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

注册日期:2015-04-10
访问总量:124031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人之尊贵,恰在体现人类软弱圣经之上帝


发表时间:+-

谁也没料到我的爸爸会在2022年之初突然离世,这几天我一直在恍惚中,不住地哭泣、回忆,如果说我这一生中有过很多软弱的时刻,那么这几天恐怕是我一生中最软弱的时刻。我非常感谢这么多的网友过来安慰我,虽然我以前设想过假如父母去世我会悲伤,但是如今我才真正体验那悲伤时何等滋味。

其实,按年龄,我们都已经成年,而且步入中年,甚至有些人已经步入老年,按理说父母不再那么重要了。但是,每个人都依恋自己的父母,舍不得他们离开,即使像我们这些完全相信将来会重逢永远在一起的人。为什么人如此依恋父母?这如此体现人之软弱的情结。为什么我们不干脆能独立生存就将父母的存在剔除,好体现我们人类心灵强健身体和头脑刚强?为什么我们在他们的去世之时如此悲伤,而不是欢呼自己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无父无母强大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存在一直见证我们曾经不荣耀的过去:我们都曾哇哇哭要奶吃,都曾屎尿不能自理,都曾不会走路需要抱着,都曾为一颗糖果欢蹦,为一个玩具兴奋,人类谁没有那幼稚的童年?但是,我们都不以为耻,反而总是感到一生中最美的时光尽留在了童年。

我说这些,仅仅为了表达一点:软弱,幼稚,这两个词语用来总结和贬低基督教信仰的上帝不见证爱因斯坦的聪明,恰体现他的愚昧。

人对父母的需要是我们人类本身如此决定的,至今为止,我们还不是实验室培养皿的产物,也许那一天到来的时候,那时候的N代人类是毫无父母亲情之类的感受的,他们童年是培养皿和培养室,成长是全操作管理,就像养猪场养猪一样养大的。

问题是,当那全新的N代人类开始出现——这些无需父母,全优秀基因组合的产品站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亲爱的Pascal博主和爱因斯坦的门徒们是否会高兴地欢呼庆贺人类终于真正伟大了呢?我想不会的,按照Pascal博主这些年来的文字来看,他甚至还要暴露这个进程的阴谋。万维博主中,有几个象Pascal博主这样一路疾呼精英们想控制人类的计划呢?

圣经,这本被爱因斯坦贬低为幼稚,被无数自命聪明人不屑一顾的书,其实不过是一本见证人性,同时见证面对这样的人性,上帝体现为何等的上帝的书。人性如何?我想,人类一直有各种方式的探索,无论是东方古代的为尊者讳性质的粉饰和扭曲描述法,还是西方现代式的恣意纵欲探索极限法,都希望能为人性找一个落脚点,让人类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自圆其说。但是圣经却将人性定义在按照神的形象所造之尊贵,因罪堕落之卑微,这么一个框架中。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后才能不卑不亢;人类也是如此,只有知道自己的来源和本相后才能真正的有尊严,否则,我们不过是一群自以为高等的动物而已。

这个世界上,最软弱的人类拯救自己的方法恐怕就是信主耶稣基督,仅仅通过信,上帝就认可你——这么简单的方式,人类靠此得救?所以聪明人都会绕道走,太荒唐,不能相信。一点高深的思辨逻辑都没有,如果能够像佛教那样长篇大论讲述一对心灵操练,那才体现上帝之智慧;而道德人也摇头止步,这太容易,不可能。你看基督教出过很多异端,每个异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宣告基督教信仰堕落了,上帝兴起他们来,他们有更严格的自律,比如摩门教。但是,上帝说,人类不可能自己救自己,从血肉生的都是血肉的人,定性了,就那么回事。从上帝生的才是上头来的,人非重生不能进神的国。上帝不收从父母血肉之躯生的人,而是认他自己生的人——通过信耶稣重生的人。这是圣经,就是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称之为幼稚的一本书所带给人类的信息:唯独上帝自己是拯救。

我不知道生下来需要喂奶拉屎拉尿需要服侍的孩童有什么值得为自己的软弱羞耻的,我同样不知道根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人的标准——就是耶稣基督这个完美的人的形象,因此愿意谦卑在那赐下耶稣基督的上帝面前承认自己需要上帝的救恩,这对人类来说彰显的人类的软弱有什么可羞耻的。这不正体现了我们还是高贵于万物的存在吗?因为我们虽然可以研究自然界一切的奥秘,但是我们仍然愿意谦卑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是亏欠他期盼的人类的形象的,我们愿意让他救我们,因为人不能改造自己,因此愿意造物主重造我们一遍。这就是基督教的救恩。

也许,爱因斯坦要思辨的是这一切是否真实,而不是嗤之以鼻认为不需要。

浏览(4834)
thumb_up(8)
评论(58)
  • 当前共有58条评论
  • 远方的孤独 回复 新歌

    我认为你还是不理解。你自己个人当然可以不用reasoning。但是社会性呢?跟其他人交流呢? 用nothingness?nothingness是personal的,所谓灵,即便再powerful,what to do with it?还是自己personal啊?所有的宗教,包括基督教,始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本质是personal的,比如灵,但是又要大众化,普及?当中自然就会产生各种mind control。 对社会性,只有理性reasoning才是人的共同认知的基础,在nothingness里面找共同性,是徒劳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新歌 回复 远方的孤独

    假如基督教信仰的God存在,What to do with it?

    这是人reason出来神的存在后很自然的反应,我觉得和人遇见神完全不同的是,人遇见神根本不会想What to do with it? 比如,空中一个雷电突然在你面出现,你根本不会想what to do with it,但是你在风平浪静的日子想象雷电,你肯定会思考what to do with it。

    这是我根本不走reasoning这步,不像你那样思考如何在everything, nothingness中间如何寻求flow等等,我避开哲学和理性思考直接想进入上帝的同在中,站在他面前与他交流(我指交流),我知道自己不可能进入圣洁的上帝的同在中,那么耶稣基督作为完美的人给我遮盖我当然需要,所以,在理性上接受耶稣对我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我和其他人信耶稣不同,人家是各种其他需要,我是要到上帝面前的需要,因此,我走的属灵道路和很多信徒也是完全不同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新歌 回复 远方的孤独

    你看,你也是相信“没有人的receiver是对的",但是你选择拥抱自己的receiver是对的,我选择相信神应该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不是“人定胜天”吧,一个程序员还有能力修改计算机程序呢,难道上帝不能有办法让人认识他?

    屏蔽 举报回复
  • 远方的孤独 回复 新歌

    我前面讲数字跟音乐源头的关系,不是理性,也不是科研,而是把音乐灵性跟reality做个联系,这是对everything的一种深入尝试,完全不是believing science的那些东东。 灵性总是需要medium的,大多还是physical medium,对可能的联系的兴趣,也是避免jump的一种方面,否则,intellectual层面,太easy,只要学会God的叙事,似乎就可以解释一切,但是那是nothingness认知,人无法满足,至少不能在满足的路径上。我以前举过英国物理学家Sir Roger Penrose跟基督科学家聊God的例子。Penrose表白很清楚,他不是质疑God的存在,他只是表达,信God的叙事的utility。What to do with it?我当时感到他很实用,后来明白了,那是everything和nothinness之间的jump问题。当今的God叙事太简单,太容易了,我甚至认为那是很多人的Cover,有些人还认为是dumb down。我经常讲人总是选择channel自己的energy的,我只是选择在everything和nothingness之间的flowing,hopefully smooth flowing,我不认可excessive everythingness,也不接受excessive nothingness,因此,我明白了Penrose要表达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远方的孤独 回复 新歌

    你这个认知跟人定胜天思维类似啊。上帝可以reach out to人,人还得有个receiver啊,人不还是自认为自己的那个receiver,自己的那个频率是对的?

    我认为没有人的receiver是对的,不管信还是不信,很简单,因为人有自己的mind,也就是我前面讲的everything和nothingness的功能器件,我甚至认为这是God的设计,而且是一个委员会,甚至一个lower level sub委员会的设计。God的智慧,人不可能有能力触及,这是最基本的假设。按照这个假设,有多种解释,一种是God有愿望,让人触及,但是给人free will,看看人行不行?显然,记载的人类历史表明,人不行,否则不会有中国人的几千年那样,也不会有西方的启蒙。 第二种,是God不开心的,对人类很不满,让其自身自灭,这是人定胜天的destination。当然还有第三种,耶稣基督来救人。 很多人claim God已经reach out to him or her,he or she knows already。可以信或者不信,但是那不是knowing。

    屏蔽 举报回复
  • 远方的孤独 回复 FreeHiker

    我真希望能有个世外桃源,那样我可以尽情享受从零开始的体验。哈哈。

    屏蔽 举报回复
  • 新歌

    现代科学喜欢建模型,比如我们研究生态学的时候用模型模拟生态系统,找参数,寻求规律,把自然现象用模型硬套。

    所谓的哲学等等理论也是建模型,比如从亚里士多德等前辈到现代的佛洛依德等,用理论把人类行为往里头硬塞。

    这些事情,其实都需要一个假设前提,就是人认知以外不存在任何参与自然或参与人类行为的因素,或者说,就算存在也是可忽略因素。另外就是相信人最终一定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认知一切,当然,不能认知的算做不存在,所以即使目前不能认知的,仍然assume是可以reach的认知的。但是,我相信人不能reach上帝,但是上帝可以reach out to人;人不能理解上帝,但是上帝有办法让人理解他。我想,这是从开始我们的假设前提就不同的缘故。

    屏蔽 举报回复
  • 新歌 回复 FreeHiker

    音乐是灵性的东西,你们一定要把它理性成数字也是一种科研精神,我想人类对未知的认知方法就是不停地用模型代替reality,或者我说的倒影_——抽空精神,专做外壳,克隆人,AI, meta 世界,诸如此类。上帝创造世界都是让万物孕育繁衍,但是人是做模型复制或制造,两者不同之处是一个是延续,另一个是取代。

    屏蔽 举报回复
  • FreeHiker 回复 远方的孤独

    <<< 以前我一直困惑,为啥西方古典音乐那么棒,那样深邃的nothingess,而东方的default nothingness却没有delevop类似的音乐,最近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线索,跟数有关,单数和双数,双数跟韵律的关系。

    這段激起了我的好奇。老兄有點像特立獨行的魏晉風流人物,不知在中國古代音樂中找到什麽發此對西方古典樂的感想。很多年前看到有人説日本文化里講究單數為生,雙數為死,但我忘了原因。

    哦,對了,人類物理身體的DNA是兩股,可跟老兄找到的綫索有關?

    屏蔽 举报回复
  • FreeHiker 回复 远方的孤独

    我的意思是其實有一些誤解才是常態,尤其是在網絡社區,不必太在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如談論reality下的everything,總得有一個觀察者來觀察評判,那麽觀察者的常常變化的nothingness總得流露出來,流露的過程又反映了其信仰中的價值觀(或許這是新歌所言的變化的倒影?)。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