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龍應台:鼓吹戰爭的人 都是罪人 ZT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專訪 2022年10月6日
台海甫歷經第四次危機,中共軍演雖已暫告一段落,兩岸卻陷入敵意螺旋,夾在美中對峙,台灣究竟該如何自處?作家龍應台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真正有思考的台灣人不會把自己的禍福架設西方的支持下,台灣在西方抗中的新冷戰成為寵兒,但台灣人也明白這是一種「恐怖的寵愛」,在危機四伏的年代,台灣人有責任為自己下一代著想,她更直言,任何鼓吹戰爭的人都是罪人。
政經強國有道德責任
兩岸走到今日局面,她認為兩岸領導人都有責任,「最主要的責任在北京政府身上」。龍應台說,作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一方面是軍事大國,但也是世界和平重要的維護者跟貢獻者,北京政府對台灣、海峽兩岸的態度,使得全球局勢變得非常緊張。
這幾年「辱華」一詞常成話題,某個程度也形塑了中國面對世界的形象,龍應台分析,這是源於中國人心裡還保有鴉片戰爭以來的屈辱,政府也常以這種屈辱教育凝聚人心,但若政府把屈辱教育作為愛國主義的根本,會使決策者跟人民無法趕上新局勢。
龍應台說,中共到現在都拒絕認識所謂的「制度之爭」,但當你不打開眼睛,不找尋一種新的態度面對國際局勢以及台灣問題,其實是緊抱著七十年前或一百五十年前的世界觀處理廿一世紀的問題。她認為,強國絕非只是政經軍事的力量,還有道德責任,也就是文明的力量,必須對世界和平有所發揮與貢獻 。
尋求和平非投降主義
「在此前提之下,另一方面的責任當然在台灣。」龍應台說,在權力平衡的關係中,任何弱小方要求生存都要找到自己的方法,民進黨過去以反中姿態獲得選票,這可以理解,不過當民進黨以此取得選票,還繼續把人民帶向戰爭邊緣,這是不負責任的。
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更成了台灣的一面鏡子。龍應台說,未來烏克蘭都市的重建會是什麼樣的歷程?烏克蘭人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更重要的是,戰爭一開始,歐美都擺出力挺的姿態,但當歐洲即將進入沒有暖氣的寒冬,援助的疲乏心理就會出現,支持的熱情也會退縮;更不論當國際間非常冷酷的權力談判上桌時,歐洲人家裡只有十八度的時候,對烏克蘭的支持是不是還在?
然而,此刻在台灣,只要提到和平就會被冠上投降主義,「我是個反對戰爭的人,但這種反對不是人家拿槍我就趴倒,而是必須要竭盡所能尋求和平,但這在台灣沒有看到,而是直接跳到戰爭的準備」,這讓龍應台完全無法理解。
熱情備戰我覺得恐怖
「戰爭絕對不是一個值得擁抱的東西」,龍應台看到現在台灣有些人很熱情地討論如何備戰,「我心裡覺得很恐怖」。她說,戰爭從不是遊戲,台灣人對危險局勢無感,一方面是台灣直到八○年代都在戰爭威脅下,人心會疲乏,但這也跟有些人一直鼓吹美國絕對是一個可依靠的國家有關。但「我從來不相信自己的安危禍福可以寄託在另一個國家身上」,情勢轉變關係就會轉變。
龍應台提醒,在危機四伏的年代,台灣人尤其需要冷靜頭腦、長遠眼光、不受到政治力操作做眼前的決策,因一步錯將萬劫不復,核心命題可以想想:我要給孩子什麼樣台灣、未來,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事才能保障台灣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