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自由派精英如何败给特朗普背后的草根阶层(ZT)
误入歧途?北美自由派精英如何败给特朗普背后的草根阶层
最近几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和立场由合作转向了抑制。不过,美国对华战略转向只是一种表象,真正推动这种转向的背后因素,是美国政治生态的巨变。随着草根阶层在全球化中受损,美国政治精英中的自由派饱受质疑,而保守派逐渐成为国内外政治的主导。不仅美国如此,加拿大政坛亦向着同样的方向滑行。
在近百年的中国语境中,“左”和“右”、“保守”和“自由”是最为关键的两对概念。这两对概念的出现,都与西方文化的传入关系密切。当今西方媒体中,仍然随处可见这样的表达。但是,西方表达的具体内涵,与中国语境里的“左”和“右”、“保守”和“自由”概念差异甚大。因此,在介绍北美政治生态巨变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其在西方语境中的内涵。
撇开传统不谈,在当代西方语境中,“左翼”是自由派的代名词,“右翼”是保守派的代名词。一般来说,自由派理想色彩更为浓厚,在内政方面主张政府干预、控制经济,构建福利保障制度,坚持保护少数人权利,如同性恋权利、堕胎权、自由移民权等;在外交上则反对战争,反对打贸易战,支持全球化。保守派则相反,在内政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削减福利,限制工会,禁止堕胎,反对同性恋和大麻合法化,打击非法移民;对外则突出美国价值,强化美国地位,支持打击“异见”国家。一般来说,美国民主党、大学、主流媒体以及娱乐界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共和党则是保守派文化的捍卫者。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自由派倡导的人权保护、社会福利等理念,帮助欧美渡过了政治危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多年的世事变迁,这些曾经在人类思想史上烨烨生辉的价值,却导致了美国内部的新一轮政治分化。在人权保护、全球化中受损的一方奋起反击,促成了保守派文化甚至极端右翼文化的崛起。
半个世纪以前的平权法案,本来是保护非裔美国人等少数族裔的,但是经过几十年演变,很多美国白人发现,自己竟成了“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比非裔子女更加优秀,才有可能被名牌大学录取。不在“少数族裔”范围之内的美国华裔,更是对这个法案愤愤不平。他们的子女即使比少数族裔优秀很多,也不一定能进入名牌大学就读。特朗普竞选期间,不少美国华裔为其站台,就是出于反对平权法案的考虑。
自由派认为人人拥有天生的自由权利,不能被他人侵犯。因此,他们主张不能因为宗教、种族、言论、性别等,对申请移民美国的弱势群体抱有歧视。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令人尊重的人类思想和价值。但是,大量平等接纳非白人移民的结果,就是传统的白人社会结构遭到冲击,非白人族裔人口和文化急剧膨胀。欧洲国家甚至出现了“穆斯林化”倾向。更为重要的是,墨西哥、南美、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穷人或难民,纷纷偷渡进入美国寻找梦想,使得非法就业市场欣欣向荣,而美国中下层居民则不是失业,就是工资十几年不见增长,日益捉襟见肘。
美国右翼人士以此为由,严厉指责左派文化泛滥,认为美国的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左派阵营不加节制的权利观念。他们认为自由派不是自由主义的旗手,而是自由主义的掘墓人,应该为当前美国社会的非法移民、民众失业和社会混乱负全责。
由少数人权利保护衍生的反向问题,在美国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更为直接和明显。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杰拉德·压力山大曾在《纽约时报》撰文,批评自由派盲目自信、不能容忍他人,间接推动了特朗普的上台。他提到了自由派人士经常谴责的“微侵犯”,比如谁要是对跨性别女性使用女厕所一事持有丝毫怀疑,就会被扣上“微侵犯”的帽子。加州大学甚至将“美国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这样的话语,列入了不建议使用的“微侵犯”用语清单。
在“微侵犯”意识盛行的社会,自由给每个人带来的不是安全和放松,而是变成了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一个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说一句什么样的话,或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就会侵犯他人权利,受到舆论或法律惩罚。
美国自由派精英往往更关注“普世价值”,而忽视草根阶层的具体诉求。他们对草根文化,多少带有一种排斥。杰拉德·亚历山大说,2008年奥巴马竞选期间时曾经私下表示,“铁锈地带”(Rust Belt)选民“充满愤怒和仇恨,他们执着于枪支、宗教或对非同类的厌恶”。亚历山大认为奥巴马这句话代表了美国自由派的真实想法。若果真如此,就意味着美国自由派与铁锈地带选民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当铁锈地带选民数量有限或日子还能过的时候,这种鸿沟对民主党还不会造成致命威胁。但是,随着美国制造业外流,铁锈地带选民的人口不断扩大,怨气不断增加,代表自由派文化的民主党就失去了市场。
2016年,当特朗普登台一呼时,不仅民主派发现自己被抛弃,即使共和党建制派都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美国中下层选民要求的不再是崇高的价值观念,而是敢于打破这些观念、不再满口“政治正确”的狂人。天生不喜受拘束的特朗普,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其实,不仅美国政治生态发生改变,加拿大也已经走在改变的路上。2015年联邦大选时,已连任十年的保守党总理哈珀,执政时间实在太长,最终被选民厌倦和抛弃,换上了自由党总理特鲁多。可是,自由党执政三年来,加拿大人的思想不是向“左”转,而是变得越来越偏“右”。
特鲁多就任总理以后,接纳了两三万中东难民,通过了大麻合法化议案,提高了居民福利补贴,并推动实行碳税计划。这些措施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落实到现实中,则出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比如,接收难民增加了当地居民对安全的担忧;大麻合法化让思想正统的加拿大居民,尤其是重视子女教育的华裔怨气满天;提高居民福利和征收碳税,让企业主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自由党政府上台后,并没有在强化北美自由贸易、开拓亚洲市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相反还双双遭遇了瓶颈。对华和对美贸易不顺,拖累加拿大经济持续低迷,加元汇率不断下跌。
虽然主流媒体对特鲁多,不像美国媒体对待特朗普那样口诛笔伐,但是华人媒体吐槽总理特鲁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综合各方面反应,自由党在下届选举中恐怕很难连任。保守派强势回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事实上,加拿大最大省份安大略最近的大选结果,已经预示了加拿大未来政治的走向。在安大略省大选中,执政党自由党一败涂地,仅获得7个议会席位,酷似特朗普的道格·福特则率领保守党逆势突起,赢得76个议会席位,取得组阁权力。福特上台后,应该也会像特朗普一样,兑现保守主义的竞选纲领,比如减税、改革国有电力公司、取消碳税、降低电费、增加可负担性住房、改善交通等。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对美和对华贸易遭遇阻碍,必定会影响加拿大经济发展和中下层就业机会,而中下层就业机会丧失或收入降低,就会促使选民选择更务实、更注重国家利益和经济效益的政治精英。从这个角度来说,保守党在安大略省的翻盘,或许只是加拿大政坛重新洗牌的开始。
(界面新闻特约撰稿人胡乐发自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