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

注册日期:2022-02-16
访问总量:49892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毛泽东时代: 执政者的一面镜子(1952年-03-18(2))


发表时间:+-

《人民日报》1952年3月18日

丁玲就荣获斯大林奖金发表谈话 感谢苏联人民对中国作家和人民的鼓励和帮助

为参加俄罗斯伟大作家果戈理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仪式来莫斯科访问的我国作家丁玲,顷就他的小说“桑乾河上”荣获斯大林奖金事,对本社记者发表谈话如下:

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只做了很少很少的一点工作,从来不敢有什么幻想。我爱斯大林,我爱毛泽东。

》编者注

“斯大林奖金”是苏俄于1939年设立的奖金,奖给那些为“社会主义国家”唱赞歌的人,用以对抗诺贝尔奖,达到宣传上社会主义国家战胜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随着斯大林的死去,此奖停发。1966年改为“苏联国家奖金”,但随着苏联的消亡,此奖最终也消失了。

丁玲除了讲她爱斯大林,爱毛泽东外,文中她还说:“当我工作的时候,我心里常常想到他们,好像他们站在我的面前一样。这样,我就尽力按照他们的思想,他们所喜欢、所憎恶的意思去工作,就怕把工作作坏。但是,我从来连做梦也不敢想到斯大林的名字、毛泽东的名字能和我丁玲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今天,我光荣地获得了文学方面的斯大林奖金二等奖。这个光荣是多么想不到地落在我的头上。这个意外的光荣是多么震动了我。我欢喜,却又夹杂着巨大的不安:我无法形容现在的复杂心情。我要重复这句话: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只做了很少很少的一点工作。可是我却得到了无数次和无法计算的从人民那里来的报酬和鼓励。尤其使我感动的,是苏联人民对于我的鼓励和帮助。我的书在苏联被译出后,印了五十万普及本,陆续得到各方面来的鼓励,现在更承苏联部长会议宣布授予斯大林奖金。”

丁玲的这番话语,代表了中共建政后文学界屈膝谄媚的一股风气。请注意《人民日报》用“他”指丁玲,自语言学家刘半农(1891年-1934年)写就“叫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之后,对女性使用“她”来表现已是约定俗成。台湾现在仍旧使用“他”表现女性,就这点来说,党报是以台湾的标准进行这次的报道。


浏览(1523)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