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27)
孔子名言解(27)
9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七)
(白话文:“仁”离得远吗?我想要仁,这个“仁”就来到了。)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惊喜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一种惊喜之情,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爱奇怪的现象。
要想产生这样一种惊喜之情,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有了这样一种经历——“我欲仁,斯仁至矣”。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喜悦之情,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喜悦之情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惊喜之情,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既能有距离意识又能有好奇心,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实现这样一种间接的自我表扬:形成这样一个问题——“仁远乎哉”。
“产生喜悦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95、“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第七)
(白话文:我孔丘幸运,如果犯了错误,别人必定知道。)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痛苦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一种痛苦之情,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受不了自己的错误被发现。
要想产生这样一种痛苦之情,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足够倒霉,以至于有人注意到了自己的某一错误。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痛苦之情,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痛苦之情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痛苦之情,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既能自嘲又能埋怨他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实现这样一种间接的自我表扬:对自己做出这样一种嘲弄——“丘也幸”,发出这样一种抱怨声——“苟有过,人必知之”。
“产生痛苦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96、“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第七)
(白话文: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问:“有根据吗?”子路答:“有根据,《诔》中说:‘为了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说:“我早就祈祷过了。”)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掌握主动权。
要想产生这样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对因为自己“疾病”而“请祷”的“子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诸”,因此而使得“子路”做出了这样一种反应——“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既能彻底地反常规又能部分地回归常规,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实现这样一种间接的自我表扬:对“子路”的“请祷”没有表示任何感激之情,对“子路”的请求最终都是既没有准许也没有反对;说出不是完全答非所问的这样一句话——“丘之祷久矣”。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