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若

注册日期:2018-06-24
访问总量:40592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移民的“胡化”困境


发表时间:+-


技术移民身份移居加国的大陆朋友,基本具备专上教育背景,年龄亦多为三十以上的成年人,其母语文化素养高于原居社会的平均水准。这原本是值得骄傲的身家资本之一,却不幸成为融入新家园的一项障碍。


有如一张白纸易写易画,而早已浓墨重彩的画面却只可小改不能重来一样,专上文化程度的移民朋友在思维和行事各方面其实早已烙下了很深的本民族语言文化印记,这种汉民族特性使第一代移民在有生之年,很难顺利如意地“胡化”(即今天之“西化”)成功,完全融入本地主流社会。同时,汉文化所化的移民,在去国日久之后,也会渐渐与国内的前沿文化脱节,亦很难再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汉语文化人。


的确,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最主要的特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阅读陈寅恪大师的史学著作,印象至为深刻的一个重要论点是:不同民族乃不同文化之体现。陈先生研究北朝史,认为凡关于胡汉同异的讨论,决定因素非胡汉种族,而完全在于文化,即胡化、汉化问题。胡人汉化则应定性为汉人,汉人胡化则应定性为胡人。也就是说,文化之关系为重,而种族之关系为轻也。
 
一般来说,民族与三个因素直接相关:种族(血统);文化(教化);地域。陈寅恪的观点是,在上述三大因素中,文化之教化居于首位,无论其属于什么血统,也无论其居住于何处地域,皆以“教化”即文化,定其“民族”之属性。这一点与我熟悉的Steve先生的融入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后者苦心孤诣、数年如一日地教导新移民,仅仅入籍是远远不够的,虽有公民权,虽按时纳税、遵纪守法,但还不足以被以他为代表的加拿大人所承认,必须抛弃(或至少暂时性失忆)母国文化,并积极浸润于主流文化(即英裔白人文化)之中,经年累月之后,才有可能真正融入,最终成为一个Real Canadian。


 
在历史上,汉化即中国文化同化现象在世界各国几可称为遍地开花。比如唐宋时期的西域人、日本人和朝鲜人等异族接受中国内地儒家思想,习染中原文字、习俗等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一些本有自己宗教、文字地区如“畏吾儿、突厥、波斯”等,在与中国交流中也比较容易就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说明汉文化在与他民族文化交流中有着一定优势,并居于主导地位。到了元朝,虽汉人为异族所统治,但世祖忽必烈仍必然接受儒术,实际上是文化弱势的侵略者为文化强势的被侵略者所同化。

这种不以国势衰落而衰落的汉文化主导强势,代代相因,延至今日,竟内化为几乎所有中华文化学子的心理优势,在海外形成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越是中文功底出色的,英文越是难学精深,或者虽有一定英文程度,但却无意于深入,平日所习皆为中文图书,而英文书的用途除了催眠之外,别无他用。


于是,身为汉文化所化的移民,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挣扎于东西文化的两难困境之中:理论上很明白要彻底融入才能生存得更好更高更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在国会和三级政府中添加更多华人面孔;感性上却不能也无法割舍对母文化的依恋与迷醉,而耽于母文化的温情之中,势必影响我们“胡化”的进程。

Steve先生恨铁不成钢,他不知道汉化已深的移民,即使虚心向学,无奈本性难移,在思想已定型的成年期,是很难彻底逆转,“胡化”为本地人的,有的甚至移二代移三代 都难称为彻底的本地人。曾经生气地质问:既然不愿或不能“胡化”,你们这些人又何必背井离乡跑到加拿大来呢?现实中遇到的种族冲突现象,也往往伴有带歧视色彩的一些本地人嚷嚷:不会讲英文,Go back to your country!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移民中的每个人主观上是否珍视自己的汉化,去国益久,客观上的胡化都会越来越深,即不管感情上如何依恋母国文化,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会与她渐行渐远。几年下来,睡梦中喃喃而语的梦话,竟然少了乡音,多了“胡”话。虽然还不正宗,但在文化深层,好象也因此少了许多的汉味。



当我们举起左手向英女王及所有皇室后裔宣誓效忠之际,当加国总理在中国农历春节造访华社,用普通话或粤语对华人“恭喜发财”时,你会不会感受到那种夹在胡化与汉化当中的困境?




浏览(8806)
thumb_up(9)
评论(13)
  • 当前共有13条评论
  • 文先生

    陈寅恪的观点只适合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因为大家基本是基因相近,血统相通,相貌类似。一个匈奴人,一个蒙古人,一个女真人,一个藏族人,一个汉人,如果大家都穿一样衣服站在一起,让白人或黑人看,他们是完全分辨不出区别的。当然是你讲什么话,写什么字,有什么文化礼仪就决定了你是胡人还是汉人了。所以李陵的后人成了胡人,而拓跋鲜卑的后人成了汉人。这种在黄土大地上的人类的基因和血统的融合不是在几千里完成的,而是在几万里完成的,甚至是在人类有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以前就开始和基本完成了,大家其实都是黄种人,至少黄种人的基因和血统占压倒性比重。

    但在新疆就有些不同,那里因为交通阻碍,长期与中亚沟通,所以基因和血统的融合不是那么彻底,白人的基因和血统相对高了一些,导致相貌与纯黄种人出现一定差异,因此新疆某族人即使讲汉语比很多省份都流利,但在内地还是很难被当作汉人,为什么?当然是相貌有差异了,虽然新疆某族人其实是黄白混血,身上也流淌着一半以上的华夏血统。说明相貌对民族认同是很关键的。比如外放女唯韦与她的前家暴老公,瑞典白人生的孩子,可以被当作新疆人看,但很难被认同为汉人或瑞典人。这就是混血儿的尴尬局面。

    过去很多所谓的民国大师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对自然科学的局限性,很多认识是错位或落后的。其实西方社会本身就是各个民族的拼盘万花筒,即使是白人几个大的族群之间都很难融合,上千年都很难彼此融合,更别说华人去融合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把英语和工作做为谋生工具和手段,而在文化上结寨自保,保守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谋求在国外自我发展,不要被人家同化了,特别是下一代,做ABC或CBC的结果其实与亡国灭种,断子绝孙没太大分别,望大家共同努力。

    屏蔽 举报回复
  • 麻辣戈壁

    共匪天朝也配谈论胡化?天朝胡化已经进行了超过800年了!崖山之后无中国。共匪王朝是最严重的胡化!拥抱接受西方先进文明不是胡化,而是进步!多吸收日本文化是复兴华夏文明的唯一途径。

    屏蔽 举报回复
  • _5000

    我家孩子上的小学 是 本地最好的、有100多年历史的German Language School. -- 每天一小时、每周一整天是学校里的 Deutsche sprache 必须讲德语的时间。 因为这个地区最初的美国移民 绝大多数是德裔和德国犹太人。

    学习英语与讲母语,没有任何冲突。而且我儿子进入中学修拉丁语,因为学过德语(性数格),很适应、比起其他小学来的同学 更轻松拿高分。

    我理解 可能是 这些母语文化自卑的加拿大华人与我们不同,根本就沒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西方

    教育。

    屏蔽 举报回复
  • Serena藕花深处

    说实话, 当英文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就不再象当时在国内用英文时感觉很主流很上进了。 并不是英文不需要提高了, 而是发现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 惰性使人躲进中文里成一统, 用中文拼命减压。 

    屏蔽 举报回复
  • _5000

    "主流即mainstream,美国天天说成千上万遍。你不看英文媒体吗?"

    少撒谎。哪个媒体?还"美国天天说"? 你一加拿大华人,还跑我美国公民面前造谣!

    还 "主流(英国 白人)"??把你的英语词汇亮出来!我在伦敦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做博士期间,也没有听谁 敢把你这个加拿大土瘪滥词挂在嘴边上。

    屏蔽 举报回复
  • 凌吉可 回复 開明

    另外,澄清一点:俺不是反对民主自由,而是反对把民主自由当成救世偶像来跪拜。吃到小姐手里的柿饼并不能让丫环幸福,嘿嘿!

    圣经讲Sonship,即因信基督得赦罪而称义:舍己牺牲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二个字之本。

    屏蔽 举报回复
  • 凌吉可 回复 開明

    谢谢回应。不过对不起,俺不写文章,因为怕误导和绊倒人。俺只是提出另一面作为提醒和讨论。至于答案,建议读圣经和听牧师们讲道(民运背景的除外)。如果不信基督,可以读一读中国古代尤其是三国以前的古典;至少看那个时代的打仗,刘关张等将帅是先过招并冲锋在前的:对生命的理解与当今很大不同。

    对您说的中华文化的糟粕可能在于君君臣臣而限制了自由,俺的看法是如果是君臣(少了一个字),不但会而且早已消失了。但精髓在于君君臣臣是双字:前一个是儒(人需或人欲),后一个是道(为君为臣之道):君和臣甚至科长的权柄都是出于神(圣经也是如此说),顺服天道天人合一的追求,使得中华文化在普遍恩典里渊远流长。

    屏蔽 举报回复
  • 開明

    此文与“

    我们怎样从追求梦想变为勉力生存?

    ” 有异曲同工之处,即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容若是满人的名字吗?

    建议凌吉可写一篇博文阐述其观点,否则有哗众取宠之嫌。

    中华文化的糟粕可能在于君君臣臣,可能来自孔孟,限制了自由思想。而西方最近300年则与之相反。陈寅恪之独立之思想的主张可能是个映照。我们都有着深深的烙印。

    屏蔽 举报回复
  • lone-shepherd

    牧人看,第一代大陆移民基本上hopeless。

    希望寄托在二三代上吧。

    屏蔽 举报回复
  • lone-shepherd 回复 _5000

    主流即mainstream,美国天天说成千上万遍。你不看英文媒体吗?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