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渝游士

注册日期:2016-05-17
访问总量:39727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油脂营养散论》(三)油脂是人体能源安全的保障


发表时间:+-

《油脂营养散论》(三)

油脂,人体能源安全的保障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大地震,死亡高达5万多人。据报道也有一些人被困在废墟下长达数天而能成功获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些人往往体型偏胖,体内脂肪储藏比较充实。这再一次证实了脂肪作为人体能量仓库的重要性。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大地震是偶然事件,谁会为了预防地震去增肥呢?诚然,地球上90%的人一生也没有经历8级地震的机会。但是100%的人都要老去。

当衰老到达衰竭之时的状况,其实与在地震废墟下受困数天頻临死亡的人有点类似。如果在此关键时刻,及时获得能量支持,生命或许还能延续。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研究团队曾对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发现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20%的老人死亡率最低。体重低于标准体重20%或超过标准体重20%,其死亡率基本相同。只有肥胖超过标准体重35%-40%时,才容易导致疾病发生。体重稍微超过正常值更有益于健康长寿。因此储存足够的脂肪,保障能源安全,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那么为什么动物界(包括人类)都选择脂肪而不是选择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作为能量仓库呢?尤其令人不解的是,食草动物只摄入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基本不摄入脂肪,为什么也不储存碳水化合物,而要不嫌麻烦,不惜代价将碳水化合物转变成脂肪(牛,羊油)再储存起来呢?

由此可见油脂必有独到之处,用油脂储存能量至少有如下优点:

3.1唯有油脂才能存储足够的能量

当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也可以提供能量。但蛋白质是构成器官和肌肉的材料,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而糖类(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的存储量又十分有限,主要以糖原颗粒状态存储于肝脏和肌肉之中,肝脏中约含4%,肌肉中约含2%,总量约600克左右,只占到人体体重的1%。如果含糖量略有升高,将会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严重疾病。所以必须向食草动物学习,将多余的碳水化合物,糖类转化为脂肪才能趋利避害安全存储起来。

人体每天消耗能量大约为2500大卡,600克糖只能供人体一天左右的热量消耗。如果遇到地震被困在废墟中,仅依靠体内存储的糖,是无法熬过黄金72小时的。所以体内的糖主要不是为了存储能量,而是另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因此人体能量的战略储备任务,就当仁不让地落到了油脂的肩上。

人体脂肪不溶于水,熔点约为28℃左右,在体温下呈液态,因而可以以脂肪细胞的方式,高浓缩(几乎是100%)地储存于腹部和身体各处皮下。

一般正常人体储存的脂肪大约是体重的20%。如果体重为70公斤,脂肪将近14公斤,可供人体43天的能量消耗。

3.2,油脂的热含量大,储存效率高

关注营养健康的人们都知道,1克油脂含有9大卡的热量,1克蛋白质或1克碳水化合物含热量为4大卡。油脂的热量是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5倍!那么同为人体必须营养素,为什么油脂含有如此惊人的能量?

在(前言)一节中,曾经介绍过,油脂通过羧基将高能量的烃基,也可以说是“石油基”引入了人体,为人体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有机物的“热值”决定于分子中氢元素含量和碳元素含量的比例。下表是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为例),蛋白质(以甘氨酸为例),油脂(以棕榈酸为例)的碳、氢元素含量的对照表:


分子式

分子量

碳含量C%

氢含量H%


油脂(棕榈酸)

C??H??O?

256.4

74.9

12.5


蛋白质(甘氨酸

C?H?NO?

75.64

31.7

6.6


葡萄糖

C?H??O?

180.16

40

6


从上表可见,油脂的碳含量和氢含量都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两倍以上,所以油脂的热能也是碳水化合物热能和蛋白质热能的两倍以上。

因此,人体唯有存储脂肪效率最高,“性价比”最佳。假如是选择糖类(碳水化合物),储存相同的能量,存储量需要增加一倍以上其结果导致人们的腰围也要相应增大一倍,那时人人都将大腹便便,美女们也都变成毛里塔里亚人了,那将是多么尴尬的状况?

3.3,脂肪在人体中存取最为方便

作为能量仓库,存取方便是个重要条件,腹部是中央仓库,皮下脂肪是地方仓库,遍布全身各处。当身体状况紧急时能够迅速取用,能量有所富余时能够迅速储存。由于油脂消化吸收最快(见(二)),存取也最为快速。当你处于饥饿状态,或处于激烈运动之中,及时补充油脂丰富的食物,可以立竿见影迅速恢复体力和精力。

当然和任何事物一样“过犹不及”,脂肪存储量过多,将导致肥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增加,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之内是十分必要。

但是如前所述,控制脂肪存储量,抑制肥胖,并不等于要减少油脂摄入量。在现有中国的饮食模式下,人体脂肪恰恰大多数是从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这一点似乎不易理解,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在以后的章节中将进一步探讨。

作者:黄学章

(2023/3/31)

浏览(2500)
thumb_up(5)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