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de思维

注册日期:2015-07-23
访问总量:38601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柔情似水的人(上)


发表时间:+-

都说法国人柔情似水,到处留情。我在问自己:法国人柔在哪里?情又留给何处芳草?法国女人美,美在哪里、可爱又在哪一处呢?


哪里去寻觅法国人的柔情似水?难道这些只有在与法国人直面接触时才能体味到?难道我们在孕育了法国那一幅幅美的令人窒息的情画上面,发现不到一丝一毫来自于天空和大地的影子?


我一直在试图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虽然在讲法语的语境中长期沁润过,但从这个比较狭隘的圈子中所收获的东西,总是使我觉得不够深刻透彻,没有切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不能让我满意。我以为,真正的答案只有在法国的本土上才能找到。我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企盼着能得到我想要的解答。


站在蒙特卡罗的山上,一边是浩瀚无垠、碧波万顷的地中海,一边是金碧辉煌、纸醉金迷的赌场胜地。到哪里去寻觅法国人的似水柔情呢?难道在阵阵飘来的湿润海风中,在脚下细碎土壤的颗粒中,在眼前的每一幢建筑物上,只要进行细微的体察,我都能发现潜在答案的蛛丝马迹吗?


我正在呼吸着的空气,周围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有脚下坚实的大地,难道不是它们养育了法兰西的男男女女?还有什么比从形成一个个滚圆肉身的最基本元素中,去发现内核的本质更有意义呢?


北欧的女人,也许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看过英格丽?褒曼、葛丽黛?嘉褒主演过影片的人,几乎都承认她们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她们的美,是古典的美、冷艳的美,美得近乎完美无缺的那种美;她们的美,是能让人联想到古典希腊女神的那种美,是想要把她们的绝色美丽制成画,挂在墙上反复欣赏的那种美,是不会让男人产生邪念的那种美,是在内心中只有赞叹,而不会产生欲望的那种美,是深埋在记忆之中,但不是与肉欲搅在一起的美。


rqssdfgr1-2.png

英格丽?褒曼


而法国女人却是另外一种动物。


她们是男人们经常想要亲近、想要亲吻、想要拥抱、想要缠绵、想要云雨的那种女人。她们的确美不过冷艳高大的北欧女人,可是她们似水的柔情、万种的风情,却能让每一个男人,心甘情愿地匍匐在她们香艳的裙褶之下。她们身体的任何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比如一个妩媚的流盼,一个优雅华丽的转身,轻易就会俘获男人的心智,让他们坠入想入非非之中,沉迷在欲罢不能的性幻想和渴望之中。


rqssdfgr1-3.png 

苏菲?玛索


法国人最以自己的语言自豪。都德在他的小说《最后的一课》中,借着那个老师,表达了自己对法语的深厚感情:“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的语言”。以前读到这段文字描述的时候,我根本就不以为然,以为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夸赞自己母语的疯话。当实质性地接触了法语之后,我才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看法。特别是当我的法语老师,向我们引荐了一首首动人的法语歌曲时,我才被法语那宛若音乐一般柔软的发音和发声所折服。


我不知道,也没人告诉我,这种鲜活的、有情有欲的优美语言的起源和形成,尤其是它与音乐和情欲的不解之缘。究竟是音乐和情欲使得法语更美、更柔和呢,还是被情欲熏染过的法语,使得音乐变得更像靡靡之音呢?


我听到过世界上许多语言的发音,但我对法语却情有独钟。我没有贬低自己母语的意思,但我觉得从人嘴里唱出来的最美情歌一定得用法语来唱,只有用法语唱出来的歌,才能完美地释放出情和欲的原汁原味。我听过用其它语言演唱的歌曲《玫瑰人生》,但是用翻译过来的文字唱出的《玫瑰人生》,情意绵绵的那点韵味全没了。


可是用法语唱出来的《玫瑰人生》,在每一个唱音之间,你都能感受到软软的柔情蜜意。由略显一点轻柔和朦胧的元音发出来的轻微颤音,和着我们自己内心中被煽起来的悱恻缠绵之意,揉搓着我们感官的各个部位,生出一种浑然忘我的幻觉,使人飘飘欲仙、欲罢不能……(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浏览(4225)
thumb_up(4)
评论(16)
  • 当前共有16条评论
  • 野性de思维 回复 一冰

    【一种风格看着看着就腻了,希望有所更新,于是一种新颖的叙述和表现方式就会应运而生,是很自然的事。】

    可不是嘛。人性就是这样。喜新厌旧,这是人性的一种常态,尤其是对雄性这种动物来讲,就更是如此。见证过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义、风格之后,觉得最有价值和耐力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个性"这东西。它具有超越一切,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硬核性东西。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冰 回复 野性de思维

    当然,在任何领域都有马太效应,有时新鲜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我喜欢的意识流是伍尔芙,普鲁斯特,还有格里耶的《嫉妒》,意识流属于心理活动,均是主观·个性化的东西,非常独特。

    一种风格看着看着就腻了,希望有所更新,于是一种新颖的叙述和表现方式就会应运而生,是很自然的事。

    屏蔽 举报回复
  • 野性de思维 回复 一冰

    马尔克斯,乔伊斯的书我都看过。还是那句话,拓展了我思想和精神的边界,但仅此而已。我不觉得他们的东西像世人吹捧的那么惊人。

    说一个有趣的例子给你听听,就当是周末开心一刻吧。有一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调展出了马蒂斯的野兽派作品。在展出的头一个月内,好评如潮,那种铺天盖地的架式,简直要把他捧上天了。一个月以后,马蒂斯去了大都会博物馆,想看看自己作品的展出情况。听说他来了,主管人马上全程热情陪同。马蒂斯走到一幅作品前,问道:“这是我的作品吗?”主管人马上满脸堆笑说:“是的,这么优秀的作品还能是谁的?”可哪曾想到,马蒂斯却说:“你们怎么把我的画给倒着挂呢?”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冰 回复 野性de思维

    我喜欢意识流,尽管象精神病的梦呓。。

    屏蔽 举报回复
  • 野性de思维 回复 一冰

    亨利·米勒的这本书《北回归线》我看过几遍了。说实在的,他并不是我最欣赏的几个作家之一。我欣赏他的自主创新精神,尽管我有点讨厌他的那种有点“大粪式写作”。他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异样世界的存在,另一种思维的模式,正如意识流作家们,让我们看到了“自动写作”的可能性一样。他和他同时代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都属于那种拓展了我们思想视界的人。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冰 回复 野性de思维

    那时,有一大批美国作家在巴黎:亨利米勒的红颜知己安奈斯·宁,伊迪丝·沃顿,斯坦因……不过我可不喜欢亨利米勒的小说,太粗俗,尽管有时突破时就表现得粗俗。

    屏蔽 举报回复
  • 野性de思维 回复 一冰

    【很多法国女人都不愿结婚,例如从未结婚的奥朗德总统,是他的女伴们不想结婚,人家早过了找终身饭票的阶段了。有时,真是夏虫不可语冰的无奈。】

    说的精辟!在爱情上,西方女人不是在找“终身饭票”,而是在找自己的精神暖男。

    屏蔽 举报回复
  • 野性de思维 回复 一冰

    法国一直都是新潮思想的试验地。当年,《北回归线》的作者亨利·米勒从美国去了法国,不就是去找寻思想上的自由吗?好在,不能在保守的美国出的书,终于在几十年后的巴黎出版了。不论从哪个角度讲,这本书都是一本极其前卫的书。能想象到,这种书也只能在法国那种地方,让它见到希望的曙光。


    屏蔽 举报回复
  • 野性de思维 回复 一冰

    说的好!思想超前是一回事,敢做敢为又是另一回事。法国人的行动快于思想。在这点上,他们与邻居德国人正相反。

    最好的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另一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执行的由前总参谋长施利芬制定的作战计划。法国人是干了再说,而德国人是想周全了再干。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冰 回复 野性de思维

    那两位大拿是做人性实验,拓宽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和可能,但是一般人玩不来,因为有风险。

    前些天我看到大陆凶残的粉红们辱骂庄祖宜和美国领事没结婚,真觉得荒唐无聊透顶,且不说人家15年前就结婚了,即使没结婚又怎样?很多法国女人都不愿结婚,例如从未结婚的奥朗德总统,是他的女伴们不想结婚,人家早过了找终身饭票的阶段了。有时,真是夏虫不可语冰的无奈。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