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舟

注册日期:2008-08-27
访问总量:245552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数学学习(29/30)


发表时间:+-

数学学习(29/30)

上一则讲了根号2,由此引出了无理数,复合数,超越数等等。我们接着谈2。在前面的几何学系列中,我们讲过古希腊雅典的三道数学问题,即以园规直尺铅笔为基本工具,划园为方,三等分任意角和倍立方。重提这三个问题,是因为这几个问题,对几何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代数学的发展也有充分的影响。其中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有关于2的,直观一点说,就是用直尺和园规,求解一个新立方体的边长,使新立方体的体积为原立方体的2倍。更简单一点说,已知单位长度1,用直尺和圆规,找出2的立方根。

    问题看似简单,由于限制了工具,所指定的直尺是没有刻度的,问题提出之后,两千多年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演译学科,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同时,对于任何一个数学问题,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个问题可能是解决了,或者是还没解决。对于没解决的问题,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可能有解,但还没解决。另一种则是无解,如果能证明其无解,也算是一种解决。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直到1900年代,才真正解决。这里要提到一个人,就是法国数学家伽罗瓦(Evariste Galois,1811-1832)。按传统的思维,伽罗瓦走的是旁门左道,他异想天开,以巧妙的构思,提出了两个全新的概念,

一个是域的代数学概念,所谓域就是一类数,对加减乘除这样的数学运算封闭,即运算后的结果,仍然属于这类数,如有理数,实數等等。另一个概念是可构造数的几何概念。所谓可构造数,就是给定一个单位长度1,如果能用直尺和圆规得到的数,就是可构造数,如234,根号2等等,都是可构造数。从而,倍立方的问题,可转换为另一个问题:如果证明2的立方根不是一个可构造数,那么,倍立方问题就是无解的。这就是用伽罗瓦理论解倍立方问题的基本思路(概念并不复杂,八年级以上的学生,理解并不难,网上很容搜索到)。

    伽罗瓦并没有享受很高深的教育,十二岁前,只是在家里跟着母亲学习。十八岁时,伽罗瓦写了一篇论文,交给了当时的法国科学院,由著名的数学大师柯西评审。结果,柯西将论文給遗失了。第二年,伽罗瓦又做了一次尝试,将另一篇关于代数方程解的论文交给科学院,由著名的数学大师傅立叶主审,还没审查完论文,傅立叶就死了,底稿也被丢失了。1831年,他再次将论文呈交给科学院,这次由数学大师泊松主审,情况略有不同,得到了一个极其简短的评语:俺泊松看不懂。

    真是命运弄人,伽罗瓦二十岁零七个月的时候,因一位女人而与人决斗,明知生还的希望渺茫,还是接受了挑战。决斗前,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阐述了他有关代数学的新思想。信的内容在他死之后几个月得到了发表。这就是第一篇有关群论,称之为伽罗瓦理论的论文。今天,群作为数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几何学,分析学,代数学,概率论,以及许多应用科学分支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伽罗瓦的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飞跃,是近世代数学的开端。

     伽罗瓦所解决的,是人类历史上两千多年没能解决的难题,不可谓不才;他遇到了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教的数学大师与科学家,也不可谓不遇。可是,怀才又如何?遇了又如何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怀才不遇玩世不恭的人,我们自己,或多或少,有时也会感到怀才不遇而玩世不恭。想想伽罗瓦,还有什么样的才可称之为才呢?怀才又如何?遇了又如何?

    伽罗瓦的境遇,并不只是个案。另一位现世代数学的开拓者,与伽罗瓦同时代的挪威数学家阿贝尔(),也有类似的命运。这位年轻的天才数学家,继塔尔塔利亚解决了三次方程,费拉里解决了四次方程之后,阿贝尔证明了人们长期探索的五次方程的一般解不存在。这正是当时最前沿的数学问题之一。阿贝尔将自己的发现印成小册子出版,并将册子寄给了高斯。高斯是数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數学家,因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而名垂青史,最有资格鉴定阿贝尔发现的难度与价值。令人费解的是,高斯对阿贝尔的成就亳无兴趣,也沒有对阿贝尔给予任何帮助或引荐。阿贝尔债台高筑,艰难地做着数学研究。不久,他的数学成就传遍了法国和德国的主要数学中心,有人帮他寻求教职,可惜为时已晚,阿贝尔在贫困中死去,年仅27岁。

     两位天才数学家的境遇,令人唏嘘,也让我们从数学的迷宫中回到现实:数学是人的活动,数学家是人。既然是人,就免不了有丑陋与美好。人真正美好的属性与精神,是纯洁与高尙的,美就是美,不需要歌颂。丑就是丑,用不着批判。有多少人不是在歌颂中欢呼邪恶,批判中传播丑陋呢?(待续)


浏览(2565)
thumb_up(6)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