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若

注册日期:2018-06-24
访问总量:39858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移民二十载,急诊头一回——加拿大超长候诊亲历记


发表时间:+-

移民以来,长期从事媒体工作,大概了解新闻报道的眼球经济潜规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大新闻!也就是说,寻常事一般不报道,能上报的一般都不寻常!所以,看到报端时有急诊室久候致人突发急病,甚至小病等成大病之类消息,并不会太把这些报道当回事,最多人云亦云,跟着慨叹(Tu Cao)一下加国医护短缺、效率低下等等。

终于,移民二十载,偶然突发的一个小事故,让本人有了一回急诊室亲历记,感觉十分难得,也很有意义,写下来希望能给更多移民朋友一些借鉴。

开场头一段讲到人狗新闻,这次经历也和狗相关。故事讲起来有点搞笑:头一天朋友帮忙团购了羊肚菌,我就趁着新鲜劲,把它们分成几小份,周六一大清早兴冲冲给附近几家朋友送过去,让他们用这个天下第一菌给父亲节家宴添道美味鲜汤!一路顺利,直到最后一家。。。此处省略过程几百字。。。

总之,我被狗狗“咬”(也可能是抓)了!狗狗看家护院,肯定没错,有错的只是男主人和我:一个太热情忘了拴好狗狗就开门迎客;一个听到狗吠就胆怯转身。事发突然,又无经验,摸着后背咬破的两层衣服,以及后背皮肤上说不清楚是牙印还是爪痕的印记,恐惧之下,第一反应就是奔附近医院而去,看看有没有危害,要不要打针之类。

也是机缘巧合,前天下午观知视频刚刚请来BC省卫生服务局暨BC儿童医院的高级经理周楠先生,为我们分享他对大家关注的BC医疗健保的知识与见解。他的分享内容之一就是和急诊室相关的话题,结果我第二天就来亲身体验了,顿时感觉自己不是急病来求诊,而是来做卧底调查。

根据现学现用的知识,我在步入急诊室的那一刻十分乐观:其一,一般来说,急诊室最忙的时段是每天傍晚至午夜,而上午的急诊轮候病人应该相对少;其二;一般来说,急诊室最忙的日子是周一,而周末相对较少。然而,上述两个一般,于我这次亲历所见都例外了。

急诊室的第一道关口是Arrival & Check-In。此处人不算太多,一眼扫去,不过二三十人,但除去陪护家属,病人应该只有十来个。我估计以这样少的候诊病人,轮到我,最多两小时。前台女护士问了我求诊的原因、家庭医生、住址、电话、家属电话之类,就让我到边上坐等。如果有骨折或行动不便的病患,这时就可以坐上轮椅等候了。

等候约五十分钟后,一位中年大叔年龄的男护士,类似国内分诊台护士角色,隔着玻璃柜台叫到我的名字,然后一里一外,一对一问话,他输入电脑各种信息,包括就医史、药物过敏史,量了血压、测了心率,大致看了看印记,给我手腕上绑好姓名卡和过敏卡,手一指左侧内门,让我进诊室Zone 3,等下来就可以看医生了。这个玻璃间隔的分诊台可以称为Intake Area,也算是进入急诊的第二道门槛。

我顿时大喜,觉得五十分钟的轮候十分合理,周末,又是上午,确实急诊室是最不繁忙的时段,这个候诊时间不算长!及至推门进来,才发现情况不妙:三个分区(Zone)满满当当,连病人带家属,起码是前面那个候诊室的三倍不止!我又想起现学的急诊室常识:你前面人再多也没关系,关键要看病情的优先级。

今天的病人粗看之下,没有特别急症,比如车祸等严重创伤,或者心脑血管突发之类,坐轮椅的几个,也不过是崴了脚或者年龄大。相比较之下,我这个非严重但也算突发创伤的病人,会不会排到较优行列呢?

这个候诊室有个中央岛,里面走动着两三个护士,固定坐着的有一位,岛柜上竖着牌子,明确写道:we do not provide waiting time(我们不告诉轮候时间)。就是明白告诉等候的病人,问了也白问。这也是我头一天刚长的见识:不仅是急诊室轮候时间,包括手术轮候时间,没有先到先得,按时间排序这种事,你问了全白问,因为每个环节都可能加入新的比你优先级高的病人,随时可能改变排队的顺序,所以没有一个医生或护士能告诉你,能保证你何时能够轮上。

这个分区候诊室连着的区域在最里面,用一个个小隔板和帘子隔成小的空间,称为Exam Area。进入小隔间前的等待时间是整个急诊室等候过程最长的一段,我的情况是三个半小时。我一开始的较优先级幻想破灭了,好处是知道大概率不严重,坏处是未料到要等这么久。没有任何准备。时值中午,又饿又渴,还不能走开,担心一会儿会被叫到。只好真的把这次机会当成体验:仔细地一行一行读所有目之所及能看到的文字说明;不引人注意地悄悄观察周围的病人;无聊地刷手机,刷到彻底没电。。。

由于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我几次都想离开了,但又想了解全过程,只好一次次给自己鼓劲。其间确实看到一个印裔妇女前去问询,被护士重复柜台上的告示牌,她实在等不了啦,终于放弃等待,自己回家了。另外一个八九十岁白人老太太,坐轮椅上很费力地挪动身体,终于被护士来招唤了,老太太就说了一句:我等得太久了。听着好辛酸!

候诊室人多空间不大,有几个咳得厉害,还有一个穿短裤的年轻人,光腿上有不少红肿水泡,想着近期流行的猴痘,不由得让人害怕。有个老年男病人,护士来抽血化验,一开始以为是他,后来仔细检查了腕上的名牌,又换成别人,老人很失望,显得很不满,也是等得太久,以为终于轮到了,看来还得等。

护士装束不完全统一,可能各司其职。因为几次都是黑衣红裤的中年女护士来传唤,我就特别盼着她的出现。被她叫到每一候诊病人的间隔时间,至少是半小时。正当我又快要坚持不下去时,另一个灰衣灰裤的女护士来叫我了。哇,瞬间觉得太幸福了啊,再等下去,我真的会因低血糖而晕倒了。

然后就进了小隔间,换上护士给的诊疗服,坐在诊疗椅上等医生。还是这位护士,问我之前十年没打过破伤风,就先给我打了一针,然后让我静候医生到来。她说我当时转身躲避是对的,马上来医院确诊也是必要的。

我本来估计,最多等十五分钟,医生就过来了,但这回等了约四五十分钟。其间进来一个穿花上衣的中年大妈式护士,又一次问了一下情况。最后,年轻、高大、帅气的男主角,我们的急诊室全科医生闪亮登场!他严肃、认真、态度很好地问了一下,再看了一眼印记,很让人放心地告诉我,没有事,可以回家了。全程一分钟!不过,他给普及了一下医学常识:即使咬破皮肤,只要没出现感染症状,也不必打狂犬疫苗。

好吧,来都来了,五个小时不能白费,我就小结几点体会:其一,去急诊室之前要做足准备,带好可以在里面吃的食品(巧克力、能量棒,不能是泡面哈!)和水;带好充电器,无聊刷手机靠的全是电;带好厚衣服甚至小毛毯,里面室温很冷,别没大毛病反而冻病了;其二,平时掌握一点急救小知识,不要命的急症或不严重创伤就别去急诊室了。那里太多病人,封闭空间,容易互相感染;其三,加国医护确实短缺,这种现象要改变不容易,说不定会越来越严重。

目前加拿大老龄人口(65以一)已经相当多,政府每年财政负担都很重;医疗流程比较刻板,效率也比较低,所以大家平时还是自己多注意健身和营养,提高免疫力,也要特别留意与防范各种意外,少进医院,少进急诊室。


浏览(3407)
thumb_up(1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