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

注册日期:2016-07-29
访问总量:764630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推翻平权法案不是谁输赢问题/乌反攻获重大突破 再全部拦截俄高超音速导弹


发表时间:+-

相关文《反对,反对无效/勇敢的俄律师/南线大反攻!围点打援乌军很专业

推翻平权法案,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

Original美华 图解美国2023-07-27 10:55Posted on 美国

ZT https://mp.weixin.qq.com/s/_2zo6gcfgLNrfEIIVPF5sw

导   

个人背景以及个人独具的知识,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并非能用考试成绩等硬性指标来定义的。如果我们想维持社会稳定,就要尽量减少微殖民现象。从大学录取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去开通管道,让受过各层次高等教育的人才,去做各个社区的领袖。


撰文:欣怡

Image


高院对哈佛录取案的判决真的让人痛心,因为Affirmative Action的意义,并不限于“给非裔西裔更多机会”,而且我认为,强调给别人机会,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并不可取。Affirmative Action的意义,更是为了我们整个社会拥有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来源,能更有机地团结互信(从而摆脱类殖民架构),从而更有活力。普通民众也许不会想得那么深远,但大法官们是深知这个道理的,遗憾的是,他们却只让军校豁免,而在名校入学方面继续把守地盘,剥夺美国社会在其他方面分享资源的机会。


大学一方面在于提供教育机会,提供阶层上升渠道,但不要忘记,大学的另一个使命是培养服务社会的人群。在这个前提下,除了数理学科和一些极硬核的工程学科,很多时候,用考试成绩等硬性标准以外定义的个人背景以及个人独具的知识,是非常有价值的,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效率(efficiency)和稳健性(robustness)永远是一个权衡。只凭考试成绩加课外活动等硬性标准选拔学生是为了效率,而放低一些效率的多元化是为未知的未知所买的一个保险。(分数是否公平,是否准确反映个体素质是另一话题,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哈耶克提到一个概念我深以为然——dispersed knowledge(分散性知识)——就是没有人能全知全能。理想的社会当然是没有肤色之分,大家混居,有一致的常识和共识。但事实上现在的美国,种族/族裔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社区分界线,不亚于阶层分界。种族/族裔内一些明显的常识或传统在族裔内能跨越阶层感知到,但对外界来说,并不那么明显。比如黑人,不论哪个阶层,经常因肤色被误认为有不轨企图的体验,或者纽约华人圈子不论贫富对进入精英学校的经验。这样的独特体验,其他社区的人未必能感同身受。再比如,其他族裔未必能懂得亚裔家庭为何如此看重教育和升学。


因此,如果学校学生单一,造就了各种专业人士构成单一,但所要服务的人群却是有着不同体验、不同历史情感的,现实中我们就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居然有人……”的情况。反之,如果一个机构成员多元化,而且每个人都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很多他人没有想到的意外情况就会被纳入考量。


比如这次疫情,主流社会最先、最大声疾呼的是有中国背景的Dr Feigl-Ding,在CDC觉得风险低时一亩三分地升级了程序。现实一点考虑,很难说什么时候一个其他少数族裔专家会在某些致命病毒在哪个社区刚起苗头时大声疾呼(如果那时政府靠谱的话),拯救我们全人类。这样看来,一个考试成绩多一百分但对其他社区不甚了解的白人能替代这位少数族裔专家吗?当然,这样的保险,很多时候是用不上的,简单比喻,就如为流感等流行病储备的口罩常常是呆到过期也用不上,但万一有紧急需求呢?这个例子虽有点极端,但这个适用于企业利润相关的决策、企业的风险管理(遭到起诉,公关危机等)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管理。


另外,以种族/族裔作为社区分界线的一个结果就是,种族/族裔本身是连接社区感情的纽带,无论要不要政治正确,大家因肤色感觉是“自己人”而亲近的想法很天然。


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微小到机构,如果管理阶层和大众因为肤色或族裔有距离的话,会造成一种微殖民现象。


殖民现象是说管治/领导阶层与普通民众的疏离,一方面会造成上述各种分散的知识不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会造就双方不互信。管治阶层会相对冷血,普通民众会怀疑,这样很容易造成社会混乱,甚至发生悲剧。历史上比如英帝国之下爱尔兰及印度的饥荒,近期比如明尼苏达发生的弗洛伊德被杀的悲剧——很多人指出那个警区治安每况愈下,是由一条法律的修改开始的,这个法律不再规定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警察必须住在城里,因此实际情况是,由居住在城郊每天通勤到城里上班的警察来管治住在城里的居民,警察不是当地社区走出来的,处理问题时不会想着这是我邻居,所以下手特别重。


如果我们想维持社会稳定,就要尽量减少这种微殖民现象,从大学录取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去开通管道,让受过各层次高等教育的人才去做各个社区的领袖。


所以,如果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角度去考虑,学校实行Affirmative Action就很容易理解。即便如很多华人认为的那样(虽然这种认识未必正确),我们华人在升学这一小块吃一点小亏,但换来的是社会更稳定,更能抗拒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的大便宜。


投资都知道分散才能抗风险,一个国家对自己未来的人才储备为什么不能分散、多元化?


而且“信任”在整个社会上的重要性,不能低估。再举一个例子,美国疫苗在非裔社区推行比起其他社区明显要困难,其原因在于白人医生曾经用非裔做人体实验,最残忍之一的塔斯基吉梅毒实验(Tuskegee Experiment)的结束不过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很多人记忆犹新。如果医学院培养出来的都是白人或亚裔医生,政府高层卫生部缺乏能深切感受这种历史伤痕的黑人代表的话,非裔社区对各种公共卫生政策的不信任,其代价很可能会让百万千万人失去生命。其他族裔同理。


我还意识到一点,对华人来说,我们除了做社区服务外,还要提醒自己不可太自大,应该认识和解个体的认知极限。认为知识、经验和判断力完全能通过书本学习以及蜻蜓点水式的义工服务而获取,甚至觉得仅凭这些就可代替十几年沉浸其中的生活经验,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对某个社区的判断力的养成,除了道理外,还需要例子,除了书本记录的例子,还包括亲身经历过的各种微妙环境带来的直觉。所以说,能总结道理并抽象化是件好事,但认为万事只能抽象,否认某些身份带来的生活体验,那就难免狂妄了。


现在很多预测模型,都是上十亿的参数,即便如此,效果都很差,仅凭SAT、GPA和课外活动、得奖这些单薄的材料就能预测“对未来社会有贡献甚至能拯救世界”意义上的才能,一点余地都不留吗?


最近对高院判决而引发的关于Affirmative Action的讨论中有一种说法,既然美国很多大学都能受很好的教育,就没有必要挤名校,普通学校毕业也可以上升阶层,那么非裔也不需要挤进名校。


这种说法针对个体而言也许是对的。但对一个族裔群体而言,在精英学府有一定代表性是极为重要的。名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文化资本的浸淫,学习用精英的方式去疏导底层社区的委屈和怨气。如果非裔领导只能从普通大学毕业,他们仰仗本地文化能领导社区,但是不懂如何用精英手段疏导社区的情绪,引领改变很可能就没那么有效。所以精英学府的少数族裔,作为一个自己社区和精英阶层的链接桥梁,更有可能促使社区之间得到有效的理解及和解。


Affirmative Action和大学录取多元化,涉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太广泛太深远了,个人的短暂的得失与社会和未来将要面对的挑战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何况,告倒哈佛,是否真能提高华裔录取比例,还是未知数,推翻平权法案,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


油管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ineseAmericans

欢迎《美国华人》新老朋友订阅。

Image

图解美国

追踪美国热点时事新闻。

图文解说,美华快报让您握紧时代脉搏。


编辑:Jing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在《图解美国》公众号

==========================

乌反攻取得重大突破 俄高超音速导弹再被全部拦截

Original 程墨 远见之道 2023-07-27 03:06 Posted on 上海

ZT https://mp.weixin.qq.com/s/m-QsYQV5TEj_X2dveIJ3aA?from=singlemessage&scene=1&subscene=10000&clicktime=1690478799&enterid=1690478799&sessionid=0&ascene=1&fasttmpl_type=0&fasttmpl_fullversion=6785798-en_US-zip&fasttmpl_flag=0&realreporttime=1690478799635

今天我有事,而且确实对每天辛苦写作有点意兴阑珊,因此我顺应部分读者的要求,这次就来一个超级文字压缩。


过去24小时俄乌战争中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乌军在扎波罗热州西南部,向梅利托波尔推进的方向上,7月26日出动至少3个营的机械化部队,共计上百辆西方援助的坦克和步兵战车,突破俄军地雷阵,向前快速推进了10多公里,在一个名为罗博特因(Robotyne)的地方与俄军展开激战。这个突破的意义在于:之前乌军都是每天平均100-200米的速度小心翼翼地推进,现在采用机械化突击,突然向前推进了10多公里,说明乌军在前期消耗战中,已经打掉了大部分俄军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因此具备了局部发起快速反攻的能力。似乎是为了牵制乌军在南部的猛烈反攻,俄军在库皮扬斯克东北部,以及克里米纳以西地区进行了营级规模的进攻,但均被乌军击退。


第二,7月26日晚,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后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导弹袭击,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基罗沃拉德、文尼察、尼古拉耶夫、敖德萨、捷尔诺波尔、利沃夫、基辅、日托米尔和赫梅利尼茨基州响起防空警报。俄军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三枚“口径”巡航导弹和4枚Kh-47“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乌防空部队击落了全部来袭导弹,包括4枚Kh-47“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这是最近两个月内俄军发射的第四轮高超音速导弹全部被乌军拦截,即继续保持对俄军高超音速导弹100%的拦截率。


上面两件事非同小可。第一件事证明乌军通过一段时间的消耗战,与俄军的力量对比正日益扩大,随时可能在多点取得突破,乌军稳扎稳打的效果正日益显现,而绝非亲俄媒体所说的乌方反攻已经失败。第二件事证明乌方防空能力进一步增强,不但首都基辅地区,其他地区也能实现对来袭导弹100%拦截,尤其是对高超音速导弹的拦截,对国际格局带来重大影响——粉碎了自称可以分分钟灭了美帝的宇宙第一强国朝鲜的梦想——原本认为掌握宇宙第一的弹道导弹技术,就可以为所欲为


综合各方面消息,我认为乌方已经掌握了击败俄军需要的军事实力,且乌方上下收复全部被占领土的意志坚如磐石;俄乌双方很快就会在战场上决出胜负,绝非许多人猜测的那样俄乌战争可能旷日持久,永远分不出胜负。


俄乌战争爆发第519天,乌克兰总参谋部公布过去24小时俄军(含原瓦格纳雇佣军、地方武装)战损:共有590俄军死亡(累计死亡24.43万人,其中包括3名现役中将、至少11名现役少将,另有两名退役重返战争的空军少将),伤残与阵亡人数比例约为1:1;摧毁俄军9坦克、11辆装甲车、18辆油罐车和后勤重卡、18门火炮、3架无人机、40枚导弹。

Image

(乌方7月27日统计的俄军战损)


本人综合各方面信息粗略估算,乌军阵亡官兵约5.9万人,伤残与阵亡人数比例约为2:1;另有超过2万名乌克兰平民遇难。乌克兰保家卫国的战士荣归天国,与上帝同在。

让我们持续恒切祷告:愿上帝赐下和平,止息战争;让恶人得报应,善良者受庇护。



浏览(1641)
thumb_up(57)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