苒苒物华休

注册日期:2023-06-19
访问总量:4282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019 - 北静王 (水溶)


发表时间:+-

北静王 – 水溶

北静王是红楼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王爷,也是红学中探讨较多的一个人物。

曾经有分析,猜测黛玉会嫁给北静王,因为宝玉曾把北静王给他的鹡鸰香串要转赠黛玉。类似宝玉曾无意间把袭人和蒋玉菡的汗巾子互换,为二人日后的姻缘埋下伏笔。而后文确实也是宝玉为袭人做媒,令蒋玉菡迎娶了袭人。

不过与袭人蒋玉菡不同的是,北静王的鹡鸰香串黛玉并没有收。而是骂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可见黛玉和北静王,并无信物交换的伏笔。而且纵观前八十回,被黛玉骂做“臭男人”的似乎只有北静王一人。结合其名字“水溶”可以猜测,北静王一定是与满清相关之人,或者说最终降清之人。前八十回中,北静王和宝玉的关系很好,甚至给人的印象是,这个王爷可以成为贾府落难时的依靠。可是看癸酉本,则会发现,在贾府败落时,北静王却是落井下石、背叛贾府。北静王后期的作为,就解释了第十六回中为何黛玉会骂他。

那么北静王的原型是谁呢?首先这个人物的身份不低,是个王爷,且当年老北静王和宁荣二公是世交。另外,他曾经被看作是贾府有力的支持和依靠,最终却背叛贾府。有些红楼的解析认为此人影射了洪承畴。洪承畴虽然曾经是大明所倚重的重臣,后期也背叛明朝,不过作为一个臣子,其身份还配不上“北静王,更谈不上与大明皇室的世交之谊。

结合作者在前八十回对北静王的描述,以及癸酉本中北静王的所作所为,笔者认为北静王的原型,是那些降清并成为八旗子弟的明朝贵族、文臣武将及其后裔

 

明末,降清归入汉八旗者众多,而这其中有比较特殊一群人,似乎令作者更为介怀,即那些大明开国功臣的后人,如:

·        开平王常遇春九世孙,九世安南王常朗,移镇辽阳,投降清军后被编入汉军正白旗,现在其后裔也是自认满族。

·        黔宁昭靖王沐英之后,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的儿子,沐显忠,被编入八旗正白旗汉军。

·        徐达的后代徐湛恩,明末时担任都指挥使,镇守辽阳,满清强大时,入籍清汉军正蓝旗

·        李成梁曾孙李懋祖,投降了清朝,入汉军镶白旗,任广西巡抚。

·        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明郑王朝的末代君主,降清后入籍清汉军正黄旗,其后人又在雍正年间被改编入正红旗。

·        明郑陈近南次子,东宁总制陈永华,明郑灭亡后,随郑克塽至燕京,入籍汉军正白旗

·        袁崇焕的六世孙富明阿,字治安,汉军正白旗,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升参领,官至吉林将军,光绪八年(1882年)去世。

 

北静王的原型,其实包括全部降清的、成为汉八旗的人物。而作者显然是用这些大明开国功臣的后代,来作为其代表人物。虽然理论上,这些人的降清,对明清之间的胜负作用不大。至少远不如洪承畴、祖大寿、孔有德这些人对灭明的影响力大。可是作为曾经的开国功臣的后代,他们祖上都是和朱元璋称兄道弟的人物,有明一代,子孙也是承袭爵位,被大明恩养。这些人物降清且加入汉八旗,对大明朝来说,远比那些臣子降清在情感上更有杀伤力。用现在的话讲,属于“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显然,作者也是对这一部分人物的降清更加耿耿于怀。

 

北静王,用拆字法可以看作“北青争王”。即“北方满清想要争取拉拢的王爷”。“水溶”意谓其不但降清,且是融入满清的权贵集团。

 

路祭一段,作者介绍北静王与贾府是有“当日彼此祖父相遇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指的是常遇春、徐达、沐英这些人当年都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且有八拜之交的异姓兄弟。徐达更是朱棣的岳父。他们的后裔,也一直都被明朝厚待。

 

在写到宝玉见北静王的时候,作者特意从宝玉的视角,描述了北静王的穿着:“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北静王的这个服饰,一直也是红学讨论的话题之一。因为明清都不曾出现过白蟒袍。很多分析认为,这个装束,是只有在戏曲舞台上才会出现的服装。这里很可能是作者故意写出一个很夸张、很怪异的服饰,引起读者注意。

参照上面所例举的,那些加入汉八旗的大明功勋后代,不难看出,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被编入了正白旗和镶白旗(只有徐达的后人是正蓝旗)。我们看一下图中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服制,再对比北静王的“白蟒袍”“ 红鞓带”的服饰描写,就可以明白作者何以会給北静王这样一身装束:

1687872623132921.jpg

 

北静王还特意问起贾宝玉,并且要看他的通灵宝玉。前八十回中,对通灵宝玉(传国玉玺)感兴趣的,要来看的一共有四人:宝钗、袭人、北静王和张道士。这个举动,是作者在暗示其原型对中原政权的觊觎。这些人要么是和大明争夺政权之人,要么是降清后从新政权那里得到利益之人。

水溶见过宝玉后,对他很赞赏,向贾政夸奖宝玉:“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 未可量也。”这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面是夸宝玉,放在此处也符合故事中的人设。不过结合其人物影射身份,这一句也有可能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北静王自述其志,即“年轻的一代不同于先祖,他们终将归附于清”。脂批在这里写:“妙极!开口便是西昆体”。结合后文黛玉对诗词的评鉴,可知黛玉不喜欢西昆体,也不喜欢李商隐的。此处用李商隐的诗,也是暗笔写黛玉和北静王之间的对立关系。

临别,水溶又送给宝玉“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作为见面礼。鹡鸰指兄弟情谊,出自《诗经·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比喻兄弟间的友爱之情。无论是皇帝赐给北静王,还是北静王转赠给宝玉,都代表北静王的原型与皇家(贾府)有兄弟之情。如前文所述,常遇春与朱元璋结拜过,徐达也被朱元璋称为兄弟,沐英与朱标也曾情同手足。

 

其实,八旗汉军除了这些明朝勋贵的后代,还有很多因战功而知名的世家,如李永芳、范文程、佟养性、石廷柱、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张大猷、鲍承先、祖大寿、马光远、蔡士英、孙得功、王世选、左梦庚、施琅等家族。只不过这些人物对于大明只是臣子,作者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北静王的代表形象。

比如洪承畴降清后,被编隶于汉军镶黄旗,后文宝玉祭奠金钏,用“北静王府一个要紧的姬妾”来影射洪承畴。可知洪承畴虽然属于这一群体,但并非其代表人物。

而正是因为这些重要的明朝将领、汉族人才,都被涵盖在“北静王”这一形象之下,所以北静王在前期给人的印象,是贾府的有力支持者。而在癸酉本中,北静王对贾府的背叛和落井下石,也符合历史上汉八旗在满清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可以说汉军八旗是促成清朝征服中原的关键性角色。尤其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对中原的地形和敌情的了解方面,汉军要相较满洲更为熟悉。而且面对着上百万的抗清武装力量,汉军越来越显示出比满洲八旗更强悍的战斗力,使得他们成为了清朝入关后南征西讨的先锋。尤其是在攻城和南方多山地带,满洲骑兵不得施展,汉军便成了清朝征服这类地区的主力部队。

汉军还牵制着新附汉人所组成的武装力量 - 绿营。清军入关后,民族矛盾加剧,若使满洲人直接控制新附汉人往往难以达到目的,有时甚至降而复叛,因此清朝统治者或委派汉军军官统领绿营;或将前明归降军官编入汉军,并令其率领原部参战。以汉军来维系对绿营的统领既达到了控制之效,又可收征战之功,使得绿营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更能明确表现汉军八旗的作用莫过于对汉军人才的直接任用,这些人在清军南征的时候,对于瓦解抵抗势力的意志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以期让抗清势力认识到归降清朝也有可能像汉军一样获得重用。比如,编入汉军镶黄旗的前明降臣、大学士洪承畴在华南地区的经略就使得一度膠著的西南方面战机逐渐逆转。另外,随着清朝兵锋向南延伸,满洲八旗的兵力越发捉襟见肘,于是汉军也成为了驻防八旗的重要部分之一。汉军在关内地区一般和满洲、蒙古八旗混合驻防,三藩削平后,汉军又进驻福建、广东沿海各省。

清朝占领关内以后,汉军八旗又对局势的稳定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他们帮助满洲统治者适应中国国情,因地制宜,继承明制。其中范文程、宁完我、张存仁、洪承畴等几乎以“特别顾问”的身份影响着皇帝和大批满洲贵族。在大政方针上,除涉及满洲贵族的特权问题外,其他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上均能够有所提议,并被采纳。另外,由于急需说汉语之官员对内地进行治理,曾一度设置汉军专缺破例进行遴选,一时间各地总督、巡抚多为汉军出身。在这一时期,民族矛盾仍然尖锐,并非照搬明制就能够直接解决,所以汉军对清朝统治者的辅佐成为了满洲和汉人中间的一个缓冲点。汉军在二者中间找寻出一条既不冒犯满洲贵族特权,又将政策调节到汉人可以容忍的底线,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汉军八旗的从龙辅佐,清朝统治者未必能够夺取中原地区,并建立稳固统治。随着清朝政局的逐渐稳定,满洲统治者经验的逐渐丰富,汉军的作用才开始降低。

 


浏览(901)
thumb_up(4)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