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

注册日期:2016-07-29
访问总量:829830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人民日报广告语的神评总结 /城管欺民欺老 /看懂“退林还耕”


发表时间:+-

相关文《红色乞讨/学长书评《夹在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东欧 血色大地》

今年有三事老百姓不满意 /整个社会财富在向各级官员手里集中

051101.jpg

========================

051102.jpg

051103.jpg

========================

051104.jpg

========================

看懂“退林还耕”……

OriginalDrYu余哥 余哥唱晚2023-05-10Posted on 美国

ZT https://mp.weixin.qq.com/s/s-fAyek3JSfNUCfDM_HGKg


一周前,乍从国内回来那天,就有在美的文友私信我:“见到'林还耕'没?”我开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继而用“退林还耕”稍微在网上搜寻了一下相关信息,犹豫和思考了数日,有些话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这次回国,写了一二篇反映社会民情的文章,一方面得到一些文友读者“慎为”的好心提醒,另一方面则被有的文友读者视作“为民请命”,而布置各种“作业”。


这次回国,一路行程我没有见到过“退林还耕”的场景。也没有注意到各群是否有议论。可以说,这个议题还并不很“火”。随着我搜寻了一些信息,同时注意到的确也有一些相关贴子发出,但总体并未得到大众过多的流量。我想,一方面可能涉及面还不是很广,另一方面熟悉这方面议题的网民并不那么多吧!


据网上消息,“退林还耕”是国家2023年的一号文件,可见其重要性。为什么重要?当然是耕地重要,即便是生活在对耕种不熟悉的城市,也会有这个常识。但结合一知半解的国际形势对粮食安全要求的紧迫性,和几无所知的国土耕地的大数据,大多数人,心里可能只有各种“猜”。


“还耕”,必定是耕田少了,据说和“18亿亩红线”有关。但同时看到也有被要求“退耕还林”的,似乎显示耕地并未有触碰“红线”这回事,而只是要土地用途“各归其位”。


但是被吐槽的只有“退林还耕”,一是某大都市耗费数百亿修建的环城公园将要或已被改成了“环城菜园或稻田”,再就是有些农民为自己投资数年的经济树林要被伐还耕而痛心……


中央文件非常温和,顾及关涉农民利益和感受的良苦用心跃然屏上。但从吐槽视频等信息却也显示基层执行干部们的“雷厉风行”和“令出必果”。更即有专家、领导随风起舞,什么旱地种稻,什么下乡支农……又是一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运动气息。


我之所以还稍有资格有点话说,是因为我目睹过“乡下老家”三四十年间变成“城里老家”的过程和样貌变化。我很高兴以前因只能种地养猪而贫穷的老家亲戚们,在城镇化过程中基本过上了拥有数套甚至数十套房屋的较为富裕的生活。



Image



网上资料,农村良田。


但是在三十年前,全国各地乡村城镇化成为如火如荼的“运动”中,我就听到有人面对乡村良田变成城市高楼大厦而私下议论过“18亿亩红线”。


但是在一个有如排山倒海之势的运动面前,任何异思异议都将是不和谐之音,是不识实务的螳螂挡臂;而有些“触碰红线”的违法违规之事因“符合”运动大势的“政治正确”,都被“变通”“通融”而可以选择性“失明失聪”。



Image



网上图片,城镇化后的某市。


中国大地,这样的运动如同浪潮总是一个接一个。大浪不一定淘沙,而总会有善于捕鱼捉虾的弄潮儿。


这次“退林还耕”在某些地方,是不是又被搞成了一个“运动”呢?


为什么专家不提“退楼还耕”?


中国的发展什么时候只依法循规,不再这样“运动”?


浏览(1849)
thumb_up(6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