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俺有个“掉书袋”的坏习惯
那天俺用题图的笔法拙作了这么一首诗:
七律:赠九妹一个金窝窝
莲瓣漂江失罗袜,珠鞋玉笋蹴如何?
踏翻月影蛮腰健,跃上兰舟桃水波。
九妹新家穿玉洞,三间广夏照金窝。
诗人喜送温居赋,一笑梨腮漾酒多。
当然还得感谢阿昭兄分享“美脚试鞋”图:
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为了赠九妹金窝窝所作。注意啦,赠诗给女士可大意不得,要弯月不说,更重要的是,还得词句庄重。就像去剧院观赏芭蕾舞剧《天鹅湖》一样,要西装革履,领结还打得紧紧的。哈哈。介样才绅士派头。明知是假斯文,也得装,要不肿么能演好诗人的角色涅?
要庄重奏得典雅,要典雅奏得用典,要用典奏得掉书袋,介不,从第一句开始俺奏开始“掉”了:
莲瓣漂江失罗袜
用“莲花”比喻“女袜”的始作俑者是谁?是唐代大诗人温庭筠。他写过一首:
莲花(唐·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可温庭筠这“洛神”的典又源自哪里?源自魏王曹植:
洛神赋(曹植)
...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俺一直想不通的是:难道介洛神不穿“绣履”?只穿袜子?否则为啥这么容易沾尘?不管肿么说,反正俺诗中的女主角当时确实没穿鞋子,因为她正在江边“濯足”。注意啦:“足”是一双美丽的“天足”!因为三国时期女子不裹小脚,而唐代更是女权时代,更不裹小脚,女士甚至都跟男子一样,流行踢足球。要是裹了小脚还肿么踢?有诗友提毛病了:“‘天足’是肯定的,但她为啥要‘濯足’?”天啦,难道没看见上面的“美脚试鞋”图吗?她正要洗脚,然后试穿新买的高跟鞋!又有诗友不放,接着提毛病:“在‘家里’濯不是更好吗?为啥偏要到‘江边’濯?”当然要到“江边”濯了,不到江边濯肿么能引出大诗人屈原的著名典故来?
屈原有一篇精彩的楚辞名为《渔父》。说的是:屈原被罢官后心情不好在江边逛游,渔父认出他来:“你不是三闾大夫吗?肿么这么落魄?”屈原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俺只好下岗了。”渔父奏劝他了:“别人贪腐,你也跟着贪点儿不奏没事了?”屈原说:“俺宁愿被湘江的鱼吃喽,也不当贪官!”渔父见木有办法再劝了,于是一边乘船离开,一边给他唱了一首卡拉OK: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嘛意思?容俺大致翻译一下呗:
沧浪的水呀清啊,俺奏洗帽缨,
沧浪的水呀浊啊,俺奏洗袜子。
话说俺诗中的女主角奏是本着介个原则来到江边,先找了块平整干净的石头一坐,两脚就在水里踢来踢去地洗,难道她不嫌水浊?其实浊她也不怕,因为她的袜子(甚至连她的脚都)是莲花,莲花的特性是啥?“出污泥而不染”,这下您终于明白了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的内涵了吧?可惜屈原没听懂,还是跳了江。只见咱们美丽的女主角双脚在水波里踢呀踢,一个不小心,袜子掉了!你可赶紧用手抓啊?她不,任之随流而去。哈哈。太潇洒了!嗯,有美脚的女士就不应该穿袜子。
接着请看拙作第二句:
珠鞋玉笋蹴如何
有诗友挑战了:“‘珠鞋’没典!”“有!”宋代诗人刘克庄就有一句诗是“锦袜著珠鞋”,明代诗人石宝也有“自从贞观见天子,宫妆靓丽珠鞋高”的诗句。
用“玉笋”比喻“美脚”谁又是始作俑者?有可能是杜牧,他有一首:
咏袜(唐·杜牧)
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
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
他在诗中把“美脚”比喻成“玉笋”,把“袜子”比喻成“云”。
俺这书袋接着再“掉”可就到了“蹴”啦,哈哈。有人等不及了,喊道:“‘蹴’奏是踢,‘蹴鞠’奏是踢足球,你诗中的女主角是女足运动员!”表一看到“蹴”就想起足球,介首诗素写给女士的,讲究的素“弯月”,因此俺介个‘蹴’字应该源自王实甫的《西厢记》:
【驻马听】
不近喧哗,嫩绿池溏藏睡鸭;
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
金莲蹴损牡丹芽,玉簪抓住荼蘼架。
夜凉苔径滑,露珠儿湿透了凌波袜。
看!蹴“牡丹芽”不是比蹴“足球”要弯月许多?而且还连上了洛神的“凌波袜”!
刚才说是“踢足球”的那位怒了,又挑战了:“‘如何’二字没典!”哈哈,介不是无理取闹吗?“如何”等于问“怎么样”,还要什么典?一语未了,只见女主角已经穿好高跟鞋,满合适的,顺手摸起一块圆石头,飞起一脚向江心踢去!俺不由大惊,呼道:“九妹!使不得呀,小心那个高跟儿!”
上面首联写的是女主角在江边先洗完脚,再穿上新高跟鞋。下面颔联就要写她大踏步走近船边、一下跳到兰舟上去的风姿。
踏翻月影蛮腰健
看完前面女主角试“蹴”新鞋的镜头,不难发现俺要塑造的是一位身材矫健、性格爽朗,生人时落落大方、熟人时幽默风趣的女子。所以颔联上来就用了“踏翻”二字。其实无须啥典,不过涅也有书袋可掉。俺因爱杯中物,也喜看他人醉写,曾读到过这么一首:
醉吟(唐·许碏)
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
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
介诗中的酒狂也许是俺?可俺自己是想不起来了。哈哈。
“月影”还须典故吗?翻开唐诗,依稀都是月影。俺最喜欢的一首是:
月(唐·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蛮腰”却真的有典,是源自白居易的: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同时“小蛮腰”也是咱们诗坛的典故。
跃上兰舟桃水波
“跃上”二字与“踏翻”属于同一个氛围,相互衬托。一个“踏翻月影”的女子,若被人扶着上船就大跌眼镜了。宋代诗人王安中有两句诗:
风雷会送横海鳣,跃上禹门过千级。
最有气势!抢答题来了:“兰舟”典出何处?没错!就是出自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还是有诗友忍不住问了:“你介是要写啥么?一位美丽矫健的女子,洗脚把袜子丢江里头了,试新高跟鞋非踢石头不可,穿着高跟鞋还能大踏步走,然后还一下子跳到兰舟上,到底要去哪儿?”答:“当然要回家了,要回“新家”。问题来了,“新家”在哪里?眼尖的诗友一眼看出来了:在桃花源。这“桃水”二字可不是俺杜撰的,古人早用过啊:
玄微先生(唐·李商隐)
仙翁无定数,时入一壶藏。夜夜桂露湿,村村桃水香。
话说俺陪九妹在江上驾驶着兰舟,虽然河道七汊八汊、东拐西转,俺们只看水上的桃花,看它们从哪儿流出来,俺们就奔哪儿去。说着说着可奏到了小区的入口了:
九妹新家穿玉洞
“九妹”二字有典吗?有!不过介个典只能九妹自己说,俺可奏说不清了。哈哈。
“新家”二字有典吗?也有!有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为证: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玉洞”二字有典吗?自然也有!是唐代大诗人卢纶的诗句为证:
玉洞秦时客,焚香映绿萝。
这“玉洞”二字真让人好奇不是吗?难道九妹的新家在山洞里?非也。要知道肿么回事,非得复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可。请听俺再人老话多一回啊,原来这小区在山中,山有泉水载着刚落下来的桃花瓣向山外奔流,入小区只有个小山口,光线照射而出,兰舟是进不去了,只能泊在外面。俺跟九妹下船,前后进入,才走了十几步,竟豁然开朗了。小区里听说又来新户了,都出来招呼,突然看见九妹的华为手机还以为是魔镜涅。原来这些人厌恶外面雾霾太多,自祖辈就迁居到这小区里面,再没出去过。姑娘们又一眼看见九妹的高跟鞋,天哪,好漂亮啊!可,可那鞋跟儿上的长刺儿到底是做啥用的涅?好半天才等他们离开,九妹拿出钥匙打开院门一看:
三间广夏照金窝
俺估计吧,能耐心跟着俺读到这儿的人已经不多了,只听有人懒洋洋地说:“‘广夏’的典故来自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又有人声音困倦地说:“还有‘三间’呢?”“‘三间’无典。”哈哈,有!
小院酒醒(唐·白居易)
酒醒闲独步,小院夜深凉。一领新秋簟,三间明月廊。
未收残盏杓,初换热衣裳。好是幽眠处,松阴六尺床。
“那‘金窝’肯定没有!”也有!
归自漕司试院到桐庐晚偶成(宋·杜范)
归棹便风溯古流,一杯独酌兴悠悠。
夕阳蘸水金窝沸,暮霭笼山紫幕浮。
牧笛村村分路入,渔帆浦浦带烟收。
丹青此处难为手,更有羁情不奈秋。
俺见九妹喜欢这金窝,赶忙赋诗助兴... 忽又听有人喊道:“‘温居’无典!”介是谁又插话?还让不让俺写结尾了?“温居”也有典!请看这两句:
丝竹闲情信陶写,起居惟适是温柔。
“温柔的起居”不奏是“温居”吗?啥?这两句谁写的?俺忘了。哈哈。上面这段小插曲就是拙作尾联的出句:
诗人喜送温居赋
拙作最后一句是:
一笑梨腮漾酒多
还有人跟俺没完哪,挑战在继续:“‘一笑’无典!”天啦,该诗友肿么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忘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咦?肿么没有人问“梨腮”是否有典?俺既然已经人老话多到这个份儿上了,就算你不问俺也非解答不可:有!直接用来形容梨花的是宋代大诗人韩愈:
风能坼芡觜,露亦染梨腮。
而直接用来比喻美人腮的是明代大画家徐渭:
匀搽梨腮双靥,那半面,刚被这半面相遮。
“梨腮双靥”也被比喻为“梨涡”,问度娘查到下面这首
点绛唇(清·文廷式)
惜别经年,愔愔长忆卿在否。近偎罗袖。密意花房逗。
借看钗鸾,私掐纤纤手。端相久,眉痕依旧。祇是梨涡瘦。
“梨涡”又被比喻为“酒涡”,再问度娘又查到这首:
河传(清·赵庆熹)
飞絮。无语。碧阑干。杨柳丝丝晓寒。美人梦醒罗袖单。
偷弹。泪痕红枕山。
廊下雕笼鹦鹉唤,帘影卷。小响闻金钏。两蛾弯,两鸦盘。
嫣然。酒涡双脸圆。
估计现在诸位看官都知道了为啥:介“梨腮”要是“一笑”奏会“漾酒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