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注册日期:2017-09-16
访问总量:48057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自由的人性观基础


发表时间:+-

我们都读过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们把梅树养成病态以为美。作者痛惜病梅,斥责那些文人画士,誓言要“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他决心要亲自照顾生病的梅树,让它们恢复健康。龚自珍生活在清朝中后期,西洋影响力正经由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开始,社会发生着深刻变化。他用病梅比喻人心,强调只要解除束缚,病梅就会自己变好,体现他的“人性本善”观念。他用文人画士比喻当权派,用疗梅比喻自己的社会改革理想,认为大众的思想已经病态,错在当权派,改革方向就是换掉他们。

如果细想,《病梅馆记》里隐含一个奇怪的逻辑。大众思想出现病态,为什么龚自珍完全不提大众的责任,而专注于作为间接责任人的当权派?难道不应该谁出问题谁负责吗?或者说,为什么龚自珍把大众比喻成被动低级的草木,而把当权者和自己看作他们的主宰?目前,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还在进行中,龚自珍面对的宏观问题依然存在。意识到这点我们就会发现,回答上述问题不那么容易,需要深入探究中国社会思想的基础

一 中西方人性观

中国主流文化信奉“性善论”,源自孟子。《三字经》开头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曾是历代儿童上学后读到的第一句话。但先哲们也有不同意见,比如同为儒家的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孟子的学生,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类似现代说法,“人本是一张白纸”。明朝大儒王阳明继承告子的观点,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一生成就卓著,带来儒学中兴,很多现代人还推崇他。法家主流则相信性恶论,比如韩非子说,“人皆自为”,就是人都自私。他曾师从荀子,继承和细化了后者的性恶论。儒家和法家是历代主流意识形态,道家相对次要。它对人性论述不多,强调人性自然、无所谓善恶,类似于“人本是白纸”、或“人是颜色混沌的纸”。

这些传统人性观看似纷繁,但有共通点,都是一元论。他们都认为人可以被简化成单一元素,而不失去人的本质。区别只在于这个元素的定义,善、恶、无善无恶、还是无所谓善恶?他们没有共识。形象地说,他们看人都像画家看一张纸。他们争吵不休,只是关于纸的颜色。相对比,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的认识来自基督教。《圣经》认为人心二元【1】,就是人的本质里存在两个基本元素,不可进一步简化。或者说,如果再简化,人就不成其为人了

pic-01.jpg

1. 基督教的人心模型,《新约》中有详细讨论,主要在《罗马书》第7、8章,和《加拉太书》第5章。

基督教认为人心包含圣灵与肉体,简称灵与肉。基督教相信三位一体,神、耶稣、和圣灵本质一致,所以“圣灵”也可以称作“心中的神”、或“心中的耶稣”,代表爱、真实、正义等精神。而“肉体”不仅代表人的身体,也包含整个物质世界。因为物质世界影响人,必然通过身体。肉体的需求不仅包括食欲、性欲等,也包括对荣华富贵、趋利避害等的渴望。灵与肉是人心中两个“司令部”,争夺领导权。它们互相斗争,势不两立。但它们发出的命令有时相似,比如正常状态下它们都要求人保持健康,吃饱穿暖等。

上图右下方还有一个小人像,代表人的意志。它的任务是做选择。基于信仰,它选择跟随圣灵,做神的奴仆。但肉体对人有强烈诱惑。如果信仰不坚定,人就会屈从,选择跟随肉体,做肉体的奴仆。在任何事务上,意志必须、也只能跟随灵与肉中的一个。意志永远是奴仆,不是独立元素,所以人心是二元、不是三元

pic-02.jpg

2.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意志神学家,宗教改革发起者,基督新教创始人。生活年代对应明朝中期。左图,他年轻时是圣奥斯定会修士;中图,他经常光顾的忏悔室;右图,在修道院期间他从《圣经》中领悟到“唯独信仰”原则(拉丁语 Sola Fide),与官方教义相左,后来成为新教基本原则之一。马丁来自一个成功的企业主家庭,父母都笃信神。父亲本是农民,非常勤奋努力,靠奋斗成为铜矿主,并晋身地方政治圈。父母让马丁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希望他成为律师。22岁时他获得硕士学位,但对神的渴望愈发强烈,超过对法律和哲学的兴趣,于是违抗父母愿望,成为一名修道士。他29岁获得神学博士,然后在维登堡大学(University of Wittenberg)作神学教授。1517年,他34岁,把自己的思考归纳为《九十五条论纲》,写成大字报,贴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掀起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以年轻的马丁·路德为例,看看基督徒如何跟随圣灵,抵制肉体诱惑。圣奥斯定会是罗马天主教的一个派别,旗下很多修道院和修道士,以思想要求严格、学术水平高、和生活清苦著名。其入会誓言是把自己全部贡献给神,完全放弃肉体。另文中讲到,现代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也是一位圣奥斯定会修道士【2】。他们都没有个人财产,日常生活像苦行僧,吃饭靠向路人化缘。他们的学习内容比现代大学课程艰深得多。他们的作息制度像军营,每天从早晨3点到深夜都被安排。

马丁每天除了规定的读书、辩论、祷告、和体力劳动之外,还特别喜欢独自呆在忏悔室里。他逐个反省一天中自己心里的所有念头,挑出哪些是跟随神意,哪些是不小心跟随了肉体,然后严格检讨。在有些日子里,他反省后没发现自己跟随了肉体,不免一时窃喜,但马上又意识到这种窃喜不来自神,而属于在肉体诱惑中跌倒,于是再自我检讨。马丁路德是伟人,他的心路历程被后世学者深入研究,所以我们知道这些细节。但并非只有伟人才如此要求自己,很多普通基督徒也类似。西方文化在过去千年里的成功,就建立在这种真诚的精神追求基础之上

二 进一步讨论灵与肉

“人性”的含义

“人性”在中西语境中的词义不同。中国人习惯于一元人性论,用“人性”代表人的整体本质。西方人习惯于人心二元论,用“人性”(Nature of Man或Human Nature)代表肉体性质,就是人在不服从神时表现的性质。所以西方人谈人性,不包含圣灵,不是人的整体,只是人的一部分。为避免混淆,本文用“人心”代表整体的人。因为灵与肉势不两立,所以西方人认为人是个矛盾体,永远处于内在冲突之中,有时肉体占上风,有时圣灵占上风。

国内学者常说,“中国人相信性善论,西方人相信性恶论“。这是把整体与局部相提并论,是不恰当对比。西方人谈人性恶,指肉体之恶。但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当然认为人也可以表现出圣灵的善。普通人混淆概念,有情可原。但专家学者们也这么说,并且同行中没人站出来指出错误,就太不应该了。

矛盾论

朋友们都知道性善论,但不熟悉基督教关于灵与肉冲突的观念。很多人觉得从未接触过,其实不然。国内学校都讲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其中有矛盾论。毛泽东写过哲学名篇《矛盾论》。矛盾论的渊源就是《圣经》中的人心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继承自黑格尔。黑格尔笃信基督教。他有感于《圣经》中灵与肉的冲突,将之抽象化,称为“矛盾”,再推广到万物。他认为万物内部都存在矛盾,最基本的矛盾就是“存在”与“目的”之间的矛盾。其中“存在”对应于人的肉体,“目的”对应圣灵。但只有人有意志,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没有。神造万物,目的是为了神,就是让神的国最终在地上实现。但万物当前的存在构成现实世界,还不是神的国,说明它们的存在与神之间存在矛盾,这就是“存在”与“目的”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再衍生出其他矛盾。

黑格尔认为历史发展有深层模式。矛盾演变成统一,然后在更高层次上产生新矛盾,新矛盾再统一。这样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比如人对水的认识,首先有常识A=“水是液体”,再发现B=“水也可以是固体冰”。二者矛盾,其中A是正命题,B是反命题。它们统一成合命题C=“温度低时水是固体,高于0度时水是液体”,推进人的认知水平上升。再发现D=“水也可以是气体”。C与D是新层次上的新矛盾,它们再统一成E…。人的认知就按这个模式逐渐接近真理。黑格尔认为,历史进程不断趋近“绝对精神”,其实就是他为神在哲学里取的新名字。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是,世界发展有内在目的,就是实现神的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被黑格尔折服,把辩证法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领域。但这样做造成严重问题。黑格尔信仰基督教,他的辩证法里到处隐藏着基督教义。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彻底唯物。把前者塞进后者,引发各种逻辑断裂。最简单的,比如黑格尔讲历史“螺旋式上升”,因为神在上,接近神就叫“上升”。马克思主义照抄,也讲“螺旋式上升”。但没有神,什么是上什么是下,根本没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漏洞百出。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如苏联和中国,它的权威被政权保护。西方学术界里也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左派政治运动为他们创造了生存空间。在逻辑上他们也说不通,但坚持抱残守缺,因为其中有利益。他们已形成利益共同体,平时抱团取暖,并把领域内语言搞得复杂玄妙,让外人听不懂,很难批评他们。偶尔出现个别质疑者,他们就群起而攻之。情况类似中国的“红学”界、或《边城》研究者群体等。

回到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否认神,万物不再有形而上的目的,黑格尔矛盾论的基础不复存在。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下,矛盾论变得不能自圆其说。毛泽东在1937年发表《矛盾论》,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撇开其中关于政治斗争的部分不谈,只关注其理论演绎,文章试图把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从神改为科学与数学。比如它引用恩格斯、列宁等,提出“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都是矛盾)”、“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都是矛盾)”。

说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微分与积分是矛盾,证据很弱,难以服人,因为关系中的双方并没发生 “对立统一、螺旋式上升”。比如微分与积分同时被发现,发明者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它们是微积分的两个部分,之间互补,并没互相冲突,何来矛盾?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电荷与负电荷等,发生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根本不在一起。矛盾普遍性指的是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矛盾。总之,《矛盾论》的理论根基不牢靠、论证过程不能自圆其说。

在信神的黑格尔看来,所有事物的基本矛盾都在其目的与存在之间。数学、物理、或任何其他学科在这方面都相像。以数学为例,它的终极目的是体现神的完美,但当前数学并不完美。为解决这个矛盾,数学家们努力推进数学发展,让它更接近完美。数学本没有意志,是“死”的。但因为数学家参与其中,数学仿佛有了意志和方向,“活”了起来。世界上只有人有意志,其他万物没有。但因为人参与,世界也有了意志和方向,万物都随着活了起来。这就是人的独特,人是这个世界的“灵”,是神把人造得如此。

毛泽东在世时,所有国内学者们都为《矛盾论》拍手叫好,认为它是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杰出贡献。还好,毛自己有一些反省,承认 “《矛盾论》就并不很满意”【3】。毛去世后,国内开始出现质疑声。有人说毛的哲学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是别人代笔。还有人指出官方版《矛盾论》被改写过,并不是1937年时的原版【4】。但国内学界还没人指出其内容错误,也许环境依然不允许,虽然吹捧的人已基本绝迹。

超越性思维

在图1中,圣灵在上,肉体和人的意志在下,因为神高于物质世界和人。人从自身与环境中领会神,就是“超越”(Transcandence) ,代表人的精神不自囚于现实,追求和领悟崇高的神。因为基督教普及,所以Transcandence在西方是常用字,在拉丁文、英文、德文、法文中拼写都类似。康德哲学就叫Transcendental Idealism。国人不熟悉这个概念,以至于中文里没有贴切的词与之对应。比如在字典里,Transcandence被翻译成“超越”,但康德的Transcendental Idealism被翻译成“先验唯心论”,而不是“超越唯心论”。“超越”也可以被松散地翻译为“形而上”、“升华”、“领悟”等

pic-03.jpg

3.超越性思维的例子。牛顿从苹果落地中领悟出万有引力。他是极其虔诚的基督徒,研究科学就是为了接近神。

依据基督教义,牛顿认为神创造世界时应该有简洁一致的原则,否则世界混乱无序,没有美感,违反神的智慧与完美。《约翰福音》说,“道就是神。…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其中的“道”,英文是WORD(词汇),希腊原文是LOGOS,意思是“词汇”、“语言”,引申为“逻辑”、“原理”、“含意”等。神就是万物内在的、背后的原理、意义、目的等。神不依赖人或物。相反,人和物都依赖神。神智慧,完美,自在。他的目的不是让人幸福,或让世界更美好。相反,人和物存在的目的都是为神。

在中国古人头脑里,月亮星辰上都有神仙和琼楼玉宇,与地上的人和土石草木不可同日而语。古代西方人也类似,觉得天上是神界,那里的一切与地上完全不同。所以原来的常识认为,苹果落地与星辰运行就像风马牛,完全不相干。但自伽利略之后,一小撮西方思想先驱猜测,二者都由神设计,背后应该有共通原则【5】。牛顿继承这个想法并发扬光大,最终发现了充满美感的万有引力定律。相对比,在接触西方现代科学之前,中国科学家们不知唯一神,以实用为目的,所以想不到在科学里追求统一或美感。

朋友中存在一种质疑,如果《圣经》那么伟大,为何用“道”这类模糊词汇描述宇宙,而不像牛顿那样给出精确数学表达?《圣经》是两千年前写的,目标读者是普通人。而用数学表达科学原理的方式出现在近代。数学等号(=)在16世纪,基督教改革之后,中国明朝中期,才由英国医生和数学家雷科德(Robert Recorde 1512—1558)发明。之前人类不知道什么是数学公式。即使《圣经》作者懂得万有引力,受时代限制,也不可能用数学表达,因为信徒们看不懂。再说,《圣经》是关于信仰的书,科学不是重点。它不会细致到具体科学原理。【5

三 心中有神,人才有自由

不可思议的沃尔姆斯议会

pic-04.jpg

4. 沃尔姆斯议会(Diet of Worms)于1521年初召开,是神圣罗马帝国最高级别国是会议,期间设临时法庭审判马丁路德,由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亲自主持。左图是审理现场。皇帝坐在左侧;马丁站立在中央,左手按着他过去发表的著作;几位帝国里最重要的大主教和神学家们坐在右侧;一众贵族议员们站立在背景里。要知道,马丁只是小城市大学里的一个中青年教授,在圣奥斯定会里负责一些行政工作。如果放在中国,他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保定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系教授,兼任区共青团付书记,是个芝麻官。右图是在审判期间的夜晚,马丁独自在房间里祷告,祈求得到神的指引。

沃尔姆斯议会召开时,马丁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已进行数年。帝国各地出现多路反对派,以马丁为精神领袖,以他的著作为指导思想。与会者们心知肚明,时局紧迫,史无前例。查理五世知道,马丁的思想正蔓延,可能促发内战,让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帝国分裂。不但老百姓将生灵涂炭,他的权威、利益、甚至生命都可能被威胁。大主教和神学家们懂得,这是罗马教廷在其1500年历史中面对的最大威胁,很可能造成分裂。马丁也很清楚,这次审判关系他的生死。

法庭程序很快走到关键点。审判方要求马丁公开反悔,否定自己过往的全部著作。如果他在全国瞩目的议会上这样做,就向反对潮流泼上一瓢冷水,教会和帝国都将变得安全,他也可能被减刑。如果他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或想名垂青史,可以从信众和社会运动角度出发,当庭拒绝审判方的要求,展现运动领袖的高姿态,变成支持者心目中的大英雄,或举国瞩目的烈士。

但两条道路马丁都没选。他既没屈服,也没表现出大义凌然的气概。他请求法庭给自己一天时间考虑。上图中右侧就是他当晚在自己住处祷告的情景。他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难道只有我一人智慧吗?”其实他尊重和信任法庭上审判他、和平时反对他的那些大主教和神学家们,知道他们也是博学和真诚的。马丁思考,“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看到那些问题,提出那些观点?他们都反对,是不是我真错了?”于是他通宵重读那些曾触发自己思想的《圣经》段落,并向神祷告,求神为自己指引方向。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很多中肯的旁观者认为马丁的反对者们思想深刻,很有道理。比如马丁的核心观念是“唯《圣经》、唯信仰、唯耶稣”,否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者指出,如果马丁是对的,那么教会将分裂,基督徒将互相冲突和杀戮。因为没有教廷约束,每个人靠自己理解《圣经》,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将造成大量谬误涌现。一个真理与众多谬误混杂在一起,在大众眼里都类似,都是人的意见,于是真理将被淹没,真假将难辨。这些后果违反耶稣原意。耶稣要求基督徒团结互爱,协助真理战胜谬误。

第二天马丁重回法庭,说了一段著名的话,“除非你们拿出源自《圣经》的证明,或用简明清晰的逻辑理由说服我,我做不到、也不愿意彻底否定自己的观点,因为违反良心是危险的、也是不理智的。这就是我的立场,我无法做其他选择。愿神帮助我”。他的总体意思是,“我并不顽固。如果你们指出我的具体错误,我可以否定自己。但不能因为你们给我压力,我就昧良心地否定自己”。

之后发生的事情,在基督教文化里常见,但在习惯于中国文化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法庭宣布马丁是异端,按律当死。但查理五世为守信用,放走了马丁。并且帝国和教会都没有对社会掩盖法庭上发生的事。于是宗教改革运动如猛虎出笼,再也收不回去了。原来预想过的可怕后果开始发生。帝国陷入暴乱和内战,查理五世的权威受到威胁。然后运动溢出帝国,宗教战争大爆发,基督教会大分裂。整个欧洲进入兵荒马乱的时代,黎民百姓尸横遍野。如果换到中国,为了社稷、为了社会安定团结,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皇帝应该杀了马丁,尤其马丁手上无兵无权,杀他易如反掌。如果明杀不方便就暗杀,可选方案很多。或至少对国民封锁法庭上发生的事,把马丁对社会的“危害”减到最低。

在宗教改革过程中,罗马教廷、各国君主们、和改革势力争夺社会最高权力和影响力,但并未彻底野蛮化,你死我活的局面不多。他们总体表现出较高道德底线、理性、和互信,远比中国历史上历次最高权力争夺时各方表现的道德底线更高,互信更多。所以这场改革虽然带来长期社会分裂与战争,破坏力巨大,但建设性更大。它强有力地推进了西欧、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后来的理性时代、科学大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等,都以这场宗教改革为基础,都可以算它的后果。

什么是信仰

不信神的朋友们想了解什么是信仰,沃尔姆斯议会上的马丁路德就是范例。在判决前夜,他需要做最后决定。他面对的压力之沉重,常人难以想象。他的决定将关系到罗马教廷的统一、国家的安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的追随者们的诉求、他们的安危,等等,当然还有他自己的生死。在这么关键的时候,他却把心思全放在领会神意上。他整晚祈祷,思考《圣经》。他的决定基于他领会的神意,而不基于任何人的安全或利益,包括不考虑他自己的生死。他把神放在最高、高于一切。这就是信仰。

所有现实因素最终通过肉体影响人。马丁面对的各种压力,在审判期间聚焦于一点,就是他的生命。在沃尔姆斯议会之前,他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他出席,就会被判死刑。他们劝他逃跑,但出于信用和荣誉感,他还是去了。在法庭上他得到反悔机会,也就是免死的机会,但为了在神面前的良心,他拒绝了。他证明了信仰可以让人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就像耶稣不畏上十字架、圣保罗不畏被砍头一样。如果信仰强大到战胜死亡,就可以战胜其他诱惑。

马丁把神看得高过教会、国家、皇帝、人民、自己的支持者和他们的政治运动等,不代表他不爱他们。基督教认为对人最大的爱就是跟随神,因为爱神就是爱人。后来历史也证明了这点。马丁引发宗教改革运动,创立基督新教。它们大概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几百年来不断发酵,一直造福于全人类。

pic-05.jpg

5. 左,弗里德里希三世(Frederick III the Wise,1463—1525),神圣罗马帝国重要贵族,曾被公推为皇帝,但主动让位给查理五世,所以深受后者尊重。中,马丁路德的书房,他在这里翻译出第一本德文《新约》。右,隐居时的马丁路德画像。他蓄发,改名,希望不被人认出。宗教改革时期,很多人被马丁的思想折服,包括弗里德里希。他大力帮助马丁。首先,在沃尔姆斯议会期间,他为马丁争取到一张“安全通行证”,让皇帝保证在会上不逮捕马丁。第二,会议结束后,通行证作废,马丁将面临死刑。在马丁离开沃尔姆斯的路上,弗里德里希派人劫持他,然后将他送至秘密地点。马丁隐居多年,期间将《新约》翻译成德文,掀起德意志地区人人争读《新约》的热潮。几个重要且有趣的细节,一,只在弗里德里希病危将死时,两人才短暂相见。之前他们从未谋面。二,弗里德里希吩咐手下人,不要告诉自己马丁隐居的地点,因为皇帝和其他贵族会追问,弗里德里希想诚实地说不知道。三,弗里德里希位高权重,一般人会猜测他冒巨大风险帮助马丁,肯定出于权谋。但很多证据表明,弗里德里希的最大动因是真诚相信马丁的思想。

神给予人自由

自由,就是不屈从于他人意志。政治领域的自由,就是人的意志不被他人以暴力或重大利益等为手段胁迫。其中他人主要指政府,因为政府集中最多权力。简单讲,自由就是不被人管。但自由并非不受神管。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就是一种关于宇宙的“道”,也就是神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被万有引力定理限制,也就是在每时每刻都被神管,但我们并没有因此不自由。所有客观规律、科学原理,都是《约翰福音》中的“道”,都是神的部分。人被它们限制,不代表人因此不自由。如图1中的人心模型,人的意志要么跟随肉体,要么跟随神,不可能哪个也不跟。

 

pic-06.jpg

6. 神是爱。左,《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著名情节,月夜里窗台相会;中,特蕾莎修女与濒死的贫民;右,感动中国的母亲。神是真与爱。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都是真,被它们约束,不代表不自由。同样,人被爱虏获、被爱驱使、被爱约束等,也不代表不自由。自由是摆脱他人约束,不是摆脱真与爱的约束。

如果你心中没有神,你就是肉体的奴仆。那些手握大权的人就可以通过压迫你的肉体,让你的意志就范,你就失去自由。如果你心中有神,你就有了自由的机会,因为在灵与肉的斗争中你可以跟随神,让别人的压迫对你失效。在沃尔姆斯议会上,马丁路德面对的压力接近人间极限。一方面,世界上权力最大的几个人都要求他反悔。如果他不从,性命难保。另一方面,各地民间反对力量推动他拒绝反悔,做领袖、英雄、或烈士。如果马丁心中没有神,无论他胆大、智慧,或懦弱、愚昧,他都会至少屈从于两方面中的一个,本质都是屈从他人、失去自由。但他依靠神,在那么大压力下也没屈服。信仰让他保住了自由。

自由最终来自神。有了自由,人才可能有独立性与主动性。每个人信仰神的程度不同,在现实压力下选择神的过程与结果也不同,于是人有了个性。没有神,人的自由、独立、自主、个性等,都是无本之木。除人之外,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都没有自由、独立、自主、个性等,因为神不住在它们心里。比如无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多么复杂和先进,都不会与人等同。因为机器不会有信仰,神也不住在机器里。

有人会问,既然神要人信自己,何必不把人造得只跟随圣灵、不跟随肉体呢?其中原因是神爱人,就像父亲爱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父亲,无论自己多么伟大,也不会强迫孩子完全照抄自己,而会让孩子独立、有自由。神按自己的样子造人。神有自主性、有选择权,所以也让人有。

四 信仰决定谁是社会主角

社会通过个人接近神

基督教认为,神通过感召人心来影响世界。一些人祈望奇迹,认为神直接干预世事。另一些人认为教皇特殊,是普通人通往神的唯一渠道。但在现代新教理论里,奇迹或教皇都没那么重要。每个人在心里领会神,神利用个人改变世界。任何组织或集体,包括政府,都不能像个人那样直接领会神。在这样的世界观里,个人是主角,政府是配角。

基督教文化里的君王看待国民,有点像养鸡场主看待生蛋的鸡。虽然他对鸡有生杀大权,但是产蛋最终还得依靠鸡。他权力再大,在下蛋问题上也是配角。为了自己的好处,他必须好生照顾鸡。基督教文化里的现代政府看待国民,就像好丈夫看待怀孕的妻子。生孩子要靠太太,丈夫没啥大用,只在一旁伺候。太太才是主角。

在基督教文化里,神是目的、意义、和理想。“社会变好”就是社会趋近神,方法就是让更多人信神、以及让信神的人信仰更坚定。也就是说,在基督教社会进步过程中,主角是每个人,主战场在每个人心中。政府、领袖等都是辅助,本质上次要。

人性一元论把人降格

pic-07.jpg

7. 在基督教人心二元论里,人心自带冲突和选择,人是“活的”、独立的、有能力自主进步,因此社会才有可能允许他自由。相对比,传统人性一元论里没有内部冲突或选择,人就像个死面馒头。信奉这样的人性观,社会管理者看老百姓,就像书生看纸墨、泥瓦匠看砖瓦、或园丁看草木。在前者眼里,后者完全被动,只能被摆布。自由根本无从谈起。

中国传统人性观里没有神,不承认人心中灵与肉的斗争,于是人被看成本质上被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君王、政治家、思想家、革命者、关怀天下的有志青年等,自然把人民看成“画纸”、自己是“画家”。他们觉得自己是主角,人民是工具或原料。他们的套路可以很多,但核心都是调教人民、摆布人民,就像医学实验者对待小白鼠。于是,没有什么人民的权利不可侵犯。所谓“自由”,最多只是他们蛊惑人心时的噱头而已。

儒家自孔子起就强调“教化”,就是政府主宰人民思想。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在这套理论下,人民是被教化的对象,君王和哲人是主导者。忠孝悌就是要求人绝对服从他人,直截了当地把“放弃自由”推崇为道德原则。法家比儒家更甚。二者对待人民的基本态度都是“役使”,区别只在方法论。儒家讲究“礼仪之道”,偏重柔性手段。法家强调“不务德而务法”,偏重暴力手段。

中国先哲们与基督教思想家们一样聪明,都具有非常洞察力。但因为拒绝神,他们看不到人的自主性、个性、与自我完善能力。他们的人性一元论里其实只有“肉体”,但自由需要神。中华文明虽历史悠久,古代先民也与西方人一样,有过自由的冲动,比如《诗经》中著名句子“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表达的情感,但中国哲学从没诞生过个人自由观念。

很多人认为,政治制度决定个人自由与权利。其实不然,信仰比政治制度更重要。孟德斯鸠是第一位严肃考察中国政治制度的西方大学者。他生活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统治下的法国。同期中国皇上是康熙、雍正、和乾隆,算是盛世。但孟德斯鸠发现,中国人在国家里的权利与地位远低于法国或西欧其他国家里的国民。他严厉地批评中国是“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主义国家”,获得后世学界广泛认同。当时中法都实行高度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两地国民待遇却差别巨大,根本原因就是法国有基督教信仰,而中国没有。

五 结束语

回到本文开篇的问题。梅树病态,为什么龚自珍不指责梅树本身,而指责养梅的文人画士?因为他的思想跳不出人性一元论。他笔下的梅就是千千万万国人。他理所当然地把他们看成被动的受体,与决策不沾边,也就没有责任。所谓“谁决策谁负责”。责任全在教化他们的人。所以龚自珍指责“文人画士”,就是当权派。同理,要匡正老百姓思想,也不可能靠老百姓自己,必须有新教化者。于是龚自珍自告奋勇,显露中国文人传承数千年的入仕野心

《病梅馆记》写于1839年。之前几年里,龚自珍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之后第二年,鸦片战争爆发。龚自珍身处西方列强撞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切身感受到民族危机。他胸怀爱国热情,积极寻求改革之路。他的思想走在时代前沿,文字清晰有内容,备受近现代文人推崇。李鸿章赞扬他在忧患之中创造了“古今雄伟非常之端”。柳亚子评价他是“三百年来第一流”。纵观龚自珍作品,他对人性的看法有过改变。在这篇文章里他支持性善论,但之前他支持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6】。他寻来寻去,还是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打转。

龚自珍的改革大计,其实就是换人,“当权派下台、换我或我的派别上台”。他的想法停留在政治领域,完全没看到西方强盛背后的信仰基础。从《病梅馆记》成文到现在大约180年,期间仁人志士们的基本思路都与他类似,都专注于争夺政治权力、改变政治和经济制度,没有深入到民族信仰层次。他们发动战争、革命、改革。中国因此经历了晚清、北洋、蒋介石的军政与训政、毛泽东的斯大林式专制、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到如今习近平的终身制。转了一大圈,死了上亿人,结果从皇上变成了新式皇上,GDP从世界第一变成第二【7】,历史大致回到原点。现在,无论国内当权派、改革派,还是海外民主派,思想上还与龚自珍类似,目光还盯着权力,思想还局限于政治与经济,还看不懂信仰的关键作用。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没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下一个180年将与上一个180年有根本差别

2023年4月26日

电邮: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网址:https://lyz.com  或 https://github.com/luotuo123456/lyz

注释

1.  骆远志,2018,浅谈“神造人”的意义https://lyz.com/creation/      

2.  骆远志,2022,当代科学挑战达尔文进化论,https://lyz.com/id-evolution/

3.  陈晋, 文章千古事——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对自己著述的评价,人民日报2017-03-30

4.  郭小磊,国外学者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研究概述,《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第154-157页

5.  骆远志,2018,为什么现代科学诞生在西欧、不在中国?https://lyz.com/modern-science/

6.  辛鑫,龚自珍看“人性论”,https://www.xzbu.com/3/view-4804010.htm

7.  Angus Maddison, 2001,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BN 9264186085

网址

https://blog.creaders.net/u/13147/202304/460858.html

可下载的PDF版:https://github.com/luotuo123456/lyz/blob/main/human-nature.pdf




浏览(5314)
thumb_up(27)
评论(7)
  • 当前共有7条评论
  • 骆驼 回复 beiqian2016

    beiqian2016:(3)丧失人心和人性的共产党人需要忏悔;整个民族需要忏悔;教会领导需要带头忏悔。

    =-=

    讲得挺好,但怎么做到呢?

    屏蔽 举报回复
  • 骆驼 回复 beiqian2016

    beiqian2016:(1)马恩列斯毛是共产党的信仰,就如伊斯兰是穆斯林的信仰一样;虽然其中有“假信之人”,就如对基督也有有假信之人一样。

    ===

    很多人在无神论环境中成长,心灵里遇到很多烦恼,决定信神,希望在基督教里得到解救。这本身非常好,但他们不理解,在心里也看不懂神高于肉体。他们自以为真信,但错把神理解为存在于物质世界里。我希望帮助他们。

    屏蔽 举报回复
  • beiqian2016

    (1)马恩列斯毛是共产党的信仰,就如伊斯兰是穆斯林的信仰一样;虽然其中有“假信之人”,就如对基督也有有假信之人一样。

    (2)人的肉体和人心和人性皆为上帝的创造;“道成肉身”的耶稣启示给世人什么是真正的人心和人性;丧失了上帝所创所赐人心和人性的肉体是毫无意义的行尸走肉,需要被拯救。

    (3)丧失人心和人性的共产党人需要忏悔;整个民族需要忏悔;教会领导需要带头忏悔。

    屏蔽 举报回复
  • 骆驼 回复 奥维尔


    奥维尔:“马列无神论洗脑 不算“信仰范畴”?“

    答:对,不算。

    更精细一点,不算真信仰,但算假信仰。

    屏蔽 举报回复
  • 奥维尔 回复 骆驼

    马列无神论洗脑 不算“信仰范畴”?

    屏蔽 举报回复
  • 骆驼 回复 奥维尔

    奥维尔:“毛泽东的文革是什么?”


    答:利用暴力维护的个人崇拜,本质是肉体范畴,不是文章讲的信仰范畴。


    屏蔽 举报回复
  • 奥维尔

    从《病梅馆记》成文到现在大约180年,期间仁人志士们的基本思路都与他类似,都专注于争夺政治权力、改变政治和经济制度,没有深入到民族信仰层次。

    ----

    土共没有深入民族信仰层次?

    毛泽东的文革是什么?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