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la

注册日期:2008-01-09
访问总量:97350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倒塌的校舍


发表时间:+-

網友在論壇中轉貼了不追究豆腐渣工程碎了的心無法重建【明報專訊】

http://64.tw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354115

找資料中不小心看到篇文章~~~ 才或然理解腦袋深處一大票好熟悉的建築, 和一幕幕原本是理所當然的影像………

挺有意思的文章
還有照片在原blog 回應也值得一看心得:
“英明”的領導,加上被“規格化”或“默化”的大眾......history repeats itself.........

 

 
來源: http://blog.kaishao.idv.tw/?p=766陳凱劭的文章、攝影、評論、活動記錄的部落格
 

九年國教台灣省國民中學標準教室考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921地震後倒塌情形,此校為1968九年國教標準教室

1968年9月1日,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有位叫陳凱劭先生誕生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第二件大事,這天是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日,也是全國國民中學統一開學日,這天早上,全國第一屆免試升國中的新生,集合在某個場所(有可能是某國小操場,也有可能是某國小禮堂,也有可能是某塊公家的草地),靠“收音機+擴音器”放送,聆聽著蔣介石的寧波口音方言開學訓詞。

這一天,除了民國57年前就成立的中學改製成國民中學外,大部份的國中新生,都還沒有新校舍教室可用;大部份是寄居借用在學區內附近的國民小學教室。新校舍在同年十月、十一月才次第落成啟用。這也是大部份國中的校慶都是十月、十一月,是紀念1968年校舍落成遷入。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前,台灣的義務教育只有六年,也就是國民學校這六年;中學分初中(三年)及高中(三年),都不是義務的,要靠聯合招生考試及分發。

1967年6月5-10日,以色列向四周阿拉伯國家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發動“六日戰爭”,只花了六天,大獲全勝。在空軍方面大獲全勝,地面部隊進占加薩走廊、西奈半島一帶。這場戰爭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因為以色列與台灣處境類似:兩國都把美國做靠山老大哥;兩個都是以小搏大,四周都有人口、軍事力量、領土遠大於自己的敵國。

蔣介石下令要各部會分析研究以色列打贏“六日戰爭”的原因。當報告彙整上呈時,就國防軍事的部份,因涉及軍事機密與國防安全,我們就族繁不及備載了(注:其實是我也不豬道),但其中有一條,引起了蔣介石的特別注意。

那就是:以色列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大大提升了以色列全體國民的教育程度及知識水準。

蔣介石眼睛一亮,立刻裁示:務須在最短期限內,促其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現,是所至囑!同時,也向全國軍民同胞們,鄭重宣布自民國五十七學年度起,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從宣佈到實施只有短短一年。因為關乎當時國小六年級生升學,這類重大的學制改變,必需在至少一年前公佈,而這項政策正好在剛好一年前公佈。

這個政策固然有益於提升國民教育水準,但當年台灣的經濟、財政、師資培育都嚴重不足,既有的中學數量嚴重不夠。

但當年蔣介石對九年國教推動宛如反攻大陸般意志堅定;當年沒有反對黨扯後腿,輿論媒體當然也不敢唱衰;政府高層,恐怕沒有哪個白目敢跟自己腦袋及官位開玩笑,向先總統蔣公(請稍息!)據實以報這些窘況。也不會人敢向蔣介石建議此舉需從長計議,或者至少要把籌備時程拉長。所有下級官員,全部硬著頭皮努力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九年國民中學義務教育的要點,大致如下:

1.省辦高中,縣(省轄市)辦國中。當年的公立中學,分省中與縣中,當然省中的排名較前面,省中有的初中高中部都有,也有隻有高中部者;縣中一般而言只有初中部。既有的省立中學改制為純高中,既有的縣立中學改制為國中,有些中學改制轉型為職校。像陳水扁本來念曾文中學高中部一年級,該校就是在這時候改制為高商,把高中部打散,陳水扁經轉學考試轉到台南一中,他同學許添財則轉學到台北市成功中學。

2.每個鄉鎮至少要有一所國中,實施義務教育後,人口或幅員較大的鄉鎮市有兩所以上國中。當年的縣中(省轄市立中學)直接改製成國民中學數量有限,所以我估計,在1968這一年新成立的新增的國中數,大概在250-300左右。 (我是以全台灣有319鄉鎮市+基隆、台中、台南、高雄四個省轄市去估算的,實際數字應該可以去查得到,只是我懶得查)

3.師資部份:國中教師有部份由現有國小老師(由相當於高中的師範畢業)考選,有部份開放給師大以外一般大學、五專畢業生甄試。所以當年也有很多專科畢業生到國中任教。

4.國中校舍教室,以台灣省為例,統一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一設計,各縣市政府發包監造。

省教育廳把這個國民中學教室標準圖設計,交付給“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系”處理。成大是民國60年才改制國立,從45年升格為大學到60年之間,成大與中興大學、師範大學都還是“省立”(所以成大成功校區內有些建築物水池是由“省主席”題字),受省政府教育廳管轄,教育廳把學校設計丟給省立學校中惟一有建築系的省立成功大學,合情合理。

附帶一題,當年國立大學有台大、交大、清大(此二者在民國五十年左右復校)、政大(國府遷台後就在台北復校)、中央大學(約民國五十八年復校)。成大比清大、交大歷史悠久,工學院科系眾多,但一般各種排名落於此二校之後,就是因為當年此二校已是國立,成大隻是省立。

這案子到成大建築系後,由王濟昌教授負責設計。教室基本單元有三種:第一種是一層樓式,做特別教室、福利社、廚房餐廳等使用;第二種是有二層式,不過數量極少,第三種是三層式。絕大部份的國中,都由三層與一層所組成。不管是一層或二層或三層,造型構成都一樣,都有摺版屋頂。

這些教室單元有什麼特徵呢?

1.走廊沒有柱列,是懸臂式;走廊欄竿採鐵製,視覺穿透性高。

2.屋頂為摺版屋頂,屋頂正立面為三角形。

3.無論採何配置,每三間教室就會有樓梯間及廁所,這兩個服務空間同時也是不同方向教室交會處。

4.有垃圾管道間,在各教室尾端。不過我看過的這種學校,100%都封閉沒用。理由是不好用。垃圾從三樓丟下來,大概都碎掉了,堆到最底層時,一打開最底下的鐵門,垃圾就散落開來不好收拾。可謂難用,所以就沒人用。

5.教室內,黑板左側有設計木製櫥櫃。

6.教室兩側,除門,與教室前後有翼牆,其他全面開窗。

7.基本單元是固定的,校舍配置有一字形、L型、ㄩ字形,H字形等,因基地形狀及班級數而製宜。校門設計也有標準圖。利用教室圍出中庭,中庭正中央放蔣介石、孫文、或孔子銅像。

8.外牆洗石子加勾縫。

9.這標準校舍是台灣省教育廳頒布的,蓋的地方有現在的台灣省、高雄市(當年尚未升格院轄市);而金門、馬祖、台北市(剛升格)沒有。

這些標準教室,有什麼缺點呢?

1.走廊採懸臂,使柱列少一列,結構大大有問題。在921大地震得到驗證,車黄遥p冬斷層所到之處的這種國中標準教室,一律全倒。

2.柱與柱間開窗率太大,易生短柱效應;若方位不佳是南北向,日射光害強烈。

3.全台從南到北、不論鄉村都市、離島山地,採標準教室設計,沒有地方風格,扼殺了設計專業。

這些校舍,從蔣介石下令實施九年國教,到完工開學招生,大概只有一年。當然,第一年只要蓋夠一年級上課,及夠老師校長各處室辦公即可,一年級入學後,再同時蓋第二期;58學年度新生入學後再蓋第三期。所以這些國中第一、二屆的人(約45-46年次),等於是在工地上課,這些創校學生,幾乎都以勞動服務名義,幫忙搬土、搬石頭、挖土、種樹種草。

會採用標準圖蓋這麼多校舍,原因很簡單,第一是可以大大節省設計時間,因為時間太緊迫了;第二是可以省下大筆設計費。

這些校舍,數量極多,前面估計這一年全台灣新設立了250-300所這種款式的國中;台灣45年次以後的人,至少有一半的人念的就是這種學校。 (當然,私立高中沒有也不會用這套圖)

這些標準教室設計者王濟昌教授,歷任成大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所長;轉任新成立的成大都市計劃系主任,再到逢甲大學都計系系主任,建築系教授,最後在1990年代前期還在文化大學市政系擔任系主任。王濟昌教授從成大退休後,家還在台南,每兩週仍到成大建築研究所兼課一天,擔任都市設計課程,並帶研究生論文。王濟昌教授於1999年8月過世,正好是921前一個月,生前沒有看到他設計的校舍在921地震後的情景。

我是在1990年左右,與系上的技士吳燦文先生(已退休)訪談過這件事。他會進成大建築係做技士,是因為他有建築製圖的背景學歷,1970-1980年代,也幫系上教授刻講義、畫系上接的案子的施工圖,後來就沒做這些事了,只是管儀器保養、出借,偶爾做一些系館面磚掉落,會看到他拿工具面磚在做修補。

他說,這個案子當年還有做一個1/20的模型,載到全省各地去展覽。當時時程很趕,設計施工圖都已經完成時,才把結構算出來,但當年就心裡有數,結構不太妙。果然1999年的921地震,就直接驗證了。

這個案子,雖然在全台灣蓋了三百所,但政府不可能發三百所學校的設計費給系上或王濟昌教授,設計費應該只拿了一所或者多一點。等於是,本來應該“發放”到民間的二百九十九所學校設計監造費,就“人間蒸發”掉了。

根據李濟湟副教授向我表示,這個案子,惹惱了台灣當年的開業建築師。透過省市公會,集體向政府檢舉成大建築系教授接業務,與民爭利。建築師們引經據典,說成大是公立學校,成大專任教授王濟昌等同公務員,公務員依法不能開業,更不能設計正式建築物。

據我的估計,當年(1967-1968),開業建築師總數約300左右。我是這麼算的:1949從中國來的,軍中上校退休(台灣在外來政權時代,軍中有個奇怪制度,若工兵類科上校退伍可以考建築師、土木技師、結構技師,他們不是參加高考與大學畢業生競爭,而是另外給他們舉辦特考,錄取率當然是一般高考數十倍),這種人加起來大約100個;成大畢業的建築師約150個(當時已有20屆畢業生,每屆約5-50人,扣掉去美國的,及回母國的僑生,沒開業的,轉業的,沒考上建築師的,150人應該是合理數字),台北工專建築科畢業的建築師約幾十個,外加台大成大土木系畢業考上建築師的約十幾二十個,日本時代去日本念大學的應該也十幾二十個。以上合計在300個上下。又,當年淡江、文化、逢甲、中原、東海雖都在1960年前後成立建築系,也有一~兩屆畢業生了,但都剛出校門當完兵,這些學校畢業生開業率,在這個時間點,應該是零。

這300所學校分配下去,全台灣每個建築師平均可以分到一所。

在那個年代,一所學校是很大的業務,至少可以吃三年。當年沒有建設公司,房子都是單棟單棟地蓋,日本時代的建築物還很勇健沒拆(除了神社會拆,其他公共建築物都活得好好的),也沒有什麼重大建設可言。這三百所學校當然是大餅,怎可隨便就“人間蒸發”掉。

於是,就在建築師公會的壓力下,成立於民國四十年代初期的成大建築服務社,就劃上了休止符。成大建築服務社,由系上具建築師資格的教授,接不少民間業務,系上助教技士甚至學生、也在這裡打工幫忙。成大建築服務社,所接的業務多半在南部,但在當年的台灣建築界有許多開創性的作用,也是台灣四十~五十年代現代建築的重要推手,在台灣建築史上的“現代建築篇”有重要地位的這個服務社,就因為這次事件,就走入歷史了。

本來,成大建築服務社,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老師親自帶學生作實質設計,或者說作設計給學生看,這就是“言教+身教”,總比現在躲在設計教室里天馬行空漫談意淫好多了,老師有沒有料,馬上受到檢驗。

公立學校建築系專任教授應不應該開業接業務,一直是討論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的Peter Eisenman一邊教書、寫書,也作建築;最近拿到World Trade Center 重建競圖首獎的Daniel Libeskind在全世界好幾個國家教過書,都是這些學校重金禮聘,人家可沒罵這傢伙全世界亂跑演講競圖接業務;貝聿銘的合夥人Cobb在哈佛同時干過系主任;日本一拖拉庫著名建築師都是學校專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更絕,這個國家私人建築師只佔小比例,各地方政府有開“建築設計院”,各個有建築系的大學也有開“建築設計院”,員工數數以千計。對建築學門來說,沒有在做實務的教授,在這些國家反而是件非常奇怪的事。像台灣大學醫學院專任教授,每週都還排門裕卮笫中g親自上場操刀。一樣是公立大學,人家可以理論與實務合一,我們成大建築系卻不行。國內私立學校建築系教授倒是沒這個問題,因為他們不屬廣義的公務員。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從今天來看,顯然是各方面都太急就章。標準教室就是一例,一套施工圖,蓋遍全台灣;設計失當也禍延全台。當年的外來政權宣傳機器,應該會對九年國教自我陶醉,各位以前歷史教科書多半將九年國教視為蔣介石“德政”。以下是我自己“模擬”當年可能的“頌詞”。這雖是我偽作,但八九不會離十(連戰他祖父也在台灣通史中,偽作過鄭成功之“向荷蘭守將書”):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標準教室,在總統蔣公(請稍息!)偉大人格感召下,由政府延聘國內頂尖建築專家學者設計規劃;通風采光良好,走廊視野開闊,美崙美奐,符合現代教育之需要;尤以標準圖樣,為政府節省公帑,又可加速興建效率,減少作業流程,使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神聖任務,得以如期、如質完成,對反共復國大業,有積極貢獻!在光復大陸之後,更應依據此精神,在全中國加速推動此三民主義模範省經驗。最後,讓我們高呼:蔣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今天看起來,這些標準教室的後遺症還不少,也沒達到教育改革的目的。最大的後遺症還不是結構有問題,而是將教室造價形式標準化。教育的僵化不只於教材,連教育空間也僵化。因為中毐之深,所以我個人對宜蘭的學校經驗,與921學校重建經驗(新校園邉樱┘耐苌睢Ⅻ/P>

這些校舍教室,至今35年了,921南投台中倒了一堆;大部份的校舍三十多年來多有修建。有的增建門樓穿堂梯間,有的改走廊欄杆,有的在走廊增加鋼構支柱,有的不堪東西曬嚴重而增加遮陽設備,甚至有的改外觀建材(貼難看的方形面磚),也有改外牆顏色的。再過十年,這批建築物就45歲了,理論上是到了可以報廢重建的時限了(當然若是結構經鑑定有問題,可以提早拆除重建)。可以想見的,這批建築物在未來十年,也要開始“人間蒸發”了。

雲林縣立土庫國民中學,我的母校。中間門樓穿堂是後來增建。

    雲林縣立土庫國民中學。左邊是垃圾垂直輸送通道。

      雲林縣立土庫國民中學,外立面。近年不堪日射,加裝遮陽構造:

        南投縣仁愛鄉仁愛國中,少見的兩層樓式,另一棟與此垂直者倒了。

          南投縣民和國中,一層樓式標準圖(三層樓式的倒了)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此校保留全倒的慘狀,做地震教育園區,由TVBS號召觀眾捐部份原校區改地震博物館經費,及另外覓地建新光復國中的經費。該校的原有體育館改建成地震教育博物館,經營管理就近由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代管。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此校保留全倒的慘狀,做地震教育園區。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從該校的體育館改建成地震教育博物館外牆玻璃帷幕看全倒教室。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從該校的體育館改建成地震教育博物館內部,隔著玻璃帷幕看全倒教室。

 

 

==================

下面這篇也好玩
政治味道較少
但建築科普較多

 

建築抗震》傳統長條型校舍遇強震最易倒
2008/05/28
【聯合報╱本報記者楊正敏】

南投縣光復國中在九二一地震中全毀,傳統校舍採懸臂走廊式結構,遇到地震力與走廊平行的強震時,磚牆難以抵擋,應聲倒塌。圖片提供/聯合報
四川震災中,許多校舍倒塌,許多人都懷疑是不是偷工減料,也就是大陸人口中的“豆腐渣工程”?

國家地震工程中心主任蔡克詮說,不只是大陸,九二一震災時,南投的校舍也倒了不少,其實校舍建築的設計,的確特別容易倒。當時南投縣四百九十多幢校舍,傾倒和損毀的有二百九十四幢,佔一半以上。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的強震,也震倒了許多校舍,當時學生正好上學,死亡人數8萬多人中,近2萬是學生。

民國57年台灣開始實施九年國教,當時因需要大量的校舍建築,但當時台灣的經濟狀況不若現在,因此校舍建築多半較為簡單,教育部早期的教室建築規範,講求的是採光和通風,因此傳統的教室都是長條形的建築,一間接著一間,中間有磚牆隔間,左右兩側都是窗戶,其中一邊做為出入口,外面通到走廊。

懸臂走廊 難承平行震波傳播方向

國家地震中心副研究員李政寬說,校舍建築有一個特色就是“懸臂走廊”,就好像一個人舉起雙手半蹲。

蔡克詮說,“這種傳統結構的校舍,很難承受與走廊平行的震波傳播方向。”

他解釋,若是與走廊垂直的震波傳播方向,因為有隔間的硬牆支撐,校舍較不易倒塌;若是平行的力量,也就是沿走廊方向的力量,不需很大的力量就可以推壞隔間的硬牆。

原本柱子是以樓層全高設計,柱頂與柱底因承受較大震波傳播方向,配置較多的鋼筋,地震發生時,整支柱子要負責吸收震波傳播方向,柱子達到較大的位移量時才會發生破壞。

頂樓加蓋 降低結構耐震力

蔡克詮說,校舍的柱子受到窗台的約束,出現“短柱效應”。也就是柱子被牆限成短柱,容許變形的範圍被限制,同樣的位移下,柱的轉角變大,受力的區域不是原先的預設區域,因中間配置較少的鋼筋,地震時吸收能量變小,小量的位移就會因為承受過大外力而被破壞。

蔡克詮說,老舊校舍除了短柱效應,抗震較差外,“老背少”的校舍也很常見。 “老背少”就是原本建築只有二層樓,但因不敷使用,再往上加蓋,原來的建築結構要承受更大的重量,遇到地震也更容易倒榻。

加粗包鋼筋 可救老建築

但老舊校舍並非完全沒救。李政寬說,改善的方法有好幾種,例如保留校舍窗台與柱子間的縫隙,中間用矽膠填充,柱子就可以自由變形。另外就是在原來的柱子上加粗、補強,包上鋼筋,再上板模灌漿,加強柱子的強度及韌性,提升地震時所能承受的力量。

翼牆補強柱工法也是常用的工法,在柱體的單側或兩側加上翼牆,協助柱體共同抵抗來自側邊的震波傳播方向。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27676

=============

偶們不能成為面面俱到的專家

從政者要是可可溝通 是願意服務的

群眾是客觀的  找尋證據  不盲從的



若不是這樣

非專家的理想,  不找證據的"檢討"     會不會是另一場惡夢和惡性循環的開始.............

 

[編輯]

 

浏览(2191)
thumb_up(3)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