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 - 王熙凤
王熙凤
【一】王熙凤的身份
如果说像元春、妙玉、北静王这些人物的原型,在索隐派中还存在各种讨论,没有统一的、普遍认可的结论。那么对于王熙凤,可以说大部分索隐派都认同其原型是九千岁魏忠贤。
已经有许多的分析文章或视频作者论证过两者的对应关系。本文只简单地把这些论据整理如下:
·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其中“凡鸟”既点出“鳯”字,也指魏忠贤出身平凡。“末世”与“哭向金陵”均与魏之生平境遇相合。“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用来形容魏忠贤比形容凤姐还贴切,因为书中的凤姐从来没有“一从”的时候,王熙凤一出场就已经是风光正盛,压着贾琏一头了,反而是魏忠贤早年间只是皇长孙母亲王才人的典膳,需要靠巴结魏朝和王安才能安身立命。“人木”为“休”伏笔王熙凤最后被休,及其原型魏忠贤被崇祯清剿的结局。
· 判词配图“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暗合张岱于魏事败后讽其之作《冰山记》。凤乃雄鸟,“雌凤”暗示魏之性别特征;《凤求鸾》之“男版王熙凤”也是类似的性别暗示;
· 王熙凤的出身,为四大家族王氏之小姐,然书中以“泼皮破落户”形容她,暗指其出身实为市井无赖;
· 王熙凤不识字,大族闺秀的身份,却目不识丁,后来因为理家多了,才认得一些字,也符合魏忠贤的文化程度;
· 王熙凤喜认干女儿,暗合魏忠贤喜认干儿子之癖;
· 王熙凤有掌家理事之才,暗喻魏忠贤在天启一朝权倾朝野;
· 王熙凤之所以能在贾府管家,是因其作为王夫人的内侄女嫁入贾府,且由于王夫人专心礼佛不愿管事,才放权给王熙凤。对应魏忠贤是以家奴的身份随天启进入朝堂,并且因天启爱好木工才放权给魏;
· 书中王熙凤得到更多的权威是借着可卿之死。现实中魏忠贤也是由于光宗早逝才得以借天启继位而掌权,(天启登基时魏忠贤已经五十二岁,如果光宗活得久一点,魏恐怕未必能活到天启登基的那一日);
· 王熙凤在贾家衰败后被休,上吊而死,影射崇祯朝魏忠贤被放逐,于赴凤阳途中自缢而死;
· 王熙凤与贾琏的夫妻关系,符合贾母的夫妻冤家论,贾琏的原型为魏之政敌杨涟。
文本中应该还有更多细节,支持王熙凤为魏忠贤这一结论,不过参考癸酉本凤姐结局,笔者认为凤姐的形象除了魏忠贤,应该还包括其他阉党以及魏忠贤死后的宦官群体,当然主体部分还是指向魏忠贤。
由于已经有很多文章关注于人物原型的对应,本文不想再用过多的篇幅来论证。笔者更想着重讨论红楼的作者是如何刻画和评价魏忠贤的。
在正史中,魏公公被塑造成一个罪大恶极、祸乱朝纲的人,甚至还有各种明示、暗示,将明朝覆灭的原因,归结到他的头上。究其原因,一是有满清统治的需要,而更多的则是由于编撰历史的文官多为亲近东林而恨恶阉党之人。及至近些年,才有了为魏公公的翻案风。以至于现如今对阉党的评价,可以说是两个极端,要么与正史一样认为魏忠贤是大明的掘墓人,要么认为魏忠贤是大明续命的灵丹妙药。当然也是各有各的道理。
Again,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已经无法还原、无法追究,红楼作者笔下的凤姐可以算是一个参考,提供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角看魏公公,至少是明遗眼中的魏公公。虽然也不一定就客观公正,但是至少反映了在那个时代,明亡之后,遗民是如何看待和评价魏忠贤的。
首先是作者毫不避讳地从开篇即写出凤姐的张扬、干练、很会迎合贾母与王夫人;同时私下里却是贪财弄权,好虚荣(净虚拍拍马屁就不困了),为了三千银子害的金哥与守备公子双双殒命(注:金哥与守备之子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具体分析见金哥篇),此外还会扣住下人们的月钱,自己私下放贷获利。对贾琏也是缺少那个时代里妻子对丈夫应有的顺从与敬重。从周瑞家的描述看,各个管家婆子们对其也是又怕又怨。这些特点几乎完全对应了魏忠贤在明廷中的政治形象,贪权敛财,爱讲排场、爱听恭维、喜欢让各地给他建生祠,对文官集团进行打压迫害,对仕宦大家族遏制其发展。
关于魏忠贤打压文官集团、越俎代庖、干涉朝政,这一点在明朝其实是有违祖制的,即违背了明朝的政治正确,所以书中对应的描写凤姐对贾琏不够尊重、有违妇德。
这些问题,正史中多有记载,红楼作者也无意在此替凤姐辩白,可知在这些方面魏公公不算被冤枉。
不过任何事物和人物都是两面的,正如现在很多为九千岁鸣不平的文章中所述,魏忠贤在时虽然各种贪污舞弊,尚可平衡东林一党的势力,税收多从东南士族与商人富户收取,不至于逼反底层百姓。对辽东的战事,魏公公也是在财政上全力支持,使得辽东尚可勉力与后金抗衡(这一点在元春篇已经讲过)。魏忠贤虽然喜欢敛财,但是并不糊涂,知道自己所依靠的只有皇权,一旦大明不保,自己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多次自掏腰包抚恤灾民、支持辽东、甚至给依附于他的冯铨补贪污的亏空,这些作为都是为了巩固皇权,从而间接稳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文官集团的心态则完全不同,他们对大明的忠诚远远不如宦官集团,这其中的道理,可以参考鲁肃劝谏孙权的“众人皆可降曹,惟将军不可降曹”。
红楼的故事中,王熙凤虽然不少营私舞弊、公器私用,但是持家却是操心费力,也是多次自掏腰包为贾府摆平麻烦。
比如第二十回中,正月里贾环因为和莺儿玩输了钱,又被宝玉教训,回来后赵姨娘借机挑拨贾环与宝玉的关系。恰被凤姐听见,于是有了“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凤姐向贾环道:“你也是个没气性的!时常说给你:要吃,要喝,要顽,要笑,只爱同那一个姐姐妹妹哥哥嫂子顽,就同那个顽。你不听我的话,反叫这些人教的歪心邪意,狐媚子霸道的。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安着坏心,还只管怨人家偏心。输了几个钱?就这么个样儿!” ”
之后便叫丰儿给贾环拿来一吊钱,送他去别处玩,平息了此事,这一吊钱显然是凤姐自掏腰包。
这一细节符合历史上,魏忠贤对底层百姓既有弹压,也有抚恤,使得天启年间虽然也有农民起义,但是并未给大明造成严重威胁。但是到了崇祯一朝,阉党被清除,东林党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所有重税都压在底层,立即使得大明与底层百姓间的矛盾被激化,最终使得大明遍地是起义军,可谓内忧外患、左支右绌。这一点我们在邢夫人篇已经介绍过,不再赘述。
王熙凤第二次自掏腰包是在袭人母亲去世需要回家,凤姐怕袭人回去穿得过于寒酸,丢了贾府的脸面,所以给了袭人几件自己的衣服。原文是:
“众人都笑道:“奶奶惯会说这话。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真真的赔的是说不出来,那里又和太太算去?偏这会子又说这小气话取笑儿。”凤姐儿笑道:“太太那里想的到这些?究竟这又不是正经事,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体面。说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也罢了…””
此处似乎是影射魏忠贤自掏腰包给贪污的冯铨补亏空,全了天启和自己的脸面。冯铨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党的,但是为救父亲被东林“君子”缪昌期侮辱,不堪忍受才投靠了魏忠贤。后来因其才能出众还当上了内阁首辅,不过没多久就因为贪污腐败而被魏忠贤赶走了。之后,魏忠贤自己掏钱,补了冯铨贪污的亏空,又用崔呈秀取代了他。至于冯铨如何被缪昌期侮辱,我们留至贾琏篇再论。(注:作者这里暂用袭人来影射冯铨。袭人在书中暂代冯铨一共有三次,除了这里,另两处是和鸳鸯同床聊天以及谗言害晴雯。参考冯铨在降清后的作为,以及在推动剃发易服这件事情上的角色,可以说与范文程属于一类人。所以这里用袭人暂代,符合红楼的影射规律。)
凤姐的第三处自掏腰包,是在夏太监派人来贾府勒索钱财。凤姐把自己的一个金项圈拿去当了四百两银子。一半给了夏太监,一半去办中秋节的礼。夏太监之事自然与元春有关,凤姐愿意花钱打点夏太监,也是为了元春面子和利益。结合元春的原型,可知此处指的是魏忠贤在辽东战事上,也曾自己出钱来帮助壮大辽东的军事实力。
这是书中第七十二回的情节,此时贾府已经捉襟见肘,凤姐勉力维持,同时也抱怨了几次家里开销大,自己东挪西凑,却落得个贪婪敛财的名声:
“凤姐冷笑道:“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个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连上四个丫头的月钱,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的使用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道到什么破窑里去了。如今倒落了一个放帐破落户的名儿。既这样,我就收了回来。我比谁不会花钱,咱们以后就坐着花,到多早晚是多早晚。这不是样儿:前儿老太太生日,太太急了两个月,想不出法儿来,还是我提了一句,后楼上现有些没要紧的大铜锡家伙四五箱子,拿去弄了三百银子,才把太太遮羞礼儿搪过去了。我是你们知道的,那一个金自鸣钟卖了五百六十两银子。没有半个月,大事小事倒有十来件,白填在里头。今儿外头也短住了,不知是谁的主意,搜寻上老太太了。明儿再过一年,各人搜寻到头面衣服,可就好了!””
历史上当魏忠贤被搬倒之后,崇祯也是抄了魏忠贤的家。如果说魏忠贤是个大贪宦,如和珅一般,那应该有相当数量的钱财充实国库,可是结果国家并未得到魏忠贤的赃款。魏忠贤被抄家的金额,在史书中一直不确切,因为崇祯没有公布。但是我们看后来明朝的财政状况就可以知道,魏公公死后并没有留下多少家财。红楼的作者在这里算是借王熙凤的口,替九千岁叫屈:敛财是有的,但是花销也大,且不少都花在了国家大事上,结果白白的担了一个贪污误国的恶名。
书中的贾母对王熙凤是喜爱的,甚至于是依赖的。但是贾母对王熙凤的缺点也并未视而不见。贾母曾对众人说过:“我虽疼他,我又怕她太伶俐了也不是好事。” 王熙凤在贾府一贯的行事作风,贾母心知肚明。凤姐持家虽然辛苦用心,也真心顾念贾府中的公子小姐,但是为人过于张扬,且其中不免公器私用。公婆、叔嫂、兄弟乃至下人奴仆对王熙凤有抱怨甚至仇恨,贾母应该都会有所耳闻。所以贾母后来用一个关于“猴尿”的笑话来提醒王熙凤,要注意尺度,不能太过分,不然会招致众怒,甚至导致众人的反击,引火烧身。而王熙凤一旦倒台,其实是贾府的损失。凤姐明白了贾母的意思,可惜却并未因此而有所收敛。
这也可以看做,作者从朱明先祖的角度,去评价明末的宦官:在那个帝国末路的大背景下,阉党虽然私德不佳,但是对于明王朝是利大于害的,对于明帝王是忠心的。有魏公公在,大明至少还可以苟延残喘更长的时间。可惜魏忠贤做人过于张扬,迫害东林、搞党争手段也是过于狠辣,伴随着天启的早夭,必然会失势并且被文官们清算。
其实大明自成祖朱棣以来,一直是重用宦官的,能不能用得好,其实完全看帝王驾驭朝政的能力。天启年间重用魏忠贤来平衡文官集团,其实从策略上是成功的。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期间,帮助天启稳定住了局面,但是却锋芒毕露,得罪了东林党和文官集团的不少人。朱由校是认可魏忠贤的能力和作用的,不然不会在临终还嘱咐崇祯,要继续任用魏。可惜天启早逝,崇祯并未接纳天启临终的建议,登基不久就把阉党灭尽,最终吃了东林的亏,晚期还是不得不启用宦官来搞权力制衡。假设魏忠贤当初能够有所收敛,崇祯未必一定会杀他,哪怕让他去守灵,他只要不死,朝中的人就会有忌惮。可惜历史无法假设。就如同王熙凤并未接受贾母的警告,收敛自己的锋芒一样。魏公公太好面子,被贬出京之时都还在招摇过市,最终使得崇祯起了杀心。
回到红楼,在癸酉本中的凤姐,可以说是对贾府最痴心挂念的一个。黛玉死后魂归太虚幻境,除了回来见了宝玉一面,并不执着于贾府的败落。
而凤姐却坚持魂归故里,看到贾府家破人亡伤心不已,对那些出卖贾府的奴仆愤恨不已,甚至亲自出马逼死背叛贾府的鸳鸯(这个情节是借用鸳鸯和凤姐的身份,影射陈洪范被左懋第的鬼魂索命)。正如其曲子中所描述的“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个人理解,作者在写至癸酉本时,凤姐的形象已经不全是在影射魏忠贤了,而是涵盖了魏忠贤死后的部分阉党与宦官集团。
比如,历史上魏忠贤是死于崇祯的清算,但是癸酉本中的凤姐则是因金哥之事东窗事发而下狱自缢。这里面自缢的情节是对应魏忠贤的,而凤姐因金哥之事发而获罪,则是影射大明被满清取代清剿之际,大批的宦官太监自杀殉主。(注:文官集团宦官集团都有自杀殉国的,也都有降清的,但是数量上文官殉国的比宦官少很多。)
金哥的原型应为东哥,努尔哈赤当年起兵便有因东哥七次被许嫁他人的缘故。作者在书中伏线千里的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估计是为了避免直接写凤姐与黛玉发生矛盾,所以只把宦官集团的覆灭与明亡绑定在一起,起因都是后金崛起,而非崇祯杀魏忠贤。
【三】黛玉和王熙凤的关系
最后我们说一下如何解读书中关于黛玉与王熙凤互动关系。
历史上魏忠贤死于崇祯之手,这是没什么疑问的。看后来的局势发展,显然对于崇祯来说,这是个策略上的失误。不过尴尬的是,在那个时代除掉干政的阉党,重新依赖文官集团却是件非常政治正确的事。
所以即使后来崇祯吃了文官们的亏,在这件事上,却是有苦说不出。传闻崇祯在即将亡国之际,后悔杀了魏忠贤,悄悄命人将其遗骨重新厚葬。无论这个传闻是否属实,至少反应当时的舆论倾向。而崇祯死前大骂文官,想来也与当年听信这些人的忽悠,错杀魏忠贤有些关系,不过为此而后悔的话却是难以说出口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楼作者为了避尊者讳的缘故,同时更多的是为了保持政治正确的缘故,避免在书中直笔写黛玉与王熙凤直接发生矛盾。要知道,在属于明朝的“政治正确”的前提下,评价崇祯冤杀袁崇焕要比评价崇祯杀魏忠贤容易得多,所以作者可以直笔写黛玉冤杀小红,却只能用邢夫人撺掇贾琏休妻,来把除掉阉党的锅让东林党来背。然后再写凤姐是因金哥之事下狱而死,使得凤姐的结局多少有些咎由自取的味道。这或许基本符合事实,也或许是红楼作者真实的想法,但却应该不是全部。
由于如何评价崇祯杀魏公公一事,在当时也一定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无论表达怎样的立场,都会很尴尬。所以,作者只在前面几回,比较隐晦的写出了二人的互动,来展示各自的心态,表达自己的立场。
首先是凤姐对黛玉的态度。纵观全书,凤姐还是表现出了热情与友善,相比对宝钗,王熙凤与黛玉要亲近得多。按照书中的故事设定,论到亲戚关系,王熙凤本应与宝钗更近,但是却很少有二人亲密的描写。王熙凤对黛玉的这种热情友善,或许只是出于讨好贾母、做面子,但是至少没让人感到凤姐对黛玉有任何敌意。并且凤姐对宝黛婚事的支持态度,也是很明显的。
反观黛玉,表面与凤姐也算和气,但是背地里多少有些不屑,宝玉挨打那次,黛玉远远的站在怡红院外,“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儿来,心里自己盘算道:“如何他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一面猜疑,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睛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从这个细节可知,黛玉在心中已经对王熙凤抱有成见了,认为她只是表面讨好老太太和王夫人。黛玉这个认知不一定是错,但是须知哪怕只是表面的讨好,也并不意味着私下就一定有威胁。
历史上一直传闻在天启死前,魏忠贤与客氏百般阻挠天启让位给信王,妄想安插已经怀孕的女子进宫冒充皇嗣。最后是张皇后的坚持才使得信王朱由检继位。在登基前的一晚,崇祯夜不敢寐,生怕有人刺杀,甚至因为怕魏忠贤在食物里下毒,自己从家里带了点心。在登基后,清除阉党之前,对魏忠贤也是小心翼翼,可是没想到魏公公居然没有什么防备,甚至可以说束手就擒。否则按照当时阉党的势力,以崇祯这个16岁刚刚登基的小孩子,是很难如此快的就彻底肃清阉党。
关于安插怀孕宫女冒充皇嗣的传闻,我们在前一篇“贾府中的众嬷嬷”里已经讨论过,无论是以当时的制度来看,还是参考红楼书中的暗示,这种传闻应该只是对客氏与魏忠贤的诬陷。
而从红楼书中对凤姐与黛玉的互动描写,作者似乎也要否定魏忠贤想要加害崇祯的传闻。也就是说要么崇祯压根没有在登基前提心吊胆的怕被刺杀,要么只是崇祯自己疑神疑鬼。
红楼作者笔下的王熙凤,做过很多营私舞弊、滥权伤人、甚至心狠手辣的事情,这些事或多或少也有伤害到贾府的利益和名誉。不过,对于凤姐的忠心,作者从未有过质疑,无论是对贾府还是对黛玉,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起过歹心。
历史上的魏公公,在崇祯登基两个月后,一声令下,便使得这个曾经权势熏天前朝老仆听话地卷起铺盖,到凤阳祖陵去守陵了。(“本当寸磔,念梓宫在殡,姑置凤阳。”)然而,朱由检的“姑置凤阳”只不过是句客气话,算是给先帝留个面子,他怎么会真的养虎遗患。十一月初六日,得知皇帝要取他性命后,魏忠贤老老实实地在南行路上上吊而死。从头到尾,他没有动过谋反的念头,始终是一个大明的忠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