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想家”之作
赏析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想家”之作
网上偶尔见过不喜古典诗词的人常这样怼习作古典诗词的人:“为什么古人写的诗词我都看得懂,而你写的古典诗词我却看不懂?”其实这类人能读懂的古诗都是他在语文课本里学过的。在咱们中国上过学的都知道,咱们语文课本里,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都编入了不少古典诗词。小学的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中学的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等等。俺也曾遇到过这类人,俺怼他们的办法极简单:俺立马从《李白全集》里挑出一首诗让他解释,不是故意找最难的,而是真正的随机挑选。猜肿么样?他立马语塞。为啥?因为他以前没在语文课本里见过。哈哈。俺有时还专挑白居易的,白居易的诗不是号称“易懂”吗,结果还是一样,只要课本里没见过的,他们都语塞。
其实要考验自己的古诗功力如何很容易:翻开《全唐诗》,随便找一首“裸诗”(就是没注释过的那种),看自己能读懂吗?随便找来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不管别人是否注释过,不看注释,自己上来就读,试试感觉如何?
江陵使至汝州(唐·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读古诗最常遇到的难点是“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常因年代久远,难以查考,另外这类名字若不著名,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则查考更难。个见以为,今人欣赏古典诗词,若非精读,而只是玩索诗味,这些其实大可忽略不计。只要能读明白“某人到某地遇某人做某事”即可。精力要放在品味诗句上。(当然了,若必须整明白“某人到底何人”才能读懂全篇,那就不能忽略了)
先看王建这首的题目为“江陵使至汝州”,“江陵”在哪儿?上完中学的都知道,在湖北,长江北岸。肿么知道的?中学课本里有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哈哈。“使”为何意?“出使”也。应该是“因公出差”。“至”又是何意?是“抵达”。那么题目这一整句话是否可理解为“从江陵出差抵达汝州”,或者“江陵来使抵达汝州”?非也!读下面的诗句其实是:“王建出差到江陵,事办完了,途归汝州”可见介王建古文能力也不咋地,句子极不精准。要是俺必写作:“使江陵途归汝州”。“汝州”又是哪儿?今之河南汝州市。王建老家在河南。接下来逐句细读:
回看巴路在云间,
---
“巴路”应该“巴山小路”之省。俺不大喜欢这类省略,有时颇费人解。如“天津海河”,省略成“天河”行吗?“杭州西湖”,省略成“杭湖”行吗?简直开玩笑么。原来王建是这类省略的始作俑者。不过这句铺垫得好:离江陵越来越远了,曾抄小路从巴山过来,现在回头再看,山峰已遥在云端料。
寒食离家麦熟还。
--- 介一去一回共用了多久?“寒食”在三月,麦熟在五月,整整两个多月。作者强调时间长为了渲染啥?当然是为了渲染初回家乡的那种高兴劲。
日暮数峰青似染,
---
还没到家呢,还在途中,只是离家很近了。夕阳下只见几座青山如碧,像蘸墨新染出来的。其实啊,这山未必这么好看,只是作者琢磨到这可能就是故乡之山,这山才一下子好看了起来。这句要衬托的正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古诗若品味不出这类用笔细腻之处,就感受不到它到底好在哪里。
商人说是汝州山。
---
一问商人,果然!介正是汝州之山!王建介个高兴啊,该死也不想找店打尖了,非要天黑前赶到家中。哈哈,商人奏劝他了:“看山跑死马。等走到那山根底下,还铁得好几天呢”咦?这里肿么出来个“商人”?俺大胆想象,不是王建跟商人搭伙好走近路,就是商人搭伙王建好求个安全。但由此也能想象出,王建官做得不大,否则自己会带着一群人,商人就不能靠前了。
这首诗算得上一首佳作,但算不上唐诗里的精品。其实王建最擅长写的还是“宫词”,曾一气写过一百零二首,号称《宫词一百首》。附上其中一首,可见一斑:
宫词(唐·王建)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难得把皇家气派烘染得仙气淋漓!但这一首宫词《唐诗三百首》并未收录,却被录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只收录了王建的另一首诗:
新嫁娘(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一百首宫词未必能让王建名扬天下,但这一首短短的五言四句诗,却真得让王建天下扬名!全篇利用一个虚拟的场景,生动活泼地描述出王建的内心世界。王建还能填词哪,他下面这首词也很出名:
调笑令(唐·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调笑令】介个词牌吧,又名为【宫中调笑】,可见正是这王建一气写罢百首宫词,天下无敌,孤独求败,诗之余,再玩儿一把调笑令。哈哈。介调笑令又名“转应曲”,除了在构思句式上要转折呼应,如“管弦、弦管”之类,用韵上也“仄平仄”交替,非常好玩儿。
王建流传下来的诗共三百多首,也算多的了。早年的资料都认定他是河南人,近年也有个别研究说他其实是陕西人。咱们管不了那么多,他是咱们中国的唐代人,有这一点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