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狄

注册日期:2021-11-23
访问总量:22094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读《心理学的故事》


发表时间:+-

读《心理学的故事》

6/29/2022


在中文学校教书时,常和快毕业的高中生聊聊他们上大学选专业的想法。我当然不能给他们什么具体的建议,但听听他们的想法,讨论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

有一次一个学生说他想去学心理学,接着就说起他对心理学的看法。他说心理学其实不是科学,因为做不了可重复的试验。于是我就问他,那数学是科学吗?好像从来就没有可重复的数学实验。聊到这我们俩大眼瞪小眼,聊不下去了。还是知识不够,解答不了问题。于是想找本书看看,了解一下这心理学到底是门什么样的学问。

《心理学的故事》,它要是起名为心理学发展史,我就不读了,可它偏偏叫个什么“故事”,拿起来看了几章之后才发现这不是本心理学科普,而是本心理学发展史。既然拿起来了,就接着往下看吧,好在还没枯燥到看不下去的程度。

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心理学的研究讲起,一直说到现代的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谈到了心理学从神学到哲学,再到科学的发展历程。很长知识。也许当今的心理学确实还不像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自然科学,但确实是在一步步地走向科学。

按圣经上说的,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向人的鼻子里吹了口气,把灵魂注入了人的身体,于是人就有了思考能力。古代的心理学家们可以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通过各种办法来找到灵魂的物理存在,但最后就像物理学中的永动机一样,再也无人问津了。所以灵魂还是停留在神学里,而心理学走了出来,走进了哲学的范畴。

心理学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实际应用,比如各种各样的心理测验问卷,在军事、教育、经济、商业等领域里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心理学常识也能帮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有一个著名的库伯勒-罗丝心理模型,描述了人在接受一些灾难性的个人损失时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有五个阶段:

  1. 否认:“不会吧,不可能啊!”

  2. 愤怒:“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

  3. 恳求:“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儿子毕业就好。再给我几年时间吧!”

  4. 沮丧:“唉,干嘛还要管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

  5. 接受:“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这件事了,我就好好准备后事吧!”

库伯勒-罗丝把该模型应用到所有灾难性的个人损失上(工作、收入、自由),也包括家人的逝去,甚至离婚。她也提出这些阶段不一定按特定顺序发生,病人也不一定会经历其中所有阶段,但是她认为病人至少会经历其中两个阶段。

也许这个模型还能用在更多类型的个人损失上,比如理想的幻灭、挚友的背叛、偶像人设的崩塌等。

最近看到一段视频,“Fake News”的一个记者在街头采访,打听对国会1/6调查听证会的反应。一位川粉的回答很简单、直接:那是南希老太的阴谋,亡川之心不死的系列产品之一;还有一位的回答令人叫绝,当记者给他看了伊万卡做出对她爹不利证词的录像时,这哥们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地说:他们是从哪找来的伊万卡克隆呀,整得还挺像。

听上去很像偶像人设崩塌的案例,回答问题的人还处在库伯勒-罗丝心理模型的第一或第二阶段里。

调过头来想想川总,也许是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了,所以到现在,一年多了,还处在库伯勒-罗丝心理模型的第一阶段里。

这一系列的听证会还是很有看头,至少很长见识。估计现在已经有人在写剧本了,那些素材,五十集的连续剧都用不完。剧名我都替他们想好了,就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政客》。


心理学的故事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


浏览(2550)
thumb_up(2)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呼延狄 回复 老冬儿

    本想多介绍些那本书的内容,太学术了,有点儿写不动,不知怎么想起来这个库伯勒-罗丝心理模型,于是一个弯儿就转到那去了。估计是特顽固,打击又大了点儿,于是就走不出来了,我也是瞎猜。要不怎么说心理学还不完全是科学呢,全是个案。

    屏蔽 举报回复
  • 老冬儿

    有意思。从1到5的心理学变化的快慢应该是跟人的个性有关吧?换句话说,特别顽固的人,停留在第一步第二步的时间会更长。呵呵瞎猜了,谢谢好文介绍。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