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

注册日期:2016-12-24
访问总量:190222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孔子名言解(12)


发表时间:+-

孔子名言解(12)

3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第四)

(白话文:富和贵,是人们希望得到的,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就不接受;贫和贱,是人们希望摆脱掉的,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就不去摆脱它们;君子舍弃了仁,怎能形成自己的名声?君子不可在一顿饭的时间内背离仁,忙忙碌碌的时候是如此,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如此。)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发明窍门。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有相当的洞察力,因此而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仁”能够让人们“成”就“君子”的“名”声。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让人们产生全面颠倒世俗社会的价值观的冲动,孔子因此而意识到某些事物贬值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又意识到某些事物变得不再是那么惹人厌恶了——“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能够意识到此一成就感还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各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同时表现出善意和攻击性,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为他人确立严苛而全面的原则;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实现这样的一些间接的自我表扬:来他这样的一个半是提醒半是质问——“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宣布这样的一条原则——“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第四)

(白话文:我没见过喜爱仁的人,没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那可是至高无上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们表现出仁,是通过不让不仁之人靠近自己。有人能够用一天的时间去实践仁吗?我没有看到力量不够的人。大概会有,只是我没看见过。)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观察社会。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一些言行才算是“好仁者”,知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一些言行才算是“恶不仁者”,因此而写出了这样的一份观察报告——“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些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有丰富的知识,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做出难度适中的要求,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说话留有余地;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实现这样的一些间接的自我表扬:道出自己这样的一些知识——“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发出这样的一个请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不说绝对化的话——“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

(白话文:早晨听到了道,当晚就死去,也就行了。)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做出判断。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一个事物有什么样的一些特点才算是道,因此而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判断——自己听“闻”到的是“道”。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各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敢于否定世俗世界所推崇的事物;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了解到一般人追求长寿;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实现这样的一种间接的自我表扬:说出贬低长寿之价值的这样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浏览(4648)
thumb_up(4)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