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葵

注册日期:2011-11-22
访问总量:399185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细看格律:“曹10句”- 10个句式说尽格律


发表时间:+-


10个句式说尽
格律


【按】网上诗友问律,陆续做答。复有问者,乃辑旧答,删繁就简,共得五篇。前三篇反复言近体诗格律10句式,无意深究格律者,知其然则足可诗矣。后二篇略叙声韵原委,愿求其所以然者,或能用为叩门砖可也。(举例仅涉平韵,用仄韵者甚少故也)



第一篇:


去诸多诗坛,总见诗友们讨论近体诗格律,玄之又玄。其实只要得其精髓,无须大费周章。10个句式而已,牢牢记住,则格律虽万变也不离其宗:


(一)允许有恰当的“可平可仄”的4个定式:

01:平平中仄平
02:中仄平平仄
03:中平平仄仄
04:中仄仄平平

(二)被称为“拗句”的,共6个句式,其中:


a:可直接使用的,有3个:

05:仄平平仄平(孤平自救)
06:平平仄平仄(单拗/特拗)

07:平平仄仄仄(这就是著名的“三仄脚”,有人称为大病,但唐人并不回避

b:必须“拗救”的,有2个:

08:中仄平仄仄 (对句必须救为:中平平仄平)
09:中仄仄仄仄 (对句必须救为:中平平仄平)

可救可不救的,只有1个:

10:中仄仄平仄(若救,则对句也必须救为 中平平仄平

近体诗句式全部在此,粘对成律,一字不差则合律,一字之差则出律。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第二篇:


俺前番归纳出近体诗格律全部句式只有10个:

01:平平中仄平
02:中仄平平仄
03:中平平仄仄
04:中仄仄平平
05:仄平平仄平(孤平自救)

06:平平仄平仄(单拗/特拗)
07:平平仄仄仄(这就是著名的“三仄脚”,有人称为大病,但唐人并不回避
08:中仄平仄仄(对句必须为:中平平仄平)
09:中仄仄仄仄(对句必须为:中平平仄平)
10:中仄仄平仄(可不救,非要救则对句也必须是 中平平仄平)

这10个句式在诗词习作中却有应“追求”和应“力避”的不同。


(一)首要“追求”的自然是格律的基本句式。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二)为了不因死守平仄而破坏诗意,还允许有恰当的“可平可仄”,习惯上标示为“中”:

01:平平中仄平
02:中仄平平仄
03:中平平仄仄
04:中仄仄平平

(三)虽应“力避”,但因诗意的必须,除了上面说过的所有句式外,还可以使用下面“拗救”的句式:

05:仄平平仄平(孤平自救)
06:平平仄平仄(单拗/特拗)
08:中仄平仄仄(对句必须为:中平平仄平)
09:中仄仄仄仄(对句必须为:中平平仄平)
10:中仄仄平仄(可不救,非要救则对句也必须是 中平平仄平)

注意了:以上所有句式都完全合律,毫无瑕疵。


(四)若诗意真的“出彩儿”,除上面说过的所有句式外,还可使用下面“拗而不救”的句式:

07:平平仄仄仄(这就是著名的“三仄脚”,有人称为大病,但唐人并不回避 10:中仄仄平仄(对句不救)

不过以上两个句式,常有争议,但俺个人在习作中从来不回避。


唐人近体诗格律所有句式全部在此,若能方便诗友,实为快事。



第三篇:


(一)近体诗格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二)后来出现了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于是,格律诗还可以接受:

平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仄

中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这样的变通句式。


(三)细看上面(二)和(三)的区别不过在某个字位上有平仄的不同而已,既然它们二者格律诗都能接受,自然可以合并成一个格式便于记忆:

平平中仄平
中仄平平仄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其中的“中”表示“可平可仄”。如此则这个4个句式,其实等于8个。


(四)俺前曾提出,近体诗格律全部句式只有10个,其它的6个句式因何得来?是在格律诗的“拗救”中得来的。而有些句式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用,不可与之分离:

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

02:中仄平平仄
08:中仄平仄仄(对句必须拗救为 中平平仄平。必须救)
09:中仄仄仄仄(对句必须拗救为 中平平仄平。必须救)
10:中仄仄平仄(可不救,非要救则对句也必须是 中平平仄平)

本句式:平平仄仄平

01:平平中仄平
05:仄平平仄平(“孤平自救”中产生出来的句式)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03:中平平仄仄
06:平平仄平仄(称为单拗或特拗,是四救三产生出来的句式)
07:平平仄仄仄(这就是著名的“三仄脚”,有人称为大病,但唐人并不回避)

本句式:仄仄仄平平

04:中仄仄平平

致知者,以少见多;汇要者,释繁入简。近体诗格律虽千变万化,尽在10个句式之中。是多则盈,少则亏,10,完数也。



第四篇:


读完前三篇之后不难发现,唐人对仄尾句之格律颇为宽松。先说平头仄尾的,有2个句式:


06:平平仄平仄


这个句式被称为“单拗”或“特拗”,源自基本句式之 中平平仄仄,本句拗救后成了 平平仄平仄,注意了:第一个字不再是“中”,必须是平声。若写成 仄平仄平仄,则是错误的。还有下面的:


07:平平仄仄仄


这就是著名的“三仄脚”,有人称为格律之“大病”,但唐人并不回避。俺是直接照用,唐人都用,俺不用不是白不用?呵呵。


以上这两个句式都无须拗救,其实也无法拗救,因为他们的对句永远是:


中仄仄平平


若救,则其第三字须改成平声,成了


中仄平平平


恰好是著名的“三平尾”,反成了真正的“大病”,唐人力避。为啥三个平出现在句尾“病情”会这么严重呢?这得从“声韵”说起。大家知道,平声虽分为阴平和阳平,但二者的区别并不明显,都是拉长声而已,所以古人干脆把它们统称为“平声”。想象一下,三个平声接连着出现在句尾,吟诵起来毫无抑扬顿挫之感,只能一个劲儿的拉长声,还不是“大病”吗?


而为啥“三仄脚”唐人却不在乎呢?因为仄有三声:“上去入”是也!三者之间发音区别很显著,所以古人才把它们三个与平声并列成“平上去入”,如此则“三仄脚”虽三个仄接连着出现在句尾,但它们在发音上却有“上去入”的区别,仍能产生抑扬顿挫之感。而三个仄恰好都用了上声或去声等情形则极少发生,除非刻意为之。除了上去入发音不同这个优势之外,下面还有3个仄头仄尾的句式就更“得天独厚”了,因为它们还可利用对句来“拗救”:


08:中仄平仄仄
09:中仄仄仄仄
10:中仄仄平仄


这3个句式都源自 中仄平平仄 这个基本句式,故其对句皆为:


01:平平中仄平


看!若把第三字的“中”写为平,变成 平平平仄平,则出句仄声虽多,而对句的平声也增加了,于是在一联之中重新获得了平仄和谐。平平平仄平 常被写作 仄平平仄平,恰好是“孤平自救”的句式,此时平声字数虽与原基本句式一样,并未增加,但平声字往句尾移动了,依然获得了平仄的和谐。还有人说:


10:中仄仄平仄


这个句式也可以不救,俺深是是言,为啥涅?因为它第四字的平声靠近句尾,正处在音步的“关键点”上,与其基本句式 中仄平平仄 十分接近,纵使不救,全联的平仄和谐亦无大伤。



第五篇:


最后这篇小文单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起。


“二四六”为啥要分明?因为“二四六”恰好是古典诗词“音步”之关键点。啥叫“音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两两相并,即为“音步”。根据咱们汉字的发音习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最适于吟诵,咱们汉字两个字的词汇最多,可为佐证。一个字也可以做为一个音步来使用,但通常只出现在句子的首尾。这一点与英文诗歌不同,英文诗的音步至少要2个“音节”,最多3个音节。而咱们汉字却是1个字或2个字组成音步,而三字句一般划分为两个音步,即1+2。接下来还是以近体诗的四个基本句式为例来说明吧:


01:平平+中仄+平
02:中仄+平平+仄
03:中平+平仄+仄
04:中仄+仄平+平


看!平平+中仄+平,共3个音步,形式为2+2+1。为了完整地说明“一三五”的情形,咱们得先把基本句式扩展成7字句,如何扩展?在5字句前面再加上“两个字/一个音步”即可。注意了:所加音步之第二字应与原句第二字之声调相反!如此则得出:


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细看发现,7字句共4个音步,形式为2+2+2+1。而每个音步的第二字,也就是二四六的位置,都是影响声调的关键点,不可改变,故要“分明”。而可平可仄的“中”都出现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因为它们恰好是每个音步第一个字的位置,就声调而言,其位置并非关键,故可“不论”。然而再接着细看,则并非所有的“一三五”都可以“中”。常有人问到:


既“一三五不论”,那为啥


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五字的仄不能为平?答:如果为平,则出现“三平尾”,即


中平中仄平平平


此为格律大病,必须回避。又问了:那


中仄+中平+平仄+仄


第五字为啥不能为仄?答:如果为仄,则出现“三仄脚”,即


中仄中平仄仄仄


虽唐人并不回避,但除非诗意所须,还应尽量使用基本句式之 中平平仄仄。又有人问:为啥


中平+中仄+平平+仄


的第五字不能为仄?答:若为仄,则句子变为


中平中仄仄平仄


句中第六字的平就成了“夹平”,虽可不救,也应力争避免。当然亦可利用对句拗救,其法:将对句 中仄中平中仄平 之倒数第三字改为平声,变成


中仄中平平仄平


最后还有人问:那下面这句呢?


中仄+平平+中仄+平


它第三字的平能不能改为仄?答:不能。若改则了成下面这样:


中仄仄平仄仄平


其第四字的平,就成了著名的“犯孤平”,乃近体诗之大忌!但可以本句自救,将倒数第三字改为平,变成:


中仄仄平平仄平


说了半天,其实“夹平”也好,“犯孤平”也好,只强调一件事:”除了首尾两个音步之外,‘平不能单’”。


好了,平声发音弱,“单”了会影响吟诵效果,而仄声发音强,“单”了也无多大的影响,这个能理解;句尾的音节只有一个字,平自然可以“单”,也能理解;那为什么在7字句第一个音节里,平却能“单”呢?


实在是妙问哪!细审近体诗不难发现其格律“宽严”的区分:


声韵之间,仄声较宽,平声则严;
一联之间,出句较宽,对句则严;
一句之间,越往句首越宽,越往句尾越严;
一个2字组成的音步之间,第一个字宽,第二个字严。


所以,一句之中,尾字之平仄,是不能改动的。而7字句的首字则可随意改动,无须理由。这也就是为啥七绝和七律第一个音节中的平可以“单”。而5字句的第一个字,相当于7字句的第三字,离句尾已比较近了,故不能任意改动。


最后让俺把上面出现的一系列“不能”,重新罗列一下,最“严肃”的放在上面:


不能改变尾字的平仄,弄错了即为“死症”;
不能“犯孤平”;
不能“三平尾”;
不能出现“夹平”,如 仄平仄平仄 等;
不能出现“必须救却没救”的拗句;
不能伤害“二四六分明”;


只有在满足了以上全部条件之后,“一三五”才可“不论”,呵呵。而“三仄脚”是否可用,则全由作者自己斟酌,反正唐人并不回避,俺从来跟着照用。






浏览(1287)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