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本

注册日期:2008-08-13
访问总量:53009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音注《资治通鉴》看语音变迁


发表时间:+-

语音在变化。即使排除地方话的因素,一千年前人们的讲话,今天的我们大约很难听得懂。翻一下宋代出现的《平水韵》,就会发现,很多同一韵部的字,按今天的普通话读音,韵母完全不同,已经全无押韵的感觉。这种语音变化,从宋末元初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可以看到一些痕迹。

 

北宋司马光等人编纂《资治通鉴》,成书于1084年。胡三省历时三十年,于1286年完成了对《资治通鉴》的注音和注释,是学界公认的巨大成就。胡对《资治通鉴》中的一些字音做了标注,按照著作面对的读者来理解,胡的音注应该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符合当时文化界普遍认可的标准。《资治通鉴》成书距现在925年,胡三省的注音距现在723年。这中间间隔两百年时间,又有宋朝国都从开封南迁到杭州的变乱,官话本身的变化大约是有的。也就是说,胡注读音可能非常接近《资治通鉴》原作当时的读音,但可能已经存在某些变通了。

 

胡三省注音采取了反切和直音法,下面关于这两种注音方法的解释来自维基百科。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后面的为反切下字。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韵母和声调。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如《康熙字典》:“据:久鱼切,斤鱼切,音居;又居玉切,音据”。(“切”也做“翻”,意同)。

手边的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是中华书局1956年版,1995年重印的。例子来自卷185-187. 现在读音以普通话为准。从注音来看,多数字的读音与现在相同,一般不再赘述。有些字从注音上理解和现在读音不同,这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原字语音变迁;

 

2.注音用字语音变化,引起对被注原字读音的理解偏差(据此转换来的拼音不再准确);

 

3.本人对古人反切规律的使用不够熟悉。

4.原来的音注有偏差(应该很少)

其中23,可以通过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来理清,比如说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参阅那个时期的多种注音资料。这些都可以由专业人员去完成,本文只是个人兴趣的产物。2的情况同样表明语音的变化,只是变的是注音用字而非原字。

 

本文只涉及的一些常见字的例子。反切注音按照注音用字的声韵母转换成拼音,与普通话语音进行比较,拼音後的数字表示大约的声调,可能的情况在拼音後加单字注音。

 

 

 

例一,卷185:“唐王既克长安,。。。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

 

帅:所类翻,转换成拼音sei4,标准拼音无法发音,江浙话里可能有这个发音。普通话:shuai4。在通鉴中多处,“元帅”“贼帅”的“帅”都是如此注音的。在“帅领”的情况下,如在同一卷中有“其将陈智略帅岭南骁果万余人。。。” 音注帅:读曰率。可以看到“帅”字两种用法注音的不同。在现代汉语中,帅字的这两个用法读音没有任何区别。

 

酋:才又翻,转换成拼音cou2(凑). 普通话:qiu2 (球).

 

见:贤遍翻,转换成拼音 xian4(现4声).普通话jian4xian4,在这里似乎更应该读jian4.

 

降:户江翻,转换成拼音hiang1,标准拼音无法发音,江浙话里可能有这个发音。普通话xiang2(享).

 

例二,卷185:“越王侗遣使赦之”

 

使:疏吏翻,转换成拼音shi4(是).普通话:shi3

 

 

 

例三,卷185:“不敢复出”

 

复:扶又翻,转换成拼音fou4(否4声)。普通话:fu4

 

 

 

例四,卷186:“李密将入朝。。。”,後文有“奉朝命”注音相同。

 

朝:直遥翻,转换成拼音zhao2.普通话朝有chao2zhao1两种读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读chao2,如“朝廷”,与音注的古音不同。

 

 

 

例五, 186:文远曰“老夫既荷厚礼。。。”

 

荷:下可翻,转换成拼音xe3,标准拼音无法发音,江浙话里可能有这个发音。普通话念he4(贺). 如果“下”古音读作“ha4”,“荷”的读音就与现在相同了。吓死了的“吓”字,现在陕西话读音就是ha4。请参考下文中“夏”的注音。

 

 

 

例六,卷186 “军数不利”

 

数:所角翻,转换成拼音siao3sue,标准拼音无法发音。普通话:shu4,同数学。

 

 

 

例七,通鉴多处,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可汗”

 

音注“可”从刊入声,江浙话,福建话可以发这个音。“汗”注音“寒”。普通话读音不赘述。现在有些古装影视里发音做“客寒”,是有所本的,很多的入声字在入声消失後,成为4声发音。不过,从反切注音来看,“可汗”读作“看寒”,可能更接近其本来读音。

 

 

例八, 186:“密破宇文化及还”

 

还:从宣翻,转换成拼音cuan1(窜)。普通话huan2不同。

 

 

 

例九,卷186:“悉已丧胆”

 

丧:息浪翻,转换成拼音xang4,标准拼音无法发音。普通话sang4. (柞里子:息字读si,因此息浪翻发音还是sang4,这符合上面所提的情况#2。注音用字语音变化)。

 

 

例十,卷186 “(翟)让荐元真为长史”

 

长:知两翻,转换成拼音zhiang3,别扭。普通话zhang3,不同。

 

 

 

例十一,卷186:“密郁郁不乐”

 

乐:音洛,拼音luo4,另通鉴多处提到地名“新乐”,都是这个注音。普通话读le4。把“乐”读作“洛”的读音,现在山东胶东方言和山西方言中可以见到。

 

 

 

例十二, 186:“改国号曰夏”

 

夏:户雅翻,转换成拼音ha3. 与普通话xia4相差甚远。

 

 

 

例十三,卷187:“济北”

 

济:子礼翻。转换成拼音zi3(子)。与普通话不同

 

 

 

例十四,通鉴多处“突厥”

 

厥:九勿翻,转换成拼音ju4(巨)。不同于普通话。

 

 

 

再说一遍,有些貌似的读音差异可能是注音用字发音的变化引起的。有些标准拼音很难发音的字,南方或其他地方的同学,可能可以用地方话读出来。定理等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人,欢迎教正补充。

 

从胡三省到我们,700年在历史上不算很长,人们所言所听,已是沧海成了桑田。

 

 

 

相关阅读

诗:平仄押韵今人说

http://blog.creaders.net/laoben/user_blog_diary.php?did=33940

从读起来不押韵的唐诗说起

http://blog.creaders.net/laoben/user_blog_diary.php?did=32681

浏览(863)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