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注册日期:2009-08-01
访问总量:64973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丁惠民之问


发表时间:+-

作为一个老知青,我对“知青文学”向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今夜有暴风雪》刊出后,我 一气读完,顿时有一种全身发热的感觉,似乎是武侠小说中的所谓“走火入魔”。

这几天,万维有一篇关于知青回城始末的长篇文章,第一次知道这始于1978年年底云南知青的一次抗争,由上海知青丁惠民领导。请愿队伍在与州领导,省领导接触时,领导们居高临下,满口官腔,自不必说,也不令人奇怪。丁惠民看出领导们并无诚意,便突然提出一个让他们为难的问题:“各位领导,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需要你们回答,你们家里都有几个子女在乡下当知青?”这个问题让领导们目瞪口呆。确实,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有子女此时(78年年底)还在乡下当知青。领导发怒了,对着丁惠民和其他知青代表拍桌子,大声斥责起来。。。

中国人喜欢说“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丁惠民这句话实在是当之无愧。反美斗士司马南在美国购买了豪宅,认为“把小孩从小送到美国留学,其实是把他害了”的金灿荣,靠《中国不高兴》赚了了一笔钱的宋晓军,自认为难倒了克林顿的北大学生马楠,一向“高大上”的董卿。点睛之笔当属司马南的“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

站在1978年的时间点,“丁惠民之问”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在不亚于几十年后的“钱学森之问”。


浏览(2511)
thumb_up(7)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0+1

    顺便告诉大家,我这篇贴在微信朋友圈,被屏蔽了(没有删掉),只有自己和国外朋友可看到。奇怪的是,微信上可找到原文,即万维的这篇文章。

    屏蔽 举报回复
  • 0+1 回复 启泰

    1978年的知青回城,要求很简单,不会对GCD政权构成威胁。

    8964的学生们,也没有要GCD下台的意思,但要求很笼统,不明确,使GCD感到了威胁?

    在这一点上,学生们应该向波兰团结工会学习,达到大目标,适当让步。事后,他们也没有对雅鲁泽尔斯基将军追责。

    屏蔽 举报回复
  • 启泰

    知青返乡斗争,发生在1970年代末,没有境外势力参与,却达到了目的;8964的华丽学运,却一地鸡毛。值得比较思考

    屏蔽 举报回复
  • 云乡客

    “丁惠民之问”确实对知青大返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的是当时知青群体所凝聚的那股气势,使得当局不得不认真对待知青的诉求。当知青返城之后,那股气势不复存留,个人面对体制的碾压就毫无还手之力。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