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2

注册日期:2019-05-09
访问总量:454152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梵高最美的作品之一:《吃土豆的人》


发表时间:+-


 梵高最美的作品之一:《吃土豆的人》


      范学德 2021-09-26


导读:你挨过饿吗?这是“琴棋书画”系列“画”的第4篇。




图片


那天我进了荷兰的梵高博物馆后,一走到《吃土豆的人》前面,人就被钉住了。在许多的梵高画册上看到过这幅画,但站在原作面前我还是激动不已。太震撼了。


梵高说:“我自称为农民画家,这是事实,你将来会日益明白。在乡村,我感到自由自在,跟矿工、挖煤者、织布工、农民在火炉边度过的许多夜晚,我并非一无所获——我更努力地画他们。连续目睹农民一天的生活,我已经深入其中,几乎不再想起别的事务。”(注1)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画的第一幅大型的“真正的农民油画”。


画于1885年。


82x114厘米的画卷。


它在一面雪白的大墙显得无比沉重。


梵高自认为这是他画出的最好的一幅画,他说,“我尝试表现这些在昏暗灯光下吃土豆的农人,他们是用自己的手从土里挖出土豆,也是用自己的手从盘子里拿土豆。让画面诉说劳动者如何辛苦地赚取他们的食物。”

 

梵高是在穷困状态下画出这幅巨作的,米勒的名言激励引导着他:“我从来也不想免除苦难,因为那可以使一个艺术家更有表达的力量。。。。这就是米勒,他一无所求——在我看来这意味着他是画家和人类的榜样。”(注2)


他激赏人们对米勒笔下人物的经典评论:“他的农夫看起来是以其播种的泥土画出来的。”

 

图片


沾着泥土的马铃薯的颜色,这正是梵高在《吃土豆的人》中的追求。


这幅画粗看是十分暗的灰色。


从亚麻桌布,到墙壁,到农夫的脸和服装,一片乌黑。


梵高认为,传统的关于农民生活的画表现出的光亮是不真实的。“一幅农民画如果有熏咸猪肉和蒸马铃薯的味道,很好,那并非不真实;如果画中的牲畜圈有粪味,如果田野有小麦或马铃薯,有鸟粪或肥料的气味,那是真实的。农民画中,不应该充满香味。”因为如此,画中人物的头部原来已经画完了,他又狠下心来重新画,让色彩,“像是一只泥土还沾在上面的没有削皮的马铃薯的色彩。”(注3)

 

不加任何修饰的不仅是自然——土豆和房屋,尤其是人,劳动者,贫穷的农民,一盘子土豆,这就是他们的主食,一天辛勤地劳动后,腹中空空的人们,只能用土豆来充饥。


真实,赤裸裸的真实,贫穷社会的写照,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劳苦人的尊严,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养活自己,甚至,连自己也养不活。


画面中没有温馨,没有欢乐,连阳光也没有,除了微弱的油灯的红色后,连一丝彩色也没有,阴暗,沉重,严峻,笼罩着一切,怎么也想不到梵高两三年后就画出那么多绚丽的色彩,如大浪奔流。

 

女主人正提着壶,往四个灰白的碗里倒茶水,虽然也是浓浓的灰褐色,但不会是咖啡,对于吃土豆的人来说,那太奢侈。唯一的正对着我的老头子,手中举着一个土豆,是要递给老伴,还是夸老伴今天的土豆烤的真好吃?他的眼神和嘴角露出一点点的满意,但是老伴低着头,没有看到他的目光。

 

女主人的对面,是她的儿子和儿媳妇吧,他们的手正用叉子扎一块土豆,但眼睛根本就没有看叉子,儿子似乎看着母亲,儿媳妇的双眼瞪得滚圆,盯着正前方,或许,儿子在想明天不会下雨吧,要是下雨,地就粘了,没法收土豆。


也许,他太累了,心里正叹息,命苦啊。


他的媳妇,也许是盯着角落的一堆脏衣服,心想,沾太多的土了,明天干完活,得洗洗了。

 

图片


突然感到惊恐,这一家人,正在一起吃晚饭,但却没有一个人看着另外一个人,没有亲切,没有喜悦的交流,年复一年,就这样的日子,煎熬。

 

墙上一个圆形的挂钟,时间指向7点。


这么晚了才吃晚饭,可以想象,他们这一天的劳动是多么辛苦,从日出到日落。


我想到了当年自己还乡成为农民的日子,吃过午饭后,立即到地里干活,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太阳,你怎么还不落啊。


终于在灰暗中收工回家了,心里不断地转悠两个念头:


累死了!


饿死了!


吃饭时有时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就想赶快填饱肚子,躺下就睡,从此不再醒来。

 

上三楼四楼看过梵高的其他巨作后,我又回到了《吃土豆的人》前,这一次,我注意到了墙的左上角,有一小幅画,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小画的底部,一些看着耶稣的人头。这是这户农家的唯一装饰品。梵高为什么画上它——一个受苦的耶稣基督?

 

就在这层展厅,还挂着梵高同时期(1885年)另外一副成熟的作品——《纽南古老的J堂塔楼》,又被称为“农民墓地”,一个正在拆除中的古老J堂。有专家解释说,梵高想表达的意思是:Z教会消失,但农民的生活照常进行下去。那梵高在这前后为什么还画饭前Dao告谢饭的农民,读经的农民。也许,他要表达的是,J教在衰落,但信仰长存,Jesus永在,他是受苦人的唯一盼望,因为他与受苦的人一同经受痛苦,使他们在苦难中可以忍受下来,有尊严地活着,有盼望地走向明天。

 

梵高告诉朋友,这幅画 “尽管它本身是十分暗的灰色,但在画面上看起来是白的。”


是的,慢慢地适应了那暗灰色后,会发现一片淡淡地发亮的白色,这光线来自一盏吊灯,它位于整个画面的中心,把整幅画联成了一体,一线光,从上而下,在黑暗中明亮。那灯光,虽然被一圈黄红色的光晕罩住了,但却显得更明亮,更柔和,为黑暗中带来温暖与希望。


正如我的好友临风兄所说,“这灯光就是梵高作为‘爱’的符号。就如他往年把福音的光带进了农民和矿工的小屋,梵高常常用这个‘从上头来的光芒’的符号来表达God的慈爱。他在说明,虽然是贫苦的农家,但God的爱还是照耀着他们。”(注5)


图片


最后一次看《吃土豆的人》,我终于注意到了那个背对着画面的小女孩,她还扎了两个小牛角辫子,系着黄褐色的头绳。


看不到女孩的脸,从她的头到连衣裙,几乎一片黑色。


梵高为什么不让我们看到女孩的脸?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眼睛明亮吗?她是在笑,还是皱眉头?也是在吃土豆?也许,她闭着眼睛叹气。


但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有一片人黑色的背影渐渐潜入我的心,那,是我少年时代的身影。


终于盼到吃饭的时间了,肚子早就饿扁了,但是,不仅没有肉,没有鱼,也没有大米饭。一盘咸菜,全家六七口人吃。一人一碗稀饭,天天晚上如此,妈妈说,孩子,妈知道你们吃不饱,但家里就这点粮食了,怎么也得连上月底。


妈妈说,吃完了饭,早点睡,就不饿了。


我点点头,几口吃完了饭碗中的稀粥,然后,伸出长长的舌头,把沾在碗里的薄薄的玉米面舔得干干净净。然后,然后,然后是什么哪?

 

我扭头,探头,看看哥哥,看看弟弟,他们也和我一样,碗里空了,舔干净了。我不敢抬头看母亲,我知道母亲一定在看着我们,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她自己的那碗稀粥,一定是没吃几口。妈妈舀了一汤匙稀粥给哥哥,给弟弟,给我。


妈妈说的还是一句话,妈不饿。孩子,你们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多吃点。


妈妈有时会叹气,说,咳,你们怎么就托生到咱们家哪,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终于到夏天了,自留地的土豆收回家了,妈妈还让我们到地里摘些豆角,土豆炖豆角,在大铁锅里炖,菜上边的锅边,还贴了一圈玉米面的大饼子,金黄。有时,菜里面还有几小块腊肉,酱紫色。妈妈说,今天你们可劲吃!

 

多么美好。离理想社会不会太远了,老师说,那时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全都能吃上大米饭、饺子、红烧肉。我坚信,一定是可劲地吃,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那时我还不知道在这三年中其他的地方发生了什么( 。。。。。。)

 

但我知道了梵高画笔下那个女孩子的脸,绝望。她所有的盼望,一到饭桌上就都消失了,立即全都变成了绝望。我突然明白了:吃土豆的人,是我!


是那些


挨饿的人

 

2014.12.25 至 30,从纽伦堡到芝加哥


 



注释:


《吃土豆的人》,是我画过最美的作品之一,是一幅画中只有一点亮光的黑黝黝的油画,或许不是一件多余的事。我要清晰地表明,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伸进盘子里的同一双手去锄地的,因此这幅画所叙述的是体力劳动者,说明他们是诚实地挣到他们的食物的。我要表达一种与我们这些文明人完全不同的谋生方法的印象。我在这幅画中最初试着用土黄、土红与白色来画人物的肤色,但是这种颜色实在太亮了,根本不行。怎么办呢?全部人物的头部都已经画完,甚至画得非常仔细,但是我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重新画过,现在所画的颜色好像是一个完好的、满是尘土的、没有去掉皮的土豆的颜色。

——梵高语录


致提奥  1885年5月15日,纽思南


不知道我们是否将赚钱,但如果赚的钱只够让我勤奋工作,那我也满足了,重要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敢坚持认为《吃马铃薯的人》在将来也会有它的价值。——第222页。

 

注1,注2,注3,注4,《梵高艺术书简》,新星出版社,第 212页;第211至212页;第218至219页;第219页。

注5,临风著 《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第273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局部的照片,转自龙轩美术网


浏览(1836)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