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座谈 (1) --- 怎样理解音乐
怎样理解音乐也許是人类古今中外文化上的一个永恒話題。中华文化中有“高山流水”和“对牛彈琴”兩种对音乐理解的极端,也有“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所描述的对音乐理解上的众生相。
中国古文《列子》和《吕氏春秋》有这样的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兮若江河!”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伯牙弹琴,钟子期聆听。伯牙琴音意在描述高山,钟子期说:“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巍泰山”,伯牙琴音意在描述流水时,钟子期说:“啊!我仿佛听到了涓涓流水声”。钟子期能感悟出伯牙琴声中的高山和流水,伯牙与子期结为知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断弦,从此不再弹琴。而“高山流水”欲成了流芳百世的典故,千古佳话。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都两千年了。俞伯牙并没有给后人流传“高山流水”的琴谱,是不是真有那琴谱,抑或是即兴而至,也不得而知。钟子期又是凭什么听懂伯牙的琴声,更是无从考证了。但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高山流水”故事,那种从音乐上产生共鸣而成为知己,给后人造成了一种误区,一种在音乐理解上不现实的标准。由此给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好像非要从音乐里听出些名堂,听出些内容,否则,你的理解有了问题,或者,你就是不懂音乐。这样的推理,实际上可算作一种荒谬的误解。伯牙意境中的山难道一定是子期听出来的泰山?这样的翻译,我想如果不是胡扯的话,至少也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意思。
还是让我们从音乐的基本属性开始谈论。
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它具备两个基本特性:一个是音乐没有视觉性,它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另一个是没有语言性,它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尽管西方有很多音乐家作过努力,试图把音乐当作用来描述的工具,例如,俄罗斯作曲家Mussorgsky 在1874创作过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企图用他的音乐來“表达”或者“再現”在展览会中展出的10 幅画,其音乐的形象性(music illustration)至今仍受到大众的公认,但就此能用來取代展览中的画,我想沒有人会同意的吧。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的艺术。任何试图追求明确的概念,试图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理解音乐,去欣赏音乐,结果是自欺欺人。
那么,音乐又是以什么方式和手段吸引人心呢?答案是“联想感觉”,在心理学中,这个现象叫做“联觉”。
音乐通过听觉而渗入人心,刺激神经,激发情绪,引发联想,影响着我们感情和心理上的潜意识。比如听一首草原牧曲,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马成群,牧民骑着俊马,驰骋草原。如果在草原上生活过的人,接着,可能还会联想到曾经在草原生活的一段经历。对于没有去过草原的人,同样可以联想到电影里,或者画册里草原的景象,从而联想到一些往事,或是和情人在一起,或是和孩子在一起。。。,这些都是由音乐而引起的回忆。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但都可以在音乐中体验一把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乐感情中去,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虚的,实的。也可以这样说,你用你的想象再次创造了音乐的原意,音乐就属于你的一部分了。你说这需要先上好音乐理论课再来听草原牧曲吗?当然不需要。只要你喜欢听,被吸引住了,听到哪里是那哪里,只要你听了有感触,你已经懂音乐了。
以上的例子说明,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联想感觉”的能力,而且,这种“联想感觉”是世界性的。人类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联想感觉却是一样的。因为这是人类的本能,基本感官的反映。对于喜怒哀乐,人类有着共同的感受,因此会产生共鸣。不是吗?哀歌,低沉缓慢,黯然伤神;进行曲,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肖邦夜曲,优美浪漫,余音绕梁;儿童歌谣,轻盈跳跃,活泼可爱。。。。这几乎是所有音乐的共性,人类的共知,无一例外。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是人类的条件反射,所以也引出一另种说法:“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音乐,没有音乐的家,就像城市没有树木,院子没有花朵。音乐也绝非音乐家才能欣赏的艺术,我们人人都有欣赏音乐的能力,正所谓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之言,千古不逊!
———————————————————————————————————————
下面的视频是十七世纪巴洛克(Baroque)音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首。当音乐进入低音部分时,出现了教堂的钟声,噹,噹,噹 。。。钟的敲击声一直继续到音乐结束,这是我个人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和演绎。此曲在网上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演绎,听者可以比较一下,说明了音乐的抽象性,也说明了人类对音乐在理解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