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宝黛钗 (之二)香玉、冷香丸、葬花吟
宝黛钗 (之二)香玉、冷香丸、葬花吟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贾宝玉杜撰了一个老鼠精偷香芋的故事。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个故意逗林黛玉的笑话故事,然而历来红学界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基本都存在谬误。
历来红学家的解读,是林黛玉在故事中被比作了耗子精!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庚辰本批语的误导:在小耗子自夸“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时,庚辰本的批语是:“这三句暗为黛玉作评,讽得妙!”意思是这三句话,是评价林黛玉的。显然这条批语是错误的,红楼梦出错的批语也有不少(比如对小红的误读),可能因为那些批语并不出自同一个人。这三句话中,除了“口齿伶俐”比较符合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另外两句“法力无边、计谋深远”,用来描述黛玉并不合适。红学家第二个被误导的地方,是这小耗子后来变成了一位“最标致美貌的小姐”,即黛玉的形象,似乎是暗示这小耗子,就是林黛玉。
其实,贾宝玉这个故事的前提是: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有一只小耗子变成林黛玉的模样,是想假装成香玉混进香玉堆里去偷香玉。如果耗子精是林黛玉,那它是自己变自己,然后去偷自己,逻辑显然不通。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小耗子精变成黛玉的模样,去窃取本该属于黛玉的“香玉”。隐喻了关外满清借大明内乱之际,窃取中原王朝的政权。林子洞的一群耗子精,说明这是一群家贼,已经发展壮大,修炼成精了。耗子,就是老鼠,北方五行属水,地支属子,生肖属鼠。在十二生肖给秦可卿送葬时,头一个就是镇国公牛清,其中批语里说:清属水,属子,生肖就是鼠。
所以这群耗子精,是指关外的后金八旗。去山下庙里偷五种豆粮,是象征着入关抢夺中原朝廷的财富。庙,即庙堂。老耗子精,显然是影射后金首领努尔哈赤。那些分别去偷豆偷米偷花生的老鼠,就是努尔哈赤的子孙,是八旗军。最后一个最弱小的小耗子正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
皇太极和他其他的兄弟相比,更加善于使用计谋,并且有吞并中原的野心。为了先征服朝鲜和蒙古,他就故意和明朝和谈。事后又使用反间计,令崇祯误杀袁崇焕。小耗子精说自己变化多端,变成一个香芋,混进香芋堆里,第一是比喻皇太极当年的在明朝内部安插奸细的计谋,第二是影射皇太极登基为帝时,年号定为“崇德”,似有接替大明“崇祯”之意。所以其他耗子,只能明目张胆地去抢劫,喻指后金八旗军南下抢劫汉人的钱粮财富,是豪夺!而小耗子通过伪装去偷,就是巧取。而且偷的是最珍贵的香玉(即国家政权)。而林黛玉则是真正香玉的拥有者!林黛玉名中有“玉”,身上有一股奇香,是天生就有,因为她是绛珠仙草转世。小耗子精幻化做黛玉的模样,就是为了最终取而代之。所以这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即是喻指满清窃国。
宝玉的这个故事刚说完,作者就安排宝姐姐进来搭话。作者就是借此表达:薛宝钗,正是这只“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的小耗子。
在癸酉本第八十三回,有一段贾母点评金陵十二钗属相的情节。其中头一个属鼠的,贾母没说是谁,只说“咱们家有没有成日各个屋里东游西逛小窃的小姐?我倒想起一个人,是咱们家的亲戚,喜欢串门。”与这个故事相呼应,暗指薛宝钗是耗子精,贾母说她在贾府东游西逛,心思不正。
不但如此,红楼故事中的“香”、“玉”基本都和政权、皇权有关。所以在通灵宝玉入世的时候,第一回中作者说“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是表明红楼写明清易代,政权被窃取。顽童闹学堂一回,薛蟠有“香怜、玉爱”两个基友,是为了行苟且淫乱的勾当,讽刺了薛蟠的原型多尔衮实掌皇权,可是权力的来源却是并不正当,靠着与皇嫂的关系、借父皇摄政王的名义专权擅政。秦可卿的卧室有一股“甜香”,死也是在天香楼,喻指秦可卿的原型泰昌帝握有皇权,却是淫乱而死。刘姥姥第一次去见王熙凤,“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是比喻魏忠贤表面把持朝政,实际暗中是皇权的代理而已。香菱名字中有香,因为其原型是永历帝朱由榔。李纨在大观园的住处是稻香村,喻其原型李自成也是“盗香”之人,即盗取皇权之人。宝姐姐吃的是冷香丸,“冷香”喻北方来的无情的政权,符合其情榜批语“无情”。宝玉给蕙香改名四儿,林红玉改名小红,都是为了说明“香”“玉”两个字有特殊的含义,那些与皇权无关的人物不可以随便使用。至于元春给“红香绿玉”改名“怡红快绿”,也与元春的原型有关,我们放到元春篇细说。
另外,这一回的回目是“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其中的“静日玉生香”应该是化自李商隐的“日暖玉生烟”。而这一句全句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读者很容易从“静日玉生香”联系到“月明珠有泪”。再次暗示这个老鼠精偷香玉的故事,与“朱明”之泪相关。
了解了“香玉”的含义。再来看一下宝姐姐的冷香丸的影射含义。
冷香丸出现在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回目的题诗是: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这一回中,作者借冷香丸的配方点明宝姐姐并非惜花之人。
如前文所述,红楼中的“花”通“华”,大部分时候喻指华夏文明和汉人百姓。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桃花,是比喻新朝以及投降新朝的汉人,因为 “桃红又是一年春”、“轻薄桃花逐水流”,后面讨论黛玉葬花的时候会详解。再比如梨花,因其本身是白色,常常被古人比喻为雪,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实际是写雪景。所以红楼中梨花代表满清,对应的薛家来时是住在贾府东北角的梨香院,也是隐喻薛家代表地处大明东北方向的后金政权。而书中能代表汉族的花,大部分都是红色,并且在儒家文化中有正面的形象,比如红梅花、海棠、杏花、芍药、荷花、莲花等等。
宝姐姐的冷香丸是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和白梅花四种花蕊所制。这四种花都有艳色和白色两种,如果红色的这四种花是指大明的忠臣百姓,那么白色则是比喻死去的大明的忠臣百姓(所以后文有咏白海棠)。四样花蕊研碎后要用四样的水调匀,“水”指代满清。所以用四样水调和的四样花蕊,喻指满清统治下被屠戮的汉人百姓。
然后“再加蜂蜜十二钱,白糖十二钱,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罐内,埋在花根底下”,吃的时候用“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先加蜜糖,喻满清刚刚入关时先安抚汉人。且要埋在梨花树下,意喻满清接替汉文化和政权。最后用“黄柏”送药,黄柏为苦寒之药,喻满政权稳定后开始一系列暴政。
宝钗用冷香丸压制天生的热毒之症。并且,不同于黛玉天生自带香气,宝钗身上的香气也是来自于冷香丸。作者用这样的对比,比喻崇祯的皇权是继承而来,而满清的皇权则是靠屠杀汉人夺取。文至此处,作者可以说是明写宝钗并非惜花之人,为了怕读者还不确定,后面还要借薛姨妈的口说出“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来强调这一点。
后来周瑞家的送宮花到黛玉处,是宝玉先伸手接过宮花,黛玉只是“看了一看”,最后“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作者这里描写黛玉的态度,似乎暗示黛玉也非真正的惜花之人。首先黛玉有这样的抱怨,是影射当年朱由检接手的大明王朝着实是个烂摊子,而且他还无法拒绝。而实际上明朝传至崇祯时,也还是有转机的,可惜朱由检爱惜自己的面子超过爱惜江山百姓,以至最终亡国。书中黛玉虽然不像宝钗那样,需要以花为药、食花治病,但是仍旧不满意也不在意送到自己手里的花。同样,崇祯虽然表面上没有像满清那样大肆屠戮百姓,但是显然也并没有施行真正的善政来善待百姓。所以作者在题诗中的“不知谁是惜花人”,只是一个感慨,并无答案。
那么我们再看后文写黛玉葬花,是否表明黛玉是惜花之人呢?个人认为,仍旧不是。
无论是葬花,还是做“葬花吟”,其实都只是一种事后的感情输出。虽然真挚,但是却于事无补。就如同崇祯虽然至死都在嘴上说“勿伤百姓一人”和“苦我民尔”,但是其十七年的执政期间,他的各种独夫民贼似的政策和各种骚操作,非但没有保护民生,反而造成遍地饥荒、民变不断。
黛玉一共有两次葬花。第一次在书中的第二十三回,时间是“三月中浣”。作者写黛玉之前,先写宝玉在桃树下读《会真记》: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作者特意点明此处的落红是桃花,宝玉把落花投入水中,花瓣随水飘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完全是“轻薄桃花逐水流”的具象化描写。
紧接着写黛玉走来,建议宝玉不要把花抛入水中,因为“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黛玉是要把花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认为这样才是干净不糟蹋花的做法。(此处是伏笔后文黛玉死后被葬,我们放到结局篇再聊。)同时要注意,作者并未明写黛玉所葬是什么花。
这第一次的葬花,对应的历史事件是甲申国难:
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三月中浣)大顺军李自成抵居庸关,明朝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此时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挥剑砍死公主,逼皇后自尽之后,前往煤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
李自成破城之前,崇祯曾号召群臣捐款,最终结果却非常糟糕,众人所捐的钱财,对于守城将士的粮饷可谓杯水车薪。直到崇祯死的时候,二十万两的军饷都没有筹齐。而当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官员们首先是想保全自己的性命财产,官位职级与荣华富贵,他们选择的不是以死殉国,而是排着队的向李自成投降效忠。不过李自成并不买账,进入北京后,其部下大将刘宗敏,将明朝的八百多位大臣集中关押起来,严刑拷打,追索钱财,共获银七千万两。在这个过程中,被杀或被虐致死的大臣不在少数。几十天后,到了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又是这些人再一次排着队的向清朝效忠。当然,除了这些骑墙的臣子,崇祯朝还是有一些以身殉国的臣民,只不过相对不多。
这一回中,随水飘走的桃花,是比喻那些大顺来了降大顺、大清来了降大清的随波逐流的明臣。而被黛玉葬的,则是甲申国难中殉国的大明忠臣、上千的宫女太监、皇亲国戚、后宫嫔妃、乃至“君王死社稷”的崇祯自己。
第一次的葬花,并没有十分悲戚的气氛,宝黛二人说完该如何收拾落花,还有心情共读西厢。宝玉在这里甚至还开了个不合时宜的顽笑:“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听后当场红了脸、发了脾气。这个玩笑放在这里,再结合宝黛二人所影射的原型,作者是想借此表达:甲申国难的本质原因是国家多灾多难(即宝玉自称的多愁多病)和崇祯自误误国(即黛玉被称为倾国倾城)。当然明王朝的覆灭,除了有明末天灾不断的因素,同时也是在崇祯帝的拉跨和皇太极的逆天,这样的双重作用下才得以实现。所以,除了黛玉是“倾国倾城”之外,宝钗也是一位“倾人国倾人城”的“北方佳人”,这个我们留到解析蘅芜苑时再讨论。
作者没有把这第一次的葬花写得悲悲戚戚,是因为甲申国难虽然是结束了大明王朝,但是终究只是老朱家一家一姓的悲哀。朱家近三百年的狂欢和任性,到了王朝覆灭之时,皇族和特权阶层为此付出代价,并不算冤屈。唯有崇祯自己会在死前有自怨自怜的感叹。这种感叹,对应了书中宝玉走后,黛玉独自听见梨香院里的戏文,在那里自叹自思: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对应:“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对应:“朕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 接下来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是对应“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 最后黛玉又联想起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水流花谢两无情” 是怨恨臣子们前期推卸责任、后期倒戈投敌,对应“诸臣误朕也”和“文臣人人可杀”。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则是自比南唐李后主,同样的亡国之君,有着同样的感叹。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是对应“苦我民尔”。
结尾处,林黛玉正自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之时,作者用香菱的出场收住这一段葬花的故事。这里也是一个精巧的安排。香菱的原型是南明最后一帝,永历帝朱由榔。两人同为亡国之君,应该有同样自比李后主的心态。
黛玉的第二次葬花,发生在红楼的第二十七回,作者把时间交代的更为明确:“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前文讨论湘云醉卧芍药裀的时候,我们分析过,那个故事是指向发生在顺治二年的扬州十日大屠杀。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被清军攻破,四月二十六日清军开始屠城。这个时间点与湘云醉卧芍药裀和黛玉二次葬花都吻合。两段故事的影射区别是:湘云醉卧特指扬州十日这个事件,因为芍药代表扬州;而黛玉葬花则是影射以扬州十日为代表的、在明清易代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一系列大屠杀。
明确了这个影射,就能理解作者特意写这日是芒种,即谐音“亡种”意谓亡国灭种;并且是“花神退位”,即华夏正朔的政权被取代。黛玉做“葬花吟”所悲叹的既不是表面上的落花,也不是小儿女之间的矫情。而是作为一代亡国之君,在哀悼那些死于满清八旗屠刀下的汉人百姓,哀悼汉人的衣冠文化道德礼仪被蛮夷破坏,是实实在在的对于“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血泪之叹。
【注: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一书第五卷(清时期)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自1644年满清入关以来,关内各省直接死于满清所发动的战争、屠杀和迁界禁海的人数分别如下:江浙两省150万、江西290万、福建280万、山西40万、湖南70万、广东120万,以上七省共死亡约950万人,再加上其他省份的一些零星的死亡人数,如云南元江曾遭清军屠城,被杀10万多人,在清军入关以后所发动的民族征服战争中,直接惨遭屠杀的人至少有1000万,这还不包括满清入关以前在东北屠杀以及更多的死于因战争而引发的饥荒、瘟疫和颠沛流离的人数。总之,整个明末清初的一系列战乱共导致当时的中国人口减少了约40%,达8000万之多!】
不同于第一次葬花时,作者写桃花飘落随水流走,影射明朝降臣。这一次葬花是“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凤仙花、石榴花都是正红色的花,代表忠于大明的臣民。
这里试着分析一下“葬花吟”中的部分词句:
·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代入“花”、“红”、“香”的影射含义,这句是感叹朱明王朝灭亡,汉族百姓遭殃。
·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这是形容崇祯在王朝末年的自叹,和第一次里“幽闺自怜”的意思类似。“春”指朝代。
·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几句是借“桃花”、“燕子”暗骂投靠新朝的明臣。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这两句是伏后文黛玉之死,同时也影射了崇祯死后的光景。
·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这四句伏后文黛玉死后紫鹃的光景,影射明朝的巩永固和南明的李定国,这个留到紫鹃篇细论。
·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 这四句是影射永历帝死在昆明以后,遭焚尸扬灰,没有墓葬。
·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四句是颂赞至死都忠于大明、不肯降清的臣子和百姓。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颜老”似乎引自李煜的“朱颜改”。最后的两句再次用李后主的典故,表明“葬花吟”诗为亡国之君的哀叹。
总结一下黛玉的两次葬花:第一次发生在三月中浣,对应了甲申国难(三月十九日)大明覆灭,是亡国之悲;第二次发生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种,影射了满清入关屠戮汉族、强推剃发易服,是亡天下之悲。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在明末知识分子眼里,明朝亡于李自成,只是易姓改号,是亡国;而满清入主,剃头改制,率兽食人,华夏民族的衣冠文化、道德礼仪被破坏,这些才是亡天下。作者写两次葬花,所表达的悲戚情绪,在程度上明显不同,也是基于此。
另外,黛玉二次葬花的第二十七回,回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明显是把宝钗比做杨贵妃,把黛玉比作赵飞燕。这两个女子在历史上都被认为是带来乱世的红颜祸水。作者用这样的比喻,和前面我们所分析的黛玉宝钗都是“倾国倾城”之人,有同样的喻义:明末乱世的出现,既是由于皇太极的野心,也是由于崇祯的无能。所以说二人皆非惜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