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彼拉多的审>
<耶稣受彼拉多的审>
读经【路23: 1-31】【众人都起来,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说:'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在路加福音第二十叁章的这段经文中记载了,耶稣受彼拉多的审;耶稣在希律面前受审;耶稣被钉十字架;路加首先说:【众人都起来,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就告祂说:‘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彼拉多问耶稣说:‘祢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但他们越发极力地说:‘祂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彼拉多一听见,就问:‘这人是加利利人吗?’既晓得耶稣属希律所管,就把祂送到希律那里去。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犹太宗教领袖可以判决耶稣的死罪,但他们却无法执行耶稣的死刑,因为犹太地被罗马政府统治,于是他们为了达到治死耶稣的目的,就“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受审,让彼拉多按罗马帝国的法律判耶稣死刑。犹太公会是因主耶稣自称是“神的儿子”,而定祂死罪(22:70-71),但这罪名在罗马的法律中根本不存在,于是犹太宗教领袖居心险恶的,捏造了叁条政治罪名要置耶稣于死地:“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虽然这叁个罪名都是政治性的控告,但是彼拉多了解犹太人的领袖,他知道这些罪状是因他们嫉妒耶稣,所以他不提前两条罪状,直接用第叁条罪状来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为了要核实这控告是否属实。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这是告诉彼拉多,祂的确是犹太人的王,但说明祂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3-38)。在彼拉多看来,犹太人控告耶稣的事都不能成为罪,于是“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这是他第一次宣告“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然而这个判决却无法让犹太领袖们满意,所以“他们越发极力地说:‘祂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彼拉多面对耶稣正设法逃避,一听耶稣是加利利人属希律所管时,就立即“把祂送到希律那里去。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于是耶稣就在希律面前受审:【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因为听见过祂的事,久已想要见祂,并且指望看祂行一件神迹,于是问祂许多的话,耶稣却一言不答。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地告祂。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戏弄祂,给祂穿上华丽衣服,把祂送回彼拉多那里去。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这希律曾杀害了施洗约翰,当他听见耶稣的名声,就以为是约翰从死里复活。希律早就想要见耶稣,又指望祂行一件神迹给他看。“于是问祂许多的话,耶稣却一言不答”。而“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地告祂”,因此“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戏弄祂,给祂穿上华丽衣服,把祂送回彼拉多那里去”。希律和彼拉多,一个是加利利分封的王,一个是犹太地的罗马巡抚,他们因为权力和利益之争彼此有仇。但在那一天,彼拉多竟然为着耶稣的审讯寻求希律的帮助,而希律也顾全彼拉多的权柄,把耶稣又送回给彼拉多。于是他们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这两个残暴成性的仇人,为了如何对付处置耶稣,他们竟成了朋友。
接着【彼拉多传齐了祭司长和官府并百姓,就对他们说:‘你们解这人到我这里,说祂是诱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祂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祂,并没有查出祂什么罪来;就是希律也是如此,所以把祂送回来。可见祂没有做什么该死的事。故此,我要责打祂,把祂释放了。‘每逢这节期,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有古卷加本节)众人却一齐喊着说:’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这巴拉巴是因在城里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彼拉多愿意释放耶稣,就又劝解他们。无奈他们喊着说:’钉祂十字架!钉祂十字架!‘】这是耶稣在彼拉多面前第二次受审。“我也曾将你们告祂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祂,并没有查出祂什么罪来”,这是彼拉多第二次宣告耶稣无罪。“就是希律也是如此”,表示连熟悉犹太律法和风俗的希律,也查不出耶稣的罪。“我要责打祂”,并不表示耶稣有罪,而是为了给犹太领袖们出气,然后“把祂释放了”。按照惯例,”每逢这节期,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可是“众人却一齐喊着说:’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这是犹太人的选择,他们宁可要一个强盗,也不要救主。这不仅反映犹太人的悖逆和堕落,其实也是世人普遍的写照。“这巴拉巴是因在城里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这巴拉巴是一个强盗。”(约18:40)巴拉巴是个强盗,是叛乱分子,又是杀人凶手,因而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罪犯。彼拉多将巴拉巴与耶稣并列在一起,期待犹太人不会选择巴拉巴而选择释放耶稣。“无奈他们喊着说:’钉祂十字架!钉祂十字架!‘”钉十字架是当时罗马帝国最残酷的死刑,只适用于杀人、叛乱等重罪犯人,而罗马公民按法律规定是不可判处此极刑的。可见这些人对主耶稣真是恨之入骨。【彼拉多第叁次对他们说:‘为什么呢?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祂什么该死的罪来。所以我要责打祂,把祂释放了。’他们大声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彼拉多这才照他们所求的定桉,把他们所求的那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释放了,把耶稣交给他们,任凭他们的意思行。】“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祂什么该死的罪来”,这是彼拉多第叁次宣告耶稣无罪。但是因“他们大声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假见证、狂怒、罪恶的咆哮胜过了公理。彼拉多没有主持正义,使用权力制止罪恶,反而让自己作了罪恶的工具,他就“照他们所求的定桉,把他们所求的那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释放了,把耶稣交给他们,任凭他们的意思行”。就是把耶稣交给人钉十字架。彼拉叁次公开宣告,“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但迫于众人的压力,也是要讨众人喜悦,还是判决将主耶稣钉十字架。彼拉多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担负处死耶稣基督的恶名!据史料记载,在耶稣被钉死十架之后不久,彼拉多被召回罗马述职,遭受处分被流放高卢,在极度绝望中自杀身亡。而彼拉多的恶名也流传千古,历经二千年,直到现在还常常被提起。全世界的信徒每念诵一次使徒信经,彼拉多的恶名就再被诵念一次。彼拉多的结局是焚烧,我们不能不戒慎恐惧。而彼拉多的悲剧告诉世人,任何人面对耶稣都必须做出是与否的选择。此乃生死攸关的抉择,一旦选择错误,必然招致最终严重的后果!
接着路加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带耶稣去的时候,有一个古利奈人西门,从乡下来;他们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搁在他身上,叫他背着跟随耶稣。有许多百姓跟随耶稣,内中有好些妇女;妇女们为祂号啕痛哭。】在主耶稣被带往钉十字架的途中,一个名叫古利奈人被罗马兵丁抓住,要他背十字架跟随耶稣。按当时规定被钉十字架的犯人,必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前往刑场,因为耶稣此刻已经力不能支,所以“古利奈人西门”那天被罗马兵抓来帮耶稣背十字架。刚开始时他是“勉强”的,之后当他看到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情景,看到主耶稣的爱、主耶稣的祷告…,他震撼了,他的生命被改变了,以至他和他一家人都信了主,这样的福分,是西门原先意料不到的。而当主耶稣走在钉十架的路上时,“有许多百姓跟随耶稣,内中有好些妇女”,此时因主耶稣已经遍体鳞伤,步履蹒跚,所以这些妇女为耶稣痛哭,她们看到耶稣是无罪的,却受人的毒打和钉十字架,内心十分伤痛。但【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那时,人要向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向小山说:遮盖我们!‘】“女子”意思是指“居民”。耶路撒冷的居民为主的受害而哭是没有用的,因主的死,是为我们完成救恩。所以主耶稣在前往受死的路上,所顾念的不是自己的遭遇,而是耶路撒冷的结局,祂所盼望的不是百姓的同情,而是百姓的悔改。因为“日子要到”了,这是指主后70年,有大的灾祸临到她们和耶路撒冷的百姓,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杀被虏,城焚烧,圣殿拆毁。那时,没有孩子的父母比有孩子的父母要好受,因有孩子的父母,会担心儿女受被灭城的痛苦,受战争之害。所以他们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而且那时灾难大到一个程度,人们会说大山倒在我们身上,小山遮盖我们吧!人们因为不能忍受持续不断的痛苦,反而宁愿死于倾刻之间,以求解脱。最后主耶稣说:【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样呢?】主就是“有汁水的树”,而“那枯干的树”,就是那些弃绝耶稣的犹太人。钉十字架既发生在义人、无罪的主耶稣身上,那么有罪的人将来又会受到什么审判和刑罚呢?他们的遭遇会比这更甚。这是主用预言的方式说出,神即将执行对犹太人的审判。而主耶稣被钉十字架是神在掌管,但参与其中的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罪责难逃!神是公义的神,祂的审判必定是公义的审判,祂必定会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而主耶稣以无罪之身受死,被钉十字架,使我们这些有罪的人,因相信祂、接受祂,不再受罪的捆绑和神终极的审判,这是何等的救恩!为此,愿我们今天都要感谢主!并要到主耶稣面前来认罪悔改,相信祂,并要谨记罗马书2:4-6中的话:【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祂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