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社交有什么好处?
去年10月份,我们夫妇和值得尊敬的雕塑家朋友严友人夫妇同到温哥华郊外的鸟类保护区观候鸟南飞。时值深秋,黄叶纷飞,寒意已渐迫人。我们边走边聊,话题谈及温哥华的“雨冬”。加拿大原就地广人稀,寂寥单调,温哥华的冬季尤其多雨阴寒,传说很容易引发抑郁症。
我回头对严先生说:“象我这种人,根本不会有时间抑郁的”。严先生不愧知音,道出我想说的后半句话,也是我与他的共鸣之处:“我喜欢寂寞,独处时才能更好的思考和创作。”严夫人也说:“总有人问我们在温哥华是不是太冷清,怎么能那么长时间坐邮轮在海上漂着,其实我们很享受这种安静和冷清”
回到家中浏览新闻网站,为大华网编选新闻时,BBC中文网刊载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隔绝社交生活有什么好处》(By 玛德琳·多尔 Madeleine Dore)。文章开宗明义,首谈成功秘诀在于“没有社交生活”。和我一样,玛德琳也是一个在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曾经把积极的社交生活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然而,当她认真审视了每周花费在社交生活上的时间与意义之后,她发现过多的社交已经导致她效率低下,时间不足,任务焦虑,即使坐下来也会拖拖拉拉,无法集中精力工作。于是她决定用一个月来试验,完全彻底地取消社交和互动,以及所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看看结果如何。
在经历了最初的艰难选择之后,她的错失恐惧症开始消退,心态越来越放松。由于减少了外出的娱乐,她有了更多整块的时间可以从事“深度工作”,没有分心和打扰,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玛德琳整体的健康程度和幸福感也发生了改变。她在家里做饭的次数增多,每天都能锻炼,每晚睡觉的时间也提前了,还能抽出一些时间看看书,享受轻松惬意的生活,甚至偶尔发发呆。取消社交生活给她空出了大量的自由时间,思维更能随意漫步,于是,存贮在大脑里的各种记忆,情绪和知识都变得更为活跃和生动。她承认:“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能集思广益,想到新的想法,还能重新思考现有的项目”。
有趣的是,她还以此反思了一个以忙碌为荣的社会,人们真的是因为工作繁忙,还是仅仅以此彰显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文章引述了哈佛商学院的一篇报告,称忙碌不堪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身份象征。“当你向别人表示自己很忙的时候,相当于告诉他们,你的身份很高,也很重要。。。因为别人都很需要你。”
玛德琳实验31天的结论还是很客观的,尽管用了标题党的手法,号称“隔绝社交”,实际上,她认为两者不应该完全隔离,而是努力把社交融入工作。也就是说,适度社交才有益健康,工作和个人生活都会有比较满意的状态。因为人际关系是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起起落落。
身处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很遗憾玛德琳的文章没有谈到虚拟社交。今天的人们,无论身处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海外,还是好脏好乱好热闹的中国,有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party animal 们一样可以拥有丰富的社交朋友圈,可以在上面耗尽差不多24小时,比传统的社交方式更快速地患上错失恐惧症。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一方面焦虑时间不够用,一方面又在电子设备上花费大量的碎片时间,甚至做不到放下手机,好好吃饭。然而,真正的人生意义,在于认清自我,明白内心的感受与需求,并在身心良好的前提下,具备创造性的价值,能够掌控时间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动地让99%与己无关的外事外物外人所扰乱。说到底,方便好用的互联网社交,只是我们的工具,而不应成为大脑和身体的主宰。
玛德琳的“隔绝社交”试验不妨也可以试用在社交媒体当中,感兴趣的人们可以试试除了1%的必要沟通,能不能减少99%的无益消耗,把更多时间用来看看鸟,喝喝茶,哪怕做做白日梦?