基因”,孩子也遗传到了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每天听父母说多少单词关系不大……
  那么,既然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基因的重要作用,该怎么做,才能既考虑基因的影响,又避免滑向“优生主义”的可怕未来?
  哈登认为,基因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抽到的彩票,无法通过努力来改变,我们也无法为之负责。一个人生来更聪明,就好像他生来是单眼皮一样,并不是一种“美德”。
  我们要做的不是“绝对平等”而是“公平”,不是让每个人得到同样的东西,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为了取得成功而需要的东西。

0004.jpg

  大家可能都看过这张经典的“平等与公平”的图

  她提出的解决思路叫做“反优生主义”,不抑制强者,但是给弱者额外的帮助。正如经济学家戈德伯格说过的一句话“遗传可以导致近视,但你的眼镜仍然很好用。”
  比如,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受遗传影响很大,在美国,数学不强的孩子大多从高一开始就避免选择难度较高的数学课程。但这样一来,他们将来就丧失了进入很多好大学、好专业的可能性。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强制所有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的数学课程就是了。
  再比如,青少年肥胖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英国有肥胖基因的青少年,超重风险高20%,但自从英国把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后,青少年日常作息变得更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变多,超重风险就下降到了6%。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让强者和弱者都能得到好的发展的“公平”政策。
  20世纪英语世界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约翰·罗尔斯在著作《正义论》当中曾经提出“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想象你正要“投胎”到这个世界,但你处于一道“无知之幕”背后,不知道自己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生活在美国还是非洲?家庭收入如何?是美丽还是丑陋?聪明还是愚笨?有没有身体残疾?……那么,你将会制定怎样的社会政策?
  答案呼之欲出:让那些抽中不幸的“基因彩票”的人也能得到发展机会的政策。
  “无知之幕”其实就是一个“分蛋糕”的问题。要想分得公平,负责分蛋糕的那个人必须不知道自己能挑到哪块
  一对父母可能产生的不同基因排列组合高达70万亿种,我们每个人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都既有可能抽中幸运的彩票,也有可能抽中不幸的彩票。如果你想生活在一个总体更加繁荣、也能为弱势者“兜底”的社会里,想必知道该做怎样的选择。
  讲完“大道理”,我们回到家庭教育这个原点。我们的孩子已经出世,他/她的“教育多基因指数”已经无法改变了,那么父母可以做什么,才能让孩子的未来走得更加顺畅?我们平时做出的那些“鸡娃”举动,哪些是无效的,哪些是有效的?
  从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

  👉 做“合格”的父母对孩子很重要,但“鸡娃”并不重要。
  很多研究都表明,只要父母给孩子正常范围的爱和照料,不要打骂或者整天讽刺挖苦,孩子就能发挥出自己的实际能力,但你要想通过给他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滋养,让他“拔高”一点则很难很难。
  我看到的一个比喻非常直观:
  就算你把孩子的各方面环境因素提高一个标准差(这样差不多你就是周围最会鸡娃的父母了),也只能“把孩子从一个年薪6万美元的空姐拔高成一个年薪7万的牙医助理”,对比途中要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可能还要牺牲心理健康、亲子关系,性价比实在有点低。

  👉所以不如把精力放在“鸡自己”上面,提高家庭收入更重要。
  正如前面说的,家庭收入对孩子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其实跟遗传的影响是一样大的。
  那么爸妈努力让自己的收入达到前1/4,就相当于给孩子加了一个BUFF,就算他不幸基因彩票没有中奖,也能很大程度上弥补基因的影响。

  👉还有一个研究,来自哈佛大学教授拉吉·切蒂,他是研究“公共经济学”的,做了一个关于社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孟母三迁”的中国古代智慧颇有近似之处,那就是:择善邻而居,让孩子在一个优秀的社区长大,可以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助力。
  他研究了全美国“有多子女,且子女小时候经历了搬家”的家庭。比如一个家庭在老大12岁、老二5岁之前都住在纽约,然后搬到了波士顿,老大就相当于“在纽约长大的孩子”,老二则是“在波士顿长大的孩子”。
  如果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家庭里,都是老二将来的发展比老大好,那么就证明波士顿比纽约更适合养孩子。
  比如,美国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城市是西雅图,搬到这里,可以让孩子未来的收入提高11.6%!

005.png

  切蒂做了一张美国的“机遇地图”,红色代表不利于育儿的地区,蓝色代表利于育儿的地区:https://www.opportunityatlas.org/

  切蒂还深入研究了优秀社区能提高孩子未来收入的原因,发现跟学区房、优秀的同龄人都无关,而是跟社区成年人的教育水平、责任感等有关系。他的解释是,孩子会把周围的成年人作为“榜样”。
  原来,孩子对父母都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去模仿父母,甚至故意做和父母相反的事,但他们会偷偷地把周围的成年人作为榜样,模仿成年人的行为。

  总结一下:
  做及格的父母;
  鸡自己;
  想方设法让孩子周围围绕着优秀的成年人。


  这些都是对孩子未来切切实实有帮助的事情。至于多上几个补习班、多刷几套题这些“鸡娃”行为,不说完全无效,但实在性价比不高。
  作为父母,我们还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且多多汲取新的知识,让自己获得分辨两者的“智慧”吧。


  近期文章:

  美国驴象两党究竟各自代表哪些选民?  
  
以江泽民冠名的“三个代表”理论从何而来?  
  
好莱坞科幻题材电影大盘点  
  
《长安三万里》藏着大国由盛转衰的秘密  
  
为何这么多人认为中美难免一战?  
  
宪法学教授眼里美国宪政的原罪、救赎与短板  
  造反结党,内部也有“权大”还是“法大”的生死之争  
  危急关头的紧迫会议:践踏规则成为中共常态  
  中共党史上那些失败者、失意者、失踪者  
  中共红色政权靠什么支撑摇摇欲坠的危局?  
  若是毛泽东来指挥第五次“反围剿”,能否以弱胜强  
  朱毛红军的《筹款须知》:一份绑架勒索指南  
  
  
  
  
  

浏览(3692)
thumb_up(3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