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座谈 (2) - 艺术的两重性
艺术,多么美好的名词。什么是艺术?确又非常难下定义。不少人企图给艺术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弹钢琴人的手指在键上飞快地移动,会被说成是钢琴家。一幅惟妙惟肖的肖像画,画者会被说成是画家。音乐和美术都属于艺术范畴,这个“家”,就是艺术家。其实,弹琴速度的快慢,肖像画的像和不像,都属于艺术的技术部分,给别人戴上钢琴家和画家头衔的人,看到的仅仅是技术,这叫外行看热闹。
艺术作品的价值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它的技术价值,就像人的智商;另一个才是它的艺术价值,就像人的情商。
先说艺术作品的技术价值:一个人只要具备正常的思维能力,送他去艺术学校训练几年,我就不相信他画不出一个苹果。掌握了素描的基本技巧:光影,透视,比例,要它不像苹果都很难。技术部分是可以很精确地量化的,技术掌握得好的人,写实画显得很逼真,技术价值就高了。技术差的人,往往是在比例上失调,从而,无法精准地反映现实的真像,在视觉效果上就造成失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 “不像”。然而,写实的目的就是模仿现实,不像现实的画,就失去了写实的意义,当然,它的技术价值就低了。
再说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是个非常模糊但又非常主观的概念,说不清,道不明,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教育背景,甚至不同的性别,在审美观上的差异不仅很大,并且一直在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不难地找到这些变化的轨迹,线索及原因。
这样说吧,艺术的“艺术”部分,是创作者的灵魂体现,内心的情感发泄。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必定来自创作者的心灵呐喊,有着独特的创作思路,带有鲜明的个性。我相信,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先有感情的冲动,然后才产生作品,而不是迎合市场的某种需要,预先设主题,然后再产生作品。艺术是艺术家个性体现所表达的语言,正因为如此,艺术是很个人的东西,你喜欢,因为你和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了某种共鸣,某种默契,犹如恋爱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同一件艺术作品,有人视为高雅,有人视为低劣。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需要什么理由。
判别一件物品是否有艺术价值,还有另一招数:靠技术的东西,可以大量仿照,成批生产,确切地说,那是产品。艺术,正因为它的个性和唯一性,则无法成批生产,那是作品。技术和艺术的差别在于是否可以复制,成功的艺术是难以被复制的,如果把艺术的精髓奥妙揭开,艺术就沦落为技术;如果技术精湛到无法复制,技术就上升为艺术,也就是说,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它的无标准性。
然而,正是艺术的无标准性,使得很多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得不到承认,很多富有才华的艺术家不被接受;而一些毫无价值的低劣文化却充满着市场,流行甚广,被炒作成艺术品;一些生搬硬套,鱼目混珠,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作品,被冠以艺术的头衔,这,是艺术的无奈。
或许有人说,既然技术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那么,技术就不重要了?不,技术是重要的。技术原为艺术服务,掌握好技术,有助于发挥艺术家的艺术语言,更精准地表达其思想,从而,把作者的情感思潮发泄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一个艺术家不具备技术,就是一个平庸的艺术家,一个艺术家具备了精湛的技术,如虎添翼,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绘画纯粹是为皇家和教会服务的,绘画的主题内容只有两种,一种是教会圣经中的故事,另一种是皇室贵族成员的肖像,当然,“逼真”是目的。画家与其说是艺术家,不如说是画匠,靠的全是技术活,画家没有选择画题的自由。文艺复兴时期,发展了一整套绘画理论:透视,光影,人体解剖,在绘画的理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期的油画,具有非常逼真的现实效果,少女脸上吹弹可破的皮肤,壮士手臂的钢筋肌肉,贵妇身上的云雾薄纱。。。在博物馆里,油画大师的作品比比皆是,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欧洲工业大革命,照相机的发明,完全改观,甚至颠覆了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对技术的追求。咔嚓一声出来的照片,比你画几天,几个月的油画还要精确的多,又何必去花精力写实呢?你画得再逼真,也比不过照相机吧?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开始了现代艺术运动,各种流派纷纷涌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叛逆。也就是说,在绘画上,“写实”不再是目的,画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绘画的效果。毕加索的画谁能看懂呢?古里古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毕加索本人是这样说的:“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艺术家要表现的是自我,追求的是自我,至于你是否能看懂,毕加索并不在乎,这不是他考虑的范围。
特别要提到的是法国的前卫艺术家杜尚 (Duchamp)。1917年,杜尚把一个男性便池送到博物馆参展,引起巨大的轰动和争议。男性便池当然不是艺术品,它是几美元从商店里买来的。问题是,怎么定义艺术。人们看到博物馆里展览的便池,非常惊讶和不解,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便池是艺术吗?那么,我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能是艺术?你又问:如果连便池都能是艺术,那么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是艺术了?我回答,的确如此! “便池”,本无价值,但是,它在人们头脑里产生的疑问,引申出来的“问”和“答”的来回过程,发挥了一个行为艺术的功能,这,才是杜尚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
“便池”打破了传统概念上对艺术的固定理解,那就是,一件艺术品必定代表“美”,不能是丑。“便池”打破了几百年来人们对于艺术的盲信。
艺术不是科学,不是 exact science 。一件艺术品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一时难以立刻作出评价,只有经过时间的筛选才能得出结论。“艺术”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美与丑之间没有真正的界限,好了,再讨论下去,变成了哲学问题,就此打住。
中国自80 年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赶时髦,曾经刮起一阵西洋裸体风,各种裸体油画和雕塑新兴而起,相互攀比,相互竞争,比谁的更暴露,越暴露,越时髦,越艺术。于是乎,西安华清池请出一尊杨贵妃裸体雕塑;北京艺术博物馆不甘落后,展出慈禧太后的裸体雕塑。我就不明白,贵妃娘娘的玉体只有唐玄宗可欣赏,老佛爷的玉体只有咸丰皇帝可了解,这些艺术家是凭什么得来的灵感?又是凭什么窥来的秘密?曾几何时,又刮起一股抽象风,找来一堆破衣裳破鞋子,破碎的坛坛罐罐,反正越破越烂越艺术,据说,这是抽象派;又有一段时期,流行起行为艺术,干脆,赤裸裸地站在大众广庭之中。。。
面对这些眼花缭乱,不知所云的“艺术”作品,你有何种感想呢?网上盛传那么一张照片,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站在一尊女性裸体雕塑旁,一手抚摸着乳房,一脸猥琐嬉笑,是孔教授对裸体的少见多怪?还是他表演的一番行为艺术?更令人尴尬的是,在西安的华清池,游客们争先恐后地和贵妃娘娘合影,有的攀登上去抓乳房,有的在贵妃娘娘池边洗脚,真让我无语。中国普罗大众在艺术修养上普遍欠缺,视艺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艺术家,给人以清高的形象。冠着艺术的头衔,欺世盗名,哗众取宠,名利双收,是对艺术的亵渎,我这样说不过份吧?
总而言之,这里没有秘密,艺术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是我们生命的体现。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本身就是最丰富的艺术之源,一部无法超越的艺术作品。瑰丽的人生,在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人生的精彩就在当下,时时有亮点,处处有故事。不知道你能意识到这一层面吗?如果能,你就解脱了,超越了,在“艺术”这个概念上,我认为你和艺术家站在同一高度,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我的部分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