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吧!能爱就爱吧!—- 李斯特的《爱之梦》
“爱吧!能爱就爱吧!” 我相信,很少有人知道 这句话的来源,但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甚至很熟悉李斯特的钢琴《爱之梦》。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钢琴家都演奏过李斯特的《爱之梦》。
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李斯特(Fanz Listz, 1811-1886), 是十九世纪浪漫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说来也挺有意思的,李斯特和肖邦是同时代的人,李斯特比肖邦年小一岁,据说,他们还是好朋友。李斯特和肖邦是当时巴黎上流社会女性的崇拜者。女士们在看李斯特演奏前脱下天鹅绒手套会昏厥过去;她们会对演出前端水供他洗手的人羡慕不已;不知这些传说是否有些夸张 ? 从照片上看,李斯特的确英俊潇洒,说他是个白马王子并不过份;但肖邦的长相我就不敢恭维了,据说是个矮子,文弱害羞,胆小内敛。女作家乔治.桑是他的情人,肖邦去世时,无数女人在他的遗体边伤心欲绝 。
李斯特和肖邦都属于浪漫派,李斯特的爱情是美好甜蜜的,如愿以偿的。然而,肖邦的爱情,往往幸福与痛苦结伴,希望与绝望交织。我是个深陷幻想,无可救药的爱情至上者和浪漫主义崇拜者,所以,弹奏李斯特和肖邦的作品,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钢琴王子李斯特和钢琴诗人肖邦的区别在于:肖邦非常注重钢琴音色的发挥,基调的定位,音域的宽度,还有那些精致玲珑的装饰音,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产生出像诗一般的旋律。肖邦除了两部钢琴协奏曲之外,其余都是格局较小的纯钢琴作品,原因是,我猜,没有其他乐器可以代替那种细腻优雅的效果。李斯特则偏向于用交响乐的理念构思和创作,气势恢弘,波澜壮阔,这点,和贝多芬有些相似,但达不到贝多芬那种震撼和触动灵魂的效果。然而,在李斯特的那些抒情作品中,却又表现出温柔多情的一面,但不及肖邦的那种细腻和精致。
1850 年,李斯特创作了三首钢琴夜曲《爱之梦》Drei Notturnos “Liebestr?ume” ,风靡一时。李斯特是根据三首诗歌的意境再次创作而成的。事实上,钢琴《爱之梦》要比原三首诗歌出名得多,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们是根据诗歌改编而来的。
第一首歌词是德国诗人乌兰德 (Gedicht von Uhland) 的诗,标题为《崇高的爱》Hohe Liebe 。
第二首歌词也是乌兰德的诗作,描写了“神圣的死亡”,标题为《幸福的死》Seliger Tod。
第三首是根据德国诗人弗莱利格拉特 (Gedicht von F. Freiligrath) 的诗。毫无疑问,第三首在整部作品中最为经典,最为著名,它是家喻户晓的钢琴作品之一。一般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第三首《爱吧!》 —- O Lieb !
【爱吧 !能爱就爱吧! 你守在墓前哭诉的时刻总会到来的。你的心要保持着炽热,保持着眷恋,只要另外一颗心被你所感动。只要有人向你表示真心诚意,你就要尽力让他高兴,时时刻刻让他高兴。 愿你管好你的嘴巴,严厉的语言容易伤人。 天哪!你本无伤他的意思,但他还是带着伤痛离开了人世!。。。】
初看不知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 。
“爱吧!能爱就爱吧!” 开门见山,直接引出了主题。音乐在婉约忧伤的气氛中,涓涓细流般的吟诵,回忆一段往事。渐渐地,慷慨激昂,阳光灿烂,达到高潮。然后,带着怀念,带着忏悔,意犹未尽,缓慢地,走向遥远。。。。此情绵绵无绝期,那是一个被情思扰乱的女人在独白,抑或是一对情人之间的对话,叙述着千百年来被重复无数次,却永远新鲜感人的爱情故事。
诗中的爱情故事,也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梦中,是不是?梦,晶莹灿烂,幻,虚无飘渺。李斯特把梦幻编织到乐曲的音符和旋律之中,谱成钢琴曲后,李斯特特意把这首诗写在乐谱的前面,他的目的,就是让演奏者体会这首作品的基调和意境。
那么,请听下面的钢琴独奏《爱之梦》,不知演奏者是否达到了李斯特的要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